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志 第二卷 自然地理志

兰州市志 第二卷 自然地理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从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记述了兰州市自然地理情况。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8年11月

目录

封面
兰州市志 第二卷 自然地理志
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兰州市志》学术顾问
《兰州市志》主编、副主编、编辑
兰州市自然地理志编纂委员会
《兰州市志·自然地理志》编辑人员名单
《兰州市志·自然地理志》终审委员会
总序一
总序二
凡例

编辑说明
图片
-- 兰州市及北部(皋兰)卫星照片
-- 兰州市及东部(榆中)卫星照片
-- 兰州市及西部(红古)卫星照片
-- 兰州市及西北部(永登)卫星照片
-- 西固区西柳沟口近东西向逆冲断层
-- 柴家台八面沟小背斜
-- 西固区黄峪沟上游黄土直接覆盖的基岩
-- 河口一带白垩纪地层
-- 李麻沙沟施家崖头附近的冲沟
-- 安宁堡朱家井沙沟中的丹霞地貌(天斧沙宫)
-- 安宁堡朱家井沙沟中丹霞地貌(天斧沙宫)
-- 榆中北山的黄土山梁
-- 黄河上游的桑园峡
-- 大通河下游的享堂峡(浩亹雪浪)
-- 远望皋兰山
-- 红古区附近的享堂峡
-- 黄河北岸的九州台
-- 西固新城附近的黄河河心滩
-- 榆中北山的黄土丘陵
-- 七里河区黄峪沟两侧黄土山梁上的梯田
-- 红古区附近的湟水河曲
-- 永登县城附近的庄浪河谷
-- 永登龙泉寺附近的庄浪河谷
-- 榆中青城黄河河谷盆地
-- 永登北山黄土丘陵
-- 皋兰县南部干旱黄上丘陵区
-- 皋兰县南部黄土丘陵区的村庄——薛家湾
-- 皋兰县南部黄上丘陵区的砂田
-- 正在开发中的秦王川
-- 安宁堡果园
-- 绿化了的安宁堡仁寿山
-- 兴隆山云杉林
-- 隆冬季节生长在万眼泉中的苔藓
-- 隆冬季节的万眼泉
-- 兰州地震博物馆外景
-- 1936年冬黄河封冻后的冰盖(冰桥)
-- 兴隆山云杉林
-- 黄河兰州段越冬的赤麻鸭和青头潜鸭(窦振威提供)
-- 在兰州黄河雁儿湾越冬的大天鹅(窦振威提供)
-- 兴隆山捕获的环颈雉(野鸡)
-- 1991年8月18日在兰州市雁滩滩尖子发现的大鲵(姚崇勇摄)
-- 兰州地区地貌类型图
目录
概述
大事辑要
第一篇 区域地质
-- 第一章 地层
---- 第一节 前古生界
------ 一、前长城系——马啣山群
------ 二、长城系——皋兰群和兴隆山群
------ 三、蓟县系——花石山群
------ 四、震旦系——杏儿沟群
---- 第二节 古生界
------ 一、寒武系
------ 二、奥陶系
------ 三、志留系
------ 四、泥盆系
------ 五、石炭系
------ 六、二叠系
---- 第三节 中生界
------ 一、三叠系
------ 二、侏罗系
------ 三、白垩系
---- 第四节 新生界
------ 一、 第三系
------ 二、 第四系
-- 第二章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 第一节 侵入活动与侵入岩
------ 一、前古生代侵入岩岩体
------ 二、早古生代侵入岩岩体
---- 第二节 火山活动与火山岩
------ 一、前寒武纪火山活动与火山岩
------ 二,早古生代火山活动与火山岩
------ 三、晚古生代及以后的火山活动
---- 第三节 脉岩
------ 一、伟晶岩
------ 二、石英脉
------ 三、细晶岩
------ 四、云煌岩
------ 五、其它
-- 第三章 区域构造
---- 第一节 褶皱构造
------ 一、前加里东期
------ 二、加里东期
------ 三、燕山期
------ 四、喜马拉雅期
---- 第二节 断裂构造
------ 一、前加里东期
------ 二、加里东期
------ 三、印支期
------ 四、燕山期
------ 五、喜马拉雅期
-- 第四章 区域地质发展史
---- 第一节 前中元古代
---- 第二节 中、晚元古代
---- 第三节 早古生代
---- 第四节 晚古生代
---- 第五节 中生代
---- 第六节 新生代
第二篇 地貌
-- 第一章 石质山地
---- 第一节 西部石质山地
---- 第二节 西北部石质山地
---- 第三节 北部石质山地
---- 第四节 南部石质山地
------ 一、关山——七道梁
------ 二、兴隆山
------ 三、马啣山
---- 第五节 中部弧形石质山地
---- 第六节 中、南部土石山地
---- 第七节 俞家湾穹窿山地
-- 第二章 黄土丘陵
---- 第一节 大通河西岸黄土山梁区
---- 第二节 庄浪河西部黄土山梁区
------ 一、红岭——大岭黄土梁
------ 二、盘道岭黄土梁
