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荻港镇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6
目录
封面
荻港镇志
序一
序二
凡例
繁昌县荻港镇地方志编纂领导组成员名单
《荻港镇志》编写组成员名单
图片
--
题词
--
荻港镇地图
--
荻港镇街道示意图
--
荻港镇全貌
--
中国共产党繁昌县荻港镇委员会繁昌县荻港镇人民政府
--
荻港镇党委、政府、经委办公大楼
--
荻港新街之中心花圆,有喷泉装置,后为四层商业大楼
--
荻港新街道,宽40公尺、长1千公尺,水泥路面,系填河后新建。
--
淮沪五十万伏输变电大跨越工程直线塔高一六○米,南端塔建于荻港风凰矾,巍然高耸,十分壮现。
--
荻港老街,遍布商业网点.
--
镇玻璃仪器厂有二十多种产品远销巴基斯坦、日本、荷兰、美国。一九八五年外贸总值达十二万余元。这是该厂的
--
荻港老街多为清代建筑,古朴美观,现辟为步行商业街。
--
荻港与无为之间的长江轮渡。
--
镇羽绒厂,1984年筹建,发展很快,现与芜湖市天河羽绒厂联合生产,年产值达二百多万元。
--
镇塑料厂始建于1970年,原为街道小厂现有了很大发展,年产值迭50余万元。
--
荻浦新姿
--
渡江影剧院,建于1983年,影剧两用,可容纳观众1300人。
--
镇人民政府招待所
--
卸货码头
--
荻港镇石灰石及保坍石产量逐年上升,这是保坍石装船外运。
--
荻港镇中心卫生院
--
荻港防其墙建于1971年,经过不断的加高增固,汛期可防御15米水位的洪峰。
--
荻港镇中心小学,开17个班,有学生8百余名。
--
荻港中学,设初,高中部,开16个班,有学生一千余人。
--
在荻港天保村出土的汉代陶盆
--
荻港镇水泥厂,建于1978年5月。水泥产量逐年上升,1985年年产水泥2万2千多吨。
--
荻港镇石灰一厂,建于1975年,有立式石灰轮窑8口,年产量达35,000吨。
--
渡渔楼酒菜馆,以水鲜菜肴著名。
--
荻港镇石灰石资源丰富,这是己开采的石灰石矿体之一。
--
羽绒厂工人在缝制羽绒服
--
荻港长江客运码头,年客运量达13万人次。
--
镇粉未冶金厂开展横向联系,与上海市粉禾冶金厂联合生产,产品荻省优称号,并向国外出口。
--
采石生产由机械代替了手工劳动,图为采石工人用风钴开采石料。
--
镇铸连厂建于一九七八年,产值逐年上升,部分产品远销国外。这是该厂的冶铁炉。
--
荻港镇德远桥,始建于汉,明神宗复建,清顺治十三年再修。因填河建新街,于1979年拆除。此系德远桥之旧
----
桥之南侧
----
桥之北侧
--
出土于苏村之汉代陶屋
--
荻港五灯庵之石础,为明代遗物
--
风穴
--
二帝庙之古物
--
百岁老人刘文卿
--
百岁老人王徐氏
--
荻港荷花塘,风景秀丽,为夏日游憩场所。
--
中共荻港镇党委、荻港镇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审查《荻港镇志》书稿。
--
《荻镇港志》审稿成员合影
--
繁昌县荻港镇地方志编纂领导组暨《荻港镇志》编写组成员合影
概述
大事记要
目录
第一章 地 理
--
第一节 疆域及行政区划
----
一、建置沿革
----
二、疆域
----
三、行政区划
--
第二节 自然地理
----
一、地貌
----
二、地质
----
三、气候
----
四、水文
----
五、土壤
----
六、植物
----
七、动物
----
八、矿物
--
第三节 自然灾害
----
一、水灾
----
二、旱灾
----
三、虫灾
----
四、地震及岸崩
第二章 农 业
--
第一节 农业制度
----
一、土地改革
----
二、农业合作化
----
三、联产计酬责任制
--
第二节 农业生产
----
一、作物分布
----
二、耕作制度
----
三、农作物品种及更新
----
四、植物保护
--
第三节 农机改良
--
第四节 多种经营
----
一、放养鱼苗
----
二、养蚌育珠
----
三、饲养家禽家畜
----
四、其他副业
第三章 林 业
--
第一节 植树造林
--
第二节 山林管理
第四章 水 利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一、水库
----
二、塘坝
--
第二节 引排水工程
----
一、山河
----
二、沟渠
--
第三节 排灌工程
----
一、涵闸
----
二、斗门
----
三、排灌站
--
第四节 圩堤工程
----
一、圩堤兴修
----
二、工程管理
--
第五节 防汛抗旱
----
一、组织领导
----
二、抢险护圩
----
三、抗旱保苗
第五章 工 业
--
第一节 国营工业
--
第二节 县办集体工业、手工业
--
第三节 镇办工业、企业
--
第四节 村办企业
