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毫州市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6
出版时间:
1996年02月
目录
封面
毫州市志
图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
--
晨曦中的古城
--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文康题词
--
亳州东路商业区一瞥
--
古井酒厂
--
百货大楼营业厅一角
--
古井酒厂化验室
--
古井系列酒
--
化肥厂
--
十里酒乡
--
金刚石厂车间一角
--
芍花飘香
--
亳芍、亳菊
--
中药材交易市场
--
首届中药材交流大会
--
港、澳同胞在药材市场
--
药材街
--
药王阁
--
华佗国药厂包装车间
--
桐花飘香
--
烟田
--
核桃丰收
--
百年老树-“泡桐王”
--
市幼儿园
--
盲哑学校教学楼
--
亳州一中校园一角
--
谯陵电影院
--
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
市电视塔
--
华佗中医院门诊部
--
名城颂(颜语·绘)
--
松鸡图(胡杏桥 绘)
--
哪咤闹海(王炳华 制作)
--
书法作品(罗舒庭 书)
--
书法作品(张荫庭 书)
--
黛玉葬花(王进铨 制作)
--
花瓶(吕凤毛 制作)
--
华祖庵
--
花戏楼歌台
--
汤王墓
--
青凤岭遗址
--
董园二号墓
--
曹四孤堆
--
古地下道
--
道德中宫
--
魏武故里
--
曹操练兵的饮马池
--
希夷故里
--
薛阁塔
--
老街一角
--
珍贵文物-玉猪(市博物馆收藏)
--
珍贵文物-倭人字砖(市博物馆收藏)
--
珍贵文物-银缕玉衣(市博物馆收藏)
--
珍贵文物-子母印(市博物馆收藏)
--
涡河大寺闸
--
珍贵文物-白釉诗文坛(市博物馆收藏)
--
珍贵文物-汉瓷罐(市博物馆收藏)
--
珍贵文物-象牙尺(市博物馆收藏)
--
亳州市城区图
--
亳州市行政区划图
《亳州市志》序一
《亳州市志》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 政区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第二章 自然概貌
--
第一节 地质 地貌
--
第二节 水系
--
第三节 土壤 植被
--
第四节 气候
--
第五节 物候
--
第六节 自然资源
--
第七节 自然灾害记略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数量 密度
--
第二节 构成
--
第三节 寿限
--
第四节 消费
--
第五节 人口控制
--
第六节 人口普查
第四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城区建设
--
第二节 村镇改造
--
第三节 建筑业
--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第五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业经济制度
--
第二节 农业基础构成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作物种植
--
第五节 农技应用
--
第六节 畜禽饲养
--
第七节 水产
--
第八节 副业
第六章 中药材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加工
--
第四节 购销
第七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木资源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林场 苗圃
--
第四节 林业管理
第八章 水利
--
第一节 沟河治理
--
第二节 涵闸工程
--
第三节 堤防工程
--
第四节 井塘工程
--
第五节 农田排灌
--
第六节 防汛抗旱
第九章 工业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手工业
--
第三节 电力工业
--
第四节 纺织业
--
第五节 粮油食品业
--
第六节 酿酒业
--
第七节 古井酒
--
第八节 卷烟业
--
第九节 造纸 印刷业
--
第十节 化学工业
--
第十一节 机械工业
--
第十二节 其他工业
第十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陆路
--
第二节 水路
--
第三节 桥梁
--
第四节 交通运输管理
第十一章 邮政 电信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三节 管理
第十二章 商业
--
第一节 经营管理
--
第二节 日用品供应
--
第三节 粮油购销
--
第四节 农副产品购销
--
第五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六节 工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七节 集市贸易
--
第八节 对外贸易
--
第九节 饮食服务
第十三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管理、建设
--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证照管理
--
第五节 标准计量
--
第六节 物价管理
第十四章 财政税务
--
第一节 财政
--
第二节 税务
第十五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 币
