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社区志

董村社区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董村社区志》的编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政策、法律为准则,略古详今,实事求是,不溢美讳弊,不贬低苛求,真实记录了董村社区的历史与现状,以期发挥志鉴、教化、存史之作用。

出版时间: 2008年08月

目录

封面
董村社区志
《董村社区志》编纂委员会
《董村社区志》编辑人员
题词
-- 山东省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志浩为董村社区题词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为董村社区题词
图片
-- 滕州市董村社区平面图
-- 董村居前街与龙泉路夹角鸟瞰图
-- 197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农林
-- 1977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中)、农林部长沙风(右一),在山东省委书记秦
-- 1970年5月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左二)在济宁地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视察董村。
-- 省委书记白如冰在视察董村期间,听取董村大队党总支书记孙德峰的汇报,刘其伦(左三)、徐增(左一)陪同。
-- 1988年9月18日,时任山东省副省长赵志浩(中),在滕州市委书记徐广景(左二),城郊乡党委书记程峻
-- 1978年麦收前,时任国家农林部长杨立功(中),在济宁地委副书记、滕县县委书记翟文孝(左一),大队党
-- 2006年4月13日,董村花卉繁育基地第一期工程举行奠基仪式。滕州市委副书记张永刚、市政协主席孙云飞
-- 2007年7月3日,董村花卉繁育基地第二期工程举行奠基仪式。市委副书记李健、市人大副主任郑玉申、副市
-- 2007年5月,台湾著名花卉企业董事长冯将魁先生(中)在枣庄市副市长王光荣(右一)、龙泉街道党委书记
-- 2008年1月1日,董村花卉繁育基地二期工程举行庆典仪式,省、枣庄市。滕州市领导吴庆刚、徐金光、王光
-- 2008年1月。省有关领导(右三)在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王忠林(右二)、枣庄市副市长陈兆同(右
-- 2008年1月,省林业厅领导在枣庄市林业局长丁印荣、滕州市委书记王忠林、市长王刚、龙泉街道党委书记马
-- 2008年初,枣庄市市长陈伟(左三)在滕州市市长王刚(右一),龙泉街道党委书记马冀(左二)、办事处主
-- 1978年2月,刘怀河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全国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
-- 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全体代表合影(剪影)。
-- 1979年7月1日,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山东代表团在天安门前合影
-- 1960年12月,王克秀(前排右七)出席全省建设社会主义积极份子代表大会时,与济宁地区的代表合影。
-- 1965年12月17日,郭开金(旗杆向左最后一排第四人)出席济南军区技术革新经验交流大会,受到济南军
-- 1960年2月,王克秀(前排左六)出席山东省贫下中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时,与滕县全体代表合影。
-- 1982年11月,山东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向刘玉臣颁发第一周期民兵训练考核优异奖。
-- 1982年11月,山东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向杨存礼颁发了第一周期民兵训练考核优异奖。
-- 1978年2月,时任董村大队党总支书记刘怀河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92年6月,共青团中央、国家科委确认张廷广为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
-- 1987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刘怀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 2001年4月,枣庄市人民政府授予冯班秀枣庄市劳动模范称号。
