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晴隆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392-1988
出版时间:
1993年10月
目录
封面
晴隆县志
晴隆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晴隆县志》编纂顾问名录
图片
--
晴隆县政区图
--
晴隆县地势图
--
睛隆县城一角
--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省委书记胡锦涛陪同下来县视察
--
中共晴隆县委员会办公楼
--
晴隆县人民政府公公搂
--
县民族中学一角
--
县民族图书馆
--
县人民医院一角
--
大厂镇及晴隆锑矿厂全景
--
碧痕营(即碧黑古镇)全景
--
中共贵州省工委晴隆县支部成立旧址
--
睛隆电影院
--
1.县新华书店
--
2.邮电大楼
--
3.中国工商银行晴隆县分行
--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暨国家民政部授予县军供站的奖杯和证书
--
1.大桥河二级电站
--
2.老牛凹降压站
--
3.城南白蛇洞排洪工程入口
--
4.蓄水工程关田水库
--
1.县支氽锑冶炼厂全貌
--
2.锑矿石、精锑、铅锌矿石。
--
3.抗震异型砌块(砖)
--
4.县酒厂生产的薏苡仁酒及获奖证书
--
附图
--
罕见的灰锑矿晶体,被誉为“镇矿之宝”
--
氧化锑矿与硫磺矿晶体溶为一体的矿花石
--
“洞剑”内的石膏晶体。
--
“水晶宫”内交错成堆的石膏晶体——“洞剑”
--
附图
--
1.人工林海
--
2.红豆树
--
3.红豆
--
4.花面狸
--
5.云岭茶叶基地
--
6.云岭绿茶
--
1.防雹高射炮
--
2.蚕桑基地
--
3.薏苡仁米
--
4.烤烟
--
5.睛隆黄果
--
6.花果同枝的夏橙
--
布依姑娘在乡场上窥视意中人
--
苗家工艺进入商品市场
--
乡场一角
--
苗家少女在织花辨线
--
彝族姑娘跳“阿买戚托”
--
中营苗家绣鞋
--
1.晴隆县烈士陵园
--
2.中营义勇村滑坡毁房一瞥
--
3.滑坡引起的地裂
--
4.义勇村后山滑坡现场一角
--
5.人民政府为灾区村民建造的新村
--
1.黄果山脐橙基地蓄水工程
--
2.红岩公路隧道
--
3.二十四道弯公路——“史蒂威”公路。
--
4.马脑岩公路一瞥
--
1.北盘江双曲拱(新)桥
--
2.毛河军用吊桥
--
3.北盘江钢梁吊(老)桥
--
4.廊布河公路石拱桥
--
城西“欲飞”摩岩石刻。
--
盘江石刻——朱氏鼎钟
--
盘江石刻——李芳先功迹碑
--
哈马关“玄天宝殿”碑刻。
--
1.古西城门(明)。
--
2.城南玉皇阁遗址(明)。
--
3.安谷砖牌坊(清)。
--
4.砖牌坊局部文字与图案
--
5.哈马关(明)。
--
盘江石刻——力挽长河
--
盘江石刻——摩岩造像朱家民像
--
哈马洞“咸池洞天”摩岩石刻。
--
任可澄题联
--
城西干洞坡胡源神道碑
--
袁世凯题字“矢志柏舟”。
--
1.三宝彝族墓葬
--
2.斗母阁和尚墓塔(清)。
--
3.历山隆真和尚墓
--
4.隆真墓门柱浮雕
--
5.鲁打凤凰村苗族清墓群
--
6.金竹凼苗族石棺
--
1.铜 鼓
--
2.宣德炉
--
3.苗族傩戏面具
--
4.《邓氏族谱》(清咸丰手本)。
--
5.闻一多速写
--
鸦关夕照
--
飞水岩五叠瀑布第二、三叠景致。
序
凡 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
一、明代
--
二、清代
--
三、民国时期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8年
第一编地理
--
第一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明清两代
----
第二节中华民国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莲城镇
----
第二节莲城区
----
第三节碧痕区
----
第四节中营区
----
第五节鸡场区
--
第三章人口
----
第一节人口增减
----
第二节人口的构成
----
第三节控制人口
--
第四章地质地貌
----
第一节地质构造
----
第二节地形地貌
----
第三节矿产资源
----
第四节地震
--
第五章气候
----
第一节气候要素
----
第二节自然灾害
--
第六章水文
----
第一节地表水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三节水能资源
--
第七章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一节野生动物
----
第二节野生植物
第二编民 族
--
第一章民族成份
----
第一节布依族
----
第二节苗族
----
第三节彝族
----
第四节仡佬族
----
第五节回族及待识别民族“里民人”
--
第二章民族习俗
----
第一节婚俗
----
第二节丧葬
----
第三节服饰
----
第四节饮食居住
----
第五节民族节日
----
第六节礼节与禁忌
----
第七节信仰祭祀
----
第八节民族民间工艺
--
第三章民族工作
----
第一书建立民族乡
----
第二节民族干部培养
----
第三节经济扶持
----
第四节双语教学
----
第五节民族识别
第三编政治
--
第一章明清两代到民国时期的政治机构
----
第一节行政机关
----
