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本着述而不作的原则,力求真实、客观、准确、系统地记录植物研究所发展的历史,为读者提供一份可信的参考资料。
二、本志断限上及1928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建立,下至2007年底。全志由序言、凡例、概述、正文(历史沿革、学术研究、所务管理、学位教育与在职培训、条件保障、综合和人物等编)、纪事、附表及编后记组成。正文各编并列,以类相随。以文为主,辅以数表,叙述采用语体文。体裁运用述、记、志、传、表、录,以志为主。
出版时间:
2008年09月
目录
封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志
题词
--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1961年视察北京植物园时的题诗
--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植物研究所建所80周年题词
--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志》题词
--
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为植物研究所建所80周年题词
--
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为植物研究所建所80周年题词
--
北京大学校长、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许智宏为植物研究所建所80周年题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为植物研究所建所80周年题词
--
卫生部部长、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为植物研究所建所80周年题词
图片
--
来远楼:1929年,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所址(西直门外大街137号)
--
文津街3号:1931年4月一1949年底,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址
--
陆莫克堂:1933年后,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所址(西直门外大街137号)
--
西直门外大街141号:1949年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址
--
香山南辛村20号:1954年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园址:1995年底全所搬迁至此
--
196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中国植物学会30周年年会题词。
--
1964年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为中国植物学会题词
--
1983年国务委员陈慕华视察植物研究所时与钱迎倩所长交谈
--
199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左一)视察植物研究所。左二:匡廷云;左三:李永兴;左四:李久蒂
--
1992年国务委员钱其琛(右五)视察北京植物园。
--
2005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前排右一)参观《中国植物志》编纂成果。左一:夏振岱
--
198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左二)视察植物园。
--
1996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和国家林业部部长徐有芳视察植物研究所。
--
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郝益东视察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2005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视察植物研究所。
--
200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杜热西提(左二)视察植物研究所。左一:卢思聪
--
2002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前排右五)在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云其木格(前排右四)陪同下视察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200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卓(左三)视察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左二:韩兴国:右一:白永飞
--
1990年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右一)视察植物研究所山东临朐项目示范区。右二:张二可;左二:张四维
--
200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左二)视察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右一:何念鹏
--
2002年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右一)、主席乌云其木格(左三)视察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2002年国家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左二)和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云其木格(左三)视察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1998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振声(右二)视察植物研究所多伦项目试验区。右三:刘公社
--
1990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左二)率队作北京森林站建站考察。左一:陈伟烈
--
2004年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邓楠(右四)视察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1992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许智宏视察植物研究所时与王伏雄院士合影
--
2003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视察植物研究所。
--
1991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中)陪同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副院长霍夫曼夫妇参观植物园
--
2005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视察植物研究所。
--
2002年中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组长王德顺(右四)视察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2007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视察植物研究所。
--
2007年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视察植物研究所。
