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教育志

富县教育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富县教育志》上限元代至正年(1341年),下限至2003年。 二、本志资料来源于市、县档案馆和县教育局档案及采访当事人的口述资料。

出版时间: 2005年09月

目录

封面
富县教育志
《富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题词
-- 延安市教育局局长 白生瑞 题词
-- 中共富县县委书记 周德喜 题词
-- 中共富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刘天才 题词
图片
-- 富县县城
-- 石泓寺
-- 直罗镇柏山寺塔
-- 廊州铜钟
-- 江泽民总书记在富县火车站亲切接见富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
-- 副省长朱静芝到富县视察教育工作。县委书记周德喜、县长刘天才、副县长胡正郁及县教育局局长罗万红陪同在沙
-- 省政府“两基”达标验收团给富县县政府授牌并颁发达标奖金
-- 副县长胡正郁、教育局长罗万红、副局长何绪兴、喻世勇主持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
-- 教师歌咏比赛活动
-- 富县高级中学
-- 康佳希望小学
-- 2002年考入清华的李博、陈星、张宏亮
-- 宜兴市支教救助金发到交道镇6名小学生手中
-- 富县中学初六五级全体同学毕业合影
-- 富县牛武初中欢送入伍学生
-- 富县中学生运动会三中(羊泉)代表队合影
-- 城小学生书法竞赛
-- 北教场小学庆“六一”活动
-- 富县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场面
-- 幼儿园儿童表演双人舞
-- 城小少先队建队活动
-- 富县高级中学语音室
-- 北教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室
-- 城小少先队员学雷锋讲演活动
-- 中学生在苹果园上实践课
目录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教育机构
--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
---- 一、学署、教育局(科)
---- 二、招生委员会
---- 三、工农教育委员会
---- 四、“希望工程”领导小组
---- 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 六、教育督导室
---- 七、纪律检查组
---- 八、文教卫委员会
---- 九、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
-- 第二节 教育事业机构
---- 一、教育教学研究室
---- 二、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 三、函授站
---- 四、勤工俭学办公室
---- 五、电教仪器站
---- 六、教育基金筹集办公室
-- 第三节 乡、村教育管理机构
第二章 明、清时期教育
-- 第一节 州学
-- 第二节 明伦堂
-- 第三节 书院
-- 第四节 私塾社学义学
-- 第五节 科举制度
---- 一、科举考试
---- 二、科举中试
第三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托管
---- 一、幼稚班托儿所育红园
---- 二、育红班学前班
---- 三、幼儿学校幼儿园
-- 第二节 课程开设
---- 幼儿学校简介
第四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一、民国时期
---- 二、陕甘宁边区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2003)
------ (一)1949-1965年
------ (二)1966-1976年
------ (三)1977-2003年
-- 第二节 学制
-- 第三节 教学
---- 一、教学计划
---- 二、课程设置
---- 三、校历
---- 四、教学形式
---- 五、教学方法
---- 六、课外活动
-- 第四节 管理
---- 一、招生 毕业
---- 二、成绩考核
---- 三、奖励 处分
-- 第五节 普及初等教育
---- 一、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 二、“四率”达标
---- 三、改善办学条件
---- 四、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
-- 第六节 实施六年义务教育
-- 第七节 小学选介
---- 一、城关小学
---- 二、张村驿小学
---- 三、北教场小学
第五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普通中学 高级中学 民办中学
---- 一、学校
---- 二、学制
---- 三、教学
------ (一)教学计划
------ (二)课程设置
------ (三)教学方法
------ (四)校历
---- 四、课外活动
---- 五、学籍管理
---- 六、民办学校
---- 七、中学选介
------ 富县高级中学
------ 沙梁初级中学
-- 第二节 职业中学
---- 一、职业中学
---- 二、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简介
-- 第三节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第六章 中专(技)教育
-- 第一节 师范教育
---- 一、师范讲习所
---- 二、鄜延师范
---- 三、陕甘宁边区第四师范
