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洛市镇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
内容时限:
公元前1066-1985
目录
封面
目录
序
序言 邹保才
序言 邹德星
凡例
照片
--
洛市镇人民政府
--
洛市镇办公大楼
--
镇干部宿舍
--
镇电影院
--
洛市矿务局办公大楼
--
洛市矿务局工人宿舍
--
洛市矿务局招待所
--
洛市矿务局电影院
--
洛市中学
--
流舍小学
--
洛市邮电所
--
洛市卫生院
--
百货商店
--
洛市集镇街道
--
枫溪水库
--
养鸭专业户
--
镇农机厂
--
渠道
--
洛市粮油所
--
食用菌专业户
--
镇敬老院
--
洛市集市
--
镇农机站
--
洛市镇林场
--
洛市镇养鱼塘
--
洛市镇桂村水闸
--
洛市镇养鸡厂
--
洛市镇石灰厂
--
洛市镇煤一矿矿部
--
洛市镇煤一矿山西井
--
洛市镇煤一矿桥头井
--
洛市镇煤一矿桥头井罐笼提升
--
洛市镇煤一矿桥头井矿车运输
--
洛市镇煤一矿发电机组
--
洛市镇煤二矿肖家井办公房
--
洛市镇煤二矿罐笼提升
--
洛市镇煤二矿充电架
--
洛市镇煤二矿医务室房
--
洛市镇煤二矿矿部
--
洛市桥
--
范桥头古桥
--
机耕道
--
洛市供电所
--
建国前农民住房
--
建国后农民住房
--
镇机砖厂
--
庄前蔬菜组
--
洛市派出所
--
洛市法庭
--
庄田村先进党支部
--
历届党政领导
--
党委成员及调研员
--
镇志编写组成员
图片
--
洛市镇区域图
--
洛市镇机关分布示意图
概述
第一章境域区划
--
第一节区域
--
第二节沿革
--
第三节集镇
--
第四节村庄
第二章人口土地
--
第一节人口
----
一、人口变化
----
二、人口构成
----
三、人口控制
----
四、民族姓氏
--
第二节土地
----
一、土地变化
----
二、土地利用
第三章自然地理
--
第一节地貌
--
第二节山脉
--
第三节水系
--
第四节气候
----
一、气温
----
二、光照和雨量
----
三、霜期
----
四、四季特征
----
五、天气谚语
第四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植物
--
第二节矿物
--
第三节动物
--
第四节水力
--
第五节土壤
--
第六节植被
--
第七节自然灾异
----
一、雷击
----
二、水灾
----
三、旱灾
----
四、冰雹
----
五、龙卷风
----
六、台风
----
七、地震
第五章农业生产
--
第一节土地制度
----
一、土地私有制
------
1、土地买卖
------
2、地租剥削
------
3、雇工剥削
------
4、债利剥削
----
二、土地改革
----
三、集体所有制
--
第二节经营管理
----
一、互助合作化
----
二、初级社
----
三、高级社
----
四、人民公社
----
五、联产承包制
--
第三节耕地与作物
----
一、耕地面积
----
二、作物品种分布
----
三、作物产量
--
第四节农技农艺
----
一、耕作制度
----
二、品种更新
----
三、土壤改良
----
四、科学管理
----
五、植物保护
--
第五节农作机具
----
一、耕耙机具
----
二、脱粒机具
----
三、排灌机具
----
四、灭虫器械
第六章多种经营
--
第一节畜禽饲养
--
第二节水产养殖
--
第三节茶叶生产
--
第四节百合生产
--
第五节其他付业生产
第七章林业生产
--
第一节森林资沅
----
一、用材林
----
二、经济林
----
三、薪炭林
----
四、特有树种
--
第二节植树造林
----
一、采种育苗
----
二、垦山造林
----
三、另星植树
--
第三节林业保护
----
一、护林机构
----
二、林木四防
----
三、林业“三定”
第八章水利电力
--
第一节水利设施
----
一、山塘水库
----
二、沟渠
----
三、涵闸
----
四、排灌站
--
第二节水利灌溉
----
一、自流灌溉
----
二、提水灌溉
--
第三节水土保持
----
一、水土流失
----
二、水土保持
--
第四节电力供应
第九章村镇企业
--
概况
--
第一节个体手工业
----
一、亦工亦农者
----
二、专营手工业者
--
第二节镇办企业
----
一、煤矿
----
二、农机厂
----
三、砖瓦厂
----
四、建筑公司
----
五、石灰厂
----
六、食用菌厂
----
七、建筑材料厂
----
八、农机站
----
九、林场
--
第三节村办企业
----
一、林场
----
二、碾米厂
----
三、茶叶厂
----
四、榨油厂
----
五、砖瓦厂
----
六、其他
--
第四节个体专业户
----
一、运输业
----
二、手工业
----
三、种植业
----
四、养殖业
----
五、商业服务业
----
六、其他
第十章交通邮电
--
第一节交通运输
----
一、设施
------
1、公路
------
2、机耕道
------
3、桥梁
----
二、运输
------
1、陆运
------
2、水运
------
3、运输工具
--
第二节邮政电信
----
一、邮递
----
二、电话
第十一章村镇建设
--
第一节集镇建设
----
一、街道建设
----
二、房屋建设
--
第二节乡村建设
----
一、私人建房
----
二、集体建房
----
三、文明村建设
第十二章财税金融
--
第一节财税
----
一、农业税
----
二、工商税
----
三、其他税
--
第二节金融
----
一、信贷
----
二、储蓄
----
三、货币
