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毛石镇志1600-2007

遵义县毛石镇志1600-2007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毛石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据实记述,坚持史料翔实,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有机统一。

内容时限: 1600-2007

出版时间: 2011年08月

目录

封面
遵义县毛石镇志
图片
-- 2003年10月毛石镇行政区划图(图1)
-- 2007年毛石镇行政区划图(图2)
-- 1970年毛石集镇建成区图(图3)
-- 1992年毛石集镇建成区图(图4)
-- 2007年毛石集镇建成区图(图5)
-- 毛石集镇全景(图6)
-- 毛石镇人民政府办公楼(图7)
-- 毛石建镇挂牌日场景(摄于1992年10月4日)(图8)
-- 毛石镇中学全景(图9)
-- 毛石镇小学全景(图10)
-- 毛混公路田沟段(图11)
-- 四坡公路(图12)
-- 乐遥移动基站(图13)
-- 堆积式烤房(图14)
-- 鑫都矿业公司办公楼(图15)
-- 龙虎山泉食品饮料厂(图16)
-- 鲁家坪石牌坊(图17)
-- 盛家沟古石拱桥(图18)
-- 明代墓葬(图19)
-- 白花徐氏祠堂(图20)
-- 毛泽东主席塑像(图21)
-- 毛石古街(图22)
-- 红军宣传标语(图23)
-- 革命烈士纪念碑(图24)
-- 仙鹤山群仙寺(图25)
-- 群仙寺千手观音(图26)
-- 天凤山观音庙(图27)
-- 关上古盐道(图28)
-- 枫香园『泰山石敢当』(图29)
-- 古军事囤寨——鹿囤山(图30)
-- 古军事圈寨——白岩寨(图31)
-- 鹿囤山古寨墙遗迹(图32)
-- 萧光远遗物——“鹿山堂”匾(图33)
-- 袁玉锡题匾(图34)
-- 群仙寺存木刻印版(图35)
-- 毛石最高峰——白云台(图36)
-- 香炉岩(图37)
-- 大梨古杉(图38)
-- 甸子坝楠木树(图39)
-- 韩家沟古桂树(图40)
-- 窝凼银杏树(图41)
-- 田坎古柏树群(图42)
-- 龙堡古杨梅树(图43)
-- 大梨古揪树(图44)
-- 毛石河沈家洞河段(图45)
-- 台上萧家堰(图46)
-- 仙人滑水库(图47)
-- 毛石雾海(图48)
-- 仙鹤山远眺(图49)
-- 照片附图(图50)——(图62)
-- 飘水岩瀑布(图63)
-- 杨家岩瀑布(图64)
-- 飘水岩瀑布(图65)
-- 锅底凼瀑布(图66)
-- 水车(图67)
-- 屙屎塘(图68)
-- 狮子口(图69)
-- 照片附图(图70)——(图88)
-- 后塘石林(图89)
-- 杜鹃林带(图90)
-- 观音庙(图91)
-- 毛石古街(图92)
-- 古街一角(图93)
-- 头盔岩(图94)
-- 和尚岩(图95)
-- 官印岩(图96)
-- 双石墩(图97)
-- 石香火(图98)
-- 群叟相聚(图99)
-- 花瓶石(图100)
-- 火石箐石林(图101)
-- 火石篝石林中观音庙(图102)
-- 后塘景区(图103)
-- 两岔河景区(图104)
《遵义县毛石镇志》编纂委员会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地理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建置沿革
-- 第二节 境域及变迁
-- 第三节 治所
-- 第四节 行政区划
-- 第五节 各村概况
第二章 自然
-- 第一节 地质地貌
-- 第二节 资源
-- 第三节 河流
-- 第四节 气候物候
-- 第五节 自然灾害
-- 第六节 山泉池洞
-- 第七节 动物植物
-- 第八节 土壤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历年人口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素质
-- 第五节 人口变动
-- 第六节 人口管理
-- 第七节 人口普查
-- 第八节 人口城镇化
第四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计划生育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计生政策
-- 第三节 人口计划管理
第五章 经济综述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经济结构
--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 第四节 经济效益与国民收入分配
-- 第五节 人民生活水平
第六章 农业
--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四节 基本生产条件
--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六节 作物种植技术
-- 第七节 农作物保护
-- 第八节 农业学大寨扶贫开发
-- 第九节 农作物种植结构与生产水平
-- 第十节 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管理机构
第七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传统管理方式
-- 第二节 土地管理机构
--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
-- 第四节 农村宅基地和矿产资源管理
-- 第五节 征地与土地出让和划拨
-- 第六节 重大工程占地补偿和拆迁安置
第八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山林权属及经营体制
-- 第三节 营林
-- 第四节 森林保护
-- 第五节 木材采伐
-- 第六节 林业生产和管理机构
第九章 畜牧水产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养殖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四节 管理服务
第十章 水利电力
-- 第一节 水利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水利建设
