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赤水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739-1985
出版时间:
1990年08月
目录
封面
赤水县志
版权页
《赤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
《赤水县志》编辑部人员
图片
--
赤水县城一角
--
中共赤水县委机关办公楼
--
赤水县人民政府机关办公楼
--
十丈洞瀑布
--
古孑遗植物——桫椤
--
桫椤群落
--
泗洞沟瀑布群之一
--
土地改革后政府发给农民新分得的土地房产的所有证
--
宝源乡梯田
--
国营葫市楠竹场甘溪沟楠竹林
--
水稻
--
天台乡农民在承包地上推广多熟制(中稻、再生稻、菱瓜》和养鱼综合经营
--
赤水天然气化肥厂一角
--
两河口水电站
--
橘子满枝头
--
甜橙丰收
--
横跨赤水河连接黔川两省公路交通的赤水大桥
--
建在昔日红军渡口的元厚大桥
--
赤水河上的风溪大桥
--
赤水港鲢鱼溪码头
--
习水河石笋渡口
--
驶向赤水河中游的船队
--
竹制工艺美术器皿之一部
--
赤水河黑蛮滩三八航标站信号台
--
大同区党政机关办公楼
--
端午节龙舟竞渡
--
赤水河边的天然游泳场
--
县人民医院
--
段碧荪绘画作品之一
--
胸外科专家李宋(赤水人)留学加拿大时荣获的金钥匙证章
--
赤水楠竹引种人黎理泰画像
--
黎理泰旧居遗址(图中右后方两幢为当年建筑,其余为旧基础上新建)
--
明万历年间修建的城门洞(城门已撤)(本片用鱼眼镜摄)
--
北方左联党团书记段雪笙从事秘密工作时期使用的怀表
--
新店乡农民开辟的百亩大田
--
林区楠竹集运点
--
人工培养的竹荪
--
赤水运至合江贮木场堆存的木材
--
正在装载准备运往外省的楠竹丫枝
--
石油钻探井场
--
赤水造船厂自动升降船台
--
夹子口过江输气管道
--
横跨习水河的官渡镇公路大桥
--
新造的「遵义一号」客船即将下墩
--
元厚滩航道拓宽工程正在施工
--
新建的竹木家具厂厂房
--
赤水扇厂成品车间一角
--
农机修造厂工人车制船舶推进器
--
酱醋场酿造工场一角
--
猪鬃厂扎把车间一角
--
自来水厂水泵房
--
农村集镇长沙嘴赶场盛况
--
天台山电视差转台
--
农村医生深入农民家看病
--
工人俱乐部举办猜谜活动
--
老年人赛跑即将开始
--
女子拔河比赛
--
1951年禁绝烟毒时焚毀没收的鸦片烟及烟具
--
赤水枪厂在军阀时期生产的西成式步枪
--
川黔界碑公告
--
武装民兵划竹杆训练
--
老红军战士粱光财(华一造纸厂党委书记)给民兵讲红军光荣传统
--
民兵武装泅渡赤水河
--
元厚红军渡口纪念碑
--
红军长征途中书写在赤水县境内的标语之一
--
红军没收委员会负责人谢寿华写给带路农民的路条(解放后赤水征集)
--
天恩桥及记功碑
--
会水寺石窟造像
--
仁怀厅直隶军民府公文(上左为封面、上右为封印,下为正文)
--
本志编委顾问秦川、贾若瑜、罗明来赤水时与县志和党史编纂人员座谈编史修志工作右前为秦川(原名苟克宽,原
--
右前为贾若瑜(原北京军事博物馆馆长)
--
右前为罗明(原名王世槐,原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
--
秦天真(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来赤水检查县志工作时与编纂人员谈话
--
1987年11月下旬在赤水举行的贵州省第二次县志稿讨论会主席台
--
赤水县行政区图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编大事记
第二编建置地理
--
第一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建置
----
第二节境域
----
第三节政区
--
第二章县城乡镇
----
第一节城关镇
----
第二节县直属乡
----
第三节复兴区
----
第四节大同区
----
第五节旺隆区
----
第六节元厚区
----
第七节官渡区
----
第八节长沙区
--
第三章自然地理
----
第一节地质地貌
----
第二节气候
----
第三节水文
----
第四节土壤
----
第五节植物动物
----
第六节矿藏
--
第四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旱灾
----
第二节水灾
----
第三节病虫灾害
----
第四节其他灾害
--
第五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自然生态环境
----
第二节环境污染
----
第三节环境管理
第三编人口民族
--
第一章人口变迁
----
第一节户口
----
第二节变迁
--
第二章人口分布
----
第一节人口密度
----
第二节区域分布
----
第三节城乡分布
--
第三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构成
----
第二节性别构成
----
第三节年龄构成
----
第四节文化构成
----
第五节职业构成
--
第四章家庭家族
----
第一节姓氏
----
第二节家庭
----
第三节宗族宗祠
--
第五章人口控制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节育工作
