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村志

岔口村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力求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记述岔口村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变化及风土人情。

目录

封面
岔口村志
谨以此书献给建党90周年
图片
-- 岔口村在长洽县的位置
-- 岔口村新貌
-- 岔口村旧貌
-- 县委书记裴少飞(左二)到岔口指导工作
-- 各级领导与岔口文昌学校师生欢度“六一”
-- 支部两委与《岔口村志》编纂成员合影
-- 李健生与亲属合影
-- 岔口村文昌小学教学楼
-- 御麟园大酒店
-- 村委办公楼
-- 街道
-- 幼儿园
-- 医疗服务中心
-- 超市
-- 调度大楼
-- 振义煤业大门
-- 御瞵园大酒店服务总台
-- 迎宾
-- 烹调
-- 大合唱
-- 音乐辅导
-- 小品《今天我休息》
-- 书法绘画作品
-- 电脑室
-- 图书室
-- 宣誓
-- 威风锣鼓队
-- 体育场
-- 打靶
-- 李兴隆在西沟教育基地与申纪兰合影
-- 李兴隆自办展览给党员讲党课
-- 建党九十周年座谈会
-- 李兴隆与刘新起回顾历史
-- 文殊院
-- 功德亭
-- 三官庙
-- 城隍庙
-- 老君庙
-- 关帝庙
-- 凉水庙
-- 文昌塔
-- 老年宫
-- 荣誉证书
-- 李兴隆(主编)
-- 杨富堂(执行主编)
-- 王满堂(老支书)
-- 王旭卫(村主任)
-- 张土长(村支书)
-- 张翠梅(妇女主任)
-- 张土金(老党员)
《岔口村志》编委会
序一
序二
凡例
概述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历史沿革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境域
-- 第三节 建村溯源
-- 第四节 区划沿革
第二章 自然环境居住环境
-- 第一节 地貌、气候、土壤
-- 第二节 耕地、矿产
-- 第三节 动植物
-- 第四节 物候
-- 第五节 自然灾害
-- 第六节 河流、涵洞
-- 第七节 街道
-- 第八节 民居
---- 附:民国年间居民分布情况
-- 第九节 桥梁
第三章 农林牧副水利
-- 第一节 农业体制
-- 第二节 粮食作物
-- 第三节 田间管理
-- 第四节 农具
-- 第五节 土地名
-- 第六节 粮食产量
---- 附: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统计
-- 第七节 收入
-- 第八节 植树造林
-- 第九节 果园
-- 第十节 集体养殖
-- 第十一节 个体养殖
-- 第十二节 菜园
-- 第十三节 私营商铺
-- 第十四节 餐饮
-- 第十五节 御麟园大酒店
-- 第十六节 修理
-- 第十七节 吃水工程
-- 第十八节 蓄水工程
第四章 厂矿企业
-- 第一节 私营煤矿
-- 第二节 岔口村办煤矿
-- 第三节 振义煤矿
-- 第四节 砖瓦厂
-- 第五节 运输副业队
-- 第六节 建筑副业队
-- 第七节 粮食加工厂
-- 第八节 免烧砖厂
-- 第九节 打铁炉
第五章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
-- 第一节 锣鼓队
-- 第二节 武术队
-- 第三节 文艺宣传队
-- 第四节 八音会
-- 第五节 威风锣鼓队
-- 第六节 书籍出版
---- 附一:横平竖直书写人生
---- 附二:晚霞多彩
---- 附三:为《兴隆之家》喝彩
-- 第七节 老年宫
---- 附一:长治县检察院干部参观老年宫
---- 附二:大辛庄劳教所党课上在岔口村
-- 第八节 岔口小学
-- 第九节 文昌寄宿制小学
-- 第十节 历任校长(主任)及教师名录
-- 第十一节 卫生所
-- 第十二节 体育
第六章 交通运输、通讯网络、广播影视
-- 第一节 交通运输
-- 第二节 通讯网络
-- 第三节 广播影视
第七章 党政群团组织建设
-- 第一节 党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村级政权建设
-- 第三节 党支部、村委会主要业绩
-- 第四节 党支部、村委荣誉榜
-- 第五节 妇救会
-- 第六节 贫农协会
-- 第七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八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九节 共青团
-- 第十节 民兵
-- 第十一节 治保会
-- 第十二节 调解会
第八章 人口、姓氏
-- 第一节 人口总量
-- 第二节 姓氏
-- 第三节 主要姓氏溯源
-- 第四节 部分宗谱略考
-- 第五节 李兴隆五世同堂族谱
-- 第六节 计划生育
第九章 人物
-- 第一节 共产党员名录
-- 第二节 历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名录
-- 第三节 县级以上劳动模范简介
---- 李健生
---- 崔旭军
---- 吴芳芳
---- 附:丹心一片爱洒乡亲
-- 第四节 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简介
---- 刘新起
---- 李兴隆
---- 李金山
-- 第五节 复转军人名录
-- 第六节 岔口村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名录
-- 第七节 岔口村八十岁以上高寿名录
-- 第八节 特殊党费缴纳名录
第十章 古迹庙宇
-- 第一节 三官庙
-- 第二节 凉水庙
-- 第三节 山神庙
-- 第四节 关帝庙
-- 第五节 城隍庙
-- 第六节 老君庙
-- 第七节 文殊院
-- 第八节 文昌塔
-- 第九节 社树
第十一章 新农村建设
-- 第一节 重点工程
-- 第二节 福利事业
第十二章 民风民俗
-- 第一节 民情民性
-- 第二节 传统美德
---- 附:尊老爱幼典型事迹
-- 第三节 善事义举
-- 第四节 传统禁忌
-- 第五节 衣食住行
-- 第六节 家具摆设
-- 第七节 婚嫁礼仪
-- 第八节 丧葬礼仪
-- 第九节 传统节日
-- 第十节 公历节日
-- 第十一节 庙会
第十三章 民间传说
-- 第一节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 第二节 两后生彻夜守护关帝庙难烧头香
-- 第三节 黄牛勇斗猛虎南山因此改名
-- 第四节 圣皇爷骨分三块建庙宇名称各异
-- 第五节 南坪山巨石变成马槽田地间两鸟说法不一
第十四章 典型报道
-- 风雨七十载难忘白金婚
-- 在岗敬业离休为民
-- “老国防”李兴隆
-- 李健生闯市场
-- 强企富村践行责任
-- 辉煌成就永载史册
---- 李兴隆
-- 大事记
附录
-- 从岔口到北京
-- 风雨历程八十年
-- 心与心的碰撞
-- 读报有感
-- 感悟(外七首)
-- 赋《兴隆之家》
-- 赞李兴隆爷爷
-- 夕阳无限红
-- 今天我休息(小品)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