------ 三、墩岭湾——包家尖岭黄土梁
------ 四、高岭——金宝岭黄土梁
---- 第三节 黄河以北黄土梁峁丘陵区
------ 一、庄浪河东部黄土梁峁丘陵区
------ 二、皋兰县中部黄土梁峁丘陵区
---- 第四节 榆中北山黄土山梁区
------ 一、北部黄土山梁沟谷区
------ 二、东北垲坪——若笠——曹岘黄土山梁区
------ 三、东部黄土山梁区
------ 四、东南中连川——武家窑——韦营黄土山梁区
------ 五、南部黄土山梁沟谷区
------ 六、西部黄土山梁沟谷区
---- 第五节 兴隆山——七道梁北麓黄土梁川区
---- 第六节 秦王川、榆中断陷盆地
------ 一、秦王川断陷盆地
------ 二、榆中断陷盆地
-- 第三章 河流谷地
---- 第一节 黄河谷地
------ 一、兰州段的峡谷
------ 二、兰州段的盆地
------ 三、兰州河谷盆地两岸的名山
---- 第二节 庄浪河谷地
------ 一、富强堡峡谷段
------ 二、永登宽河谷段
------ 三、野狐城——苦水河谷段
------ 四、周家庄——河口峡谷段
---- 第三节 湟水谷地
---- 第四节 苑川河谷地
------ 一、上游段
------ 二、中游段
------ 三、中下游段
---- 第五节 大通河谷地
------ 一、连城以上峡谷段
------ 二、连城——窑街段
------ 三、享堂峡
第三篇 气候
-- 第一章 气候概况与成因
---- 第一节 气候概况
---- 第二节 干旱气候成因
-- 第二章 气候特征
---- 第一节 太阳辐射与日照
------ 一、太阳辐射
------ 二、日照
---- 第二节 气温
------ 一、气温地区分布
------ 二、气温年变化
------ 三、气温日变化
------ 四、积温
------ 五、气温极值
---- 第三节 地温与冻土
------ 一、地面温度
------ 二、地中温度
------ 三、土壤冻结与解冻
---- 第四节 降水
------ 一、降水量的地区分布
------ 二、降水量的时序变化
------ 三、降水日数
------ 四、降水强度
------ 五、降雪与积雪
---- 第五节 湿度与蒸发
------ 一、相对湿度
------ 二、蒸发
---- 第六节 风
------ 一、最多风向和平均风速
------ 二、风向、风速的年变化
------ 三、风向、风速的日变化
------ 四、大风和沙尘暴
---- 第七节 大气污染
------ 一、影响大气污染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兰州河谷大气污染状况
-- 第三章 气候区划与物候
---- 第一节 兰州农业气候分区
---- 第二节 四季与物候
------ 一、四季
------ 二、物候
---- 第三节 谚语
------ 一、气象谚语
------ 二、农事谚语
第四篇 水文
-- 第一章 黄河
---- 第一节 黄河兰州段水系
---- 第二节 水位
---- 第三节 径流
------ 二、径流的时序变化
---- 第四节 洪水
------ 二、洪水的变化
------ 三、洪水调查与历史洪水
---- 第五节 泥沙
---- 第六节 水温与冰情
------ 一、水温
------ 二、冰情
-- 第二章 黄河(兰州段)支流
---- 第一节 湟水
---- 第二节 大通河
---- 第三节 庄浪河
---- 第四节 成水河
---- 第五节 李麻沙沟
---- 第六节 雷坛河
---- 第七节 关潭河沟
---- 第八节 苑川河
------ 一、水波河
------ 二、苟家河
------ 三、龛谷峡河
------ 四、兴隆峡河
------ 五、分壑岔河
------ 六、曳木岔河
------ 七、黑池(石)沟河
------ 八、巴石沟河
---- 第九节 蔡家河
---- 第十节 榆中北部山区河流
---- 第十一节 其他支流
------ 一、官川河
------ 二、洮河支流
-- 第三章 地下水
---- 第一节 基岩裂隙水
---- 第二节 黄土丘陵区潜水
---- 第三节 沟谷潜水
------ 一、兴隆峡
------ 二、龛谷峡
------ 三、徐家峡
------ 四、水磨沟
------ 五、牌楼沟
------ 六、小川沟
------ 七、大川沟
------ 八、马家坪沟
------ 九、倒水沟
------ 十、咸水河
------ 十一、磨峡沟
------ 十二、榆中北山地区沟谷潜水
---- 第四节 河谷潜水
------ 一、大通河河谷潜水
------ 二、庄浪河河谷潜水
------ 三、苑川河河谷潜水
------ 四、黄河河谷潜水
---- 第五节 山前倾斜平原潜水
------ 一、榆中盆地潜水
------ 二、秦王川盆地潜水
---- 第六节 承压水
------ 一、黄涝池向斜承压水
------ 二、庄浪河谷上新统马家坪向斜承压水
------ 三、秦王川盆地承压水
---- 第七节 泉
------ 一、五泉
