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青年报人、往事回忆、重要资料等,记述了北京青年报社的发展史。
内容时限:
1949-1993
出版时间:
1993年06月
目录
封面
志在潮头——北京青年报社史
题词图片
--
题词
--
李鹏总理为首都少年儿童题词
--
陈云同志为本报题词
--
李先念同志为本报主办的活动题词
--
彭真为本报题词
--
万里同志为本报主办的活动题词
--
王震同志为星星火炬报题词
--
乌兰夫同志为本报题词
--
徐向前同志为本报题词
--
杨得志同志为本报主办的活动题词
--
陈希同同志为本报主办的活动题词
--
李锡铭同志为中学时事报题词
--
杨静仁同志为本报主办的活动题词
--
钱其铮同志为中学时事报题词
--
张百发同志为本报题词
--
社长崔恩卿(左6)总编辑陈冀(左5)、常务副总编辑方旭(左7)、副总编辑克学(左1)、副社长孙继国(
--
万里同志向团市委书记姚望、本报社长崔恩卿了解本报情况
--
李瑞环同志愉快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
丁关根同志与团市委领导姚望、王海平及本报同志在一起
--
市长李其炎、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龙新民与报社领导亲切交谈
--
市委书记陈希同亲切会见本报记者
--
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到报社看望工作人员
--
李锡铭、王光和市委副书记陈广文向本报同志颁发奖状
--
杨得志、段君毅等老同志热情参加本报主办的活动
--
彭冲同志为本报记者审阅稿件
--
老团市委书记金鉴同志与报社领导交换意见
--
1984年本报主办“<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演唱会”轰动京城
--
1991年本报主办“党在我心中”电视演讲比赛
--
本报主办的“中学生服装设计绽蕾奖”评选活动
--
1990年5月本报主办“国情教育知识竞赛”
--
1992年本报主办“金蔷薇”大型歌会
--
1992年金秋招待会盛况空前
--
本报在1992年报刊发行日上引人注目
--
本报在广州市开展宣传攻势
--
本报的“奥运连着我和你”万米长卷签名活动影响巨大
--
<中学时事报>公开发行纪念会
--
国情教育研讨会
--
第四届“国情教育研讨会”代表访问少数民族村寨
--
本报记者赴老山前线采访
--
本报记者采访南疆空军基地
--
本报记者随黄河漂流队采访
--
本报代表为北疆战士送服装
--
本报记者采访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
本报记者采访塔里木钻井工人
--
报社发展研讨会之后合影
--
学通社记者聚会
--
红领巾通讯社小记者采访韩作黎
--
同仁评报
--
部分已调离报社的老同志
--
北京青年报的朋友们
--
陈冀出访日本
--
崔恩卿率队到香港考察
--
方旭、孙继国、孙伟、刘涵在香港与歌星张明敏见面
--
王友身在澳大利亚办画展
--
陈克学访问西德
--
张爱学在维也纳市中心广场
--
张延平访问泰国<泰叻报>
--
黄利赴俄罗斯采访
--
王国之在泰国
--
陈克学、王延风在朝鲜与人民军英雄合影
--
贺帜生访问新加坡
--
陈冀、孙伟在越南芒街海关
--
波兰记协副主席到本报记者家中作客
--
报社部分车辆整装待发
--
繁忙的激光照排室
--
刚刚落成的潘家园办公大楼
--
正在兴建中的职工宿舍大楼
--
北京青少年报刊社部分出版物
--
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崔恩卿同志为社史作诗一首
目录
风雨历程
--
三起三落话当年
--
再度辉煌12春
----
初创
----
探索
----
成熟
青年报人
--
善解人意的启蒙教练——记前总编辑费犁
--
最早撑起《北京青年报》的两根支柱——记前总编辑薛凡
--
那时,青年报人最讲钻研——记前社长马贵田
--
讲求实际 服务青年——记前总编辑汤国尹
--
“木板房”精神——记前副社长李大林
--
善于与困难打交道的人——记前副总编辑田长波
--
精神港湾——记崔恩卿
--
收获成熟的自我——记陈冀
--
为伊消得人憔悴——记方旭
--
不系之舟——记陈克学
--
知难而上要胆魄——记孙继国
--
“读者本位”的偏爱者——记张延平
--
穿着“魔鞋”走无尽之旅——记孙伟
--
《北京青年报》一最——记王国之
--
站在第二轮起跑线上——记贺帜生
--
抡圆了活一把——记刘涵
--
奋斗、追求、其乐融融——记张爱学
--
风格尽在不言中——记董江宁
--
生命中的好日子——记杨平
--
他解决了“报社第一难”——记阎景泉
--
他与《星星火炬报》有着不解之缘——记王延风
--
12年回首——记刘砚华
--
无悔地显影人生——记王杰
--
发行:一座永攀的山——记何力
--
好人行好运 体重路自宽——记谢民
--
进门就与钱打交道——记董惠君
--
于平凡琐细处下功夫——记赵文彦
--
他只想当一名好记者——记郭宇
--
深入“三教九流”的女记者——记杨菊芳
--
视今天为落后——记刘晓非
--
“热线”是他的专利——记崔宝光
--
在不被了解的另一面——记郭坦
--
勤恳的“广告人”——记陈绍宗
--
她靠认真吃饭——记杨晓光
--
送报汉子——记曹跃山
--
敏感的经营人——记汪健波
--
令人敬佩的“大姐风范”——记周亚男
--
选择,可以不止一次——记姜莹
--
选择与跋涉——记王世荣
--
全身心为读者服务——记胡志坚
--
脉搏在版面间跳动——记马平
--
他是个“准行家”——记崔悦民
--
都是小事——记钮明
--
找对感觉——记温泉信
--
他这5年——记王友身
--
“让我再多学一点儿”——记夏鸿
--
为你开一片了望角——记李眉
--
过不完的“新闻瘾”——记王林
--
他创造了“王俊流”——记王俊
往事历历
--
做青年人的知心朋友——《北京青年报》复刊前后
--
一个“关系”也不要——复刊时的组织建设
--
起家之地
--
革命前辈的关怀——彭真同志和青年报人的一次谈话
--
市委书记的两篇稿件
--
燃起青年的爱国热情——记“我爱神州”国情教育活动
--
规模空前的“党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
--
张明敏演唱会的前前后后
--
从“青春美”到“改革潮”——记本报摄影比赛
--
申办奥运 再筑长城
--
捷足先登的云南前线采访
--
敢向黄河弄大潮
--
西行札记
--
为“小字辈”争口气——采访西昌卫星发射
--
难忘的50天——“学潮”期间报道的回顾与思考
--
“青纱帐”消失之后——亚运报道联想
--
难忘的“亚运热线”
----
附:一封给“亚运热线”主持人的信
--
南方灾区采访追忆
--
单枪匹马闯天下——海湾战争报道回顾
--
善于引导 勇于维护——青年盛赞《北京青年报》够朋友
--
学通社的8个年头
--
一条漫漫发行路
--
成立南方办事处
--
从“应急措施”到“常规武器”——记本报的社会调查
--
下在标题制作上的功夫
--
为创一流苦心求索——《北京青年报》的版式
重要资料
--
《北京青年报》
--
《中学时事报》
--
《星星火炬报》
--
《大视野》杂志
--
《形势政策教育》
--
北京中学生通讯社
--
北京红领巾通讯社
--
北京青年社会观察团
--
《北京青年报》大事记
北京青少年报刊社机构图
北京青年报业总公司组织机构图
序言
以青年为友 与时代同步
艰难的探索 不懈的追求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