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前言
我国修史传统源远流长,修史成就无与伦比。梁启超云:“中
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
最发达”(《中国历史研究法》)。论其溯源,夏商即有史官,两千余
年前修成的《尚书》《春秋》至今仍是我们民族的宝典。论其规模,
我国史著不仅有二十五史这样的煌煌国史,地方志乘更是汗牛充
栋,不胜枚举。学校史的编纂也起源甚早,古已有之,如记载宋代
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历史沿革的《白鹿洞志》,就是其中一种。
这些或大或小或全面或专门的史乘,构成了巍峨的中华史学金字
塔。
内容时限:
1941-2001
出版时间:
2001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国家领导题词
著名学者题词
传承延安精神 再创世纪辉煌
学校各时期徽章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延安创业 艰苦办学(1941—1946)
--
第一节 从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到延安外国语学校
--
第二节 发扬抗大精神和延安革命传统
----
一、延安外语教育的教学特点
----
二、参加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
----
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作风
第二章 挺进东北发展壮大(1946—1958)
--
第一节 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
--
第二节 蓬勃发展的哈外专
----
一、培养目标、学制及课程设置
----
二、学生来源和级部的成立
----
三、俄语教学的特点
----
四、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
五、教材的建设
----
六、各教研室的建立
----
七、应聘来校的苏联专家
----
八、学术建校
----
九、从<教务工作通讯>到学术刊物的出版
----
十、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校风
----
十一、党、团、工会及学生会组织
--
第三节 向正规化、多语种外语大学前进的哈外院
--
第四节 人民教育家王季愚
第三章 踏上新程曲折前进(1958—1966)
--
第一节 适应龙江发展需要创建地方综合大学
----
一、黑龙江大学的筹建与建立过程
----
二、建校之初的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
----
三、校党委确定的办学方向与“独立建校”目标的实现
--
第二节 不断进行教育革命发展进程遭遇挫折
----
一、建校伊始的教育革命高潮
----
二、对教育革命中“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
三、开展反右倾斗争和进行新的教育革命
----
四、教育革命推动下的下乡、下厂办学试验
--
第三节 贯彻《高校工作条例》各项工作初上正轨
----
一、“八字方针”指导下学校工作的全面调整
----
二、贯彻《高校工作条例》后各项工作取得的进展
--
第四节 政治运动趋向高潮教学秩序再受冲击
----
一、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
----
二、组织师生参加农村“四清”运动和学校内部的“四清”
第四章 十年动乱空前浩劫(1966—1976)
--
第一节 灾难降临武斗升级
--
第二节 清理阶级队伍白色恐怖笼罩校园
--
第三节 “以社会为工厂”“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第四节 广大教师、干部在逆境中坚守岗位
第五章 恢复整顿走向正规(1976—1985)
--
第一节 拨乱反正落实政策
----
一、揭发批判“四人帮”的罪行,推翻“两个估计”、“两个凡是”
----
二、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三、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
第二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
一、实施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二、认真贯彻科技工作方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
三、调整校系领导班子,师资队伍不断成长
----
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
五、图书资料和后勤基建工作成绩喜人
----
六、体育、文娱活动蓬勃开展
----
七、实行多形式、多层次办学,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第六章 深化改革开拓前进(1985—1992)
--
第一节 深化教学领域改革
----
一、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
二、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
----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四、研究生教育与教学
----
五、图书馆建设
--
第二节 注重科学研究推进科技改革
----
一、明确科研主攻方向
----
二、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
----
三、科研管理制度
----
四、科研成果
----
五、科研协作
----
六、学术交流
----
七、校办科技产业
--
第三节 面向地方发展需要培养多层次应用性急需人才
----
一、成人教育
----
二、联合办学
--
第四节 人事、后勤管理改革
----
一、人事、分配制度的管理与改革
----
二、后勤管理与改革
--
第五节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
一、聘请外国专家学者讲学
----
二、与国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
三、对外汉语教学
--
第六节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
一、加强党的建设
----
二、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
三、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
四、共青团、工会、民主党派的建设与发展
第七章 抢抓机遇加速发展(1992—2001)
--
第一节 实施并推进学院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
一、学院制的建立过程
----
二、在改革中诞生和发展的各个学院
----
三、其它教学单位的建设与发展
--
第二节 努力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层次
----
一、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
----
二、17个省级重点学科概况
----
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教学改革力度加大师资建设取得成效
----
一、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
二、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
----
三、学分制从点到面,逐次全面推进
----
四、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
五、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
六、强化教学管理,成功地推进教学评估体制
----
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
第四节 科技工作长足进步校办产业稳步发展
----
一、发挥科技优势,科技成果丰硕
----
二、校办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
三、研究机构与学报建设成绩斐然
--
第五节 拓展办学层次空间办学格局逐步完善
----
一、成人教育规模空前扩大
----
二、职业技术学院出现良好发展势头
----
三、开放式办学模式基本形成
--
第六节 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
一、积极推进机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二、积极推进产业管理体制改革
----
三、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
四、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进程
--
第七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工作成效显著
----
一、深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
二、深化对学生的规范管理
----
三、深化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
四、深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
五、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八节 实施后勤“保障工程”基本建设快速发展
----
一、基础设施建设
----
一、在全省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安居工程”
----
三、教学基础条件建设
--
第九节 加强党建思想工作充分发挥核心作用
----
一、学校党委和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
----
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
----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五、审计工作
----
六、历史上的“三讲”教育
----
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
八、离退休工作
--
第十节 制定“十五”发展规划携手再创世纪辉煌
附录一 黑龙江大学组织机构一览表
附录二 黑龙江大学历任党委领导人名录
附录三 黑龙江大学历任监察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名录
附录四 黑龙江大学历任校行政领导名录
附录五 黑龙江大学前身历届党组织领导名录
附录六 黑龙江大学前身历届行政领导名录
附录七 黑龙江大学党委的建立及历次党的代表大会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