--
2007年中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组长王庭大视察植物研究所。
--
1997年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右二)视察植物园。右一:冯桂强
--
2004年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中)视察植物研究所。左:朱祯;右:韩兴国
--
钱崇澍
--
吴征镒
--
汤佩松
--
张肇骞
--
林镕
--
秦仁昌
--
戴芳澜
--
王伏雄
--
侯学煜
--
俞德浚
--
徐仁
--
张新时
--
洪德元
--
王文采
--
匡廷云
--
秉志
--
胡先驌
--
刘慎谔
--
钱崇澍
--
林镕
--
汤佩松
--
钱迎倩
--
路安民
--
张新时
--
韩兴国
--
马克平
--
姜纪五
--
李逸三
--
徐全德
--
张瑞琪
--
赵法海
--
陈照林
--
张强
--
牛喜平
--
马克平
--
赵锡嘉
--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干事长、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建所资助人范源廉(字静生)先生
--
1961年爱新觉罗·溥仪在北京植物园劳动。
--
1991年3月24日泰国公主诗琳通(左)访问植物园。中:李银心
--
2007年日本国驻华公使并出敬二先生(左二)参观植物园。左一:陈维平,左三:刘政安
--
植物研究所共获国家级奖励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
1958-2004年完成的《中国植物志》共80卷,126分册5000余万字,记载了维管束植物300科3407属31141种1:1000000中国植被图
--
1∶1000000中国植被图
--
从1988年起,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等合作编写《中国植物志》英文版,截至2007年底,已出版14卷,图12卷
--
在青年学术论坛获奖的研究生
--
获得学位的毕业生和导师合影
--
西班牙籍博士生(右二)Jordi Lopezlujol与同学们一起做实验
--
研究生篮球赛
--
1928年康奈尔大学尼丹{前排中)携家人访华,与秉志(后排左二)、胡先骕(后排左一)等人合影
--
1951年1月陈焕镛(左二)、吴征镒、侯学煜(左三)和时在印度勒克瑙大学的徐仁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南亚栽培植物的来源及分布”学术讨论会。此次出访为中国科学院建立后首次派代表团到非社会主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会后,代表团在印度访问了20多个研究机构和大学。
--
1958年8月根据中国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合作协定,三位苏联科学院院士巴拉诺夫(前排右三)、塔赫他间(后排左三)、拉甫连科(后排左六)先后来植物所指导研究,各在华三个月。此图为在华南植物研究所访问。
--
1974年匡廷云,李良璧、张其德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诺贝尔奖获得者Calvin(前排右三)和光合磷酸化发现者Arnon(后排右二)合影
--
1978年8月美国植物学会代表团访问植物研究所。
--
1984年外国使节参观植物园,钱迎倩、王伏雄、匡廷云、洪德元、黎盛臣、张洁、叶和春、荆玉祥、卢思聪、王思玉、刘大木等接待
--
1986年召开国际山地植被科学讨论会。
--
2004年中德合作项目“Matter fluxes in grasslandof Inner Mongolia as influenced by stocking rate(MAGIM) 启动
--
1997年主办第一届国际甜高梁会议
--
2004年6月在北京香山召开的Flora of China联合编委会会议
--
2006年主办第七届国际树木年轮学大会
--
2007年12月植物研究所(IOB)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TLL)就联合建立"IOB - TLL甜高梁联合研发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
--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
--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行性报告论证
--
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
--
①内蒙古站: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②鄂尔多斯站: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③神农架站: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④北京森林站: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⑤华西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⑥多伦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
--
⑦浑善达克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
--
⑧呼中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⑨东乌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东乌珠穆沁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站
--
1954年江西武功山考察。
--
1961年卢思聪(左一)等在峨眉山考察
--
1957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右三)、陈灵芝(右二)、胡舜士(右一)等在海南考察
--
1964年姜恕、王金亭,张经炜.印万芬等在青海考察
--
1963年应俊生(右一)、张志松(右三)、马成功(左三)等在梵净山考察
--
1980年陈伟烈、李渤生,汪楣芝(后)、王裕珠(前)西藏植被考察,翻越喜马拉雅山东段多雄拉山口
--
1992年初胡舜士在南极考察
--
钱迎倩研究员为中学生讲授植物学知识
--
中国植物学会30周年年会
--
2001年5月15日首届全国科技活动周北京主会场启动仪式在北京植物园举行
--
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期刊
--
1954年3月王文中等10位科技人员为建立植物园绘毛泽东主席的建议信
--
2003年12月26日匡廷云、洪德元、王文采、张新时等11位院士为恢复建设国家植物园给胡锦涛总书记的建议信
--
温家宝总理对张新时、匡廷云、洪德元、王文采院士及其他研究员建议信的批示
--
2000年光合作用研究中心党支部获中央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
2002、2005年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分别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学院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
2005年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称号
--
2005年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
--
2001、2003、2006年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和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分别获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称号
