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通门县志

谢通门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谢通门县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方法,力求准确、客观、系统地记述谢通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二、本志遵循“详今明古”的原则。上限追溯事物的起始发端,下限至2000年底。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目录

封面
谢通门县志
题词
《谢通门县志》编纂委员会
《谢通门县志》编辑室
《谢通门县志》复审领导小组
《谢通门县志》终审领导小组
《谢通门县志》验收领导小组
《谢通门县志》总编领导小组
《谢通门县志》审定委员会
《谢通门县志》出版编辑部
图片
-- 谢通门县行政区划图
-- 1988年6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左一)亲切接见谢通门县登山运动员大次仁(右二)。
-- 1992年,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旦增(右二)在谢通门县检查指导工作时与老干部合影。
-- 1993年5月,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莅临谢通门县指导水利基础建设工作。
-- 1996年12月,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左二)莅临谢通门视察工作。
-- 谢通门县高山地貌
-- 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段
-- 达那普乡布如温泉
-- 青都草原
-- 黄铜矿石标本
-- 金矿石标本
-- 铜矿石标本
-- 铁矿石标本
-- 铅锌矿石标本
-- 黄羊
-- 藏羚羊
-- 藏野驴
-- 岩羊
-- 藏雪鸡
-- 斑头燕
-- 虫草
-- 红景天
-- 雪莲花
-- 1984年,政府向贫困农牧民发放扶贫救济款。
-- 1985年,谢通门县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
-- 1985年,谢通门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妇女代表在会上发言。
-- 20世纪80年代,谢通门县组织群众修路。
-- 20世纪80年代,解放军战士指导群众种植蔬菜。
-- 1994年2月2日,谢通门县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元拉孜山抗雪救灾。
-- 1996年5月,谢通门县组纫干部群众在卡嘎镇夏角村种草。
-- 1997年7月,谢通门县进行农业大检查。
-- 1997年11月21日,谢通门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 2000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79周年,县机关举行升旗仪式。
-- 驻地部队官兵为地方植树造林
-- 谢通门县标--中流砥柱
-- 谢通门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谢通门县城解放中路
-- 谢通门县吉定民俗风情街
-- 卡嘎温泉休闲娱乐中心
-- 娘热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办公楼
-- 查布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办公楼。
-- 塔定乡觉如村党支部、村委会大门。
-- 谢通门县旧民居
-- 谢通门县新民居
-- 达那答乡优质冬小麦
-- 达那答乡优质油菜
-- 从黑龙江引进的优质“黄麻子土豆”
-- 温室大棚
-- 引进种植的韩国白菜
-- 温室黄瓜
-- 引进种植的日本西瓜
-- 养牛专业户养殖的黄牛
-- 天然牧场
-- 荣玛乡自然植被保护区
-- 达那答乡苗圃
-- 通门乡人工林
-- 车堆水库
-- 谢通门县绒河电厂
-- 乡镇光伏电站
-- 日喀则地区泰盛矿业有限公司
-- 谢通门县正荣矿业公司生产车间
-- 手工制作卡垫
-- 传统制陶
-- 谢通门县卡嘎朗玛藏刀
-- “高原之舟”牦牛在运输
-- 谢通门县城至达木夏乡的公路
-- 谢通门县城至青都乡的公路
-- 谢通门县通往日喀则的公路
-- 民主改革期间,谢通门县开展文艺宣传活动。
-- 1987年,谢通门县机关举办职工篮球比赛。
-- 谢通门县开展“三下乡”活动,县文艺宣传队为农牧民表演节目。
-- 谢通门县图书馆阅览室
-- 谢通门县电影院
-- 谢通门县有线电视前端设备
-- 谢通门县流动放映队工作人员深入乡村为群众放映
-- 谢通门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 谢通门县达木夏乡村教学点
-- 谢通门县中学
-- 2000年“六一”儿童节期间,谢通门县完小举办庆祝活动。
-- 谢通门县人民医院
-- 谢通门县卡嘎温泉藏医院
-- 扎西坚白寺
-- 达玛巴扎灵塔
-- 扎西坚白寺展佛
-- 谢通门宗政府遗址
-- 索布寺
-- 日嘉寺(又名赤丹罗布孜)
-- 铜布寺
-- 查仓寺
-- 卓列寺
-- 林卡寺
-- 土丹朗嘉寺
-- 果查姆寺
-- 藏戏表演
-- 谢通门县民族舞蹈
-- 谢通门县娘热乡牧区藏族服饰
-- 谢通门县青都乡牧区藏族服饰
-- 2009年3月,县委书记冯海军(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左)、县政府县长顿吉(右)研究部署地方志工作
-- 2009年4月24日,县委副书记、 《谢通门县志》执行主编刘少坤(坐者)指导县志编纂工作。
-- 2009年5月16日,《谢通门县志》编修人员在讨论县志编修工作。
-- 2008年,县志办邀请曾在谢通门县工作过的老干部审阅志稿。
-- 2008年10月17日,《谢通门县志》复审会议在日喀则地委会议中心召开。
-- 2009年5月8日,《谢通门县志》验收会议在拉萨召开。
总序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土壤与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三章 气候与水文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水文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矿产资源
---- 第三节 风能 太阳能 地热
---- 第四节 植物资源
---- 第五节 动物资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气象灾害
---- 第二节 地质灾害
---- 第三节 其他灾害
第二篇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境域与县府驻地
---- 第二节 沿革
-- 第二章 区乡设置
---- 第一节 行政区划
---- 第二节 乡镇概况
第三篇 政党群团
-- 第一章 中共谢通门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党代会
-- 第二章 党务工作
---- 第一节 组织工作
---- 第二节 纪检监察
---- 第三节 宣传
---- 第四节 统战
---- 第五节 政法
---- 第六节 党校工作
---- 第七节 史志编修
---- 第八节 档案工作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三节 共青团
---- 第四节 其他团体
第四篇 人大 政府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会议
---- 第三节 履行职能
---- 第四节 乡镇人大工作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施政
第五篇 政事纪要
-- 第一章 重大政事
---- 第一节 和平解放与贯彻《十七条协议》
---- 第二节 平叛改革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三大教育”
---- 第五节 落实政策
---- 第六节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 第二章 受援工作
---- 第一节 教育科技受援
---- 第二节 医疗卫生受援
第六篇 人事 劳动 民政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干部队伍建设
---- 第三节 人事调配
---- 第四节 工资福利
---- 第五节 编制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人事管理
