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晋江市的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2
目录
封面
晋江市志 下
编纂机构与工作人员
--
一、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二、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
--
三、《晋江市志》编纂人员
--
四、《晋江市志》评稿人员
--
五、《晋江市志》审稿、验收人员
卷二十四 政权、政协
--
第一章 民国及其以前政权
----
第一节 县衙
----
第二节 县公署、县政府
----
第三节 基层政权
----
第四节 政务纪要
------
附:民国参议会
--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选举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六节 县人大常委会主要活动
--
第三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 基层政权
----
第三节 政务纪要
--
第四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
第二节 工作机构
----
第三节 参政议政主要活动
卷二十五 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剿匪、打击反革命罪犯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重大治安活动
----
第五节 案件侦查
----
第六节 边境管理
----
第七节 预审看守
----
第八节 城乡消防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行政审判
----
第六节 执行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公证工作
----
第四节 律师事务
----
第五节 基层调解工作
卷二十六 民政
--
第一章 优抚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抚恤
----
第三节 烈士褒扬
--
第二章 安置
----
第一节 安置复、退军人
----
第二节 移民安置
----
第三节 收容遣送
--
第三章 救济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福利机构
----
第二节 福利企业
--
第五章 社会服务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工作
----
第三节 社团登记
----
第四节 地名工作
----
第五节 殡葬管理
卷二十七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就业录用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安置知识青年
----
第三节 干部录用
--
第二章 劳动人事管理
----
第一节 职工计划指标管理
----
第二节 调配管理
----
第三节 培训考核
----
第四节 退(离)休工作
--
第三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制度
----
第二节 工资调整
----
第三节 工资基金管理
----
第四节 劳动保护
----
第五节 生活福利
卷二十八 军事
--
第一章 驻军与防御设施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防御设施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的地方武装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武装
--
第三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募兵制与征兵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与义务兵役制
----
第三节 预备役制度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武器装备
----
第四节 重要活动
--
第五章 主要战事纪要
----
第一节 清及清之前主要战事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主要战事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战事
卷二十九 教育
--
第一章 旧学与科举
----
第一节 旧学
----
第二节 科举
--
第二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初等教育
----
第三节 中等教育
--
第三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干部教育
--
第五章 教师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待遇
----
第三节 教研培训
--
第六章 经费
----
第一节 政府拨款
----
第二节 华侨捐资
----
第三节 群众集资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
第五节 学杂费
----
第六节 教育基金
--
第七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制
卷三十 科技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研机构
----
第三节 科技团体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发展状况
----
第二节 人员构成
--
第三章 科研活动与成果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林业
