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县志

甘德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甘德县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记事存史为宗旨,实事求是地记录了甘德 县的历史与现状。 二、县志上限追溯到南北朝,下限断止1995年。 三、县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文为 主,记述各类事物,图表列于各章节之中,照片集中于卷首。 四、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地理、经济、政治、文教卫生、 人物、附录组成,采用编、章、节、目四级结构形式。 五、大事记为本志之经,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 方法记述。 六、对历次政治运动,不单独设章,本着“宜粗不宜细”的 原则,.分别随记于有关编章中。 七、按照“生不立传”的原则,选列对甘德地区有重大影响 的人物立传,以卒年为序。 八、县志所载各种数据,主要以县统‘计局的资料为准,部分 数据源于各业务部门。 九、志中的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用朝代年号,括 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用公元纪年。志中所用“解放前”、 “解放后”系指1952年8月4日果洛工作团进驻果洛前后。“建政 前’、“建政后”系指1954年12月6日甘德县人民委员会成立之 前或之后。

内容时限: -1995

出版时间: 2003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甘德县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凡例
目录
第一编 概述
第二编 大事记
第三编 地理
-- 第一章 位置境域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境域
-- 第二章 建置区划
---- 第一节 建置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第三节 县驻地
---- 第四节 各乡概况
---- 第五节 地名
-- 第三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气候物候
---- 第四节 水文
---- 第五节 土壤与植被
---- 第六节 自然环境与保护
---- 第七节 自然灾害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植物资源
---- 第四节 野生动物资源
---- 第五节 矿产资源
---- 第六节 风能和太阳能
第四编 社会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第三节 人口普查
---- 第四节 人口控制
-- 第二章 民族
---- 第一节 藏族
---- 第二节 其他民族
---- 第三节 民族I作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第三章 藏传佛教
---- 第一节 寺院和宗教活动点
---- 第二节 寺院组织形式
---- 第三节 佛事活动
第五编 经济
-- 第一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草原
---- 第三节 牲畜
---- 第四节 畜牧业生产
---- 第五节 畜疫防治
---- 第六节 抗灾保畜
---- 第七节 牧业机械
-- 第二章 副业
---- 第一节 采集业
---- 第二节 狩猎
-- 第三章 工业
---- 第一节 手工业
---- 第二节 机修
---- 第三节 小水电
---- 第四节 畜产品加工业
---- 第五节 采矿
-- 第四章 交通
---- 第一节 古道与便道
---- 第二节 公路建设
---- 第三节 桥梁涵洞渡口
---- 第四节 运输
---- 第五节 公路养护
---- 第六节 邮电
-- 第五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牧民定居点
---- 第三节 建筑队伍
-- 第六章 商业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经营体制
---- 第三节 民族贸易
---- 第四节 对外贸易
---- 第五节 个体商业
---- 第六节 饮食服务
-- 第七章 粮食
---- 第一节 粮油调运
---- 第二节 粮油供销
---- 第三节 粮油管理
---- 第四节 管理机构
-- 第八章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二节 物资管理
---- 第三节 物价管理
---- 第四节 审计
---- 第五节 统计
-- 第九章 财税金融
---- 第一节 财政
---- 第二节 国家税务
---- 第三节 地方税务
---- 第四节 金融
第六编 政治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党代会
---- 第三节 重要会议
---- 第四节 宣传教育
---- 第五节 统一战线
---- 第六节 纪律检查
---- 第七节 政法委员会
---- 第八节 党校
---- 第九节 机要
---- 第十节 组织工作
-- 第二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妇联
---- 第四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三章 政权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政府
---- 第三节 政协
-- 第四章 民政
---- 第一节 救济救灾
---- 第二节 优抚安置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第四节 婚姻登记
---- 第五节 民事处理
---- 第六节 扶贫
---- 第七节 来信来访
-- 第五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事
---- 第三节 劳动
---- 第四节 工资福利
-- 第六章 行政监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监察
-- 第七章 政法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检察院
---- 第三节 法院
---- 第四节 司法
-- 第八章 军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兵役
---- 第三节 地方武装
---- 第四节 拥政爱民
---- 第五节 兵事
---- 第六节 县武警中队
第七编 文教卫生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体制
---- 第二节 普通教育
---- 第三节 民族教育
---- 第四节 教师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二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科普工作
---- 第三节 科研成果
-- 第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民间文艺
---- 第三节 档案
---- 第四节 广播电影电视
---- 第五节 图书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与民间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学校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五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医疗
---- 第三节 卫生防疫
---- 第四节 医药
---- 第五节 医疗制度
第八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 第三章 人物表
第九编 附录
-- 第一章 地方文献要目索引
-- 第二章 主要文件选录
编纂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