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莎车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6年09月
目录
封面
莎车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莎车县行政区划图
--
1995年10月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中央代表团团长姜
--
1992年8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在莎车县“木卡姆”研讨会上同与会者座谈。
--
1995年,自治区党委代书记王乐泉来莎车视察。
--
1992年8月5日,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在莎车县阿曼尼沙汗塑像落成仪式上讲话。
--
胡杨是莎车县主要野生植物资源之一,沙漠边缘的胡杨林是防风固沙的坚强卫士。
--
县境西北部的沙漠景观也是旅游的好去处。
--
沿河平原绿洲景观
--
西南部山地属昆仑山脉支脉,图为达木斯乡山谷景观。
--
中共莎车县委员会办公楼
--
莎车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县城一角
--
莎车城为南疆一大市场,邻境之民,羼杂错处,全盛之时,列市长十里,值八栅、陈百货,男女蜂聚,竞相购物。
--
莎车人勤劳友爱,宾至如归,图为新修的莎车宾馆。
--
八栅(集市贸易)一角。
--
1.1984年引进地膜覆盖植棉技术成功,大大提高了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
--
2.县领导人察看棉花生长情况
--
3.莎车产棉,在清代仅次于吐鲁番,20世纪90年代,跃居全国第一大产棉县,图为亩产百公斤的棉田。
--
4. 技专家深入棉田调查研究,推广棉花增产配套技术。
--
5.积极推广军棉1号、新陆早1号、新陆中3号等新棉花品种。
--
6.农民踊跃交售棉花
--
7.县棉麻公司一个收购站的棉垛
--
8.打包待运的棉花
--
粮林间作
--
收割小麦
--
插秧
--
1990年全县耕地林木覆盖率31%,形成网状林带。
--
1984年菜农开始采用地膜生产技术,又相继建设大棚蔬菜生产点。
--
名优地产品——巴旦
--
1988年莎车县被列为全国巴旦商品基地建设县,巴旦木经济林有大的发展。
--
南部山区的牦牛
--
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一角
--
1976年全县开始渠道改建工程,继1989年勿甫渠改建后,又改建荒地渠等渠道,图为改建后的荒地渠。
--
叶尔羌河上卡群水利枢纽——西岸分水闸。
--
卡群水利枢纽泄洪闸
--
依盖尔其水库
--
建设中的卡群一级电站
--
桑林基地
--
养蚕
--
选蚕茧
--
缫丝厂生产车间
--
群众喜爱的艾得丽斯绸。
--
民国初期维吾尔商人买合苏提开办霞夷绸公司织造的艾得丽斯绸,近销南疆、远售俄国,这种传统手工业被继承发
--
新井煤矿
--
年产1000吨农用地膜的县地膜厂
--
莎车气流纺织厂车间一角
--
县农机修造厂
--
本县铜匠制造的铜器
--
叶尔羌河公路大桥
--
县城汽车站
--
县邮电局
--
新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
--
春节期间慰问解放军
--
军民携手抗洪抢险
--
民兵训练
--
捐资助学
--
县民族高级中学教学楼
--
学生在语音室学习汉语
--
联合国世界儿童基金会成员考察阔什艾日克乡尼皮其村小学。
--
县人民医院门诊楼
--
医务人员为病人体检
--
著名音乐家阿曼尼沙汗塑像
--
民间艺人演奏“木卡姆”
--
县文工团表演节目
--
莎车县“木卡姆”研讨会
--
节日期间的高跷队
--
莎车电视台
--
莎车贝子麻扎
--
阿曼尼沙汗麻扎
--
尼依亚热甫喀尼卡清真寺的金、银箱子。
--
祈富台,又称巴依都瓦依土墩,公元前65年莎车王万年所建,上有亭台、牌楼等,清乾隆年间曾重修,后被毁。
--
阿勒屯清真寺
--
虔诚的教徒
--
民居卧室
--
民居庭院
--
传统体育活动——刁羊
--
莎车宾馆的烤全羊
--
依盖尔其烤鱼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 置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境域变迁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至中华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
第三章 县 城
----
第一节 位置人口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发展概况
----
第四节 古迹
--
第四章 乡 镇
----
第一节 古勒巴格乡
----
第二节 阿热勒乡
----
第三节 恰尔巴格乡
----
第四节 托木吾斯塘乡
----
第五节 英吾斯塘乡
----
第六节 恰热克镇
----
第七节 乌达力克乡
----
第八节 阿尔斯兰巴格乡
----
第九节 亚喀艾日克乡
----
第十节 孜热普夏提塔吉克民族乡
----
第十一节 伊什库力乡
----
第十二节 米夏乡
----
第十三节 塔尕尔其乡
----
第十四节 拍克其乡
----
第十五节 艾力西湖镇
----
第十六节 荒地镇
----
第十七节 阔什艾日克乡
----
第十八节 墩巴格乡
----
第十九节 阿瓦提镇
----
第二十节 阿拉买提乡
----
第二十一节 阿扎特巴格乡
