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行志

刘行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刘行乡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刘行今昔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反映,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录,堪称刘行的第一部“百科全书”。这是全乡人民的心愿。刘行有悠久的历史,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人民,只是在旧社会“青山绿水枉自多”。解放以后,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走上了一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贸综合经营的康庄大道,前程如锦。

目录

封面
序言
图片
-- 1.中国共产党刘行乡委员会刘行乡人民政府机关
-- 2.刘行乡人民政府外貌刘行人民公社管委会
-- 3.刘行乡四大公司
-- 4.拖拉机耕田
-- 5.乡农科站培养单株棉花
-- 6.棉花田喷药
-- 7.集体饲养奶牛
-- 8.公社牧场肉猪
-- 9.专业户饲养毛兔
-- 10.承包户种植的西瓜
-- 11.集体培养的花卉棚
-- 13.飞翔电机厂生产的风扬机
-- 14.手套厂生产各式腈纶手套
-- 15.氧化铅厂生产的黄丹、硅酸铅
-- 16.爱宝牌黑白电视机
-- 17.锅炉附件
-- 18.村办厂生产的缩节产品
-- 19.刘行砖瓦厂
-- 20.刘行汽车运输队
-- 21.刘行热处理厂
-- 22.刘行化工厂
-- 23.刘行手套厂
-- 24.刘行钢圈联营厂
-- 25.解放前贫困农民住房
-- 26.解放前一般农户住房
-- 27.六十年代农村住房
-- 28.七十年代农民新村
-- 29.七十年代社员住房
-- 30.八十年代正义房生产队社员住房
-- 31.刘行粮管所近貌
-- 32.刘行粮管所下村收购粮食
-- 33.刘行生产资料站
-- 34.刘行中心小学外景
-- 35.刘行中学课间操
-- 36.沈宅小学全貌
-- 37.广福小学外貌
-- 38.刘行卫生院
-- 39.刘行水厂
-- 40.乡中心幼儿园
-- 41.幼儿运动会
-- 42.寿星老人欢度晚年
-- 43.民兵训练
-- 44.迎春松画陈宝龙作
-- 45.白荡桥
-- 46.广福众安桥(古桥梁之一)
-- 47.广幅明代古建筑堂楼一角
-- 48.乡党、政、企领导成员
-- 49.《刘行乡志》编 写组成员
-- 刘行、广福乡图
-- 刘行人民公社(乡)区域图
-- 宝山县刘行镇现状图
目录
第一编 大事记
第二编 地理
-- 第一章 地理位置
---- 第一节 境域概貌
---- 第二节 管辖范围
-- 第二章 沿革
---- 第一节 历史变迁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第三节 集镇考略
-- 第三章 自然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土壤
-- 第四章 物产
---- 第一节 植物类
---- 第二节 动物类
-- 第五章 人口
---- 第一节 户籍人口
---- 第二节 姓氏耄寿
第三编 政治
-- 第一章 政权
---- 第一节 解放前行政机构
---- 第二节 解放后行政机构
---- 第三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 政党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国民党、三青团
-- 第三章 社团
---- 第一节 少先队、共青团
---- 第二节 妇联
---- 第三节 农会、贫下中农协会
---- 第四节 工会
---- 第五节 其他组织
-- 第四章 社会治安
---- 第一节 解放前治安机构
---- 第二节 解放后治安机构
---- 第三节 治安保卫
-- 第五章 民政司法
---- 第一节 民政
---- 第二节 上山下乡、插队落户
---- 第三节 司法
-- 第六章 军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兵役制度
---- 第四节 战事
第四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生产
---- 第一节 解放前土地占有情况
---- 第二节 解放前佃农租田情况
---- 第三节 解放前农业生产概述
---- 第四节 解放后农业生产机构
---- 第五节 解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演变
---- 第六节 解放后生产责任制的建立
---- 第七节 解放后农业发展概述
---- 第八节 耕作制度改革
---- 第九节 解放后农业技术推广(几次主要变革)
---- 第十节 解放后植物保护
---- 第十一节 肥料
---- 第十二节 历年灾祥
---- 第十三节 农业科技和农科队伍
-- 第二章 副业生产
---- 第一节 副业生产概述
---- 第二节 副业生产机构
---- 第三节 畜牧
---- 第四节 养殖业
---- 第五节 种植
---- 第六节 水产
---- 第七节 植树绿化
---- 第八节 其他副业
第五编 工交邮电
-- 第一章 工业生产
---- 第一节 解放前后工业、手工业概况
---- 第二节 社办工业
---- 第三节 队办工业
---- 第四节 生产队工业、个体工业户
---- 第五节 工业主要产品简介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 第七节 社队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八节 农机具