-- 2003年2月,滕州市火车站装卸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刘怀利(董村人)当选为枣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是
-- 王克秀自1953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于1956年12月12日、1960年12月2日和1964年分别被
-- 1993年元月,时任董村管区党总支副书记郭开泰被选为滕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03年2月,董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玉臣被选为滕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07年12月,《董村社区志》编者前往济南,征求原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曾任滕县城郊公社党委书记)对
-- 2007年6月,《董村社区志》编者前往济宁,拜访曾经在董村指导过工作的原滕县县府老领导时合影。
-- 2006年6月6日,董村社区“关爱团”成立。
-- 2006年6月,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玉臣(前排左一)在花卉繁育基地现场,向“关爱团”介绍花卉一期工程筹建
-- 2006年6月,滕州市关工委副主任、原政协主席程广泉听取《董村社区志》编修情况回报。
-- 2006年6月6日《董村社区志》总编辑刘怀河(一中)向社区关爱团回报社区志总体架构与设想。
-- 2006年11月,山东新闻网对《董村社区志》的编纂进行了简要报道。
-- 2006年5月,董村社区党总支邀请曾经为董村建设和发展做过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座谈社区志的编修工作。
-- 知青周华(左一)、路曾新(左二)、闫亚萍(左三)、张敏(左四)在董村下乡期间合影。
-- 下乡知识青年李彦(第二排左一)在插队期间与第二生产队女青年合影。
-- 1974年下乡知识青年李彦(中)与闫亚萍(右)及小马(左)在田间合影。
-- 知青李彦在其工作单位——印度尼西亚驻华使馆门前留影。
-- 社区领导在研究发展规划时,与实业公司的同志合影。
-- 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玉臣在精心规划社区建设。
-- 董村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大楼
-- 龙泉大道董村社区段
-- 董村花卉繁育基地一角
-- 董村居办公楼
-- 环境优美、宽敞明亮的董村学校
-- 董村居街心花园
-- 董村居老年活动中心
-- 鲜花盛开的居民小院
-- 董村居在龙泉大道两侧建起商业一条街
-- 贯通社区的南环路
-- 董村居规划图
-- 董村居花卉繁育基地(植物生态园),一、二期工程规划图
-- 流经董村社区的郭河
-- 滕州市交通警察大队座落在优美的董村社区
-- 座落在董村社区的滕州市公交公司
-- 在董村社区内新建的枣庄市王开医院门诊大楼
-- 龙泉街道老年公寓座落在董村花卉繁育基地一侧
--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滕县供电局滕东变电所就已落户董村大队
-- 座落在董村社区的中国石化第十七加油站
-- 服务于董村社区的农村信用社
-- 1958年在董村大队辖区内设立的王开养路工班
-- 座落在董村社区的滕州市人民武装部后勤基地
-- 落户董村社区的滕州市嘉能煤矿设备有限公司
-- 郭河西畔的金色麦浪
-- 丰收进农家
-- 苹果满枝头
-- 优质油桃
-- 果实累累
-- 花与果
-- 大棚中的西红柿
-- 早春辣椒
-- 鲜嫩的卷心菜
-- 青辣椒
-- 绿油油的芹菜
-- 雪里蕻新品种
-- 甜萝卜
-- 董村、张庄、双庙、任村等居,养殖专业户饲养的母猪、仔猪和肥猪
-- 董村、张庄居养殖专业户饲养的雏鸡
-- 董村居民王开友饲养的蛋鸡
-- 社区毛纺厂毛条车间
-- 毛纺厂纺纱车间
-- 座落在郭河西畔的文昌水泥厂外景
-- 年储存量为2000吨的社区恒温库
-- 任村居民崔祥国创办的富达出口纸箱厂
-- 恒祥民营手套加工厂
-- 董村居民刘思锋的诚交面粉厂生产车间
-- 恒利纺织公司生产车间
-- 农大配方施肥联络站
-- 始建于1995年的董村屠宰场,现更名为佳旺食品有限公司
-- 张庄民营企业人力三轮车加工厂
-- 董村居民刘玉瑞的防盗门制造车间
-- 董村居民李其林的玻璃彩印试制产品
-- 董村花卉繁育基地内景
-- 董村花卉繁育基地精品花卉区
-- 董村花卉繁育基地外景
-- 董村花卉繁育基地的兰花竞相开放
-- 董村花卉繁育基地的铁树盆景
-- 董村花卉繁育基地的榕树盆景