---- 第二节 劳动工资
---- 第三节 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险
-- 第三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三节 救灾救济与扶贫
---- 第四节 社会福利与优抚安置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六节 勘界与地名管理
第七篇 公检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治安保卫
---- 第三节 政治案件与刑事侦查
---- 第四节 户政管理
---- 第五节 交通与消防管理
---- 第六节 错案清理与法制宣传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法纪与监所检察
---- 第四节 法律监督
---- 第五节 预防职务犯罪与法制宣传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刑事与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与行政审判
---- 第五节 案件执行与复查
---- 第六节 法制宣传
第八篇 军事
-- 第一章 驻军
---- 第一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武警谢通门县中队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藏军兵役
---- 第二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役
---- 第三节 征兵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预备役
---- 第二节 民兵组织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章 拥政爱民
---- 第一节 军民共建
---- 第二节 抢险救灾
第九篇 农牧林水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耕地与农业区划
---- 第三节 农业经济体制
---- 第四节 耕作制度
---- 第五节 农作物及生产
---- 第六节 农田建设及管理
---- 第七节 农机具
---- 第八节 农技推广
-- 第二章 牧业
---- 第一节 牧业经济体制
---- 第二节 草场
---- 第三节 畜禽结构
---- 第四节 畜种改良
---- 第五节 疫病防治及抗灾保畜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地资源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林业管理
-- 第四章 水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水利水电
---- 第三节 水旱灾害防治
---- 第四节 水利水电管理
第十篇 工商粮贸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电力工业
---- 第二节 民族手工业
---- 第三节 采矿工业
-- 第二章 商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个体私营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国营商业
---- 第五节 土特产品收购及饮食服务
-- 第三章 粮油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征购与供销
---- 第三节 储运与加工
-- 第四章 多种经营
---- 第一节 乡镇企业
---- 第二节 养殖业
---- 第三节 采集业
第十一篇 交通邮电 城建旅游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道路
---- 第三节 桥梁与渡口
---- 第四节 运输
---- 第五节 车辆安全与公路养护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 第三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乡镇驻地建设
---- 第三节 建筑队伍与施工
-- 第四章 旅游
---- 第一节 旅游景点
---- 第二节 旅游商品
第十二篇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体制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差税
---- 第三节 工商税
---- 第四节 农牧业税
---- 第五节 征收管理与监察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流通与资金管理
---- 第三节 存款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代理业务
第十三篇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编制
---- 第三节 项目投资
---- 第四节 物资管理
-- 第二章 统计与计量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统计管理
---- 第三节 计量管理
---- 第四节 物价管理
-- 第三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土地开发与保护
---- 第三节 土地征管
第十四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文学艺术
---- 第三节 语言
---- 第四节 文物
-- 第二章 广播影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影
---- 第三节 电视
第十五篇 教育体育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寺院与私塾教育
---- 第三节 基础教育
---- 第四节 职业与成人教育
---- 第五节 教师
---- 第六节 教学
---- 第七节 教育经费管理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职工体育
---- 第四节 群众体育
第十六篇 科技卫生
-- 第一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科普活动
---- 第三节 科技成果及推广应用
-- 第二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医疗
---- 第三节 卫生防疫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医政管理
---- 第六节 计划生育
第十七篇 人口民族宗教民俗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总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及构成
---- 第三节 平均寿命
---- 第四节 人民生活
-- 第二章 民族宗教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民族
---- 第三节 宗教
---- 第四节 寺庙
---- 第五节 宗教活动
-- 第三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生产习俗
---- 第三节 时令节日
---- 第四节 婚嫁丧葬
---- 第五节 禁忌
人物
-- 一、传
---- 廓·却珠
---- 廓·枯巴拉泽
---- 桂·枯巴拉泽
---- 辛顿·益西洛卓
---- 巴康罗杂娃
---- 根敦嘉措
---- 欧曲·达玛巴扎
---- 欧曲·央金珠白多吉
---- 多吉次杰
---- 詹东·计晋美
-- 二、简介
---- 崔继国
---- 玉加
---- 顿珠
---- 旺久
---- 古如
---- 旦木真
---- 拉巴
---- 次仁
---- 仁那
-- 三、录
-- 四、表
大事记
附录
-- 一、谢通门县“五·五”规划(节录)
-- 二、谢通门县1978年至1980年规划(节录)
-- 三、谢通门县教育发展计划及远景目标
-- 四、谢通门县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方案
-- 五、谢通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九五”规划
-- 六、《谢通门县志》参考文献
索引
英文目录
编后记
总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