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内容为主,厚今薄古,全面记述和真实反映修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以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统一,充分反映教育发展建设的历程,为资政、存史、育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目录
封面
编纂领导小组
图片
--
贵阳市修文县学校分布图
--
龙冈书院旧址。
--
上:王文成公祠。
--
中:何陋轩。
--
下:阳明洞。
--
背景:君子亭
--
上:学宫,亦称“文庙”或“黉官”,建于明崇祯五年,占地15亩,庙内建大成殿和大成门各5间,东、西两庑
--
左:学宫大门(1950年为军大五分校校部)。
--
下:军大五分校操场(现龙岗广场)
--
上左:洒坪小学
--
上右:久长芦山小学
--
右:洒坪五老山小学
--
左:小箐东庄小学
--
下:扎佐小堡小学
--
久长镇孟冲小学
--
六广镇德政小学
--
扎佐中学学生宿舍
--
久长镇兴隆小学
--
新庄小学
--
洒坪乡上寨小学
--
龙场镇中哨小学
--
龙场镇王官小学
--
扎佐镇三里小学
--
龙场镇小营小学
--
六桶乡凉井小学
--
龙场镇马关小学
--
上左:修文师范
--
上右:城关二小
--
左:六广中学
--
下:扎佐镇清让小学
--
上:扎佐一小
--
右:久长中学
--
上左:修文县职业高中
--
上右:县特殊学校教学楼
--
左:久长中学
--
下:扎佐镇石竹小学
--
左:修文中学。教学楼1985年建,“逸夫楼”1998年建。占地34600平方米,教学用房19311平
--
右:实验小学(也称县“一小”),占地12672平方米,建筑面积3875平方米。教学楼1994年建,面
--
左:城关小学(也称县“二小”)。占地7847平方米,建筑面积2789平方米;教学楼1997年建,建筑
--
下:青少年活动中心。
--
2007年12月,修中“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签字仪式。
--
2005年清明节 ,县城中小学生到县烈士陵园扫墓。
--
上:禁毒教育
--
右:清明扫墓
--
下:入校军训
--
2007年8月,修中高一新生入学军训
--
六广中学学生上计算机课
--
学生在进行计算机操作
--
修文二中的同学在自学
--
扎佐二小教学公开课
--
2006年10月,在六广中学开展“初中课堂教学演示研讨教研活动。”
--
2003年7月17日,对教师进行新教材培训
--
2001年元月,对教师进行教材培训
--
2004年8月,对全县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帅进行培训
--
2003年7月16日,教研室组织对全县小学教师进行新教材培训
--
2005年3月,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馆
--
2005年9月,六桶中学迎国庆歌咏比赛
--
修中学生“五四”庆祝活动
--
2003年,实小组队参加市“班班有歌声”比赛。
--
2005年5月,实小参加“我是小交警”比赛。
--
2006年11月,修文县第一届中小学艺术节
--
2006年11月,县第一届中小学艺术节
--
2006年6月,县特殊教育学校庆“六一”节。
--
2006年,修中学生参加“宏扬长征精神,建设美好贵阳”征文演讲,任鸿林获市一等奖。
--
2002年9月,修文举办中小学教师第四届普通话培训,图为全县中小学教师第四届普通话比赛
--
2006年,修中广播体操比赛
--
2006年,修中纪念“一•二九”文艺演出
--
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
--
职高于2004年开始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
上左、下左、下右为电子电工培训班;上右电焊班、中电动缝纫班。
--
2006年10月举办“修文县中小学第一届艺术节”。
--
上左:现场贴画比赛。
--
上右:获书法一等奖作品。
--
中:现场绘画比赛。
--
下:修中参展部分作品。
--
1997年8月,城关镇大地扫盲班在上课。
--
1982年,杉林夜校办起了业余初中班。
--
1999年11月,扎佐镇组织脱育学员考试
--
1986年,安顺地区普及初等教育检查组在原久长区石安乡上堡小学清点核实学生人数
--
1992年2月,县召开高标准扫育工作会议
--
1993年10月,安顺地区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肓验收团到修文验收
--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县四大班子走向街头进行宣传。
--
1997年8月,贵阳市扫盲工作现场会在六桶乡召开
--
1999年8月,县委、县政府召开教育“两基”工作会议
--
1993年,修义县获省“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合格证。
--
200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右三)到修文视察教育工作
--
上:2006年8月,副省长张群山(左六)到洒坪中学调研
--
左:2006年2月,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丁学东(中)到修文检查学校“两免一补”工作时听取副县长王世利(
--