-- 第二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解放前的交通运输
---- 第二节 解放后的交通运输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笫二节 业务发展
第六编 财贸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解放前商业
---- 第二节 解放后商业
---- 第三节 商业的经营和发展
---- 第四节 集市贸易
-- 第二章 粮食
---- 第一节 解放前粮食加工与经营
---- 第二节 解放后粮油管理机构
---- 第三节 解放后的粮食购销
---- 第四节 农村粮食分配和提留
---- 第五节 农村粮食保管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解放前金融
---- 第二节 解放后金融机构
---- 第三节 解放后金融发展
---- 第四节 公社(乡)集体经济收支
-- 第四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征收税源
---- 第三节 税务概况
---- 第四节 农业税的缴纳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七编 基建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疏浚与开凿
-- 第二章 桥梁
---- 第一节 历代主要桥梁
---- 第二节 解放后桥梁建设
-- 第三章 道路
---- 第一节 公路
---- 第二节 乡级公路
---- 第三节 机耕路
---- 第四节 市镇道路
-- 第四章 用电
---- 第一节 电力应用
---- 第二节 农村电工
-- 第五章 排灌
---- 第一节 发展概述
---- 第二节 地下渠道
-- 第六章 农田
---- 第一节 平整土地
---- 第二节 格子化农田
-- 第七章 沼气和改灶
---- 第一节 沼气利用
---- 第二节 节柴改灶
-- 第八章 农村住房
---- 第一节 解放前居住状况
---- 第二节 解放后住房建设
---- 第三节 新建住房结构
第八编 文教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化设置
---- 第二节 群众文艺
---- 第三节 广播
---- 第四节 刊物报导
---- 第五节 文学艺术
---- 第六节 历史古迹
-- 第二章 教育
---- 第一节 学校教育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业余教育
-- 第三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概述
---- 第二节 体育赛成绩录
第九编 卫生
-- 第一章 解放前医疗卫生
---- 第一节 私业行医
---- 第二节 施药、义诊所
---- 第三节 中西药店
-- 第二章 解放后医疗卫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卫生院
-- 第三章 除害灭病
---- 第一节 预防接种
---- 第二节 除四害、讲卫生
---- 第三节 防治血吸虫病
-- 第四章 合作医疗
---- 第一节 农村医疗保健队伍
----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发展
---- 第三节 农村医药事业
-- 第五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六章 计划生育
第十编 社会
-- 第一章 人物
---- 第一节 历代名人
------ 须之奇
------ 须之彦
------ 刘镜人
------ 彭大绅
------ 卢锦芳
------ 彭俊球
------ 刘镜心
------ 刘家骥
------ 刘家骏
------ 刘守平
------ 谭飞
------ 刘守全
------ 凌太荒
------ 朱孔彰
------ 胡澄镜
------ 侯智元
------ 高荣
------ 吴桐生
------ 戴晓初
------ 高庄
---- 第二节 革命英烈
------ 须宝其
------ 李炳林
------ 武荣生
------ 陈永祥
------ 须阿兴
------ 严根林
------ 陆根发
------ 张建华
------ 李根泉
------ 黄德荣
------ 吴振华
------ 郭家兴
------ 刘炎
------ 陈其兴
---- 第三节 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
---- 第四节 党政军干部名录
---- 第五节 各界闻人名录
---- 第六节 反动人物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天主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道教
---- 第四节 教会
-- 第三章 生活
---- 第一节 人民生活概述
---- 第二节 庞家湾今昔
---- 第三节 胡长生家的变化
-- 第四章 地方语言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民谚
---- 第三节 农谚
---- 第四节 气象谚语
---- 第五节 歇后语
-- 第五章 风俗
---- 第一节 岁时祝祭
---- 第二节 婚嫁喜庆
---- 第三节 丧葬
---- 第四节 本地陋习
---- 第五节 其他习俗
-- 第六章 新风赞
-- 第七章 掌故奇闻
---- 第一节 地方掌故
---- 第二节 奇闻轶事
-- 第八章 各类事故
-- 第九章 灾祥
---- 第一节 特大丰收年
---- 第二节 自然灾害
-- 第十章 重大案件
后记
编篡资料来源
修编成员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