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志(1985-2005年)下册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部《黎平县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实事求和全面、系统、翔实、准
确、客观的编纂与记述原则,注重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二、本志是黎平县第二部社会主义新方志。记述年限以1985~2005年全县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自然等为主,某些事物为反映全貌、体现志书系统
性并与前志科学衔接而适当上溯,下延部分作为附录资料入志。
内容时限:
1985年-2005年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目录
封面
目录
第九卷 党政军群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委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人大机构
----
第三节 政府机构
----
第四节 政协机构
----
第五节 武装机构
----
第六节 群团组织
--
第二章 中共黎平县委
----
第一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县委会议
----
第三节 县委工作纪略
----
第四节 县委办公室工作
----
第五节 组织工作
----
第六节 纪检监察
----
第七节 宣传工作
----
第八节 统战工作
----
第九节 直属机关党委工作
----
第十节 老干部工作
----
第十一节 机构编制工作
--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三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施政方式
----
第二节 施政举要
----
第三节 综合政务
----
第四节 人事管理
----
第五节 劳动就业
----
第六节 民族宗教事务
----
第七节 计划生育工作
----
第八节 扶贫开发
--
第五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政协会议
----
第二节 参政议政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四节 文史编辑
--
第六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兵役登记
----
第二节 义务兵征集
----
第三节 民兵
----
第四节 武警
--
第七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工作
----
第二节 共青团工作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工作
第十卷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政法委
----
第二节 公安局
----
第三节 检察院
----
第四节 法院
----
第五节 司法局
----
第六节 县公证处
--
第二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一节 “平安工程”创建活动
----
第二节 打击
----
第三节 预防
----
第四节 综治组织建设
--
第三章 公安
----
第一节 治安整治与管理
----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三节 国保内保
----
第四节 出入境管理
----
第五节 预审看守
----
第六节 公安法制
--
第四章 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反贪污贿赂
----
第三节 渎职侵权检察
----
第四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五章 审判
----
第一节 刑事审判
----
第二节 经济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行政审判
----
第五节 告诉申诉
----
第六节 审判监督
----
第七节 案件执行
--
第六章 司法
----
第一节 法制宣传教育
----
第二节 律师事务
----
第三节 公证业务
----
第四节 基层法律服务
----
第五节 人民调解
----
第六节 刑释解教和安置帮教
第十一卷 民政社保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民政机构
----
第二节 社会保障机构
----
第三节 移民机构
----
第四节 老龄组织
--
第二章 地名勘界
----
第一节 地名普查及标志设置
----
第二节 勘界
--
第三章 基层自治组织
----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
----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与社区
--
第四章 优抚安置
----
第一节 拥军褒扬
----
第二节 优待抚恤
----
第三节 退伍安置
--
第五章 救济扶贫
----
第一节 社会救济
----
第二节 自然灾害救济
----
第三节 重大火灾救济
----
第四节 民政扶贫开发
----
第五节 移民搬迁
--
第六章 民政事业经费
----
第一节 经济来源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第七章 民政事务管理
----
第一节 弃婴收养
----
第二节 收容遣送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
第三节 婚姻登记
----
第四节 丧葬管理
----
第五节 社团管理
--
第八章 老龄事业
----
第一节 老人赡养
----
第二节 老年活动
----
第三节 老年维权
----
第四节 敬老院福利院建设
----
第五节 百岁老人生活补助
----
第六节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
第九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第二节 职工养老保险
第十二卷 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府县教育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区乡(镇)教育机构
----
第三节 教育督导和专门委员会
----
第四节 教研组织
----
第五节 中共黎平县委党校
----
第六节 县老年大学
----
第七节 科技机构
--
第二章 书院府学义学私塾
----
第一节 书院府学
----
第二节 义学私塾
----
第三节 科举考试
--
第三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管理与课程
----
第三节 教育活动
--
第四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民族小学