-- 兰花含苞待放
-- 争奇斗艳,花香扑鼻
-- 富贵有余(富贵子)
-- 董村花卉繁育基地展出的工艺品——太湖石
-- 董村花卉繁育基地陈列的观赏奇石
-- 任村居民崔祥志在花卉繁育基地推出的工艺品——根雕
-- 董村居民刘怀超的家传工艺——剪纸
-- 1909年(已酉年)秋,董村人孙道恩,被钦命为拔贡并赐匾额。
-- 1953年,董村孙道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图为1983年8月1日国家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董村汉窑遗址(座落在董村居北与冯村交界处)
-- 距今已有150年历史的刘桐画像
-- 现存董村古槐树下,已有700年历史的元代董村村碑“界石之记”。
-- 位于董村东南隅的石婆婆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 蒿宾墓碑,现存双庙居后街。原碑文由清代翰林高熙喆题,孙道恩书,现碑文由张继渊抄录书写。
-- 双庙居最近出土两统庙碑(现存双庙居新修的关帝庙内),碑文由董村书法名士刘其桐书写。
-- 董村最近出土刘氏祖碑五统,此统系董村刘氏八世祖奕奇之墓碑。
-- 董村元朝古槐浓密葱郁,遮天避日,夏季是人们纳凉歇息的好去处。
-- 董村居元朝古槐枯木逢春,生机勃勃。
-- 双庙甘露寺早已不复存在,而耸立在庙门前的古槐枯枝却见证着千年的历史。
-- 1960年冬,董村大队全体干部合影。
-- 1950年元旦,滕县公安局全体同志在西关派出所合影留念
-- 1965年,滕县林业局在董村大桃行(后来的果园)举办全县果树管理培训班,农艺师孟庆峰(示范者)在教授
-- 1964年8月,王克秀在第三生产队与队长刘其铸察看多穗高梁和玉米生长情况。
-- 1958年11月,王克秀出席全国妇联召开的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表彰大会时,与济宁地区的代表在天安门前
-- 1962年10月,王克秀(后排右二)在县委党校学习时与全组同志合影。
-- 1963年2月24日,王克秀(第一排左二),郭开祥(第二排左二)出席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会议
-- 1963年12月,王克秀(后排右四)出席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预算委员会委员。
--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期间,枣庄市五名与会代表在京合影留念,前排左一为刘怀
-- 1964年,滕县人民武装部响应中央关于“大办民兵师”的号召,选调董村大队12名民兵组成精确射击班。
-- 1965年8月,董村12名基干民兵与县派驻董村大队的李桂丹部长(第一排左四)合影留念。
-- 作者张衍龄,曾任滕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退休前任济宁市科委主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常来董村大队指导
-- 作者刘凤泰,曾任滕县县委副书记,退休前系济宁市科协主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经常来董村大队蹲点。
-- 作者程峻宇,简况已在本书第十五章《我与董村》一文中作过介绍。
-- 作者邱祥震,曾任滕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退休前任济宁市政协秘书长兼市文联副主席,齐鲁书画研究院院长
-- 作者程广泉,1980年以后,先后任城郊公社、城郊乡党委书记,退休前任滕州市政协主席,现任滕州市关工委
-- 作者彭延信,董村社区赵一贯之外孙,曾在部队,地、县机关做文字工作。获悉董村修志,欣然命笔,以示祝贺。
-- 作者黄金程,字山桥,现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枣庄画院院长,枣庄美协
-- 作者孙宪钧,曾任滕县城郊公社党委副书记,退休前任济宁市棉办主任。1963年以后,他配合县委,县人委长
-- 黄金程章草书法
-- 梅花黄金程作
-- 梅花黄金程作
-- 黄河源黄金程作
-- 黄河人海流黄金程作
-- 董村孙氏族谱序及蒿宾墓碑文(局部)孙道恩书
-- 张庄张氏谱序 张焕廷书
-- 帐心与挽联 孙德新书
-- 庆祝党的九大胜利召开孙德宣书
-- 董村社区30姓氏 蒋淮蓉书
-- 唐李世民《百字箴》郭开贤书
-- 王克秀书
-- 杨森书
-- 1963年4月25日,济宁专员公署《关于董村大队继续加强麦田管理的通报》。
-- 1965年4月27日,县委经营管理试点工作组对董村大队小麦发生虫害情况的报告。
-- 1966年1月,滕县三级干部会议典型材料之五。
-- 1975年7月17日济宁地委办公室关于《滕县史村、董村大队科学种田的调查》。
