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振兴教育,是关系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国家兴旺发达的重大问题。
内容时限:
1840-1983
目录
封面
潍坊市教育志1840-1983
前言
图片
--
潍坊市教育局
--
潍坊市教育志审稿会与会人员
--
一中阅览室
--
二中新建教学楼
--
三中新建教学楼
--
潍坊师范
--
九中教学大楼
--
五中职业班之一——会计班
--
潍坊二中
--
七中教师在制作教具
--
一中学生在做广播操
--
工人新村小学教师、省劳模、优秀教师刘玉萍在上课
--
工人新村小学教师宿舍楼
--
健康路小学
--
教师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跳舞
--
北大街第一小学
--
八中机垫车间
--
七中轮带油仓库
--
五中领导班子政治学习
--
北大一小电教室
--
《光明日报》报导了昌拖等十八家企业集资联合办学的经验
--
清末状元王寿彭(曾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兼山大校长)
--
潍坊市教育志顾问小组
--
杨兆千
--
林国振
--
王维智
--
孙宗安
--
李邦卿
--
李师英
--
李洪信
--
吕俊光
--
刘改正
--
郭铭绪
--
高丽娟
--
张凤图
--
王文山
--
王联修
--
袁荷臣
--
周曼克
--
白云
--
魏迎春
--
陈慕虹
--
王庆仕
--
杨兆千
--
林国振
--
孙宗安
--
胡德田
--
李洪信
--
高丽娟
--
刘钦芳
--
辛德生
--
王克昌
--
郭铭绪
--
张凤图
--
杨祖正
--
潍县学堂分布图
--
潍县学校分布图
目录
第一编 晚清时期的教育(1840—1911)
--
第一章 概述
--
第二章 科举制度废除以前的教育
----
第一节 书塾
----
第二节 书院
------
附录一:重修潍阳书院碑记
------
附录二:晓示生员卧碑文
------
附录三:潍坊学田
----
第三节 试馆、考试制度
------
附一:旧考院
------
附二:清代学制系统图
------
附录:清代科甲出身名录
--
第三章 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的教育
----
第一节 教育宗旨
------
附录: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
第二节 教育行政沿革
------
附录:清末潍坊(县)教育行政机关沿革表
----
第三节 学制
------
附录一:学部奏遵拟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折
------
附录二:清末癸卯学制系统图
----
第四节 课程设置
------
附录一:各科目教育要义
------
附录二:《奏定学堂章程》初级小学堂必修课程及时间表
------
附录三:《奏定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必修课及时间表
----
第五节 学堂教育概况
------
附录:第一公小学堂校训歌
--
第四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私塾和书院经费
----
第二节 官、公立学堂和私立学堂经费
------
附录:山东省学务统计表
第二编 民国时期的教育(1912—1947)
--
第一章 概述
--
第二章 教育方针与实施
----
附录:日伪时期山东省教育主旨及主旨歌
--
第三章 教育行政沿革
----
附录:历任教育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第四章 学制、课程设置
----
第一节 学制沿革
----
第二节 课程设置
------
附录一:民国二十一年课程标准规定之教学时间总表
------
附录二:民国二十五年修订课程标准及教学时间总表
------
附录三:山东省县区立小学课程暂行标准
--
第五章 初等教育
----
第一节 公办小学
----
第二节 私立小学
----
第三节 日伪占领区小学
----
第四节 教会办小学
----
第五节 抗日根据地小学
----
第六节 私塾
--
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育
----
第一节 潍县县立中学
----
第二节 教会办中学——广文中学
------
附录一:广文中学组织大纲(要点)
------
附录二:广文中学教职员职责
----
第三节 私立中学及中等补习学校
----
第四节 师范教育
----
第五节 昌潍联立中学
----
第六节 日伪占领区中等教育
--
第七章 社会教育
----
第一节 通俗讲演所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
----
第三节 识字运动
----
附录:教育团体——教育会
--
第八章 学校管理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训导管理
------
附录:学校管理规程
----
第三节 童子军
------
附录:中国童子军军歌(歌词)
--
第九章 教员
----
第一节 校长及教员的任用
----
第二节 教员的生活待遇
------
附录一:小学教员月薪待遇表(民国三十年)
------
附录二:国立中等学校教职员薪给表(民国三十二年)
--
第十章 教育经费
--
第十一章 教育界知名人士
----
附录一:民先队在潍县的活动
----
