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简志(1914-2006)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教育讲究继承。自从伽利略奠定了现代建筑力学基础至今,整个结构工程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都是在继承中实现的。同样,近百年来一代代的工程教育家们在继承中探索,逐步形成了现代的工程教育思想和方法。继承可以登高,登高可以远眺。
内容时限:
1914-2006
出版时间:
2007年05月
目录
封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简志
编写组
继承 创新 发展(代序)
目次
第一章 沿革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
--
一、机构
--
二、行政历任主要负责人
--
三、党组织历任主要负责人
--
四、人员
第三章 解放前的教学与学术活动
--
一、初创时的土木科(1914.11-1917.3)
--
二、从医工学堂到医工大学时期的土木科(1917.3-1927.7)
--
三、国立同济大学时期的土木系(1927.8-1937.7)
--
四、抗日烽火中的工学院、土木系(1937.7-1946.4)
--
五、复员后的土木系(1946.4-1949.9)
第四章 解放初期简况
--
一、迎接解放、庆祝接管
--
二、1949-1951学年
--
三、教学
--
四、其他
--
五、院系调整
--
六、学习苏联
第五章 本、专科生教学
--
一、学制
--
二、教研室(组)的建立和演变
--
三、专业设置和培养学生人数
--
四、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设置
--
五、面向21世纪的本科生专业设置
--
六、教学管理
--
七、师资队伍建设
--
八、教材建设
--
九、教学成果
第六章 研究生培养
--
一、派遣师生留学或到外单位攻读研究生
--
二、开始自行培养研究生
--
三、恢复招收研究生
--
四、研究生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
--
五、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
六、土木工程施工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
七、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
八、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
九、土木工程施工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
十、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
十一、1978年以后部分研究生导师
--
十二、培养各类研究生的人数
第七章 科学研究
--
一、科研情况概述
--
二、科研队伍
--
三、近年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及编制标准
--
四、近年科研经费情况
--
五、科研成果
--
六、重要学术会议
--
七、试验室建设
第八章 对外交流
--
一、留学与访学
--
二、招收留学生
--
四、参加国际会议
--
五、出国访问及考察
--
六、援外方面
第九章 其他方面
--
一、建筑结构研究所
--
二、主办的学术期刊
--
三、函授教学
--
四、支持兄弟院校办学
--
五、从工程事务处到土木建筑设计分院
--
六、优秀教师
第十一章 本、专科毕业生名录
第十二章 研究生名录
编后记
参考文献
乘风破浪 创建一流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