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志(1956-1992)

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志(1956-1992)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今年是八五一一农场建场四十周年,恰逢此时,《八五一一农场志》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它的问世是农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真值得可喜可贺,称得上锦上添花。回顾历史,仿佛又看到了前辈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的荒草虎坡上开荒种地,建房筑厂的艰辛场面。四十年过去了,祖国大地上的北疆,从地图上又镶嵌上一颗璀灿的明珠,闻名于世的完达山食品厂就在八五一一农场这块土地上。

内容时限: 1956-1992

出版时间: 1996年07月

目录

封面
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志
八五一一农场志编审委员会名单
图片
-- 国家副主席王震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来场慰问转业官兵并视察农场(1990年)
-- 农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87年)
-- 农场被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1991)
-- 农场被黑龙江省畜牧局授予综合站建设组织奖(1992年)
-- 完达山食品厂被国家经济委员会授予:“六·五”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单项奖(1986年)
-- 农场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绿化先进单位称号(1984年)
-- 农场党政领导合影
-- 农场机关办公大楼(1992年)
-- 牡丹江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发起人合影(1956年)
-- 山东支边青年来场(兴凯火车站1959年)
-- 修建青年水库(1958年)
-- 全家来到“北大荒”(1958年)
-- 王震将军视察农场(1959年)
-- 抗灾抢种(1960年)
-- 硕果满枝头(农场原园林队1977年)
-- 玻璃马赛克生产线(1991年)
-- 建筑公司职工在裴德医院密山门诊楼施工(1990年)
-- 养护场部地区主干道油渣路面(1990年)
-- 农机修理(1985年)
-- 七队养鸡场(1976年)
-- 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基干民兵(1991年)
-- 采煤(1984年)
-- 农场机关原办公楼(1962年)
-- 下乡知识青年在工作间隙学习政治(1969年)
-- 丰收(1992年)
-- 六队农具场(1992年)
-- 1958年转业官兵种植的人工林已成林海(1982年)
-- 黑木耳生产基地(科研站1992年)
-- 外宾在农场考查(四队牧场 1991年)
-- 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来场慰问演出
-- 人勤鹿壮(十七队 1985年)
-- 完达山食品厂厂区一角(1990年)
-- 完达山食品厂部分产品获国家质量银质奖章(1987年)
-- 从瑞典引进的年产3000吨的“无菌软包饮料生产线”(1986年)
-- 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的完达山食品厂乳品车间青年突击队(1985年)
-- 粮油总厂一角(1989年)
-- 砖瓦厂的纸箱车间(1981年)
-- 竣工于1970年的“六一八”水库(1992年)
-- 修路(1992年)
-- 程控电话并网(1992年)
-- 高级畜物师吕国英研究100公斤乳培育母犊牛成功、该成果在全国推广(1985年)
-- 农场商场一角(1990年)
-- 场直幼儿园(1992年)
-- 农场现有高中(含初中)、小学、艺术学校5所,在校生2782人。图为艺术校军乐队在迎接客人(1992年
-- 现有116张床位的职工医院(1992年)
-- 农场党建设工作研讨会(1992年)
-- 农场公、检、法干警在研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1991年)
--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1990年)
-- 8511农场场部城镇现状图
-- 行政区划图
-- 国营八五一一农场生产队分布图
题词
-- 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题词(1990年)
-- 陈云同志夫人国家著名营养学家中国食品学会于若木同志题词(1987年)
-- 作家魏巍题词(1988年)
八五一一农场企业精神
序言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场队建设
-- 第一节 农场建设
-- 第二节 龙头农场
-- 第三节 生产队建设
-- 第四节 基建投资及回收
第二章 农业
-- 第一节 开荒
-- 第二节 作物栽培
-- 第三节 耕作体系
-- 第四节 轮作制
-- 第五节 土壤改良
-- 第六节 良种繁殖
-- 第七节 科学施肥
-- 第八节 化学灭草
-- 第九节 病虫害防治
-- 第十节 气象
第三章 农机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机务人员
-- 第三节 农机装备
-- 第四节 机械化作业
-- 第五节 农机管理
-- 第六节 大型外援活动和场内集中较大型活动
第四章 畜牧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畜群发展
-- 第三节 良种繁育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节 机械化
第五章 林业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营林
-- 第三节 采伐
-- 第四节 护林防火
第六章 工业
-- 第一节 食品厂
-- 第二节 修造工业
-- 第三节 粮油加工
-- 第四节 砖瓦厂
-- 第五节 煤矿
-- 第六节 其他工业
第七章 水利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水利建设
-- 第三节 水利工程管理
-- 第四节 土地管理
-- 第五节 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 第六节 投资效益
第八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交通建设
-- 第三节 公路养护
-- 第四节 客运
第九章 电力通讯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电力建设
-- 第三节 供电
-- 第四节 通讯建设
第十章 城建
-- 第一节 环境建设