----
第三节 行政管理
--
第五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民族中学
----
第三节 行政管理
----
第四节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第六章 特殊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教育管理
--
第七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民族师范学校教育
----
第二节 农业林业卫生学校教育
----
第三节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
--
第八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民众学校与农民夜校教育
----
第二节 职工业余学校教育
----
第三节 农广校教育
----
第四节 县委党校教育
----
第五节 中函电大自学考试
----
第六节 老年大学教育
--
第九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师资培训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十章 教学研究
----
第一节 教研活动
----
第二节 教研成果
--
第十一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经费来源与支出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科技活动
----
第二节 科技成果与推广成效
第十三卷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协调机构
----
第二节 专业机构
----
第三节 区乡(镇)村医疗机构
----
第四节 卫生队伍结构
--
第二章 公共卫生
----
第一节 环境卫生
----
第二节 饮水卫生
----
第三节 食品卫生管理
----
第四节 学校卫生
--
第三章 疾病防治
----
第一节 计划免疫
----
第二节 传染病及其防治
----
第三节 碘缺乏病与疟疾防治
--
第四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初级卫生保健
----
第二节 妇女儿童保健
--
第五章 临床医疗
----
第一节 西医
----
第二节 中医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 民间医药
--
第六章 卫生管理
----
第一节 设施管理
----
第二节 医政管理
----
第三节 药政管理
----
第四节 公费医疗
第十四卷 文化旅游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文体广电机构
----
第二节 档案管理机构
----
第三节 党史研究机构
----
第四节 县志编纂机构
----
第五节 文联及文艺社团
----
第六节 旅游管理机构
----
第七节 旅游开发与服务机构
--
第二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文艺创作
----
第二节 民族文化
----
第三节 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与研究
----
第四节 文化活动及对外文化交流
----
第五节 文化市场与管理
----
第六节 文化保护
--
第三章 新闻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三节 报刊
----
第四节 影视
--
第四章 档案图书
----
第一节 档案管理
----
第二节 档案利用
----
第三节 图书收藏与阅览
----
第四节 图书发行
--
第五章 体育事业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少儿体育
----
第四节 民族传统体育
----
第五节 体育竞技
----
第六节 体育设施
--
第六章 地方史志
----
第一节 党史研究
----
第二节 方志编纂
--
第七章 旅游资源保护
----
第一节 旅游资源分类
----
第二节 旅游资源功能分区
----
第三节 旅游资源保护与申报
--
第八章 旅游兴县战略
----
第一节 “旅游兴县战略”内容
----
第二节 “旅游兴县”规划编制
----
第三节 旅游线路规划
----
第四节 旅游交通
--
第九章 旅游开发
----
第一节 景区景点建设
----
第二节 景区景点建设资金投入
--
第十章 旅游设施及服务
----
第一节 服务设施
----
第二节 行业管理和人员培训
----
第三节 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第十五卷 民族风情
--
第一章 侗族
----
第一节 族称族源
----
第二节 婚姻家庭
----
第三节 民间组织
----
第四节 居住与建筑文化
----
第五节 款文化
----
第六节 图腾崇拜
----
第七节 节 日文化
----
第八节 礼仪文化
----
第九节 饮食文化
----
第十节 服饰文化
----
第十一节 语言文字
----
第十二节 侗歌侗戏
----
第十三节 侗族乐器
----
第十四节 《侗书》易理
----
第十五节 侗族神话传说
--
第二章 苗族
----
第一节 族称族源
----
第二节 婚姻家庭
----
第三节 居住与建筑
----
第四节 图腾禁忌
----
第五节 节 日文化
----
第六节 丧葬习俗
----
第七节 特色食品
----
第八节 服饰文化
----
第九节 语言文字
----
第十节 传说故事
----
第十一节 音乐舞蹈
--
第三章 汉族
----
第一节 族称族源
----
第二节 婚姻家庭
----
第三节 居住习俗
----
第四节 饮食文化
----
第五节 服饰文化
----
第六节 节 日文化
----
第七节 丧葬习俗
----
第八节 黎平汉语
----
第九节 戏剧
----
第十节 宗教禁忌
--
第四章 瑶族
----
第一节 族称族源
----
第二节 婚姻家庭
----
第三节 居住与建筑
----
第四节 信仰与禁忌
----
第五节 节 日文化
----
第六节 礼仪文化
----
第七节 特色食品
----
第八节 服饰文化
----
第九节 瑶族武术
----
第十节 语言
第十六卷 名村古寨
--
第一章 南江河流域村寨
--
第二章 洪州河流域村寨
--
第三章 双江河流域村寨
--
第四章 八舟河流域村寨
--
第五章 育洞河等流域村寨
第十七卷 古今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一节 人物传记
----
第二节 人物传略
--
第二章 人物专录
----
第一节 党政官员录
----
第二节 功臣劳模录
----
第三节 教育科技人士录
----
第四节 文化艺术人士录
----
第五节 民间名师名匠录
大事记
附 录
--
一、新时期党政施政文件及资料
--
二、夜郎与龙标县置文史选录
--
三、明清文史选录
--
四、黎平县部分姓氏谱牒研究资料辑录
--
五、碑记疏略
--
六、诗词散赋
--
七、侗歌选录
--
八、府县志序跋
--
九、戏剧小说报告文学
--
十、调研通讯科普
--
十一、黎平红色文化史料
《黎平县志》资料搜集整理人员名录
编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