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所叙述的是黔西南州气象事业发展情况,气候要素、气候灾害和农业气候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规律。
二、志中气候数据,为州内各县气象站’从建站开始到1985年(1986年附后)的实测资料,未作对比订正,除太阳福射为计算值外,农业气候灾害,建国以前为历代史传志(含贵州省历史自然灾害年表)中记载的史料,解放后为州(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以及1979~1984年各县气象站进行农业气候普查中收集到的有关重大气候事件。
出版时间:
1989年09月
目录
封面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气候志
图片
--
黔西南州气象局
--
黔西南州气象局办公楼
--
百叶箱的干、湿球温度表和最高、最低温度表
--
百叶箱内的温、湿度自记仪器
--
地温观测场
--
地面观测场
--
虹吸式雨量计
--
电接风向风速仪感应部分
--
气球测风仪
--
PC-1500微机编发气象电报
--
极轨卫星气象云图接收设备
--
极轨卫星气象云图接收天线
--
711测雨雷达工作台
--
711测雨雷达电源系统
--
711测雨雷达天线
--
气象传真收片机和天线电传收报机
--
XD-DZA型单边带I5瓦电台
--
苹果—Ⅱ微机
--
部分天气图
--
防雹用的“三七”高炮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征集编纂委员会名单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气候志》编写组名单
序一
序二
编写说明
概述
目录
第一章 气象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气象业务
----
一、气象观测
----
二、天气预报
----
三、农业气象
--
附:黔西南州气象机构、人员、设备情况表
第二章 气候要素
--
第一节 气温
----
一、气温分布
----
二、气温变化
----
三、最高和最低气温
--
第二节 降水
----
一、降水量分布
----
二、降水量变化
----
三、降水日数
----
四、降水强度
--
第三节 太阳光能
----
一、总辐射
----
二、日照
--
第四节 空气湿度
----
一、水汽压(绝对湿度)
----
二、相对湿度
--
第五节 气压
--
第六节 风
----
一、风向
----
二、风速
----
三、风与城市规划
--
第七节 地温
----
一、地面温度
----
二、地中温度
--
第八节 蒸发量
--
第九节 雷暴
第三章 气候灾害
--
第一节 干旱
----
一、干旱灾害录
----
二、干旱分布
--
第二节 冰雹
----
一、冰雹灾害录
----
二、冰雹分布
--
第三节 暴雨洪涝
----
一、暴雨洪涝灾害
----
二、洪涝分布
--
第四节 秋绵(连)雨
----
一、秋绵雨灾害
----
二、秋绵雨分布
----
三、秋棉雨强度
--
第五节 倒春寒
----
一、倒春寒灾害
----
二、倒春寒的分布
--
第六节 秋风
----
一、秋风灾害
----
二、秋风分布
--
第七节 寒潮(强冷空气)
----
一、寒潮路径和标准
----
二、寒潮分布
----
三、寒潮降温和降水
--
第八节 凝冻
----
一、凝冻灾害
----
二、凝冻分布
--
第九节 霜冻
----
一、霜冻灾害
----
二、霜冻分布
第四章 农业气候
--
第一节 农业气候资源
----
一、热量资源
----
二、降水资源
----
三、光能资源
--
第二节 粮食作物气候条件
----
一、水稻
----
二、玉米
----
三、小麦
--
第三节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气候条件
----
一、稻飞虱
----
二、稻纵卷叶螟
----
三、水稻螟虫
----
四、粘虫
----
五、地老虎
----
六、麦蚜虫
----
七、稻瘟病
----
八、稻曲病
----
九、小麦锈病
----
十、小麦白粉病
--
第四节 经济作物气候条件
----
一、油菜
----
二、大豆
----
三、花生
----
四、烤烟
----
五、茶树
----
六、甘蔗
--
第五节 果木及经济林木的气候条件
----
一、柑桔
----
二、梨
----
三、核桃
----
四、板栗
----
五、葡萄
----
六、枇杷
----
七、芭蕉
----
八、油桐
----
九、油茶
----
十、漆树
--
第六节 畜牧的气候生态条件
----
一、家畜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
----
二、牧草生长发育期的气候条件
--
第七节 农业气候区划
----
一、农业气候区划类型
----
二、农业气候分区
附录
--
附录一 1951~1985年气温变化情况
--
附录二 1951~1985年降水变化情况
--
附录三 1986年气候补遗
--
附录四 天气谚语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