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围绕党和国家及市、县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如实地记述本县劳动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出版时间:
1993年12月
目录
封面
向关心与支持劳动事业的全体同志致敬!
通县劳动志
通县劳动志编纂领导小组
通县劳动志编纂领导小组办公室
通县劳动志编辑部
题词
--
张左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副部长
--
卢松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原中共通县委员会书记
--
唐云岐 中国劳动报社社长兼总编
--
龚树基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财经委员会主任、原市劳动局长
--
李瑞和 中共北京市通县委员会书记
--
张世光 中共北京市通县委员会副书记、通县人民政府县长
--
阮国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县委员会主席
--
陈巨宗 中共通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
李宝琨 北京市通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县劳动局长
图片
--
通县劳务市场
--
1.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沛瑶(左)在吴家增陪同下参观通州小吃展
--
2.1989年,市劳动局长龚树基(中)与县委书记卢松华(左) 、常务副县长张世光讨论安全生产工作
--
3.1989年4月,市劳动局在通县召开区县建立乡镇劳保科现场会。副局长王建伦(中)、局长助理戴俊卿(
--
4.国家劳动部就管司副司长王英才(左)、县长李瑞和(右)在吴家增陪同下参观通县劳务市场
--
5.常务副县长张世光为通县劳务市场新址落成题字。左为县劳动局副局长蔺再秋
--
6.1991年,市劳动局代表市政府授予通县安全生产单位荣誉证书。左起为:锅炉处副处长武巨阁、局长助理
--
7.通州区人委劳动科全体人员合影。前左起:郭永泉、胡振发、谢占湖、刑少宜。后左起:张俊刚、高信、王金
--
8.国际劳工局首席技术专家道格拉斯(左二)、安全卫生专家大卫·马丁(左三)考察通县安全生产工作
--
9.通县劳务市场招工招聘洽谈会
--
1.1990年12月,北京通力机械工业公司在全县企业中首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市劳动局副局长洪士珩(
--
2.北京通力机械工业公司经理冯泽田(右)与副厂长卢建国签定劳动合同。
--
3.通县劳务市场内求职人员与招工单位洽谈。
--
4.1991年10月,通县职业技术学校烹饪班学员向市劳动局和18个区县劳动局领导汇报学习成果。
--
5.学员在进行制作菜肴表演。
--
6.1987年春节,通县劳动局知青工作干部与知青及其家属座谈。
--
7.郊区县劳动局长在参观讨论通县劳动工作“八五”规划。
--
8.1990年11月,通县退休职工活动站落成,市县领导到场祝贺。
--
9.退休职工在活动站书画室练笔。
--
1.县劳动局副局长张权主持“通县迎亚运保安全知识竞赛”
--
2.县劳动局副局长张春华作安全生产工作报告
--
3.县劳动局劳动保护监察科到建筑工地进行安全检查
--
4.县劳动局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对通县地区锅炉水质标准进行监测
--
5.1990年3月,“北京市压力容器治理整顿工作会议”在通县召开,市劳动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主席台左
--
6.县劳动局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检验员在对锅炉进行检验
--
7.县劳动局副局长谢荣元(主席台左一)向运动会获奖的代表队颁发锦旗
--
8.通县劳动服务公司系统首届运动会
--
1.通县劳动服务公司所属“通佳木业制做发展公司”木制地板车间
--
2.北京通力机械工业公司劳服企业自行设计研制的“汽车液压举升机”填补国内空白,产品畅销全国30个省、
--
3.通县劳动服务公司所属“通县眼镜厂”门市部和铝门窗装饰队装饰材料门市部
--
4.兴建中的通县劳动服务公司八里桥生产自救基地综合楼
--
5.通县劳动服务公司所属“通县新月金属加工厂”生产的茶浴暖三用炉
--
通县劳动局长李宝琨向劳动工作先进集体颁奖
--
荣誉 附图
--
1.通县退休职工活动站外景
--
2.1990年11月7日落成典礼
--
3.龚树基、张世光等领导为活动站落成题词
--
4.退休职工年老心不老竞意更高
--
5.退休职工在欢乐的舞曲声中度过
--
6.发放社会保险金
--
7.养老、失业基金统筹工作人员喜迎荣誉
--
通县行政区划图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组织机构
--
第一章 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
----
第二节 群众组织
----
第三节 干部队伍
--
第二章 机构
----
第一节 通县劳动工作机构
----
第二节 通州市劳动工作机构
第二编 劳动力
--
第三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解放前就业状况
----
第二节 救济失业工人
----
第三节 介绍就业
----
第四节 组织起来就业
----
第五节 自谋职业
--
第四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一节 动员安置
----
第二节 安置经费
----
第三节 教育管理
----
第四节 知识青年返城
----
第五节 解决遗留问题
--
第五章 职工队伍
----
第一节 城镇职工
----
第二节 乡村职工
----
第三节 工人调动
--
第六章 企业劳动力管理
----
第一节 精简职工
----
第二节 优化劳动组合
----
第三节 全员劳动合同制
----
第四节 劳动纪律
--
第七章 社会劳动力管理
----
第一节 无业登记
----
第二节 招工办法
----
第三节 招工管理
----
第四节 农村劳动力外流管理
----
第五节 私营雇工管理
--
第八章 培训
----
第一节 就业训练
----
第二节 学徒培训
----
第三节 在职工人技术培训
----
第四节 干部专业培训
第三编 收人分配
--
第九章 工资管理
----
第一节 工资形式
----
第二节 工资标准
----
第三节 工资支付
----
第四节 工资调整
----
第五节 两层分配分级管理
----
第六节 奖励制度
----
第七节 工资基金管理
--
第十章 保险福利
----
第一节 劳动保险
----
第二节 职工福利
----
第三节 退休职工管理
第四编 安全生产
--
第十一章 劳动保护
----
第一节 安全卫生检查
----
第二节 工业卫生
----
第三节 安全教育
----
第四节 特种作业培训
----
第五节 女工保护
----
第六节 工伤事故
----
第七节 三同时审查
----
第八节 安全预评价
--
第十二章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
----
第一节 监督检查
----
第二节 登记审批验收
----
第三节 培训
----
第四节 检验
----
第五节 事故
第五编 劳动争议
--
第十三章 劳资争议
----
第一节 订立劳资合同
----
第二节 预防劳资纠纷
----
第三节 处理劳资争议
--
第十四章 企事业行政与职工争议
----
第一节 鉴证合同
----
第二节 预防争议
----
第三节 处理争议
附录
--
一、先进集体
--
二、先进个人
--
三、信息、信访、宣传报道
--
四、编审人员名单
--
五、资料员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