----
第三节 水产
----
第四节 水利
----
第五节 气象
----
第六节 工业
----
第七节 医学
----
第八节 资源普查
--
第四章 科技普及与交流服务
----
第一节 科学知识普及
----
第二节 技术推广
----
第三节 技术交流
----
第四节 技术培训
----
第五节 情报服务
--
第五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第三节 成果管理
卷三十一 文化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团体
----
第三节 文艺创作
----
第四节 文化活动
--
第二章 戏曲
----
第一节 掌中木偶戏
----
第二节 提线木偶戏
----
第三节 高甲戏
----
第四节 梨园戏
----
第五节 杂技
--
第三章 电影、电视、音像
----
第一节 电影
----
第二节 电视、音像
--
第四章 图书档案
----
第一节 图书发行
----
第二节 图书馆
----
第三节 档案
--
第五章 新闻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通讯报道
卷三十二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防疫保健机构
----
第三节 医疗机构
----
第四节 医药企业
----
第五节 医教科研机构
--
第二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公共卫生
----
第二节 疫病防治
--
第三章 医疗
----
第一节 医疗队伍
----
第二节 医疗技术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新法接生
----
第二节 妇女保健
----
第三节 儿童保健
----
第四节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
第五章 药材、药物
----
第一节 药材
----
第二节 西药
--
第六章 管理
----
第一节 医政管理
----
第二节 药政管理
----
第三节 医疗制度
卷三十三 体育
--
第一章 社会体育
----
第一节 传统体育
----
第二节 农民体育
----
第三节 职工体育
----
第四节 老年人、伤残人体育
--
第二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教学
----
第二节 成绩
--
第三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运动会
----
第二节 创新纪录
--
第四章 体育人才
----
第一节 裁判员
----
第二节 教练员
----
第三节 优秀运动员
------
附录: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
第五章 体育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设施
----
第三节 经费
卷三十四 华侨
--
第一章 出国与分布
----
第一节 出国
----
第二节 分布
--
第二章 华侨与侨居地
----
第一节 从事经济建设
----
第二节 从事文化教育
----
第三节 共御外侮
----
第四节 社团组织
----
第五节 境遇
--
第三章 华侨与家乡
----
第一节 支援革命
----
第二节 建设家乡
--
第四章 侨乡
----
第一节 侨乡分布
----
第二节 侨乡的形成与发展
------
附:港澳同胞
卷三十五 晋台关系
--
第一章 地缘
----
第一节 地理关系
----
第二节 政区辖属
----
第三节 地名关系
--
第二章 血缘
----
第一节 晋民迁台
----
第二节 两岸移民分布
----
第三节 定居开发
----
第四节 宗亲社团
--
第三章 经济联系
----
第一节 航线与海港
----
第二节 两岸贸易
----
第三节 投资协作
--
第四章 文化交融
----
第一节 文化教育
----
第二节 名胜古迹
--
第五章 晋台同俗
----
第一节 风俗习惯
----
第二节 民间信仰
--
第六章 共御与隔离
----
第一节 共御外侮
----
第二节 两岸隔离
卷三十六 文物
--
第一章 古遗址
----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
第二节 古窑址
----
第三节 古军事遗址
--
第二章 古墓葬
----
第一节 一般墓葬
----
第二节 名人墓葬
--
第三章 著名建筑
----
第一节 寺庙宫观
----
第二节 文祠书院
----
第三节 祠堂名宅
----
第四节 古塔经幢
----
第五节 古桥梁
----
第六节 古牌坊
----
第七节 古水利设施
--
第四章 石刻石雕
----
第一节 摩崖石刻
----
第二节 历代碑刻
----
第三节 摩崖造像
--
第五章 革命文物
----
第一节 革命遗址
----
第二节 陵园、纪念碑
----
第三节 革命遗物
--
第六章 馆藏文物
----
第一节 石器
----
第二节 陶瓷器
----
第三节 其他
--
第七章 文物考古事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考古发掘
----
第三节 陈列展览
----
第四节 保护管理
------
附:晋江县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卷三十七 宗教
--
第一章 道教
----
第一节 传播
----
第二节 教徒
----
第三节 宫观
----
第四节 宗教活动
--
第二章 佛教
----
第一节 传播
----
第二节 教徒
----
第三节 寺院
----
第四节 宗教活动
--
第三章 基督教
----
第一节 传播
----
第二节 派别、组织与堂会
----
第三节 教务活动
--
第四章 天主教
----
第一节 传播
----
第二节 教徒与教仪
--
第五章 伊斯兰教
----
第一节 传播
----
第二节 衰而复振
--
第六章 其他宗教
----
第一节 摩尼教
----
第二节 印度教
----