--
第三节 信贷
--
第四节 存款 储蓄
--
第五节 债券
--
第六节 保险
第十六章 政党 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三节 群众团体
第十七章 人大 政府 政协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政府
--
第三节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十八章 政法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治安
--
第三节 检察
--
第四节 审判
--
第五节 司法行政
第十九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社会福利
--
第三节 社会救济
--
第四节 扶贫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六节 移民和外流人口管理
--
第七节 地名管理
第二十章 劳动 人事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工资福利
第二十一章 军事
--
第一节 军事建制
--
第二节 兵役
--
第三节 驻军
--
第四节 地方武装
--
第五节 军事设施
--
第六节 重大兵事
第二十二章 文化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第二节 电影 戏剧
--
第三节 文艺创作
--
第四节 学术活动
--
第五节 图书 档案
--
第六节 广播 电视 通讯 报刊
第二十三章 文物
--
第一节 文物保护
--
第二节 古遗址
--
第三节 古墓葬
--
第四节 古建筑
--
第五节 馆藏文物
第二十四章 教育
--
第一节 学宫 私塾 书院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职业教育
--
第六节 成人教育
--
第七节 特殊教育
--
第八节 教师
--
第九节 教育管理
第二十五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学普及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第五节 地震测报
--
第六节 气象测报
--
第七节 能源利用
第二十六章 卫生医疗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医疗队伍
--
第三节 器械
--
第四节 医疗
--
第五节 卫生防疫
--
第六节 妇幼保健
--
第七节 药政
--
第八节 医疗制度
第二十七章 体育
--
第一节 设施 经费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五节 人才培训
第二十八章 方言俗语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语汇
--
第三节 语法
--
第四节 熟语
--
第五节 谚语
--
第六节 歇后语
--
第七节 行话
第二十九章 习俗
--
第一节 衣食住行
--
第二节 回民习俗
--
第三节 节令习俗
--
第四节 旧时生产习俗
--
第五节 旧时商业习俗
--
第六节 庙会
--
第七节 喜庆
--
第八节 丧祭
--
第九节 恶习 陋习
--
第十节 禁忌
--
第十一节 社会新风
第三十章 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基督教
人物
--
一、传略
----
商成汤
----
老子
----
伍子胥
----
曹腾
----
华佗
----
夏侯渊
----
夏侯惇
----
曹操
----
曹仁
----
曹丕
----
卞氏
----
曹洪
----
曹植
----
许禇
----
曹叡
----
曹爽
----
夏侯玄
----
曹芳
----
夏侯湛
----
曹奂
----
曹摅
----
曹毗
----
朱粲
----
李敬玄
----
曹霸
----
李绅
----
陈抟
----
鲁宗道
----
韩林儿
----
孟汉卿
----
薛蕙
----
薛凤翔
----
梁(山献)
----
雷彦
----
胡大刚
----
段谟南
----
雷茂林
----
周肇钧
----
徐寿廷
----
熊守义
----
姜桂题
----
郭福成
----
夏东晓
----
胡乐乐
----
李雁峰
----
夏长运
----
王明服
----
吴万杰
----
朱明远
----
熊公烈
----
阎金河
----
陈纯一
----
苗致荣
----
王素珍
----
白云奇
----
郭礼征
----
高世读
----
张敬亭
----
岫云
----
锁怀礼
----
徐焱亭
----
李琴舟
----
张魁明
----
马云衢
----
王万德
----
孙明哲
----
赵德光
----
月海
----
锁席卿
----
王殿禄
----
彭艳云
----
颜天明
----
梁广法
----
胡杏桥
----
汤子久
----
魏洪亮
----
李玉洁
----
耿演武
----
李先轶
----
张金芳
----
张秀莲
----
李守务
----
原建
--
二、英名录
--
三、毫州籍国民党政府军抗日阵亡官兵统计表
附录
--
一、文件选辑
--
二、历代《毫州志》序选辑
--
三、木兰资料选录
--
四、亳州的帮派
《亳州市志》编纂始末
毫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阜阳地区地方志编委会审稿小组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审定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