----
第三节生育政策
--
第六章苗族
----
第一节源流分布
----
第二节语言服饰
----
第三节风俗习惯
----
第四节社会生活
第四编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国民经济综述
----
第一节经济发展
----
第二节改造私营工商企业
----
第三节经济结构
----
第四节经济效益
----
第五节人民生活
--
第二章计划统计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投资管理
----
第三节经济协作
----
第四节物资管理
----
第五节统计管理
--
第三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价格体系
----
第三节计价办法
----
第四节物价变动
----
第五节价格管理
--
第四章劳动工资管理
----
第一节劳动力管理
----
第二节工资管理
----
第三节劳保福利
--
第五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市场管理
----
第四节商标广告管理
----
第五节合同管理
----
第六节打击投机倒把
--
第六章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计量制度
----
第二节计量管理
----
第三节标准管理
第五编农业水利
--
第一章农业体制农业区划
----
第一节土地制度
----
第二节生产管理体制
----
第三节农业结构
----
第四节收益分配
----
第五节农业区划
--
第二章种植业
----
第一节经营单位
----
第二节耕地劳动力
----
第三节农业机具
----
第四节耕作制度
----
第五节粮食作物
----
第六节经济作物
--
第三章水利电力
----
第一节水利设施
----
第二节水电建设
----
第三节水土保持
----
第四节水政管理
第六编林牧副渔业乡镇企业
--
第一章林业
----
第一节森林资源
----
第二节经营机构
----
第三节植树造林
----
第四节采购运销
----
第五节基本建设
----
第六节林政管理
--
第二章楠竹
----
第一节引种
----
第二节栽培
----
第三节经营
--
第三章养殖业
----
第一节家畜饲养
----
第二节家禽饲养
----
第三节昆虫饲养
----
第四节渔业生产
----
第五节病疫防治
--
第四章乡镇企业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生产经营
----
第三节盈亏核算
第七编工业城乡建设
--
第一章县属工业企业
----
第一节私营企业个体户
----
第二节集体企业
----
第三节公私合营企业
----
第四节官办企业国营企业
--
第二章省属工业企业
----
第一节华一造纸厂
----
第二节赤水轮船公司船舶修造厂
----
第三节赤水气矿
----
第四节食盐化工厂糖厂
----
第五节赤水天然气化肥厂
--
第三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生产供销
----
第三节盈亏核算
--
第四章产量产值
----
第一节产品产量
----
第二节产值
--
第五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县城建设
----
第二节集镇建设
----
第三节乡村建设
----
第四节建筑队伍
----
第五节建设管理
第八编交通邮电
--
第一章交通基础设施
----
第一节航道
----
第二节渡口港口车站
----
第三节道路
----
第四节桥梁
--
第二章运输生产
----
第一节运输企业
----
第二节人畜力运输
----
第三节排筏运输
----
第四节船舶运输
----
第五节汽车运输
----
第六节联合运输
--
第三章交通运输管理
----
第一节运输管理
----
第二节安全管理
----
第三节企业经营管理
----
第四节交通规费
--
第四章邮政电信
----
第一节邮电机构
----
第二节邮政
----
第三节电信
第九编贸易
--
第一章商业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经营网点
----
第三节商品采购储运
----
第四节商品销售
----
第五节饮食服务业
----
第六节食盐购销
----
第七节对外贸易
----
第八节财务核算
--
第二章粮油
----
第一节经营网点
----
第二节粮油征购
----
第三节储运加工
----
第四节粮油销售
----
第五节盈亏核算
--
第三章供销合作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商品采购储运
----
第三节商品销售
----
第四节扶持生产
----
第五节盈亏分红
--
第四章名优特产
----
第一节名优产品
----
第二节土特产品
第十编财税金融
--
第一章财政审计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入
----
第三节财政支出
----
第四节财务管理
----
第五节审计监督
--
第二章税收
----
第一节田赋