第三节 日本教
卷三十八 风俗
--
第一章 衣食住行
----
第一节 穿戴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居住
----
第四节 行走
--
第二章 婚丧喜庆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生育
----
第三节 寿庆
----
第四节 建宅
----
第五节 丧葬
------
附:回民、基督教徒丧葬礼俗
--
第三章 岁时节日
----
第一节 传统节日
----
第二节 岁时仪俗
--
第四章 礼仪道德
----
第一节 礼仪交际
----
第二节 道德风尚
--
第五章 信仰崇拜
----
第一节 泛神崇拜
----
第二节 祗奉习俗
--
第六章 乡土殊俗
----
第一节 侨乡民情
----
第二节 农耕习俗
----
第三节 船民异风
----
第四节 叫卖风情
--
第七章 陋习流弊
----
第一节 迷信
----
第二节 赌博
----
第三节 吸毒
----
第四节 嫖娼
----
第五节 械斗
卷三十九 方言
--
第一章 语音
----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
第二节 变调与轻声
----
第三节 文白异读
----
第四节 同音字表
--
第二章 词汇
----
第一节 自然类
----
第二节 生活类
----
第三节 人事类
----
第四节 其他类
--
第三章 语法
----
第一节 实词的构成和变化
----
第二节 虚词的用法
----
第三节 句法的特点
--
第四章 语料
----
第一节 俗语
----
第二节 歌谣
----
第三节 对话
----
第四节 故事
卷四十 补篇
--
第一章 经济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乡镇企业
----
第三节 工业
----
第四节 基本建设
----
第五节 交通、邮电
----
第六节 外向型经济
----
第七节 商业
----
第八节 财政、金融
--
第二章 政治
----
第一节 市委重大领导活动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主要工作
----
第三节 市人民政府施政纪略
----
第四节 市政协和主要参政议政活动
--
第三章 社会发展
----
第一节 科技
----
第二节 教育
----
第三节 文化、广播电视
----
第四节 卫生、体育
----
第五节 人口、计划生育
----
第六节 精神文明
----
第七节 人民生活
卷四十一 人物传
--
欧阳詹
--
陈洪进
--
高惠连
--
吕夏卿
--
曾公亮
--
释法超
--
吕惠卿
--
朱松 朱熹 朱在
--
曾慥
--
梁克家
--
徐玑
--
曾从龙
--
洪天锡
--
陈琛
--
王慎中
--
李寓西
--
蔡元伟
--
潘和五
--
庄际昌
--
黄克缵
--
杨景辰
--
张瑞图
--
黄汝良
--
王承祖
--
郑成功
--
黄景昉
--
王命岳
--
范道生
--
释木庵(附:释喝浪)
--
黄虞稷
--
施琅
--
丁炜
--
吴英
--
施世骠
--
施世纶
--
陈允锡
--
谢巩
--
施世榜
--
吴亦飞
--
蔡俭
--
丁拱辰
--
林瑞冈
--
陈棨仁
--
蔡玉鸣
--
吴鲁
--
罗曼·王彬
--
施光铭
--
黄秀烺
--
许卓然
--
吴克诚
--
高染
--
董云阁
--
尤大斧
--
吴永乐
--
陈清机
--
李清泉(附颜敕)
--
许运伙
--
李子芳
--
颜文初
--
施教锯
--
蔡及时
--
蒋仁坚
--
沈尔七
--
释转道
--
释妙月
--
陈村生
--
吴天亮
--
许志泽
--
黄竹禄
--
郑家玄
--
释转博
--
邱允衡
--
高承烈
--
蔡孝忍
--
庄材鳅
--
高铭网
--
林惠祥
--
庄杰赶
--
安业民
--
许友超
--
蔡子钦
--
王西雄
--
徐碟姑
--
许昭明
--
蔡文山
--
蔡维作
--
黄念忆
--
刘仕鉴
--
许立
--
李秀峰
--
卢金钗
--
蔡云腾
--
陈启紫
--
洪金乞
--
蔡尤本
--
李荣宗
--
庄秋心
--
刘基固
--
刘瑜璧
--
郑秀宝
--
蔡文华
--
姚章胜
--
吴远宋
--
许逾雪
--
蔡培火
--
吴道盛
--
蔡孝固
--
倪端仪
--
吴道真
--
王兆惠
--
龚抱月
--
庄杰鹄
--
俞贵元
--
施耀
--
桂华山
--
蔡派铿
--
高作楫
--
李俊峰
--
李永洞
--
庄清泉
--
周明福
--
庄材雁
--
许志猛
--
释常凯
--
释宏船
--
庄明理
--
蔡万春
--
黄哲真
卷四十二 人物表录
--
第一章 历代职官表
----
第一节 唐至清县令、知县、达鲁花赤、县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长
----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及其武装领导人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政、军(含政协)领导人
--
第二章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名表
----
第一节 市内
----
第二节 市外
--
第三章 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名人表
----
第一节 华侨、华人
----
第二节 港、澳、台同胞
----
第三节 热心桑梓公益事业人士
--
第四章 仕外人物表
----
第一节 清及清以前(非科第出身)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
--
第五章 进士录
----
第一节 文科
----
第二节 武科
--
第六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七章 英雄、模范、先进工作者名录
----
第一节 英雄、模范(省级及以上)
----
第二节 全国“三八”红旗手
----
第三节 全国部门先进工作者
大事记
附录
--
一、文告
--
二、序文
--
三、碑记
--
四、文选
简繁体字对照表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