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县志

册亨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册亨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8

出版时间: 2002年08月

目录

封面
册亨县志
版权页
《册亨县志》编纂委员会
《册亨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册亨县志》编写组
《册亨县志》总纂班子
其他人员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审验《册亨县志》人员
《册亨县志》审验单位
图片
-- 册亨县地图
-- 册亨县交通图
-- 1992年8月4日,省长王朝文(前右三)视察册亨林业生产
-- 1998年9月,省长钱运录(左三)视察册亨县城防洪工程
-- 1998年9月2日,省长钱运录(中)在县城防洪现场
-- 1992年4月24日,省顾委主任苏钢(左三)、省委副书记梁明德(左五)视察册亨共青林场
-- 1998年4月27日,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喻忠桂少将(右二)到册亨视察工作
-- 世界银行贷款畜牧业项目专家到册亨检查指导工作
-- 册亨宾馆
-- 邮电大楼
-- 电视大楼
-- 县人民医院
-- 县城农贸市场一角
-- 县城街景
-- 秧坝镇民族学校
-- 册亨民族中学微机课
-- 者楼一小
-- 农民夜校
-- 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八渡镇开发区
-- 册亨火车站
-- 我国铁路首座弯梁桥南昆铁路板其二号桥
-- 亚洲铁路第一高桥南昆铁路八渡大桥
-- 北盘岩架镇码头
-- 南北龠江交汇处双江口
-- 110千伏高压变电站
-- 北盘江上的岩架公路大桥
-- 古老的水车
-- 人畜饮水工程山地蓄水窑
-- 纳盘电站水库
-- 同心水库
-- 坡地改梯地工程
-- 早熟蔬菜基地
-- 果蔬栽培
-- 反季节蔬菜
-- 银杏苗圃
-- 油茶
-- 油桐
-- 砂仁
-- 芭蕉
-- 荔枝
-- 柑橘
-- 甘蔗
-- 麻竹
-- 桫椤
-- 棕竹
-- 贵州苏铁
-- 鱼尾葵
-- 沿江遍布竹林
-- 穿山甲
-- 长尾白雉
-- 鹧鸪
-- 南盘江沿岸飞播造林
-- 速生杉木基地一角
-- 册亨矮马
-- 国外引进的幸地红种牛
-- 旱地养鸭
-- 山塘养鱼
-- 黑山羊
-- 雄黄矿
-- 原生金矿
-- 黄金
-- 水晶石
-- 锑矿
-- 小黄草
-- 灵芝
-- 何首乌
-- 杜仲皮
-- 栀子
-- 桐油
-- 茶油
-- 远销东南亚的竹地板
-- 木材公司储木场一角
-- 灵芝酒
-- 防霍防尘清洁剂
-- 复混肥
-- 册亨油气田秧坝一号钻探井
-- 桐油加工厂
-- 冗单合资水泥厂
-- 布依族民居——吊脚楼
-- 布依女织格子布
-- 苗族妇女
-- 布依族手工生产的花格布
-- 手刀摘谷
-- 苗族妇女白褶裙
-- 民国时期的布依族妇女上装
-- 日本友人考察册亨布依族饮食习惯
-- 布依戏《罗细杏》剧照
-- 布衣族民族节日“六月六”之夜
-- 舞狮
-- 布依族竹筒舞
-- 布依族头帕韵舞
-- 铜鼓
-- 石刻“柔运”
-- 旧县城清代城墙遗址
-- 沙八公路册亨段册阳站内石刻“开发黔南”
-- 子惠亭碑
-- 刘道石刻“德化册民”
-- 石刻“刘道”
-- 刘道石刻“天梯石栈”
-- 洛凡郭架洞符形文字
-- 达样古墓
-- 烈士陵园纪念碑
-- 册阳“东阁碑”
-- 坝恩村——红八军一纵队二营驻地
-- 册亨小石林一景
-- 旅游胜地——洛凡燕子洞
-- 板其溶洞奇观
-- 南盘江热带雨林榕树群
-- 册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册亨县志》编写组成员
-- 《册亨县志》审稿会全体人员合影
-- 《册亨县志》审稿会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地理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设册亨县前的隶属
---- 第二节 设册亨县后的建置
---- 第三节 行政区划沿革
-- 第二章 乡镇概况
---- 第一节 者楼镇
---- 第二节 坡妹镇
---- 第三节 冗渡镇
---- 第四节 丫他镇
---- 第五节 巧马镇
---- 第六节 秧坝镇
---- 第七节 坝赖镇
---- 第八节 岩架镇
---- 第九节 八渡镇
---- 第十节 庆坪乡
---- 第十一节 威旁乡
---- 第十二节 弼佑乡
---- 第十三节 达央乡
---- 第十四节 百口乡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发展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控制
-- 第四章 地质地貌矿产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矿产
---- 第四节 矿产勘探开发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气候要素
---- 第三节 气候分区
----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 第六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水系
---- 第二节 水文特性
---- 第三节 水资源
-- 第七章 土地土壤
---- 第一节 土地
---- 第二节 土壤
-- 第八章 生物资源
---- 第一节 地带性植被的特征、类型及分布现状
---- 第二节 植物资源
---- 第三节 动物资源
------ 附:历年自然灾害
第二篇 民族
-- 第一章 布依族
---- 第一节 族源族称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语言文字
---- 第四节 解放前社会与经济状况
---- 第五节 生活习俗
-- 第二章 其他民族
---- 第一节 汉族
---- 第二节 苗族
---- 第三节 回族壮族仡佬族满族
-- 第三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民族事务机构
---- 第二节 民族政策
---- 第三节 干部
---- 第四节 经费
第三篇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经济综述
---- 第一节 经济发展
---- 第二节 经济结构
---- 第三节 人民生活
-- 第二章 计划统计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统计管理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管理与监督
---- 第三节 交换比价
-- 第四章 技术监督
---- 第一节 计量监督
----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三节 质量监督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与经济督查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管理
---- 第三节 私营工商业户管理登记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六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六章 审计监督
---- 第一节 财政审计
---- 第二节 行政事业审计
---- 第三节 企业审计
---- 第四节 建设投资审计