-- 第二节 自来水工程
-- 第三节 供汽
第十一章 商贸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商场
-- 第三节 分销店
-- 第四节 采购站
-- 第五节 服务业
第十二章 粮食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粮食贮存
-- 第三节 三留
-- 第四节 供应
-- 第五节 上交
第十三章 物资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经营
第十四章 基建工程
-- 第一节 营建
-- 第二节 建材生产
第十五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引进推广新技术
-- 第四节 科研成果
-- 第五节 科研经费
第十六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领导体制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经营方针
-- 第四节 产业结构
-- 第五节 所有制结构
-- 第六节 经济责任制
-- 第七节 家庭农场
第十七章 计划财务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财务核算体制
-- 第三节 固定资金
-- 第四节 流动资金
-- 第五节 专项基金
-- 第六节 专项拨款
-- 第七节 费用与成本
-- 第八节 利润与上缴
-- 第九节 计划管理
-- 第十节 统计
第十八章 劳动工资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工资制度
-- 第四节 工资调整
-- 第五节 劳动保险与福利
-- 第六节 劳动保护用品
-- 第七节 安全生产
-- 第八节 社会劳动保险
第十九章 审计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内审
-- 第三节 专项审计调查
第二十章 工商物价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三节 商标管理
-- 第四节 物价管理
-- 第五节 市场管理
-- 第六节 个体管理
第二十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普通教育
-- 第三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四节 成人教育
-- 第五节 幼儿教育
第二十二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卫生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第二十三章 组织
-- 第一节 党的组织
-- 第二节 机构沿革
-- 第三节 历届党代会
-- 第四节 组织工作
-- 第五节 干部工作
第二十四章 宣传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节 通讯报道
-- 第五节 理论教育
-- 第六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七节 统战工作
-- 第八节 群众文化
第二十五章 纪检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思想教育
-- 第三节 纪律检查
-- 第四节 来信来访
-- 第五节 廉政建设
-- 第六节 反腐
第二十六章 公安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治安
-- 第三节 刑侦
-- 第四节 消防
-- 第五节 交警
-- 第六节 户证
-- 第七节 龙头派出所
第二十七章 检察
第二十八章 人民法庭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办案和法制教育
-- 第三节 干警的“两个素质”
-- 第四节 办案效果
第二十九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教育
-- 第三节 人民调解
-- 第四节 来信来访
-- 第五节 公证、法律服务
-- 第六节 民政
第三十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军事落实
-- 第三节 民兵组织落实
-- 第四节 政治落实
-- 第五节 征兵工作
-- 第六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七节 获奖
第三十一章 工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民主管理
-- 第三节 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
-- 第四节 群众性活动
-- 第五节 女工
-- 第六节 生活福利
-- 第七节 工会财务
-- 第八节 劳模管理
第三十二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团组织
-- 第二节 历届团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政治思想教育
-- 第四节 团建
-- 第五节 共青团的突击队作用
-- 第六节 活动
-- 第七节 少先队
第三十三章 老干部
-- 第一节 管理、服务
-- 第二节 健身
-- 第三节 经济实体
第三十四章 人物
-- 第一节 已故领导人传略
---- 一、荆乐天
---- 二、韩德庄
---- 三、张源培
-- 第二节 革命战争时期的功臣
---- 李振仁
---- 何振江
---- 于文斌
---- 马志恒
---- 陈德贵
---- 来成亮
---- 周国斌
-- 第三节 国家级、部级劳动模范
---- 一、全国三八红旗手崔中女
---- 二、全国三八红旗手、林业部标兵周翠花
---- 三、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养鸡标兵隋玉展
---- 四、全国农村青年学科学标兵郭秀环
---- 五、农垦部先进生产者吕国英
---- 六、农垦部农垦系统普通教育先进教师曾长栋
---- 七、国家农垦先进生产者、省劳动模范崔福童
---- 八、198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玉祥
---- 九、全国劳动模范、省优秀企业家白志东
---- 十、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崔治国
-- 第四节 因公牺牲英名录
-- 第五节 参加上级党代会和人代会代表
第三十五章 回忆录
-- 1、走向新生活
-- 2、垦荒第一课
-- 3、第一次丰收
-- 4、尹主席和十一号房间
-- 5、到达农场的第一夜
-- 6、回忆张源培书记对我的教诲
第三十六章 应用科技论文
-- 1、低奶量培养母犊牛
-- 2、简易封闭或半封闭饲养肥猪
-- 3、北方地区蜜蜂室外简化越冬技术
-- 4、田间杂草发生的规律
第三十七章 文艺创作
-- 1、队里来了脱谷机(唱词)
-- 2、南干渠赞歌(散文诗)
-- 3、郑老三走“豆城”(山东快书)
大事记
编纂始末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