第二节议政机构
----
第三节党派团体
--
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的党、政、群团
----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晴隆县地方组织
----
第二节党务
----
第三节权力机构
----
第四节行政机构
----
第五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晴隆县委员会
----
第六节群众团体
--
第三章机构人事编制
----
第一节民国时期机构编制简述
----
第二节解放后的机构编制
--
第四章司法
----
第一节公安
----
第二节检察
----
第三节审判
----
第四节司法行政
--
第五章重大政事纪略
----
第一节土地改革运动
----
第二节晴隆“四清”运动
--
第六章民政
----
第一节优抚
----
第二节救灾
----
第三节社会保障
----
第四节基层政权建设及地名工作
----
第五节社会管理
第四编军 事
--
第一章机构驻军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驻军
--
第二章兵役
----
第一节制度
----
第二节征集
----
第三节优待
--
第三章团练国民兵民兵
----
第一节团练
----
第二节国民兵
----
第三节团防局(保安营)
----
第四节民兵
--
第四章战备防空
----
第一节战备
----
第二节防空
--
第五章重大战事纪略
----
第一节“南笼义军”在晴隆
----
第二节白旗军在晴隆
----
第三节苗族人民抗暴斗争
----
第四节日寇轰炸盘江桥
----
第五节鲁打暴动
----
第六节谷正伦枪杀刘伯龙
----
第七节剿匪斗争
第五编国民经济管理
--
第一章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及执行
----
第一节计划体制
----
第二节计划执行
--
第二章劳动工资管理
----
第一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节劳动管理
----
第三节工资管理
----
第四节劳动保护
----
第五节安全监督
--
第三章物资管理
--
第四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物价体制
----
第二节价格
--
第五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集市
----
第二节市场交易
----
第三节市场管理
----
第四节工商企业管理
----
第五节计量管理
第六编农业
--
第一章农业体制变革
----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互助合作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种植业
----
第一节耕作
----
第二节粮食作物
----
第三节经济作物
----
第四节种子
----
第五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
第六节农场
----
第七节气象监测
--
第三章林业
----
第一节森林资源
----
第二节营林
----
第三节森林保护
----
第四节林副产品
----
第五节木材生产
----
第六节林业科技
--
第四章养殖业
----
第一节饲草饲料
----
第二节畜禽品种
----
第三节畜禽生产
----
第四节品种改良
----
第五节畜禽疾病防治
----
第六节水产
--
第五章水利水电建设
----
第一节水利建设
----
第二节水电建设
--
第六章水土保持
----
第一节水土流失状况和成因
----
第二节治理水土流失
第七编工业交通建设
--
第一章工业建设
----
第一节电力工业
----
第二节矿产采掘冶炼
----
第三节建材及建筑业
----
第四节加工工业
----
第五节乡镇工业
----
第六节企业管理机构
--
第二章交通
----
第一节古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运输
----
第四节管理机构
--
第三章邮电
----
第一节邮驿
----
第二节邮政业务
----
第三节电信
----
第四节邮电管理
--
第四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县城建设
----
第二节乡村建设
----
第三节建设物资
----
第四节城镇建设规划
----
第五节环境保护
----
第六节管理机构
第八编商业贸易
--
第一章商业
----
第一节个体商业
----
第二节合作商业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第四节商业管理
--
第二章供销合作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生产资料供应
----
第三节生活资料供应
----
第四节收购
--
第三章粮油
----
第一节机构发展
----
第二节粮食购销
----
第三节油料购销
----
第四节储运加工
第九编财税金融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收入
----
第二节财政支出
----
第三节债券
----
第四节审计
----