-- 第七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职责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节 勘测规划
-- 第八章 扶贫开发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贫困人口的分布及现状
---- 第三节 扶贫工作及成效
-- 第九章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就业
----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复退军人安置及顶替补员
---- 第三节 劳动保护
---- 第四节 工资福利
---- 第五节 社会保障
---- 第六节 劳务输出
第四篇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生产体制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个体农民所有制
----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农业人口、劳动力及耕地
---- 第二节 主要农作物及产量
---- 第三节 农业技术及农作物保护
---- 第四节 农具农机
---- 第五节 农场茶园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营林生产
---- 第三节 森林保护
---- 第四节 木材购销
---- 第五节 林业企业
-- 第四章 畜牧水产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四节 水产与渔政管理
---- 第五节 畜牧企业
-- 第五章 水利水电
---- 第一节 水利工程
---- 第二节 人畜饮水工程
---- 第三节 水旱灾害与防治
---- 第四节 小水电工程
-- 第六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企业发展
---- 第二节 企业选介
---- 第三节 管理
-- 第七章 农业区划
----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及成果
---- 第二节 综合农业区划分区
第五篇 工业交通邮电建设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行业
---- 第三节 管理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道路(水、陆)
---- 第二节 桥梁港口渡口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节 管理
-- 第三章 邮政电信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 第四章 城乡建设及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村镇建设
----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及管理
---- 第四节 建筑行业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第六篇 商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国有商业
---- 第二节 个体私营商业
----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二章 商品经营
----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 第二节 农副产品购销
----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四节 建材、机电、轻化产品供应
---- 第五节 副食品购销经营
---- 第六节 饮食服务行业经营
---- 第七节 外贸营销
---- 第八节 废旧物资经营
-- 第三章 粮油经营
---- 第一节 粮政
---- 第二节 机构及管理
---- 第三节 粮油收购
---- 第四节 粮油销售供应
---- 第五节 粮油调运
---- 第六节 粮油储藏
---- 第七节 粮油加工
-- 第四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市场发展
---- 第二节 主要集市简介
第七篇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制建设和变革
---- 第三节 农业税收
---- 第四节 工商税收
---- 第五节 其他税收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存款与贷款
---- 第四节 农村信用社
---- 第五节 城乡储蓄
---- 第六节 债券管理
-- 第四章 保险
---- 第一节 人寿保险
---- 第二节 财产保险
第八篇 政党群团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政党社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二节 中国青年党筹备处
---- 第三节 社团组织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册亨的活动
---- 第二节 县委机构设置
----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县委工作纪略
---- 第五节 纪检监察工作
---- 第六节 办公室工作
---- 第七节 组织工作
---- 第八节 宣传工作
---- 第九节 统战工作
---- 第十节 党校工作
---- 第十一节 直属机关工委工作
---- 第十二节 农村工作
---- 第十三节 政法工作
---- 第十四节 老干部工作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农民协会
---- 第三节 共青团、少年先锋队
----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六节 老龄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
第九篇 政权政协
-- 第一章 清代及民国时期政权
---- 第一节 州同
---- 第二节 县政府
---- 第三节 县参议会
-- 第二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人民代表选举
---- 第二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解放委员会
---- 第二节 人民政府
---- 第三节 政务
---- 第四节 外事信访
-- 第四章 县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第十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刑侦
---- 第五节 户籍管理
---- 第六节 消防
---- 第七节 交通管理
---- 第八节 监管劳教劳改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六节 监所检察
---- 第七节 民事行政及技术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经济和行政审判
---- 第四节 执行、审判监督和立案工作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宣传教育