下:2005年11月,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崔邦焱(左三)在县委书记魏明禄(左五)、副县长王世利(右一)
--
2005年12月,刘鸿庥副省长(右三)在市委副书记高文兵(右四)、县教育局长李继彬(左二)等陪同下参
--
右:2006年6月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徐彬到修文视察工作
--
下右:2005年10月,教育部发规司副司长马林(左二)到修文调研“两基”工作。
--
下左:2005年12月,刘鸿庥副省长视察幼儿园。
--
成书领导小组
--
撰稿人员
--
历届教育局长及主要领导参加审稿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机构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县级机构
----
第二节 区乡镇机构
----
第三节 学校机构
--
第二章 教学机构
----
第一节 书院
----
第二节 卫学 县学
----
第三节 义学 私塾
----
第四节 学堂
----
第五节 幼儿园 学前班
----
第六节 小学
----
第七节 中学
----
第八节 特殊教育学校
----
第九节 中等专业学校
----
第十节 成人教育学校
--
第三章 督学机构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教育督导室
--
第四章 党派 群团
----
第一节 党派
----
第二节 工会 学会 协会
第二篇 教学 教研
--
第一章 教育教学
----
第一节 科举
----
第二节 学前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职业教育
----
第六节 成人教育
----
第七节 远程教育
----
第八节 特殊教育
----
第九节 民族教育
--
第二章 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常规教学
----
第二节 业务学习
----
第三节 推广普通话
----
第四节 学科竞赛
----
第五节 编写教材
----
第六节 教育科研
第三篇 管理
--
第一章 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政府管理
----
第二节 部门管理
--
第二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学制
----
第二节 课程设置
----
第三节 规章制度
--
第三章 学籍管理
----
第一节 管理实施
----
第二节 管理规定
--
第四章 招生工作
----
第一节 学前
----
第二节 小学
----
第三节 中学
----
第四节 中专 大学
--
第五章 人事管理
----
第一节 教师任用
----
第二节 资格认定
----
第三节 工作调动
----
第四节 技术职称
----
第五节 民办教师管理
--
第六章 基本建设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基建
--
第七章 教育督导
----
第一节 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工作实施
第四篇 教师
--
第二章 教师素质
----
第一节 政治素质
----
第二节 文化素质
----
第三节 业务素质
--
第三章 教师培训
----
第一节 在职培训
----
第二节 离职进修
--
第四章 地位 待遇
----
第一节 社会地位
----
第二节 经济待遇
----
第三节 宿舍建设
--
第五章 教育世家
----
雷振瀛
----
陈长春
----
廖荣祖
----
陈真白
----
罗淑文
----
张生荣
----
张筱园
----
王之文
----
杨才明
----
朱屏
----
张罗
----
陈再银
--
第六章 教苑撷英
----
第一节 人物传
------
王守仁
------
李夏辅
------
江广成
------
朱远怀
------
黄必衡
------
朱桂元
------
朱军
------
苏文祥
------
刘楚卿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王朝华
------
宋时风
------
屈一芬
------
刘永珍
------
胡启贤
------
袁峥
------
万荣珍
------
虞庚禹
------
刘明文
------
董登荣
------
林志云
------
杨柏明
------
李新民
------
卢永康
------
屈冠翡
------
苏桂秀
------
丁光平
------
包富仙
------
吴道明
------
李继彬
------
陈燕
第五篇 阳明教育
--
第一章 教育活动
----
第一节 创办书院
----
第二节 讲学贵阳
--
第二章 教育理论
----
第一节 有教无类
----
第二节 八字主张
----
第三节 学为圣人
----
第四节 知行并进
----
第五节 随人分限所及
----
第六节 顺应自然
--
第三章 教学方法
----
第一节 以德为先
----
第二节 学贵自得
----
第三节 启发诱导
----
第四节 因材施教
----
第五节 循序渐进
----
第六节 教学相长
----
第七节 着实躬行
--
第四章 王学影响
----
第一节 黔中王学
----
第二节 王学传播
专题
附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