----
第二十二节 霍什拉甫乡
----
第二十三节 喀群乡
----
第二十四节 达木斯乡
----
第二十五节 伯什坎特镇
----
第二十六节 依盖尔其镇
----
第二十七节 巴格阿瓦提乡
----
第二十八节 喀拉苏乡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 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第二章 地 貌
----
第一节 地貌分区
----
第二节 山
----
第三节 平原
--
第三章 气 候
----
第一节 日照气温
----
第二节 降水蒸发
----
第三节 无霜期霜冻
----
第四节 大风
----
第五节 四季
--
第四章 水 文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泉湖泊
----
第三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土地 土壤
----
第一节 土地利用
----
第二节 土壤分类
----
第三节 农林牧区域划分
--
第六章 植被 动物 矿产
----
第一节 植被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雪灾
----
第二节 雨害
----
第三节 冰雹
----
第四节 风灾
----
第五节 倒春寒及低温冷害
----
第六节 霜冻
----
第七节 干热风
----
第八节 洪水
----
第九节 地震
第三编 人 口
--
第一章 增长与分布
----
第一节 人口增长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第四编 种植业
--
第一章 机构没置
----
第一节 农业局
----
第二节 农业局直属单位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减租反霸
----
第三节 土地改革
----
第四节 农业合作化
----
第五节 人民公社化
----
第六节 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三章 耕地 区划
----
第一节 耕地概况
----
第二节 种植业区划
----
第三节 耕地改良
--
第四章 种植技术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栽培技术
----
第三节 良种推广
----
第四节 作物保护
----
第五节 科学施肥
--
第五章 农业效益
----
第一节 生产概况
----
第二节 粮食生产
----
第三节 棉花生产
----
第四节 油料生产
第五编 林 业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林业局
----
第二节 林业局所属单位
--
第二章 林业资源
----
第一节 树种
----
第二节 巴旦品种基因库
----
第三节 人工林资源
----
第四节 林木蓄积
--
第三章 林业区划
----
第一节 西南部中低山区河谷防护—经济林区
----
第二节 中低山区雪岭云杉—水源涵养林区
----
第三节 西部山前洪积冲积扇缘防护—新炭—经济林区
----
第四节 叶尔羌河冲积平原防护用材—经济—新炭林区
----
第五节 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两岸防风防洪护岸基干林带—薪炭林区
----
第六节 布古力、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防风固沙基干林带—薪炭林区
--
第四章 林木栽培
----
第一节 新疆杨
----
第二节 银白杨
----
第三节 箭杆杨
----
第四节 沙枣
----
第五节 白柳
----
第六节 刺槐
----
第七节 百榆
----
第八节 桑树
----
第九节 巴旦
----
第十节 核桃
----
第十一节 枣树
----
第十二节 胡杨
----
第十三节 多枝柽柳
----
第十四节 沙棘
----
第十五节 悬铃木
----
第十六节 侧柏
--
第五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育苗
----
第二节 绿化
----
第三节 “三北”防护林建设
--
第六章 林木病虫害防治
----
第一节 主要病虫害
----
第二节 防治
--
第七章 林业管理及效益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效益
第六编 畜 牧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畜牧局
----
第二节 畜牧事业机构和种畜(禽)场
--
第二章 畜牧资源
----
第一节 牲禽品种
----
第二节 草场及饲料
--
第三章 畜牧业区划
----
第一节 山麓河谷及山前洪积半农半牧—叶城羊当地黄牛区
----
第二节 绿洲边缘重点牧业羊—牛区
----
第三节 城郊大尾羊、奶牛、家禽区
----
第四节 农区近田舍饲牛、羊、家禽区
--
第四章 牧业生产
----
第一节 经营体制变革
----
第二节 品种改良
----
第三节 技术推广
----
第四节 经济效益
--
第五章 牧业建没
----
第一节 棚圈建设
----
第二节 牧区水利
----
第三节 畜牧设施
--
第六章 畜病防治
----
第一节 疫情
----
第二节 防治
第七编 园艺养殖
--
第一章 园 艺
----
第一节 果品
----
第二节 瓜类 蔬菜
----
第三节 花卉
--
第二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蚕桑
