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黎平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4
出版时间:
1989年05月
目录
封面
黎平县志
图片
--
黎平县行政区划示意图
--
黎平县城全景
--
县城古建筑一隅
--
中共黎平县委员会,黎平县人民政府、黎平县人大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黎平县委员会
--
侗寨肇兴鼓楼群
--
地坪花桥
--
少寨木板桥
--
县水泥厂
--
火柴装盒
--
高屯天然石拱挢(挢跨度119米,宽(顺河)138米高39米
--
八舟电站
--
民族服饰
----
侗族
----
苗族
----
瑶族
--
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
--
九潮坳烈士亭
--
杉树王
--
楠竹林
--
松树林
--
农林部奖旗
--
银杏树
--
竹木水运
--
桂花台茶园
--
国营东风林场
--
墨门山水库
--
杂交水稻制种田
--
禾晾
--
侗族木楼
--
侗锦
--
黎平一中学校
--
城关第一小学校
--
黎平民族师范学校(上)
--
侗文师资培训班(下)
--
家庭养猪
--
松茯苓加工
--
周日庠书于县城西佛崖
--
阳朝村出土元代银器
--
邓子龙书于皮林石帽山
--
黎平县城街道示意图
--
黎平县地质矿产分布图
--
黎平县民族分布示意图
--
黎平县水利水电工程现状图
--
黎平县林业资源示意图
--
黎平县公路交通示意图
--
红军长征过黎平路线示意图
序
序
凡例
篇录
概述
大事记
地理篇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宋元明清建置
----
第二节中华民国建置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置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德凤镇
----
第二节德凤区
----
第三节中潮区
----
第四节孟彦区
----
第五节茅贡区
----
第六节岩洞区
----
第七节水口区
----
第八节龙额区
----
第九节洪州区
----
第十节尚重区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人口变动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三节人口结构
--
第四章地质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三节矿藏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日照
----
第二节热量
----
第三节降水
----
第四节风
--
第六章 水文土壤
----
第一节水文
----
第二节土壤
--
第七章 生物
----
第一节植物
----
第二节动物
--
第八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旱灾
----
第二节水灾
----
第三节风灾
----
第四节倒春寒
----
第五节雹灾
----
第六节凝冻
----
第七节地震、雷击
民族篇
--
第一章 侗族
----
第一节族称、族源
----
第二节语言、文字
----
第三节经济状况
----
第四节风情习俗
----
第五节文化
----
第六节洞区、侗款
--
第二章 汉苗瑶等族
----
第一节汉族
----
第二节苗族
----
第三节瑶族
----
第四节其他各族
--
第三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民族人才培养
----
第三节民族文字推行
----
第四节民族关系
经济管理篇
--
第一章 经济综述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市场管理
----
第二节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私营工商业户的登记管理
----
第四节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物价管理与监督
----
第二节物价体制
----
第三节物价演变及交换比价
--
第四章 计量管理
农业篇
--
第一章 土地制度及经营体制
----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个体农民所有制
----
第三节集体所有制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农业人口、劳动力和土地
----
第二节主要农作物及产量
----
第三节品种改良
----
第四节耕作制度
----
第五节栽培技术及施肥改土
----
第六节农事机具
----
第七节植物保护
----
第八节农业区域规划
----
第九节国营农场
--
第三章 畜牧水产
----
第一节畜禽生产
----
第二节畜禽品种及改良
----
第三节畜禽疫病防治
----
第四节草场
----
第五节水产
--
第四章 水利
----
第一节工程建设
----
第二节水利工程
----
第三节提水工程
--
第五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产业结构
----
第二节经营种类
----
第三节经营管理
林业篇
--
第一章 森林
----
第一节森林分布
----
第二节主要树种
----
第三节林副产品
--
第二章 山林管理
----
第一节山林权
----
第二节管理机构
----
第三节林政管理
--
第三章 营林生产
----
第一节采种育苗
----
第二节植树造林
----
第三节育林
--
第四章 林区建设
----
第一节道路建设
----
第二节机械设备
----
第三节林场建设
--
第五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护林组织
----
第二节护林
----
第三节森林灾害
--
第六章 森林利用
----
第一节民间用材
----
第二节木材购销
----
第三节林业收入
工建交篇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经营体制
----
第三节工业行业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古道运输
----
第二节公路建设
----
第三节公路运输
----
第四节航运
----
第五节交通监理及路政管理
--
第三章 邮政电信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邮政
----
第三节电信
--
第四章 城乡建设及环境保护
----
第一节建筑业
----
第二节城镇建设
----
第三节乡镇建设
----
第四节环境保护
商业篇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国营商业
----
第二节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私营商业
--
第二章 商品经营
----
第一节工业品购销
----
第二节农副产品购销
----
第三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四节建材、机电、轻化产品供应
----
第五节饮食服务行业
----
第六节供销社对农村多种经营的扶持
--
第三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粮油收购
----
第二节粮油销售
----
第三节其它销售
----
第四节粮油储运
--
第四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贸易
----
第二节集市
--
第五章 对外贸易
财政金融篇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财政体制
----
第二节审计
----
第三节财政收入
----
第四节财政支出
----
第五节财政预算外收支
--
第二章 金融
----
第一节货币
----
第二节信贷
----
第三节农村信用社
----
第四节城乡人民储蓄
----
第五节公债、国库券
--
