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志 龙溪街道志

重庆市渝北区志 龙溪街道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 求实存真。 二、宗旨:为龙溪街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现 实依据,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乡土教材,为科学研究保存地方史料,体现地方志资 政、教化、存史等多功能作用。 三、结构:卷首包括编审机构人员名录、地图、照片、序言、凡例、目录、概 述、大事记;卷中设专志16章:卷尾包括专记、附录、编后记。全志以概述为纲、 大事记为经,分章、节、目三个层次,共16章、65节,30余万字;以事命题,横排 门类,纵述史实,突出地方、时代、专业特色。 四、断限:上限1895年,下迄2006年。个别史实为保存资料的连续性,因事利 导,适当上溯下延。 五、文体:一律用语体文记述体,述、记、志、图、表、录、传等体裁有机结 合,以志为主,图表置于有关章目之中。力求严谨、朴实、简洁、流畅。使用简化 字以国务院有关规定为准,标点符号按199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 为准。 六、称谓:一律用第三人称,寓观点于实事记述中,姓名不加褒贬,不冠头 衔;历史朝代、国家、党派、群团直书当时名称,记事地名若有变动,括注今地 名;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会议名称等在行文中第一次出现用全称,多次出现 时酌用简称。 七、人物、表录:人物生不立传,己故者以卒年为序;表录,以实际记述为 序。 八、纪年: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解放前用历史朝代纪年括注公元,解放 后一律用公元纪年:不称“建国前”、“建国后”,可酌称“解放前”、“解放 后”。 九、计量:以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第一次出现时尽 可能括注计算。货币计算,解放前照实记录,解放后1955年3月1日前使用旧版人民 币,一律折成新人民币记述。 十、考证:所用全部资料,主要来自渝北区档案馆库存龙溪街道档案和龙溪街 道档案室库存档案,个别资料由相关单位、图书馆及知情人提供,均经过核实、鉴 别,“一事一卡”,分类归档,志书不再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1895-2006

目录

封面
封底
编纂委员会

凡例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地域
-- 第一节 建制沿革
-- 第二节 位置 区划
-- 第三节 重要地名及其变迁
第二章 地理环境
-- 第一节 土地构成及其变化
-- 第二节 气候 植被
-- 第三节 丘山 水域
--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繁衍 分布
-- 第二节 变动及控制
第四章 开放开发
-- 第一节 规划布局
-- 第二节 机构
-- 第三节 招商引资
-- 第四节 征地 拆迁 补偿 安置
第五章 党政群组织
-- 第一节 政党及组织
-- 第二节 政权机构
-- 第三节 民意机构
-- 第四节 自治组织
-- 第五节 社会团体
第六章 民政 治安 武装 调解 劳动
-- 第一节 民政
-- 第二节 治安
-- 第三节 武装
-- 第四节 调解
-- 第五节 劳动
第七章 农业 林业 水利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林业
-- 第三节 水利
第八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企业引进
-- 第三节 企业管理
-- 第四节 片区规划
-- 第五节 企业名录
第九章 交通 邮电
-- 第一节 古旧道路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邮政
-- 第四节 电话电报
第十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古乡场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第三节 城市建设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十一章 商贸
-- 第一节 农产品交易
-- 第二节 工业品贸易
-- 第三节 餐饮娱乐
-- 第四节 商业管理
-- 第五节 市场治理
第十二章 财税 金融
-- 第一节 财政
-- 第二节 税收
-- 第三节 金融
-- 第四节 购粮 积谷
第十三章 教育 卫生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教育
-- 第二节 成人教育
-- 第三节 教育管理
-- 第四节 卫生
-- 第五节 医疗
-- 第六节 体育
第十四章 文化
-- 第一节 古迹文物
-- 第二节 文化艺术
-- 第三节 广播
-- 第四节 电影 电视
第十五章 民风
-- 第一节 习俗
-- 第二节 技艺
-- 第三节 宗教
-- 第四节 时尚
-- 第五节 恶习
第十六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略
-- 第二节 烈士简录
专记
附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