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上限为1905年,下限为2007年3月。根据史料记述的需要,有的史
实酌情上伸下延。
二、江津市德感街道办事处首次修志。1994年原和爱、圣泉,2001年原临峰、
长冲4个乡镇合并到德感街道办事处前均修志但未成书,本志一并沿史记述。
三、本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
则,客观、真实、全面地记述了江津市德感街道办事处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四、为了真实再现德感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原乡镇的历史沿革,本志将原各
乡镇的大事记和历史沿革分别记述,其他史实综合记述。
五、本志系记叙德感街道办事处的历史和现状。有关涉及中、省(市)、县(市)
的事项只作简略记述。
六、本志各篇、章按事物内容分门别类,循时序记述。
七、本志按详今略古的原则,重点记述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
训。也有少数事例追述到建国以前。
八、本志重点对德感街道办事处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记述,旨在
真实客观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果。
九、本志所记载的历史情况涵盖全面,内容充实,鉴赏性强。
十、本志除了重点记录史实外,还根据现行修志要求,增加了党建、精神文明
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展示德感街道办事处“三个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
成就。
十一、本志记载了德感街道办事处部分重要文献,旨在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地
了解当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导向。
十二、本志所记载的内容为现有档案资料查阅、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机关各
站办提供。
十三、本志共分二十三篇,篇以下分章、节、目。
十四、本志统一使用语体文、记叙体,国家标准度量衡,横排竖写。
十五、本志采用公元纪年。
内容时限:
1905-2007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德感街道办事处志》编纂委员
版权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制沿革
--
第一章 沿革
----
第一节 德感建制沿革
----
第二节 和爱乡(社)建制沿革
----
第三节 长冲镇(乡)建制沿革
----
第四节 临峰镇(乡)建制沿革
----
第五节 圣泉乡(原双龙乡、社)建制沿革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地名沿革
----
第二节 场镇建设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三章 村居
----
第一节 村居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村居概况
----
第三节 主要地名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理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地形
----
第三节 面积
----
第四节 山脉
----
第五节 气候
----
第六节 河流
--
第二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植物
----
第三节 动物
----
第四节 矿藏
----
第五节 水力资源
--
第三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洪涝灾害
----
第二节 干旱灾害
----
第三节 火灾
----
第四节 病虫灾害
----
第五节 鼠害
第三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数量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人口数量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
--
第三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人口和计划生育
----
第二节 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
----
第三节 奖励优待政策
----
第四节 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
第四篇 党政群团
--
第一章 乡村政权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政权
----
第二节 德感街道办事处(乡、区、镇)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党的建设和发展
----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党组织整顿及表彰
----
第四节 纪检监察
----
第五节 党风廉政和反腐败
----
第六节 精神文明
----
第七节 组织建设
--
第三章 政协统战
----
第一节 政协
----
第二节 民革
----
第三节 民建
----
第四节 民盟
----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
----
第六节 台联侨联
--
第四章 群团、协会组织
----
第一节 共青团
----
第二节 农协会
----
第三节 老龄问题委员会
----
第四节 妇联会
----
第五节 工会
----
第六节 中苏友好协会
----
第七节 计划生育协会
----
第八节 老年(体育)协会
----
第九节 其他组织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党派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三青团
----
第三节 民社党
----
第四节 青年党
第五篇 政法军事
--
第一章 政法
----
第一节 治安
----
第二节 调解
----
第三节 公安
----
第四节 司法
--
第二章 军事
----
第一节 兵役制度的变革
----
第二节 人民武装
第六篇 民政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三章 优抚
--
第四章 救济
--
第五章 婚姻
--
第六章 社会保障
--
第七章 助残
--
第八章 敬老院
--
第九章 地名普查
--
第十章 殡葬
--
第十一章 社区建设
--
第十二章 荣誉
第七篇 农林牧副渔
--
第一章 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地主、富农对农民的盘剥
----
第三节 减租退押
----
第四节 土地改革
----
第五节 互助合作
----
第六节 人民公社
----
第七节 农业学大寨
----
第八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九节 专业户和专业生产合作社
----
第十节 农民减负
--
第二章 农田基本建设及新技术推广
----
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运用
----
第三节 科学种田
--
第三章 农业生产
----
第一节 种植业
--
第四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木
----
第二节 果树
--
第五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牧兽医站
----
第二节 养猪
----
第三节 大牲畜
----
第四节 养羊
----
第五节 小家禽
--
第六章 副业
--
第七章 渔业
第八篇 工业
--
第一章 概况
--
第二章 工业体制
----