第五节财政管理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解放前税捐综述
----
第二节解放后工商税收
----
第三节征收管理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金融状况
----
第二节解放后的金融机构
----
第三节货币及其管理
----
第四节存款及储蓄
----
第五节贷款
----
第六节基本建设投资拨款与贷款
----
第七节保险事业
第十编教育科技
--
第一章私塾义学书院
----
第一节私塾
----
第二节义学书院
--
第二章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
第一节学前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章中等教育
----
第一节普通中学教育
----
第二节师范
--
第四章民族教育
----
第一节民族小学教育
----
第二节民族中等教育
--
第五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中等师范教学函授
----
第二节职工业余教育
----
第三节扫除文盲
--
第六章教育行政
----
第一节学制
----
第二节教学
----
第三节经费
----
第四节教育行政机构
--
第七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构成
----
第二节待遇
--
第八章科学技术
----
第一节科研机构
----
第二节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
第三节科研活动
----
第四节科技推广项目
----
第五节科研成果
----
第六节山区综合开发研究
第十一编文化体育
--
第一章文化事业
----
第一节群众文化
----
第二节新闻报刊
----
第三节图书发行
----
第四节图书阅览
----
第五节广播电视
----
第六节电影发行放映
----
第七节文物管理
--
第二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学
----
第二节美术摄影书法
----
第三节戏剧
----
第四节音乐舞蹈
----
第五节民间文艺
--
第三章体育
----
第一节管理
----
第二节设施
----
第三节竞技体育
----
第四节民间体育
第十二编医药卫生
--
第一章卫生事业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经费
----
第三节设施
--
第二章防疫
----
第一节地方病防治
----
第二节行流病防治
----
第三节寄生虫病防治
----
第四节预防接种
----
第五节公共卫生
--
第三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推广新法接生
----
第二节妇女保健
----
第三节儿童保健
--
第四章医药
----
第一节诊疗
----
第二节医疗技术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民间医药事业
----
第五节药品管理
第十三编文物名胜
--
第一章文物
----
第一节古建筑古遗址
----
第二节历史人物墓及古墓葬
----
第三节摩岩石刻碑刻
----
第四节革命纪念地
----
第五节文物藏品
--
第二章名胜
----
第一节河谷风光
----
第二节名岩瀑布
----
第三节洞景奇观
----
第四节其它自然景观
第十四编社会风土
--
第一章生活习俗
----
第一节衣著
----
第二节饮食
----
第三节居住代步工具
----
第四节生活用具生产工具
----
第五节习俗
--
第二章方言
----
第一节声韵调
----
第二节音变
----
第三节词汇
----
第四节特殊语法
--
第三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天主教基督教
--
第四章社会组织
----
第一节会馆团体
----
第二节帮会及道门组织
人物
--
一、人物传
----
旷星祺
----
王少侯
----
马怀冲
----
陈彬谷
----
钱开先
----
李友唐
----
龙致良
----
马龙骧
----
郭映川
----
黄小穆
----
邓祯芸
--
二、革命烈士传
----
李奠邦
----
张仕勋
----
青开碧
----
谭龙礼
----
林建国
----
文定平
----
罗景才
----
肖永和
----
岑天文
--
三、人物传略
----
邓荣忠
----
胡源
----
沐昆
----
徐可善
----
张志皋
----
王元藩
----
彭湘
----
董大经
----
汪荣熙
----
龚象瀛
----
彭坤
----
胡成澜
----
张维俊
----
王怀成
----
帅文炳
----
王履初
----
王熙春
----
杜树荣
----
刘昌荣
----
王涛
----
赵连坤
----
龚贤相
----
甘祥云
----
唐克制
----
黄鼎元
----
王发祥
----
李文
----
许德佑
----
陈康
----
马以思
----
陈虚谷
----
辛天保
----
齐田顺
----
刘衍良
--
四、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
五、人民革命烈士英名录
附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