第三章 保险
党政群团篇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黎平县党部
----
第二节党务
----
第三节基层组织
----
第四节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五节群众团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历次党代会
----
第二节黎平县委员会
----
第三节党务
----
第四节纪律检查
----
第五节基层组织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总工会
----
第二节农会
----
第三节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四节妇女联合会
--
第四章 明清政权
----
第一节明代
----
第二节清代
--
第五章 民国政权
----
第一节县署、政府
----
第二节基层政权
--
第六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普选、人民代表
--
第七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政务
----
第三节基层政权
--
第八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历届委员会议
----
第二节县政协委员会
----
第三节咨询、提案
----
第四节文史编辑
司法篇
--
第一章 民国司法
----
第一节司法机构
----
第二节治安管理
----
第三节案件审判
----
第四节监狱检察
--
第二章 人民公安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户籍管理
----
第三节禁烟禁赌
----
第四节镇压反革命
----
第五节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六节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七节安全管理
----
第八节监所、劳改
--
第三章 人民检察
----
第一节检察机构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监所劳改检察
--
第四章 人民法院
----
第一节法院机构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调解与陪审
----
第五节复查案件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法制宣传
----
第二节法律顾问
----
第三节公证
军事篇
--
第一章 明朝军事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驻军及兵事
--
第二章 清朝军事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驻军及兵事
--
第三章 民国军事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驻军及兵事
----
第三节征兵
----
第四节地方团练
--
第四章 红军过黎平
----
第一节三过黎平
----
第二节五次战斗
----
第三节军民关系
--
第五章 人民军事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征兵
----
第三节民兵和预备役
----
第四节驻军和人民防空
----
第五节重要兵事活动
教育篇
--
第一章 院馆教育
----
第一节书院
----
第二节私塾
----
第三节义学
--
第二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三章 专业和民族教育
----
第一节中等专业教育
----
第二节民族教育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民众教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三节自学考试
----
第四节广播电视教育
--
第五章 教师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素质
----
第三节教师任用
----
第四节教师待遇
--
第六章 教育管理与经费
----
第一节管理
----
第二节经费
医药卫生篇
--
第一章 机构设施
----
第一节县级
----
第二节区、乡、村级
----
第三节其他医疗单位
--
第二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爱国卫生
----
第二节妇幼卫生
----
第三节学校、工业卫生
--
第三章 生防疫
----
第一节传染病
----
第二节地方病、肠寄生虫病
--
第四章 医疗
----
第一节西医
----
第二节中医
----
第三节草医
----
第四节节育手术
--
第五章 药品与药政管理
----
第一节中草药
----
第二节药品供应
----
第三节药政管理
文化篇
--
第一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文化馆、站、室
----
第二节图书馆、室
----
第三节书店
----
第四节电影发行放映
----
第五节文艺团、队
----
第六节民间文化活动
--
第二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文学
----
第二节戏剧、音乐
----
第三节美术、书法、摄影
--
第三章 新闻广播电视
----
第一节报刊新闻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
--
第四章 文物
----
第一节革命文物
----
第二节其它文物
----
第三节古墓
----
第四节古建筑
----
第五节摩崖碑刻
--
第五章 名胜
----
第一节名山
----
第二节溶洞
----
第三节名泉瀑布
--
第六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科技组织
----
第二节科普活动
----
第三节科技成果
--
第七章 体育事业
----
第一节体育设施
----
第二节群众体育
----
第三节学校体育
----
第四节体育培训
----
第五节体育竞赛
社会篇
--
第一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社会福利
----
第二节社会救济
----
第三节优抚安置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宣传发动
----
第二节控制生育
----
第三节优待与奖惩
--
第三章 社会风气
----
第一节优良风尚
----
第二节社会痼习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基督教
--
第五章 社会组织
----
第一节宗祠
----
第二节会馆
----
第三节哥老会
----
第四节同善社
--
第六章 方言、谚语、歇后语
----
第一节方言
----
第二节谚语
----
第三节歇后语
人物篇
--
人物传
----
吴勉
----
吴国佐
----
陆大汉
----
姚文彬
----
周伯良
----
张明德
----
何国恩
----
罗成章
----
欧用奎
----
朱万年
----
梅友月
----
何腾蛟
----
赵志琨
----
杨正兴
----
曾宪圣
----
朱良巨
----
马绍基
----
蓝仕玉
----
石贵邦
----
顾海
----
胡长新
----
石国华
----
王开媛
----
赵学烺
----
田庆章
----
陆达用
----
吴文彩
----
吴朝向
----
吴金松
----
代学金
----
张吉昌
----
杨通儒
----
陆本耸
----
廖涤新
----
杨标
----
周仲良
--
英烈表
附录
--
文存
--
修志始末
黎平县志编纂委员会
黎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黔东南州县市审稿工作委员会
黎平县志编纂委员会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