第六章 交 通
--
第一节 航运
----
一、航道
----
二、港口码头
----
三、客运
----
四、货运
----
五、航运机构
--
第二节 公路
----
一、客运
----
二、货运
----
三、运输机构
--
第三节 铁路
--
第四节 搬运
--
第五节 桥梁
--
第六节 民间交通运输工具
----
一、轿
----
二、渡船
----
三、载客船
第七章 能 源
--
第一节 电力供应
--
第二节 煤炭、石油供应
--
第三节 柴草利用
第八章 邮 电
--
第一节 邮政
----
一、邮路、投递
----
二、汇兑、报刊发行
--
第二节 电讯
第九章 集镇建设
--
第一节 防洪建筑
--
第二节 老街整修
--
第三节 新街建设
--
第四节 公路建设
--
第五节 供水、照明
----
一、供水
----
二、照明
--
第六节 环境美化及公共福利设施
--
第七节 城镇建设管理机构
第十章 商 业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个体商业
--
第五节 特产品
第十一章 粮 油
--
第一节 购销
----
一、购销网点
----
二、粮油购销
--
第二节 储运
----
一、仓储
----
二、调运
--
第三节 粮油加工
第十二章 财 税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一、农业税
----
二、工商及其他税收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第十三章 金 融
--
第一节 信贷
--
第二节 储蓄
--
第三节 公债及国库务的发行
第十四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
--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
一、商标注册
----
二、广告管理
--
第四节 合同管理
--
第五节 计量管理
--
第六节 打击投机倒把
第十五章 政 党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一、党组织
----
二、党员教育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
----
一、党组织
------
附录:汪伪国民党组织
----
二、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
------
国民党在荻港设立的特工情报组织
第十六章 政 府
--
第一节 人民政府
----
一、机构设置
----
二、干部状况
----
三、人民代表大会
----
四、领导人员更迭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权机构
----
一、机构设置
----
二、镇民代表会
------
附 录 汪伪政权
--------
一、荻港陷落后的日军暴行
--------
二、汪伪行政机构设置
--------
三、汪伪自卫团
--------
四、汪伪繁昌县警察局
--------
五、汪伪特务组织
--------
六、日军经济掠夺与汪伪的商业机构
第十七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青少年组织
----
一、建国前的青年爱国运动
----
二、建国后的青少年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一、农会
----
二、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节 工人团体
----
一、荻港工运概况
----
二、工会
--
第四节 妇女团体
第十八章 公安、司法
--
第一节 公安
----
一、治安及户籍管理
----
二、消防
--
第二节 司法
第十九章 民 政
--
第一节 普选
--
第二节 社会福利
----
一、优抚
----
二、社会救济
----
三、扶贫
----
四、结婚登记
----
五、劳动
第二十章 军 事
--
第一节 驻军及战争
----
一、历代军备及战事
----
二、辛亥革命及北伐战争时期
----
三、抗日战争时期
----
四、解放战争时期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兵役
----
一、募兵
----
二、征兵
----
三、志愿兵
----
四、义务兵
第二十一章 教 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业余教育
--
第五节 教师队伍