-- 1975年7月26日,滕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关于董村大队《一手抓超产,一手抓备种》的报道。
-- 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前,董村邓永兰一家使用的《社员劳动手册》
-- 1960年以后,董村大队第一生产队使用过的工分票
-- 董村大队1979年现粮决分明细表
-- 1978年董村大队实行一级核算后,曾使用过的菜票
-- 董村大队秋季予分统计表
-- 董村大队养猪和基本肥料奖罚工分统计表
-- 任村旧貌图
-- 赵庄旧貌图
-- 欧庄村旧貌图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状况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一、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 二、所辖自然村的由来、历史沿革及自然概况
-- 第二节 自然环境
----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地质
---- 二、水文及水资源
---- 三、气象
第二章 姓氏与人口
-- 第一节 姓氏及其由来
---- 一、姓氏
---- 二、姓氏由来
---- 三、社区内各自然村各姓氏居民的由来
-- 第二节 社区人口状况
--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人口结构
---- 一、计划生育工作基本情况
---- 二、计划生育组织机构
---- 三、各时期计划生育政策与规定
---- 四、人口结构
第三章 党政群团组织
--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
---- 一、早期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
---- 二、党组织建设和机构设置
---- 三、党员发展
---- 四、各时期党内主要任职情况
---- 五、关工委与关爱团的设立
-- 第二节 基层政权
---- 一、行政组织沿革
---- 二、行政与生产组织
-- 第三节 群团组织
---- 一、共青团组织
---- 二、妇女组织
---- 三、民兵组织
---- 四、农会、贫协组织
---- 五、治保、治安组织
-- 第四节 其他人员
---- 一、垦荒移民
---- 二、早期的打工族
---- 三、铁道部下放支农干部
---- 四、赴云南支边人员
---- 五、上级蹲点干部与工作队
---- 六、下乡知识青年
---- 七、在外工作人员
第四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业体制沿革
---- 一、土地私有制
---- 二、农业合作化
---- 三、人民公社
---- 四、大队实行一级核算
---- 五、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
---- 一、种植结构的演变
---- 二、耕作制度
---- 三、粮食作物
---- 四、蔬菜
---- 五、其它种植作物
-- 第三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 一、土地深翻整平
---- 二、压沙盖土
---- 三、沟路渠综合治理
---- 四、水利基本建设
-- 第四节 农业机械与农村用电
---- 一、生产工具
---- 二、农村用电
-- 第五节 农业科技
---- 一、科技队的成立与发展
---- 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 三、增施土杂肥与推广使用化肥
---- 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 五、粮食产量
---- 六、外派农民技术员
-- 第六节 土地资源
第五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林业
---- 一、植树造林
---- 二、古稀树
-- 第二节 果树
---- 一、集体栽植果树
---- 二、农户栽植果树
---- 三、果树苗木繁育
---- 四、培植制作果树盆景
---- 五、果品储藏
---- 六、果树品种的更新换代
---- 七、园艺场负责人及技术人员
-- 第三节 花卉
---- 一、园林绿化苗木
---- 二、花卉繁育基地
第六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传统家庭饲养
-- 第二节 集体饲养
-- 第三节 专业规模饲养
-- 第四节 病疫防治
-- 第五节 饲养专业户简介
第七章 工商企业
-- 第一节 个体工商业的由来及发展
---- 一、个体工商业的基本状况