-- 第三节 河道治理
-- 第四节 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利设施治理
-- 第五节 水政管理
-- 第六节 小水电站
-- 第七节 农用电网
-- 第八节 用电管理
第十一章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
-- 第一节 古人行道
-- 第二节 桥梁 涵洞
-- 第三节 公路 硬化连户(进寨)路
-- 第四节 公路管护、维修与改造
-- 第五节 运输
-- 第六节 交通运输管理交通事故
-- 第七节 邮电
-- 第八节 通讯
第十二章 工业农村副业
-- 第一节 工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工业企业
-- 第三节 企业安全管理
-- 第四节 农村副业演变
-- 第五节 采集
-- 第六节 编织
-- 第七节 制作
-- 第八节 劳务
-- 第九节 采掘
第十三章 商业工商管理
-- 第一节 商业体制
-- 第二节 商贸集市商业网点
-- 第三节 商品
-- 第四节 饮食业服务业
-- 第五节 工商管理
第十四章 粮食
-- 第一节 粮食市场
-- 第二节 征购
-- 第三节 统销
-- 第四节 仓储
-- 第五节 粮油加工
-- 第六节 管理
第十五章 财政税务金融保险
-- 第一节 财政
-- 第二节 税务
-- 第三节 金融
-- 第四节 保险
第十六章 镇村建设环境保护
-- 第一节 集镇建设
-- 第二节 环境卫生
-- 第三节 集镇建设规划
-- 第四节 农村居民住居环境建设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第十七章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工作机构
-- 第四节 基层组织
-- 第五节 重大政治活动
-- 第六节 党务
第十八章 政协社团群众组织
-- 第一节 人民政协
-- 第二节 社会团体
-- 第三节 群众组织
第十九章 基层政权村民自治组织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人大主席团
-- 第三节 基层政府
-- 第四节 工作机构
-- 第五节 派出机构
-- 第六节 村民自治组织
第二十章 军事
-- 第一节 军事机构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三节 兵役
-- 第四节 征兵工作
-- 第五节 古军事关隘囤寨
-- 第六节 战事
-- 第七节 中国工农红军在毛石
第二十一章 治安管理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治安管理
-- 第二节 司法行政
第二十二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优待优抚
-- 第三节 救济
-- 第四节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 第五节 其它民政事务
第二十三章 劳动人事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劳动就业劳动人事管理
-- 第二节 干部队伍
-- 第三节 干部工资福利
-- 第四节 社会保险
第二十四章 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基础教育
-- 第三节 成人教育
-- 第四节 “两基”工作
-- 第五节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
-- 第六节 教师队伍
-- 第七节 教育经费
-- 第八节 教育管理
-- 第九节 教育成果
第二十五章 科技医药卫生
-- 第一节 科技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技活动
-- 第四节 医药卫生机构
-- 第五节 医疗
-- 第六节 卫生保健
-- 第七节 医药
第二十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民间体育
-- 第三节 学校体育
-- 第四节 体育运动会
第二十七章 艺术
-- 第一节 民间工艺
-- 第二节 民歌儿歌吉联
-- 第三节 民间舞蹈
-- 第四节 戏剧
-- 第五节 民间曲艺
-- 第六节 民间演唱队伍和演唱场所
-- 第七节 文艺创作
第二十八章 图书档案广播影视史志族谱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档案
-- 第三节 广播影视
-- 第四节 史志族谱
第二十九章 文物
-- 第一节 墓葬
-- 第二节 碑刻
-- 第三节 古建筑
-- 第四节 遗址
-- 第五节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建筑物
-- 第六节 民间文物
-- 第七节 其它
第三十章 旅游
-- 第一节 旅游资源
-- 第二节 旅游资源考察活动
-- 第三节 宣传与推介
-- 第四节 资源保护与旅游活动
第三十一章 习俗
-- 第一节 信仰习俗
-- 第二节 文化习俗
-- 第三节 农事习俗
-- 第四节 工匠习俗
-- 第五节 商贩习俗
-- 第六节 生活习俗
-- 第七节 节令习俗
-- 第八节 礼仪习俗
-- 第九节 交际习俗
-- 第十节 称谓习俗
第三十二章 地方话
-- 第一节 词汇
-- 第二节 语言特点
-- 第三节 语音异别
-- 第四节 熟语
第三十三章 宗教帮会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宗教管理
-- 第四节 行会
-- 第五节 帮
第三十四章 杂记
-- 第一节 奇闻异事
-- 第二节 民间传说
-- 第三节 拾遗补缺
人物
-- 一、人物传
---- 萧光远
---- 萧永京
---- 萧斯纶
---- 蔡萧氏
---- 陈素贞
---- 聂子安
---- 萧惟春
-- 二、人物名录
-- 三、人物简介
---- 杨祉光
---- 萧斯钊
---- 余惠民
---- 刘发贤
---- 王焕斗
---- 胡玉亮
---- 刘发久
---- 萧本昌
附录
-- 一、限外政务纪略
-- 二、资料辑存
-- 三、萧吉堂先生墓志铭
-- 四、书画
-- 五、诗联文(选辑)
-- 六、毛石风光百句歌
-- 七、歌曲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