------ 二、后五泉
------ 三、红泥沟(泉)
------ 四、方家泉
------ 五、万眼泉
------ 六、太白泉
------ 七、龙泉
------ 八、石洞寺泉
------ 九、水阜泉
------ 十、矿泉
------ 十一、兰州地区主要基岩裂隙泉
第五篇 土壤
-- 第一章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 第一节 土壤分类系统
---- 第二节 土壤分布规律
------ 一、南部地区土壤分布规律
------ 二、北部地区土壤分布规律
------ 三、西部地区土壤分布规律
-- 第二章 土壤类型的理化特征
---- 第一节 高山草甸土
------ 一、成土环境
------ 二、土壤特征
---- 第二节 亚高山草甸土
------ 一、成土环境
------ 二、土壤特征
---- 第三节 灰褐土
------ 一、成土环境
------ 二、土壤特征
---- 第四节 栗钙土
------ 一、成土环境
------ 二、土壤特征
---- 第五节 灰钙土
------ 一、成土环境
------ 二、土壤特征
---- 第六节 黄绵土
------ 一、成土环境
------ 二、土壤特征
---- 第七节 灌淤土
------ 一、成土环境
------ 二、土壤特征
---- 第八节 红粘土
------ 一、成土环境
------ 二、土壤特征
---- 第九节 黑垆土
------ 一、成土环境
------ 二、土壤特征
---- 第十节 盐土
------ 一、成土环境
------ 二、土壤特征
-- 第三章 土壤养分
----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
------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
------ 二、有机质含量分级
---- 第二节 土壤氮素
------ 一、氮素含量
------ 二、氮素含量分级
---- 第三节 土壤磷素
------ 一、磷素含量
------ 二、磷素含量分级
---- 第四节 土壤钾素
------ 一、钾素含量
------ 二、钾素含量分级
---- 第五节 土壤微量元素
------ 一、微量元素含量
------ 二、各土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 第四章 土壤资源
---- 第一节 土壤资源评价
------ 一、评价参数
------ 二、评价结果
---- 第二节 土壤资源存在问题
------ 一、土壤次生盐渍化
------ 二、土壤污染
------ 三、土壤资源退化
------ 四、工业废渣危害
第六篇 植被
-- 第一章 兰州地区植被特征
---- 第一节 植被演替
------ 一、早第三纪植被
------ 二、晚第三纪植被
------ 三、早更新世植被
------ 四、中更新世植被
------ 五、晚更新世植被
------ 六、全新世植被
---- 第二节 植被区系特征
------ 一、植物区系科属组成特点
------ 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特点
------ 三、兰州植物区系总的特点
-- 第二章 主要植被类型
---- 第一节 自然植被
------ 一、寒温性针叶林
-------- 1、青海云杉林
-------- 2、青杄林
------ 二、温性针叶林
-------- 油松林
------ 三、落叶阔叶林
-------- 1、辽东栎林
-------- 2、山杨、白桦林
------ 四、落叶阔叶灌丛
-------- 1、弯耳鬼箭灌丛
-------- 2、高山柳灌丛
-------- 3、虎榛子灌丛
-------- 4、紫丁香
-------- 5、水栒子灌丛
-------- 6、红花锦鸡儿群落
-------- 7、白毛锦鸡儿群落
-------- 8、甘蒙锦鸡儿群落
-------- 9、荒漠锦鸡儿灌丛
-------- 10、黄刺群范
-------- 11、小叶铁线莲群落
-------- 12、枸杞群落
-------- 13、乌柳群落
-------- 14、水柏枝群落
-------- 15、铁杆蒿群落
-------- 16、西伯利亚白刺群落
------ 五、常绿阔叶灌丛
-------- 1、山光杜鹃灌丛
-------- 2、陇蜀杜鹃——黄毛杜鹃灌丛
------ 六,草原植被
-------- 1、长芒草群落
-------- 2、大针茅群落
-------- 3、冷蒿群落
-------- 4、短花针茅群落
-------- 5、无芒隐子草群落
-------- 6、蓍状亚菊群落
-------- 7、灌木亚菊群落
-------- 8、中亚紫菀木群落
------ 七、荒漠植被
-------- 1、合头草群落
-------- 2、细枝盐爪爪群落
-------- 3、霸王群落