---- 四、鄜县师范
---- 五、城关中学师训班
---- 六、富县教师进修学校
-- 第二节 农业专业教育
---- 一、富县牛武农业中学
---- 二、富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五·七农大)
---- 三、富县农业技术学校
---- 四、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富县分校
---- 五、富县羊泉农职中学
-- 第三节 医疗卫生专业教育
---- 一、富县卫生学校
---- 二、张村驿中学红医班
---- 三、医疗短训班
-- 第四节 其他专业教育
---- 一、富县供销学校
---- 二、西北新闻刊授学院富县辅导站
---- 三、家长学校
---- 四、富县聋哑儿童说话联校
---- 五、富县武术学校
第七章 驻县单位办学
-- 第一节 中央卫生学校
-- 第二节 西安外语学院窑洞大学
-- 第三节 长庆石油子弟学校
-- 第四节 槐树庄劳改农场子弟学校
-- 第五节 延安销铵厂子弟学校
-- 第六节 桥北林业局职工子弟学校
第八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 一、陕甘宁边区时期新文化运动
------ (一)扫盲活动:
------ (二)新文化运动:
---- 二、建国后扫盲工作
-- 第二节 农民技术教育
-- 第三节 干部、职工教育
-- 第四节 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
第九章 思想品德教育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民国训育
-- 第三节 边区民主政治教导
-- 第四节 建国后学校德育教育
---- 一、教育内容
---- 二、教育原则
---- 三、教育方法
-- 第五节 德育课程
-- 第六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
第十章 教学研究与电化教育
-- 第一节 教学研究
---- 一、明清民国时期教学方法
---- 二、陕甘宁边区时期与建国初期的教研工作
---- 三、教研室设立后的教研工作
---- 四、教研成果
-- 第二节 电化教育
---- 一、电化教学活动
---- 二、电教仪器配备
第十一章 勤工俭学
-- 第一节 勤工俭学管理
-- 第二节 勤工俭学活动
---- 一、陕甘宁边区时期
---- 二、建国后
第十二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任用
---- 一、明清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陕甘宁边区时期
---- 四、建国以后
-- 第二节 教师管理
---- 一、民国时期
---- 二、陕甘宁边区时期
---- 三、建国初期
---- 四、“文革”时期
----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第三节 教师培养与提高
---- 一、陕甘宁边区时期
---- 二、建国初期
---- 三、六十年代
----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五、基层领导管理与培训
-- 第四节 教师职称
-- 第五节 教师工资待遇
---- 一、公办教师工资待遇
------ (一)工资
------ (二)补助工资
------ (三)待遇
------ (四)其它
---- 二、民办教师工资待遇
-- 第六节 教师社会地位
---- 一、教师地位
---- 二、教师节
第十三章 体育、卫生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卫生健康
第十四章 党群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教育工会
--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四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 第五节 红卫兵、红小兵
第十五章 教育经费、捐资助学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一、明清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陕甘宁边区时期
---- 四、建国后
-- 第二节 学杂费
-- 第三节 捐资助学
---- 一、贫困生救助
------ (一)助学金
------ (二)资助贫困学 生
------ (三)“手拉手”献爱心活动
---- 二、援建希望小学单位
---- 三、捐资助学人物
------ (一)明、清助学人物
-------- 谢芳琪
-------- 吴裴龙
-------- 杨名飏
------ (二)捐资助学楷模(1990-2003)
-------- 杨百林
-------- 谢双营
-------- 杨可林
-------- 杨继儒
-------- 何永清
-------- 韩行洁、刘秀清
-------- 张黎波
第十六章 教育英模
-- 第一节 英模传略
---- 一、教师
------ 王克昌传略
------ 冰峰传略
------ 杨宝贵传略
------ 张文恒传略
------ 左召梅传略
---- 二、学生
------ 雷小军、高利军传略
-- 第二节 模范人物简介
---- 刘新良简介
---- 康桂芳简介
---- 张保定简介
---- 张新社简介
---- 王连玉简介
---- 马桂香简介
---- 陈曰 忠简介
---- 罗万红简介
---- 左昶简介
---- 曹淑兰简介
---- 周建蛾简介
---- 胡全亭简介
---- 顾书义简介
---- 高三有简介
---- 邬前绣简介
-- 第三节 模范人物名录
-- 第四节 中学高级教师人名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