--
第六节 教育经费
--
第七节 教育房屋及设备
第二十二章 文 化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一、民间文化活动
----
二、业余剧社及业余剧团
----
三、文艺宣传活动
--
第二节 文化设施
----
一、文化站
----
二、影剧院与放映队
----
三、厂矿的文化设施
----
四、新华书店
--
第三节 艺文
----
一、历代诗文选萃
----
二、建国后文学、艺术作品选目
--
第四节 民间文学
----
一、民间传说
----
二、民间歌谣
--
第五节 名胜古迹·文物
----
一、名胜
----
二、古迹
----
三、文物
--
第六节 广播·电视
----
一、广播
----
二、电视
--
第七节 新闻
----
一、报刊发行
----
二、通讯
第二十三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国家卫生单位
----
一、荻港中心卫生院
----
二、国营各厂矿医院及诊疗所
--
第二节 集体卫生单位
--
第三节 个体开业医生
--
第四节 疾病预防及妇幼保健
----
一、防疫
----
二、妇幼保健
--
第五节 血防
--
第六节 民间验方
第二十四章 体 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竞赛活动
第二十五章 人口·民族
--
第一节 人口
--
第二节 民族
--
第三节 职业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
一、计划生育
----
二、优生优育
--
第五节 人民生活
----
一、衣食住行
----
二、人口寿命
----
三、寿星谱
------
刘文卿
------
王徐氏
第二十六章 民俗农谚
--
第一节 民俗
----
一、生产习俗
----
二、生活习俗
----
三、社会新风
--
第二节 谚语·歇后语·方言
----
一、谚语
----
二、歇后语
----
三、方言
第二十七章 人 物
--
第一节 人物传记
----
王公伦
----
张世儒
----
吴清泉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花锦城
----
张万全
----
章克胜
----
郭珍富
----
赵东来
----
陈明铎
----
董大仑
----
程自怡
----
周步移
----
李书富
----
王庭忠
----
陈盛云
----
陶德生
----
汪国蕃
----
花向荣
----
李群
----
吴宗旺
----
胡春山
----
王庆安
----
甘玉麟
----
陆芝林
----
刘凤祥
----
金石
----
鲍大同
--
第三节 先进人物及先进集体
----
艾家昆
----
肖履旺
----
董革非
----
全代友
----
陈开甲
----
杨培义
----
张爱莲
----
王碧玉
----
魏莲英
----
胡德兰
----
曹振和
----
方立英
----
陈金旺
----
刘荣杰
----
李业龙
----
王炳荒
----
黄锦洲
----
杨淑良
----
(膝)伟
----
李仕玉
----
汪玉山
----
叶显娥
----
张步云
----
朱秀琴
----
王受仁
----
吴雇命
----
汪柏林
----
赵征霞
----
胡友礼
----
姚职权
----
查日昌
----
汤成根
----
尹大友
----
王萍
----
沈茂祥
----
周可传
----
王叶梅
----
陆品娟
----
严明
----
王祚美
--
第四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
赵士龙
----
唐元山
----
万良贵
----
赵开桃
----
张远高
----
万相桐
----
襄和义
----
骆家宽
----
骆本柳
----
姚炳发
----
古斌
----
胡先道
----
马贞荣
----
陈玉才
----
余达
----
丁仁柏
----
毕世凡
----
周兴无
第二十八章 杂 记
--
第一节 社会团体
----
一、工商团体
----
二、宗教
----
三、社会公团
----
四、帮会及道会门
----
五、其他社会组织
--
第二节 寺庙
----
一、庙宇
----
二、寺院
----
三、教堂
--
第三节 廨署
--
第四节 重大事故
----
一、覆船事故
----
二、工伤事故
----
三、失火事故
--
第五节 文告、公约、碑记
----
一、文告
----
二、公约
----
三、碑记
--
第六节 杂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