----
第二节 养鱼
----
第三节 养鸡
----
第四节 养蜂
第八编 农 机
--
第一章 农机具演变
----
第一节 传统农具
----
第二节 农业机械
--
第二章 农机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农机管理
--
第三章 农机供应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经营范围
--
第四章 农机服务
----
第一节 培训服务
----
第二节 农机技术推广
--
第五章 农机监理
----
第一节 年度检查审验
----
第二节 农机事故
第九编 水 利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水利机构
----
第二节 水电局
----
第三节 水电局基层机构
--
第二章 水利区划
--
第三章 农田水利
----
第一节 古代农田水利
----
第二节 近代、现代农田水利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
--
第四章 分 水
----
第一节 县际分水
----
第二节 县内分水
--
第五章 渠 道
----
第一节 引水渠
----
第二节 排水渠
--
第六章 水 库
--
第七章 机井水电站
----
第一节 机井
----
第二节 水电站
--
第八章 防 洪
----
第一节 洪水灾害
----
第二节 防洪设施
----
第三节 防洪段
第十编 工 业
--
第一章 机构体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制
--
第二章 农产品加工工业
----
第一节 粮油加工
----
第二节 棉花加工
----
第三节 制糖
--
第三章 农机制造维修与塑化工业
----
第一节 农机制造维修
----
第二节 塑料化工
--
第四章 鞋帽 丝绸 地毯 制毡工业
----
第一节 制鞋 制帽
----
第二节 丝绸
----
第三节 地毯 制毡
--
第五章 印刷 造纸与铸造刀剪工业
----
第一节 印刷 造纸
----
第二节 铸造 刀剪
--
第六章 煤炭 水泥工业
----
第一节 采煤
----
第二节 水泥
--
第七章 电力工业
----
第一节 机构建置
----
第二节 基本建设
----
第三节 电业管理
--
第八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主要企业
----
第二节 企业管理
----
第三节 利润使用
第十一编 交 通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公路养护机构
----
第三节 业务管理机构
----
第四节 运输企业
--
第二章 古 道
----
第一节 古丝道
----
第二节 大道支路
--
第三章 公 路
----
第一节 国道
----
第二节 省道
----
第三节 县、乡(镇)道
----
第四节 乡(镇)村道
--
第四章 桥涵 渡口
----
第一节 桥梁 涵洞
----
第二节 渡口
--
第五章 公路护养
----
第一节 巴(楚)莎(车)公路养护
----
第二节 莎(车)喀(群)公路养护
----
第三节 泽(普)麦(盖提)公路养护
--
第六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畜力运输
----
第二节 机动车运输
----
第三节 县城交通
第十二编 邮 电
--
第一章 机构建置
----
第一节 军台驿站
----
第二节 邮政分局
----
第三节 无线电台
----
第四节 莎车邮局
----
第五节 莎车电信局
----
第六节 莎车县邮电局及下属机构
--
第二章 邮 政
----
第一节 邮路
----
第二节 邮政业务
--
第三章 电 信
----
第一节 报话业务
----
第二节 机线设备
第十三编 财政 税务
--
第一章 财 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财政体制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债券发行
----
第六节 附加及自筹资金
--
第二章 税 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税制演变
----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税收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税收
----
第五节 征收管理
----
第六节 税务监察
第十四编 金 融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当铺
----
第二节 叶尔羌铸钱局
----
第三节 官钱局
----
第四节 华俄道胜银行莎车代办机构
----
第五节 商业银行莎车分行
----
第六节 中国人民银行莎车中心支行、县支行
----
第七节 中国工商银行莎车县支行
----
第八节 中国农业银行莎车县支行
----
第九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莎车县支行
----
第十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莎车县支公司
--
第二章 货币流通
----
第一节 银币
----
第二节 铜币
----
第三节 布币
----
第四节 纸币
----
第五节 法币 关金券 金圆券
----
第六节 人民币
--
第三章 信 贷
----