第一节 中省渝企业的兴起及变革
----
第二节 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变革
----
第三节 乡镇工业(含民营企业)
--
第三章 机械工业
----
第一节 金属制造
----
第二节 机械加工业
----
第三节 机械制造业
--
第四章 纺织工业
--
第五章 酿酒工业
----
第一节 白酒
----
第二节 瓶装酒
--
第六章 食品加工业
----
第一节 粮食储备
----
第二节 粮油加工
----
第三节 糖果糕点
----
第四节 酱园酿造
--
第七章 缝纫制鞋工业
----
第一节 服装缝纫
----
第二节 制鞋业
--
第八章 印制工业
----
第一节 表册印制
----
第二节 打字复印业
----
第三节 宣传广告
--
第九章 燃料工业
----
第一节 石油储备
----
第二节 石油管道
----
第三节 煤炭
----
第四节 天然气
--
第十章 电力工业
----
第一节 水力发电
--
第十一章 建筑建材业
----
第一节 建材业
----
第二节 建筑业
--
第十二章 化学工业
----
第一节 复合硅酸盐保温材料
----
第二节 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镍
----
第三节 油漆涂料
----
第四节 化肥
----
第五节 甲苯
----
第六节 电石
第九篇 商贸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队办商业
----
第三节 街道商业
----
第四节 个体商业
--
第二章 供销合作社
----
第一节 德感供销社
----
第二节 德感弘升商贸有限公司
--
第三章 集市
----
第一节 市场建设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场期
--
第四章 商业企业
----
第一节 德感食品站
----
第二节 德感粮食购销分公司
第十篇 交通运输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古道
----
第二节 桥梁
----
第三节 渡口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水运
----
第二节 陆运
----
第三节 社队运输
----
第四节 个体运输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概况
--
第二章 沿革
--
第三章 城市建设
----
第一节 城市沿革
----
第二节 集镇建设
----
第三节 自来水厂
----
第四节 建筑业
----
第五节 房地产业
第十二篇 财贸金融
--
第一章 财税
----
第一节 乡财税
----
第二节 农业税
----
第三节 税收
----
第四节 公债及国库券
----
第五节 扶持穷队
--
第二章 金融
----
第一节 信用社
----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
第三节 贷款豁免
--
第三章 现行财政体制
--
第四章 地税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三节 各税种简介、税制改革及其演变情况
----
第四节 税收征收管理
----
第五节 队伍建设
----
第六节 主要荣誉
第十三篇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章 机构设置和职能职责
--
第二章 市场管理
--
第三章 工商企业登记
--
第四章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章 商标管理
--
第六章 查处重大违法案件
--
第七章 市场经济秩序
--
第八章 市场环境
--
第九章 市场规范
--
第十章 市场监管
--
第十一章 队伍建设
--
第十二章 荣誉
第十四篇 教育
--
第一章 私塾
--
第二章 幼儿园
--
第三章 小学
----
第一节 德感小学
----
第二节 临峰小学
----
第三节 长冲小学
----
第四节 圣泉小学
----
第五节 和爱小学
--
第四章 中学
----
第一节 完中
----
第二节 民中
----
第三节 初中
--
第五章 农技校
--
第六章 成人教育
--
第七章 德感教育办公室
--
第八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政治思想建设
----
第二节 学历教育
----
第三节 业务培训
--
第九章 信息化教育
----
第一节 信息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二节 计算机应用
----
第三节 远程教育
--
第十章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教育管理
第十五篇 卫生
--
第一章 医院
--
第二章 医生
--
第三章 防治疾病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五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第三节 村居卫生室
--
第六章 德感中心卫生院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第三节 医疗卫生管理
----
第四节 中医中药
----
第五节 队伍建设
----
第六节 荣誉
第十六篇 国土
第十七篇 文化广电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载体文化
----
第二节 文化机构沿革
----
第三节 职能职责
----
第四节 群众文化与文化活动
----
第五节 文化站建设
----
第六节 文化交流
----
第七节 艺术人才
----
第八节 文化事记
--
第二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三节 设施
----
第四节 主要职责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
第六节 荣誉
第十八篇 社会风情
--
第一章 社会
----
第一节 扶贫济困
----
第二节 老龄工作
----
第三节 离退休人员管理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社会团体
----
第一节 哥老会
----
第二节 青帮
----
第三节 慈善会
--
第三章 民风民俗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祝寿
----
第四节 乡俗
--
第四章 巫教
--
第五章 民间谚语
----
第一节 民谚
----
第二节 农谚
--
第六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衣
----
第二节 食
----
第三节 住
----
第四节 行
----
第五节 高档商品
第十九篇 人物
--
第一章 革命烈士
--
第二章 名人传记
--
第三章 高寿老人
第二十篇 旅游
--
第一章 旅游资源
--
第二章 重点旅游景区
----
第一节 临峰山森林公园
----
第二节 篆山坪公园
----
第三节 临峰桃花山公园
----
第二十一篇 邮电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汇兑
----
第二节 报刊发行
----
第三节 邮政函件业务
----
第四节 邮政包裹
----
第五节 邮件投递
----
第六节 机构设置
----
第七节 业务范围
----
第八节 储蓄业务
----
第九节 获奖
--
第二章 电信
----
第一节 设备和业务范围
----
第二节 电话、电报
----
第三节 移动通讯
----
第四节 机构设置
----
第五节 经营部人员构成
----
第六节 经营部营业区域
----
第七节 任职情况
----
第八节 获奖
第二十二篇 环境卫生
--
第一章 环保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概况
----
第三节 荣誉
--
第二章 环卫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概况
----
第三节 荣誉
第二十三篇 荣誉
--
第一章 集体荣誉(1968-2007年)
--
第二章 个人荣誉(1955-2007年2月)
附录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