----
第二节农业税
----
第三节工商税机构
----
第四节工商税种类
----
第五节减税免税罚款
----
第六节工商税收入
--
第三章金融保险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信贷
----
第四节储蓄
----
第五节保险
----
第六节盈亏核算
第十一编政党群团
--
第一章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
----
第二节党务
--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中共赤水地区秘密组织系统
----
第二节中共赤水县组织系统
----
第三节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党委工作
--
第三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工人团体
----
第二节农民渔民团体
----
第三节青少年团体
----
第四节妇女团体
----
第五节工商业团体
----
第六节学术团体
----
第七节其他团体
第十二编政权政务
--
第一章县参议会乡镇民代表会
----
第一节县参议会
----
第二节乡镇民代表会
--
第二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政协会议
----
第三节政协工作
--
第三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人民代表选举
----
第二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四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五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四章县乡行政机关
----
第一节同知署厅署
----
第二节县公署县政府
----
第三节县人民政府
----
第四节乡镇行政机关
--
第五章政务管理
----
第一节人事工作
----
第二节土地管理
----
第三节档案工作
----
第四节信访工作
----
第五节外事侨务对台工作
--
第六章优抚救济积谷
----
第一节优抚
----
第二节救济
----
第三节积谷
第十三编重要政事
--
第一章中华民国时期政事
----
第一节建立厅政府
----
第二节和绍孔“招安”
----
第三节反对布道修教堂
----
第四节兵工厂工人罢工
----
第五节抗日救亡
----
第六节罢课请愿
----
第七节抗丁抗捐
----
第八节兜米抢盐
----
第九节迎接解放
--
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事
----
第一节支前治安
----
第二节建立人民政权
----
第三节首次征收公粮
----
第四节平抑物价恢复生产
----
第五节清匪反霸
----
第六节减租退押
----
第七节镇压反革命
----
第八节抗美援朝运动
----
第九节土地改革
----
第十节“三反”五反”
----
第十一节水上民主改革
----
第十二节实施《婚姻法》
----
第十三节反右派斗争
----
第十四节“大跃进”运动
----
第十五节“人民公社化”
----
第十六节精减职工压缩城镇人口
----
第十七节“反右倾”
----
第十八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二十节落实政策
----
第二十一节党政机构改革和干部“四化”
第十四编司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公安警察机构
----
第二节户籍管理
----
第三节治安管理
----
第四节警察
----
第五节消防
----
第六节火灾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检察机构
----
第二节检察工作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审判机构
----
第二节审判制度
----
第三节审判工作
--
第四章监所管理
----
第一节监狱
----
第二节教育管理
--
第五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司法行政机构
----
第二节司法行政工作
第十五编军事
--
第一章兵役
----
第一节兵役制度
----
第二节兵员征集
--
第二章军事机构武装部队
----
第一节军事机构
----
第二节驻军
----
第三节地方武装
----
第四节其他武装
--
第三章民众武装防空战备
----
第一节组织建制
----
第二节教育训练
----
第三节武器装备
----
第四节民兵勤务
----
第五节防空战备
--
第四章重要兵事
----
第一节太平军过境
----
第二节号军过境
----
第三节保城战斗
----
第四节夜袭大同区公署
----
第五节清剿土匪
--
第五章红军长征过赤水
----
第一节进军路线
----
第二节主要战斗
----
第三节群众工作
第十六编教育
--
第一章旧制教育科举
----
第一节私塾
----
第二节义学书院