第一节 工商信贷
----
第二节 农业信贷
----
第三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信贷
--
第四章 储蓄与存款
----
第一节 储蓄
----
第二节 存款
--
第五章 保险
第十五编 商 业
--
第一章 巴扎(集市)贸易
----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巴扎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集市贸易
--
第二章 叶尔羌城商贸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叶尔羌商贸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莎车商贸
--
第三章 商业体制
----
第一节 个体和私营商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第三节 国营商业
--
第四章 生产资料经营
----
第一节 化肥农药
----
第二节 石油
----
第三节 农机具 耕畜 地膜
--
第五章 农牧产品经营
----
第一节 棉花经营
----
第二节 畜产品经营
--
第六章 日用工业品及饮食服务经营
----
第一节 百货
----
第二节 食品 医药
----
第三节 五金交电化工
----
第四节 饮食服务
--
第七章 物 资
--
第八章 商业管理
----
第一节 业务管理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第十六编 粮 食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县粮食局
----
第二节 粮油网点
--
第二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统购
----
第二节 统销
----
第三节 粮食市场
----
第四节 粮食调拨
----
第五节 议购议销
--
第三章 仓储 运输
----
第一节 仓储
----
第二节 搬运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章 粮食加工
----
第一节 大米
----
第二节 挂面
----
第三节 饲料
----
第四节 粉类
--
第五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业务管理
----
第三节 资金管理
第十七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布局与规划
----
第二节 城区基础设施
----
第三节 绿化环保
--
第二章 乡镇建没
----
第一节 乡镇规划
----
第二节 镇驻地建设
----
第三节 农村五好建设
--
第三章 城建管理
----
第一节 城建规划管理
----
第二节 建筑管理
----
第三节 建筑工程管理
----
第四节 房产管理
--
第四章 建筑队伍
----
第一节 建筑企业
----
第二节 建材生产企业
第十八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 统计
----
第一节 计划统计机构
----
第二节 计划
----
第三节 统计
--
第二章 物 价
----
第一节 物价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物价改革
----
第四节 价格调整
----
第五节 物价榆杏
--
第三章 标准计量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计量器具
----
第三节 计量管理
----
第四节 标准化
----
第五节 质量管理
--
第四章 审 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审计业务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登记
----
第五节 合同管理
第十九编 政党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莎车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党员状况
----
第三节 党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宣传教育
----
第五节 纪律检查
----
第六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莎车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莎车县党部
----
第二节 区分部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社会团体
----
第二节 工会
----
第三节 共青团
----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五节 农会
--
第四章 重大政事记略
----
第一节 建立人民政权
----
第二节 抗美援朝
----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
第四节 “三反”运动
----
第五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六节 党内“整风”和“反右”斗争
----
第七节 “大跃进”
----
第八节 农业学大寨