-------- 4、尖叶盐爪爪群落
-------- 5、红砂群落
-------- 6、麻黄群落
------ 八、草甸
---- 第二节 自然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 一、兴隆山、马啷山垂直带
------ 二、连城奖俊埠山垂直带
---- 第三节 栽培植被
------ 一、大田作物
------ 二、蔬菜作物
------ 三、果树
------ 四、瓜类
---- 第四节 植物资源
------ 一、药用植物
------ 二、观赏植物
------ 三、食用及原料植物
------ 四、用材及造林树种
------ 五、绿肥饲料值物
------ 六、绿化植物
第七篇 脊椎动物
-- 第一章 兰州地区脊椎动物
---- 第一节 兰州地区脊椎动物名录
---- 第二节 脊椎动物区系
---- 第三节 古脊椎动物化石
------ 一、鱼类
------ 二、爬行类
------ 三、鸟类
------ 四、哺乳类
---- 第四节 脊椎动物研究史
-- 第二章 主要经济动物
---- 第一节 鱼类
------ 一、引进品种
-------- 1、草鱼
-------- 2、鲢鱼
-------- 3、鳙鱼
-------- 4、团头鲂
-------- 5、虹鳟鱼
------ 二、土著种
-------- 1、鲤鱼
-------- 2、鲫鱼
-------- 3、北方铜鱼
-------- 4、瓦氏雅罗鱼
-------- 5、赤眼鳟
---- 第二节 两栖类和爬行类
------ 一、珍稀经济两栖动物
------ 二、经济有益爬行动物
---- 第三节 鸟类
------ 一、保护的珍稀鸟类
-------- 1、黑鹳
-------- 2、金雕
-------- 3、玉带海鵰
-------- 4、斑尾榛鸡
-------- 5、大鸨
-------- 6、天鹅
-------- 7、蓝马鸡
-------- 8、灰鹤
-------- 9、蓑羽鹤
------ 二、狩猎鸟类
------ 三、食虫鸟类
------ 四、观赏鸟类
---- 第四节 兽类
------ 一、珍贵保护兽
-------- 1、豹
-------- 2、石貂
-------- 3、水獭
-------- 4、荒漠猫
-------- 5、猞猁
-------- 6、马麝
-------- 7、斑羚
------ 二、毛皮兽
------ 三、有害兽
-- 第三章 野生动物保护
---- 第一节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二节 永登县连城(竹林沟)自然保护区
---- 第三节 黄河兰州段候鸟保护区
第八篇 自然灾害
-- 第一章 旱灾
---- 第一节 干旱类型
---- 第二节 兰州地区干旱纪实
-- 第二章 雹灾
---- 第一节 降雹的特点
------ 一、降雹次数多
------ 二、降雹期长
---- 第二节 冰雹的源地和移动路线
---- 第三节 雹灾纪实
-- 第三章 暴雨与洪水
---- 第一节 暴雨的地区分布
---- 第二节 暴雨、洪水灾害纪实
-- 第四章 霜冻、低温和风灾
---- 第一节 霜冻
---- 第二节 低温
---- 第三节 风灾
-- 第五章 地震
---- 第一节 地震统计
---- 第二节 地震灾害纪实
第九篇 机构
-- 第一章 科研机构
---- 第一节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 第三节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 第四节 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第五节 兰州地震博物馆
-- 第二章 教学机构
---- 第一节 兰州大学地理系
---- 第二节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 第三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甘肃省地震局
---- 第二节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
---- 第三节 兰州中心气象台
---- 第四节 兰州市气象局和气象台
---- 第五节 兰州市地震工作机构
附录
-- 一、1991年~1997年兰州市气象、地震工作纪略
-- 二、甘肃气候变迁
-- 三、兰州地区地震区划
-- 四、兰州市郊鸟类群落廿年演替
-- 五、汉金城郡乌亭逆水、涧水考
-- 六、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 七、主要参考书及资料目录
编后记
编纂说明
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历任工作人员名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