----
四、保险
第十三章商业贸易
--
第一节商业
----
一、私营商店
----
二、集体商店
------
1、供销社
------
2、合作商店
------
3、集体商店
----
三、个体商业
----
四、畜禽购销
--
第二节粮油购销
----
一、购销
----
二、储运
----
三、加工
----
四、集体粮食分配
--
第三节集市贸易
--
第四节工商管理
第十四章政党
--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
----
一、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
----
二、党员代表大会
----
三、党员教育和先锋模范作用
----
四、党的纪律检查
--
第二节中国国民党
----
一、组织建立与发展
----
二、国民党务
第十五章政权
--
第一节政府机构
----
一、建国前政府机构
----
二、人民政府
--
第二节代表会议
----
一、乡民代表会
----
二、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六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社团帮会
----
一、青帮
----
二、兄弟会
----
三、和平会
----
四、忠义团
--
第二节农、工、妇、商组织
----
一、农会组织
----
二、工会组织
----
三、妇女组织
------
1、组织
------
2、妇代会
----
四、商会组织
--
第三节青少年组织
----
一、青年组织
----
二、少年组织
--
第四节科普协会
第十七章军事
--
第一节兵役制度
----
一、募兵
----
二、征兵
----
三、志愿兵
----
四、义务兵
--
第二节民兵建设
----
一、民兵建制
----
二、民兵训练
------
附:民国后备队
--
第三节驻军与兵事
第十八章政法
--
第一节民政
----
一、民政机构
----
二、选举
----
三、拥军优抚
----
四、婚姻登记
----
五、信访
----
六、知青安置
--
第二节治安
----
一、治安机构
----
二、清匪反坝
----
三、镇压反革命
----
四、取缔反动会道门
----
五、平反摘帽
----
六、打击刑事犯罪
----
七、户籍管理
----
八、交通管理
----
九、人民消防
--
第三节民事调解
----
一、司法与调解
----
二、法制宣传
第十九章文化
--
第一节群众文艺
----
一、戏剧
----
二、文艺宣传活动
----
三、花钗锣鼓
----
四、歌曲
--
第二节广播电视
----
一、广播
----
二、电视
--
第三节电影放映
----
一、电影队
----
二、电影院
--
第四节新闻报道
--
第五节文物古迹
--
第六节诗文选集
第二十章教育
--
第一节私塾教育
--
第二节国民教育
----
一、保学
----
二、国立小学
----
三、义学
--
第三节幼儿教育
--
第四节小学教育
----
一、普通小学
----
二、中心小学
--
第五节中学教育
----
一、普通中学
----
二、农业中学
--
第六节业余教育
----
一、扫盲夜校
----
二、函授电大
第二十一章体育
--
第一节群众体育
--
第二节学校体育
----
附:体育比赛成绩纪录
第二十二章卫生
--
第一节预防保健
----
一、预防接种
----
二、新法接生
----
三、妇幼保健
--
第二节疾病医疗
----
一、中西医疗
----
二、草医草药
--
第三节乡村医生
----
一、农村合作医疗
----
二、乡村医生
--
第四节爱国卫生
----
一、整理村环境
----
二、“四除”灭病
----
三、清理脏乱差
第二十三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职工生活
--
第三节社会福利
----
一、社会救济
----
二、灾害救济
----
三、五保户救济、敬老院
--
第四节耄寿
第二十四章宗教信仰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第二十五章风俗习惯
--
第一节礼仪
----
一、礼仪
----
二、送礼
--
第二节婚嫁
----
一、婚姻形式
----
二、联婚程序
--
第三节丧葬
--
第四节寿庆
--
第五节祭祀
--
第六节庙会
--
第七节服饰
----
一、容装
----
二、服装
--
第八节风味
--
第九节民俗
--
第十节陋习
--
第十一节迷信活动
--
第十二节新风尚
第二十六章时序节日
--
第一节法定节日
--
第二节传统节日
--
第三节时令节日
第二十七章方言俗谚
--
第一节方言
--
第二节俗谚
----
附:地方口音表
第二十八章人物表
--
第一节历代人物名录表
--
第二节党政干部名录表
--
第三节模范人物表
----
一、地区以上模范个人
----
二、地区以上先进单位
--
第四节各界名人名录表
--
第五节大专毕业生名录表
----
一、民国时期专门学校毕业生表
----
二、大专毕业生名录表
----
三、在院校学员名录表
--
第六节三十年以上教令教师表
第二十九章革命烈士传
--
余金泉
--
饶冬元
第三十章附记
--
第一节异闻轶事
--
第二节民间传说
--
第三节重大事故记实
----
一、兵燹
----
二、匪患
----
三、灾害
----
四、中毒服毒
----
五、伤亡
----
六、车祸
----
七、其他事故
----
八、婚姻悲剧
大事记
后记
修编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