----
第十节 揭、批、查
----
第十一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十二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
第十三节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
第十四节 军民共建“双文明”活动
第二十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莎车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莎车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四节 选举
--
第二章 政 府
----
第一节 莎车国
----
第二节 叶尔羌汗国
----
第三节 清朝地方政权
----
第四节 民国政权机构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莎车专员公署和县人民政府
--
第三章 政协莎车县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历届县政协会议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第二十一编 民政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民 政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扶贫 安置
----
第四节 婚姻登记
--
第二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人事
----
第二节 劳动就业
----
第三节 工资资金
第二十二编 政 法
--
第一章 公 安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内部肃反
----
第三节 刑事侦察
----
第四节 政治、经济案件侦破
----
第五节 治安管理
----
第六节 户籍管理
----
第七节 消防
----
第八节 交通管理
----
第九节 监所管理
--
第二章 检 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监督
--
第三章 审 判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行政审判信访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法律顾问
----
第三节 公证业务
----
第四节 人民调解
----
第五节 法制宣传
第二十三编 军 事
--
第一章 机构驻军
----
第一节 古代军事机构及驻军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机构和驻军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机构及驻军
--
第二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募兵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三章 民 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军事训练
----
第三节 年度整组
--
第四章 重要战事
----
第一节 冯奉世平乱
----
第二节 抗击匈奴
----
第三节 莎车王贤的兼并战争
----
第四节 班超平莎车
----
第五节 高仙芝征勃律
----
第六节 阿巴·癿乞儿与羽奴思汗的战争
----
第七节 叶尔羌汗国奠基战
----
第八节 叶尔羌汗国覆灭之战
----
第九节 大和卓波罗尼都攻占叶尔羌
----
第十节 大小和卓之乱及平定时在莎车的战事
----
第十一节 平定张格尔之乱在莎车的战事
----
第十二节 道光十年叶尔羌城保卫战
----
第十三节 七和卓之乱在莎车的战斗
----
第十四节 倭里汗之乱在莎车的战事
----
第十五节 阿古柏之乱在叶尔羌地区的战斗
----
第十六节 1933~1934年的莎车战乱
----
第十七节 蒲犁起义军进攻莎车的战斗
第二十四编 教 育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旧式教育
----
第一节 叶尔羌汗国宫廷教育
----
第二节 经院教育
----
第三节 清代学堂
--
第三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章 其他教育
----
第一节 师范教育
----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
第三节 扫盲教育
--
第五章 教师 经费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待遇
----
第三节 师资培训
----
第四节 经费
第二十五编 科 技
--
第一章 科技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 科技管理机构和学会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技术职务评聘
--
第二章 科技工作
----
第一节 科技推广普及
----
第二节 主要科技活动
--
第三章 试验站与科技经费
----
第一节 试验站
----
第二节 科技经费
--