---- 二、第一家民营联合企业——赵庄明星毛织社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的商业流通
-- 第三节 集体企业的兴起与发展
---- 一、集体企业发展概述
---- 二、各集体企业发展简况
-- 第四节 民营企业蓬勃兴起
---- 一、民营企业简介
---- 二、个体专业户简介
第八章 生产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的变革
-- 第二节 计划与管理
---- 一、计划管理
---- 二、劳动管理
---- 三、财务管理
---- 四、物资管理
---- 五、分田到户后的生产管理
-- 第三节 收入与分配
---- 一、劳动者的报酬与收入
---- 二、家庭经营收入
---- 三、集体收益分配
---- 四、实物与现金分配
---- 五、年终决算、决分
---- 六、年终收益分配表格选录
-- 第四节 农村金融与信贷
---- 一、货币
---- 二、借贷
---- 三、金融机构
第九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教育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一、扫盲教育
---- 二、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 第六节 教师与教学
---- 一、教师队伍
---- 二、教育教学
---- 三、勤工俭学
第十章 文化
-- 第一节 传统文艺与工艺
---- 一、竹马
---- 二、高跷
---- 三、旱船(花船)
---- 四、皮影戏
---- 五、武术
---- 六、剪纸
---- 七、扎纸
---- 八、磕官头
-- 第二节 文化娱乐
---- 一、董村劳动剧团
---- 二、董村文艺宣传队
---- 三、娱乐
-- 第三节 现代传媒
---- 一、广播(有线广播)
---- 二、电影
---- 三、电视、网吧
---- 四、报刊杂志
-- 第四节 书法绘画
-- 第五节 文物古迹
---- 一、双庙甘露寺
---- 二、双庙土地庙
---- 三、任村关帝庙
---- 四、双庙关帝庙
---- 五、汉窑遗址
---- 六、石婆婆
---- 七、石狼石虎王家陵
---- 八、董村老槐树
---- 九、蒿宾墓碑
---- 十、孙拔贡御匾
---- 十一、董村元代界石古碑
---- 十二、双庙甘露寺庙碑
-- 第六节 轶闻趣事
---- 一、刘广鑫背粪权沿街闲逛高翰林尊师情千古传唱
---- 二、蒿神童因乞讨路行官桥孙伯乐识真金蒿梦成真
---- 三、刘广耀展绝技声震孔府孔老太遇神医起死回生
---- 四、恶和尚生歹意殃及菩萨李善人感宏恩恭送圣像
---- 五、苗娇子难养活舍身寺院长成人还俗去高唱佛歌
---- 六、大马子纵烈火生灵涂炭县太爷畏众怒不敢升堂
---- 七、红绿毛袭王开匪首毙命老枪作护家符世代留传
---- 八、郭印松揽群书过目不忘穷书生赋讽诗劝喻世人
---- 九、刘家坑赵家用亲情友好收一钱变产权永无纠葛
---- 十、张石匠专锻磨乡邻称誉怀绝技不外传遭人中伤
---- 十一、小酒馆生意小热闹非凡既消遣又娱乐信息多多
---- 十二、伪区丁闹新娘寻乐董村八路军一声吼缴车八辆
第十一章 节日、民俗与礼仪
-- 第一节 节日
---- 一、传统节日
---- 二、纪念节日
-- 第二节 民俗
---- 一、生育
---- 二、婚嫁
---- 三、娶亲
---- 四、特殊婚俗
---- 五、女子出嫁后的禁忌歌谣
---- 六、丧葬
---- 七、特殊丧葬
---- 八、现行丧葬
---- 九、火化小史
-- 第三节 生活、什物
---- 一、饮食
---- 二、什物
-- 第四节 俗语、礼仪
---- 一、俗语
---- 二、礼仪
-- 第五节 称谓
---- 一、亲族互称
---- 二、特殊称呼
-- 第六节 雅称
---- 一、时令雅称
---- 二、生肖雅称
---- 三、年龄雅称
---- 四、婚龄雅称
---- 五、长寿雅称
第十二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医疗
---- 一、早期村医治疗
---- 二、民间单方医治
---- 三、妇产接生
---- 四、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五、合作医疗
-- 第二节 防疫与保健
---- 一、传染病的防治
---- 二、妇女保健
---- 三、孤寡老人的赡养与保健
---- 四、儿童健康查体
--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十三章 社区建设
-- 第一节 村庄旧貌
-- 第二节 村庄改造
-- 第三节 村庄规划
-- 第四节 道路建设
---- 一、村与村之间的路
---- 二、参观路
---- 三、田间路
---- 四、机耕路
---- 五、“五横二纵”路网配套建设
---- 六、沿路门面房的开发与建设
-- 第五节 饮水改造
-- 第六节 供电建设
---- 一、农业用电
---- 二、工业用电
---- 三、农田用电管理