附录二:文美中学的罢课斗争
----
附录三:“五四”运动在潍城
----
附录四:民国时期各级各类学校一览表
第三编 解放后的教育(1948-1983)
--
第一章 概述
--
第二章 党政领导机构
----
第一节 党组织沿革与党的领导
------
附录一: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历任书记、副书记一览表
------
附录二:潍坊市中学、中等学校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一览表(1983)
------
附录三:潍坊市小学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一览表(1983)
----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构
------
附录一:潍坊市教育局历任局长、副局长一览表
------
附录二:潍坊市小学教育组负责人一览表(1983)
----
第三节 教学研究与教学服务机构
------
附录:潍坊市教育局教研室历任主任、副主任一览表
--
第三章 群众组织
----
第一节 教育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少先队
--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贯彻实施
----
第一节 党的教育方针
----
第二节 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
------
附录一:潍坊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最高成绩记录
------
附录二:潍坊二中体育课深堂常规
--
第五章 学制、教学计划及教材教法
----
第一节 学制沿革
------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系统图(1951年10月)
----
第二节 教学计划
------
附录一:普通中学教学计划表
------
附录二:小学教学计划表
----
第三节 教材及教法
--
第六章 学校管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中学管理
------
附图 潍坊市中学管理示意图
------
附录:1983年潍坊市各中学校长、副校长一览表
----
第三节 小学管理
------
附图:潍坊市小学管理示意图
------
附录:1983年潍坊市城区小学、公社中心小学校长、副校长一览表
----
第四节 厂办学校管理
----
第五节 规章制度
--
第七章 教师、学生
----
第一节 教师
----
第二节 学生
----
附录一:潍坊市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1949-1983)
----
附录二:一九八三年中学教师学历统计表
----
附录三:一九八三年小学教师学历统计表
----
附录四: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教育系统委员名单(1980-1983)
----
附录五:潍坊市九届人代会教育系统代表名单
----
附录六:潍坊市第五届党代会教育系统代表名单
--
第八章 勤工俭学
--
第九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国家拨给教育经费情况
----
第二节 厂矿集体办学经费
----
第三节 学杂费
----
第四节 勤工俭学收入拨交学校经费
----
第五节 群众集资办学
--
第十章 业余教育
----
第一节 领导机构沿革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农、市民教育
----
第四节 电大教育
----
第五节 函授教育
--
第十一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方针任务
----
第二节 幼儿教育的发展
----
附录:潍坊市直机关幼儿园简介
--
第十二章 《学校志》选辑
--
第十三章 人物志
----
第一节 人物传略与人物录
------
杜佐宸
------
王寿彭
------
郭荆玉
------
丁锡田
------
徐培基
------
郭恩敷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刘玉萍
------
苏乃谦
------
毛国芬
------
王兰香
------
李岫
------
谭宝基
------
陈奉章
------
周传平
------
袁荷臣
------
高克让
------
陈凌
------
赵通传
------
于继生
------
欧道骞
------
李俊文
------
于恩波
------
王吉光
------
王世杰
------
李世民
------
袁洪钧
----
第三节 讲师一览表
----
第四节 特级教师一览表
----
第五节 中教五级、小教三级以上教育工作者
----
第六节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以上的教育工作者
----
第七节 离休干部一览表
大事记
附录 潍坊市各级各类学校一览表(1983)
编后
潍坊市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
潍坊市教育志编纂办公室
潍坊市教育志顾问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