第四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
----
第二节 工业科技成果
----
第三节 林业科技成果
----
第四节 畜牧业科技成果
----
第五节 医疗卫生科技成果
----
第六节 蚕桑园艺技术成果
----
第七节 其他科技成果
第二十六编 文 化
--
第一章 文化机构
----
第一节 县文化局
----
第二节 文化事业单位
--
第二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戏剧
----
第二节 文学创作
----
第三节 史学研究
----
第四节 民间文学
----
第五节 民间音乐歌舞
--
第三章 图书档案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档案
--
第四章 广播电视报纸
----
第一节 有线广播
----
第二节 中波转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节 报纸
----
第五节 电影
--
第五章 文 物
----
第一节 馆藏文物
----
第二节 莎车文书
----
第三节 古遗址、遗迹
----
第四节 文物保护工作
第二十七编 十二木卡姆
--
第一章 十二木卡姆的沿革
--
第二章 音乐结构及乐理
----
第一节 音乐结构
----
第二节 乐理
--
第三章 乐 器
--
第四章 演 奏
--
第五章 十二木卡姆影响
第二十八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卫 生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第二节 医疗
----
第三节 医药
----
第四节 卫生防疫
----
第五节 地方病防治
----
第六节 妇幼保健
----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章 体 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育事业
----
第三节 体育设施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第二十九编 民族 宗教
--
第一章 民 族
----
第一节 维吾尔族
----
第二节 汉族
----
第三节 塔吉克族
----
第四节 乌孜别克族
----
第五节 回族
----
第六节 柯尔克孜族
----
第七节 民族关系
--
第二章 宗 教
----
第一节 伊斯兰教传入
----
第二节 教派组织
----
第三节 清真寺
----
第四节 麻扎
第三十编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延
----
康
----
贤
----
米尔咱·阿巴·(白扎)乞儿
----
速檀·萨亦德
----
赛亦德·马黑麻·米尔咱
----
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
----
拉失德·速檀
----
阿亚孜毕克
----
阿曼尼沙汗
----
喀迪尔汗
----
沙·马合木·楚剌思
----
阿不都·哈林
----
马黑麻汗
----
玛木特·叶赫亚和卓
----
阿布都拉哈汗
----
哈奈姆
----
和卓加罕尔西
----
翟黎里
----
霍集占
----
毛拉·哈木斯·叶尔坎地
----
吾玛尔·巴克
----
壁 昌
----
赫士比丁夏
----
毛拉玉奴思·叶尔坎地
----
毛拉斯迪克·叶尔坎地
----
海斯太
----
伊明米尔扎
----
弗罗凯特
----
福尔卡提
----
艾山阿洪合力排提
----
吐尔地阿洪
----
刘人(伙火)
----
文 津
----
帕 沙
----
阿不力子大毛拉
----
阿不都卡地·买力维阿吉
----
吐拉甫伯克
----
程九柯
----
沙衣木卡地尔
----
孜牙务丁卡日
----
买买提艾山
----
钱萍
----
穆志让
----
买买提汗禾吉
----
苏孜克
----
孙都
----
林永德
----
哈生木·卡吾力
----
翟拉尼
--
第二章 烈士名录
----
加帕尔库力衣马木白尔地
----
艾力买买提西合
----
白旦力毛拉吉
----
买白提米尔扎尤夫
----
库尔班买买提旦日
----
甫拉提伯克吾拉尔
----
坎明卡达木巴依
----
夏热甫汗夏尼牙子
----
库克克
----
西日甫克力木
----
木沙买力
----
买买提巴衣木明
----
毛拉克别克
----
巴也可切贝
----
甫子克库尔班伯克
----
帕子力苏甫尔盖
----
特外库力伯克
----
谢力甫克力木
----
地力达尔汗科吐尔
----
胡加巴衣阿皮子
----
巴拉提艾西买提
----
巴拉提艾西买提
----
尼克巴哈夏布力夏
----
居曼汗衣力亚汗
----
沙皮日克沙比诺合
----
古热木
----
胡达曼斯拉木库力
----
买买提玉山克热买力
----
那衣甫巴哈尔
----
那不来提库尔班
----
买买提尼亚子
----
达吾提沙地克
----
热合曼哈斯木
----
阿不力米提·尼亚子
----
衣明艾买提
----
买买提艾沙玉素甫
----
托呼提库尔班阿克其
----
阿不都色衣提牙合甫
----
那尤甫阿西木
----
程平
--
第三章 离休老干部
附录
--
一、古代莎车风情诗文选
--
二、1991~1995年莎车县大事记
--
三、1990~1995年莎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表
修志始末
《莎车县志》编审机构及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