----
第三节科举
--
第二章初等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章中等教育
----
第一节普通中学教育
----
第二节师范教育
----
第三节职业技术教育
--
第四章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
第一节大夏大学
------
附记:赤水留外学生简况
----
第二节扫盲教育
----
第三节成人中等教育
----
第四节成人高等教育
--
第五章师资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培训
----
第三节教师待遇
--
第六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行政管理
----
第二节经费管理
----
第三节教育设备
----
第四节教学研究
----
第五节招生考试
第十七编科技文化
--
第一章科学技术
----
第一节科技组织
----
第二节普及科学知识
----
第三节科技推广应用
----
第四节科技成果
--
第二章文化
----
第一节机构设施
----
第二节文艺演出
----
第三节文艺创作
----
第四节图书发行阅览
----
第五节电影发行放映
--
第三章新闻广播电视
----
第一节新闻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
--
第四章文物名胜
----
第一节摩崖碑刻
----
第二节古墓葬古建筑
----
第三节革命文物
----
第四节文物藏品
----
第五节风景名胜
第十八编医药卫生体育
--
第一章防疫保健
----
第一节卫生防疫
----
第二节卫生管理
----
第三节妇幼保健
--
第二章医药
----
第一节中药西药
----
第二节药政管理
--
第三章医疗
----
第一节医疗机构
----
第二节医疗技术
----
第三节医疗设备
----
第四节医疗制度
----
第五节医政管理
--
第四章体育
----
第一节体育设施
----
第二节群众体育
----
第三节学校体育
----
第四节体育竞赛
第十九编民情习俗
--
第一章宗教信仰
----
第一节道教
----
第二节佛教
----
第三节天主教
----
第四节基督教
--
第二章社会组织
----
第一节同乡会
----
第二节九九联谊社
----
第三节哥老会
----
第四节青帮
----
第五节会道门
--
第三章风俗
----
第一节人民习性
----
第二节服饰
----
第三节饮食
----
第四节居住
----
第五节燃料照明
----
第六节旅行
----
第七节娱乐
----
第八节节令祭祀
----
第九节礼仪
----
第十节禁忌问事
----
第十一节优良风尚
----
第十二节颓风陋习
--
第四章方言谚语
----
第一节方言
----
第二节谚语
----
第三节歇后语
第二十编人物
--
第一章传记(57名)
----
梁业广
----
袁咨桐
----
黄星元
----
黄铁材
----
商继先
----
胡林义
----
邹华轩
----
袁健儒
----
查克斋
----
段雪笙
----
向心力
----
肖思铎
----
余正华
----
赵德勋
----
许(木为)先
----
熊绍林
----
王国风
----
肖光
----
王立志
----
陈基如
----
吴登举
----
黎理泰
----
张淳
----
殴阳锡三
----
陈玉生
----
胡集思
----
向炳荣
----
刘东林
----
李汉钦
----
谢绍清
----
谢灵阶
----
傅图章
----
董尊五
----
谢恒久
----
张华封
----
石玉生
----
段碧荪
----
陈廷纲
----
谢绍敏
----
肖文灿
----
商承烈
----
苟克家
----
向茵谷
----
聂泽滋
----
王明安
----
谢思洁
----
黄良骏
----
罗成
----
陈熙晋
----
刘春和、刘纯武
----
陈玉昆
----
陈超杰
----
周西成
----
毛光翔
----
侯之担
----
邹维明
--
第二章传略(20名)
----
傅师瞿
----
徐玉章
----
李凤翰
----
朱兴武
----
王服周
----
伍万全
----
崔友玱
----
王施仁
----
张南薰
----
张铸臣
----
罗毅一
----
廖潜一
----
袁惠畴
----
吕绍德
----
程光武
----
赵世成
----
陈金绎
----
袁富志
----
王安全
----
李旭东
--
第三章烈士英名录(117名)
----
第一节地方烈士(28名)
----
第二节军队烈士(89名)
----
附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参战期间失踪的赤水籍战士名录
附录:
--
仁怀厅县志稿序
--
修仁怀直隶厅志引
--
增修仁怀厅志序
--
《赤水县志》编纂始末
《赤水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赤水县各部门志编纂工作人员
《赤水县志》审稿领导人员
《赤水县志》审定组人员
《赤水县志》审定机关
《赤水县志》复审机关
《赤水县志》验收机关
《赤水县志》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