---- 四、农村电工
-- 第七节 社区制度建设
第十四章 人物
-- 第一节 近代人物
---- 孙道恩
---- 杨宗仁
---- 杨荆溪
---- 刘桐
---- 刘其慎
---- 赵一桓
---- 杨登科、杨登阶
---- 张振涵
---- 赵一贯
---- 李广文、李广明
---- 曹昌贵
---- 杨历坊
---- 刘其桐
-- 第二节 现代人物
---- 刘学申
---- 王克秀
---- 刘怀河
---- 刘玉臣
---- 王长池
---- 孙道桂
---- 刘怀纪
---- 郭开贤
---- 孙德宣
---- 杨敬忠
---- 孙德峰
---- 郭开祥
---- 刘本厚
---- 刘思敬
---- 杨少杰
---- 张廷坤
---- 杨保义
---- 孙德顺
---- 孙德环
---- 任昭魁
---- 刘玉成
---- 杨森
---- 田学启
---- 刘怀钦
---- 刘怀河(一中)
---- 孙长柱
---- 孙德雪
---- 杨文义
---- 蔡敬田
---- 蒋淮蓉
---- 赵洪信
---- 刘本元
---- 钱广存
---- 孙德汉
---- 赵人庆
---- 刘彬
---- 刘怀顺
---- 钱广平
---- 郭开泰
---- 郭开金
---- 赵洪河
---- 孙德新
---- 刘其华
---- 田学义
---- 刘其海
---- 崔广珍
---- 赵洪川
---- 孙长林
---- 刘玉洋
---- 李玉坤
---- 刘其镜
---- 彭炳祥
---- 刘子刚
---- 刘怀斌(国资局)
---- 孙长伟
---- 刘玉标
---- 刘怀利(火车站装卸队)
---- 刘士成
---- 刘怀正
---- 崔祥泰
---- 孙德岭
---- 刘怀龙
---- 冯班秀
---- 郭宝珩
---- 刘怀俊
---- 张灿廷
---- 孙长鸾
---- 杜玉成
---- 刘怀道
---- 刘祥斌
---- 张凤廷
---- 赵宪雨
---- 崔凤富
---- 徐甫礼
---- 李继贤
---- 张继斌
---- 孙长侠
---- 刘思峰
---- 孙长伍
---- 刘思国
---- 张廷广
---- 孙长运
---- 孙德宪
---- 王雪云
---- 郭开琪
---- 张继渊
---- 钱广金
---- 张继奎
---- 刘怀成
---- 刘怀彬
---- 张继哲
---- 刘士宾
---- 赵洪纪
---- 徐继水
---- 钱辉增
第十五章 《我与董村》征文
-- 董村蹲点,收获颇丰
-- 由家乡巨变联想到的往事/郭开贤
-- 认真铸造董村辉煌年轮/闫金荣
-- 贺《董村社区志》付梓问世/厉德宪
-- 思乡情怀/杨森
-- 董村人志在四方/孙德汉
-- 难忘的董村生活/李彦
-- 难忘在董村的岁月/杨传岱
-- 我所经历的几件事/刘本元
-- 董村的水/蔡敬田
-- 我的三十年/孙德峰
-- 我在董村搞企业改制/李锡云
-- 董村伴着我成长/刘怀斌
-- 我们是光荣的董村人/李洪斌、陆爱英
-- 董村——我们的第二故乡/张福东
-- 家与乡/钱广存
-- 我对家乡董村的回忆/刘其友
-- 回忆/钱广平
-- 家乡情思/孙德雪
-- 写给我的文明生态村/崔祥志
-- 我思念村东的小河——郭河/刘怀正
-- 外派农民技术员的回忆/郭开琪
-- 我对董村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钱广德
-- 我在董村的二、三事/孙长城
-- 云南支边回忆/刘玉良
-- 董村农业中学建校始末/崔广珍
第十六章 杂记
-- 第一节 礼仪酬事
---- 一、新时期“八荣八耻”
---- 二、礼貌谦词种种
---- 三、旧时礼仪用语
---- 四、旧时称谓
---- 五、服孝图三幅
---- 六、酬事常用词解
-- 第二节 养生之道
---- 一、“三自一包”,百岁不老
---- 二、高风亮节,常饮“四君子汤”
---- 三、保健格言选
-- 第三节 广征博采
---- 一、何为“三教九流”
---- 二、何为“五花八门”
---- 三、二十五史
---- 四、四书五经
---- 五、四库全书
---- 六、“观棋不语”的由来
---- 七、家乡为何称桑梓
---- 八、扑克牌的寓意
---- 九、中国的别称
---- 十、中国古代的九州
---- 十一、我国的省、市、县
---- 十二、中国政区名称的由来
---- 十三、历法知识
---- 十四、天干地支
---- 十五、六十甲子
---- 十六、阴阳五行
---- 十七、十六两称
---- 十八、清明插柳
---- 十九、“福”字为何倒着贴
---- 二十、清朝官职诰封内容
-- 第四节 域外采风
---- 汤显祖与邦清治滕/任泽健
---- 等级森严的清官服饰/李业华
---- 《滕州怀古文》原文/王学仲
---- 王学仲简介
---- 高熙喆巧批判词训同科/刘怀河(一中)
---- 山西洪洞连四海/帅政
---- 酒随想/徐善彬
---- 荆河,我们的母亲河/蔡超、盖良辰
---- 和谐的滕州民风/杨建东
---- 千古懿风话孝丐/黄士雪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