---- 第二节 律师事务
---- 第三节 公证工作
---- 第四节 法律服务与人民调解
第十一篇 民政人事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救灾救济
---- 第二节 拥军优抚安置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第四节 社会行政管理
---- 第五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第二章 人事
---- 第一节 机构编制
---- 第二节 干部队伍建设
---- 第三节 退职退休离休
第十二篇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及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军事机构
---- 第二节 兵役制度
-- 第二章 驻军及过境部队
----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驻军及过境部队
---- 第二节 中国工农红军在册亨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境部队
-- 第三章 民兵防空战备
---- 第一节 民兵
---- 第二节 防空战备
-- 第四章 战事
---- 第一节 清代战事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战事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剿匪战事
第十三篇 教育
-- 第一章 官学私塾教会学校
---- 第一节 官学
---- 第二节 私塾
---- 第三节 教会学校女子学堂
------ 附 科举考试
-- 第二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三章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学校
---- 第二节 农职业学校
---- 第三节 卫生学校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社会教育及扫盲
---- 第二节 大中专函授
---- 第三节 自学考试
-- 第五章 少数民族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特殊政策和措施
---- 第三节 双语教学
------ 附 民族学校简介
-- 第六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师资概况
---- 第二节 教师任用、培训和考核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七章 教学研究与管理
---- 第一节 教研机构
---- 第二节 教研活动
---- 第三节 教改实验及成果
---- 第四节 质量测评
-- 第八章 教育行政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学校党群组织
---- 第三节 督导机构
---- 第四节 经费、校舍与设备
第十四篇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县直医疗单位
----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及卫生所
---- 第四节 其他医疗单位及卫生组织
-- 第二章 防疫
---- 第一节 疾病流行与防治
---- 第二节 卫生保健
----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 第四节 麻风病防治
---- 第五节 公共卫生
-- 第三章 中西医疗及中西药
---- 第一节 中西医疗
---- 第二节 中西药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新法接生
---- 第二节 妇女儿童保健
-- 第五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计划生育技术
-- 第六章 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其他
---- 第一节 培训
---- 第二节 卫技人员职称
---- 第三节 卫生经费
第十五篇 科技文化体育
-- 第一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科技机构
---- 第二节 科普活动
---- 第三节 科研活动
-- 第二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 文化馆、站、室
---- 第二节 图书馆、室
---- 第三节 书店
---- 第四节 电影发行放映
---- 第五节 群众文化活动
---- 第六节 业余布依戏队
-- 第三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 文学
---- 第二节 音乐舞蹈戏剧
---- 第三节 美术书法摄影
------ 附 清、民国时期及当代诗文撷英
-- 第四章 新闻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新闻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五章 文物景点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景点
---- 第三节 文物管理
-- 第六章 档案
---- 第一节 档案馆、室
---- 第二节 档案搜集整理
---- 第三节 档案编研利用
-- 第七章 体育事业
---- 第一节 体育机构及体育活动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 第三节 传统体育活动
---- 第四节 体育训练
---- 第五节 体育竞赛
第十六篇 社会
-- 第一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服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居住
---- 第四节 交通工具
-- 第二章 风俗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殡葬
---- 第三节 其他喜庆
---- 第四节 社会交往
---- 第五节 节日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五节 寺庙祠祀
-- 第四章 社会组织
---- 第一节 哥老会
---- 第二节 会道门
---- 第三节 行会会馆
-- 第五章 社会风气
---- 第一节 优良风尚
---- 第二节 社会痼习
---- 第三节 迷信禁忌
-- 第六章 方言词汇谚语歇后语
---- 第一节 方言词汇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人物
-- 一人物传
---- 班廷珍
---- 陆阳春
---- 黄锦辉
---- 吴世忠
---- 岑建坤
---- 陆尔忠
---- 杨一平
---- 陈兴科
---- 赵国华
---- 廖胜祥
---- 汤幼竹
---- 杨开辉
---- 潘向南
---- 市云平
---- 蒙福兴
---- 黄福春
---- 方伟
---- 黄朝介
---- 覃发修
---- 龚维让
---- 吴天林
---- 何然
---- 涂月僧
---- 梁兴智
-- 二烈士英名录
-- 三受省、部级以上表彰个人单位名单
附录
编纂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