--
运动风采
--
文艺演出
--
棋牌比赛
--
植物标本馆
--
图书馆
--
微观实验楼
--
生态楼
--
植物园楼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志》编纂委员会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编 历史沿革
--
第一章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部)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植物调查采集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成果
----
第四节 研究支撑
----
第五节 合办机构
--
第二章 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植物调查采集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成果
----
第四节 研究支撑
----
第五节 合办机构
第二编 学术研究
--
第三章 植物分类、系统发育与进化
----
第一节 植物分类学研究与志书编著
----
第二节 植物系统学研究
----
第三节 植物地理学研究
----
第四节 植物起源和系统发育重建研究
----
第五节 居群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研究
----
第六节 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研究
--
第四章 古植物学研究
----
第一节(前)寒武纪古植物研究
----
第二节 早期陆地植物研究(志留纪、泥盆纪)
----
第三节 石炭纪、二叠纪古植物研究
----
第四节 石炭纪、二叠纪煤核植物研究
----
第五节 中生代古植物研究
----
第六节 新生代植物研究
----
第七节 新生代古孢粉的研究及应用
--
第五章 植被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一节 植被生态学研究
----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与实验生态学研究
----
第三节 重大综合实验研究
----
第四节 专题性生态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
笫五节 生物多样性及就地保护研究
--
第六章 植物形态学与生殖生物学
----
第一节 花粉形态学研究
----
第二节 幼苗形态研究
----
第三节 作物结实器官的形态发生
----
第四节 植物实验形态学研究
----
第五节 植物实验胚胎学研究
----
第六节 植物胚胎学研究
----
第七节 植物解剖学研究
----
第八节 植物细胞与生殖生物学研究
--
第七章 植物细胞学
----
第一节 细胞核穿壁及核更新
----
第二节 植物叶肉细胞的研究
----
第三节 植物有性生殖的细胞学研究
----
第四节 植物抗寒机理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
第五节 花药培养及雄核发育
----
第六节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
第七节 无性系变异和体细胞突变研究
----
第八节 细胞系的超低温保存
----
第九节 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离体培养和细胞分化
----
第十节 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十一节 基因克隆和植物转化
----
第十二节 缺绿突变体的质体发育和超微结构
----
第十三节 淀粉质体的半自主性特征
----
第十四节 满江红蕨藻共生关系的研究
--
第八章 植物资源及植物化学
----
第一节 资源植物的研究
----
第二节 植物重要成分的研究
----
第三节 植物化学分类的研究
----
第四节 植物药物的筛选
----
第五节 其他资源植物的研究
----
第六节 植物保健食品开发利用的研究
--
第九章 植物生理学
----
第一节 植物呼吸及代谢的研究
----
第二节 植物的感应性与整体性
----
第三节 水稻水分生理和微量元素生理功能的研究
----
第四节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
----
第五节 植物次生代谢与代谢工程的研究
----
第六节 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
----
第七节 应用植物生理学研究
----
第八节 采后生理学及果蔬保鲜研究
----
第九节 植物基因工程
----
第十节 植物器官发生和发育及其环境应答的分子机理
--
笫十章 植物光合作用
----
第一节 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第二节 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第三节 光合膜膜脂的生物合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第四节 环境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的研究
----
第五节 提高作物光能转化效率的途径与方法探讨
----
第六节 叶绿体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第十一章 生物固氮
----
第一节 固氮酶和钼铁蛋白模型化合物的研究
----
第二节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和根瘤菌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三节 联合固氮菌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十二章 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
----
第一节 胚胎发育与多肽信号
----
第二节 激素信号与器官发生发育
----
第三节 次生代谢及抗病
----
第四节 细胞骨架与活细胞功能分析
----
第五节 花发育功能基因与环境适应
--
第十三章 植物迁地保育与新品种培育
----
第一节 木本植物引种驯化与园林绿化树种选育
----
第二节 草本花卉与地被植物引种选育研究
----
第三节 果树引种选育与果树资源迁地保育的研究
----
第四节 热带亚热带植物引种栽培研究
----
第五节 经济植物的引种筛选与开发利用研究
----
第六节 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和繁育研究
----
第七节 植物种子的研究
----
第八节 植物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第三编 所务管理
--
第十四章 管理体制及机构演变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管理机构及会议制度
----
第三节 所本部研究机构设置及演变
----
第四节 学术委员会
----
第五节 京外工作站/定位研究站
--
第十五章 人事管理
----
第一节 队伍建设
----
第二节 职工规模
----
第三节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
第四节 劳动分配
--
第十六章 科研管理
----
第一节 学科规划
----
第二节 项目管理
----
第三节 成果管理
--
第十七章 财务与资产管理
----
第一节 财务管理
----
第二节 资产管理
--
第十八章 基本建设
----
第一节 工作设施
----
第二节 基础设施
----
第三节 生活设施
--
第十九章 国际交流
----
第一节 出访
----
第二节 来访
----
第三节 书刊交换
--
第二十章 党群工作与创新文化
----
第一节 党群组织与党群工作
----
第二节 创新文化建设
--
第二十一章 档案管理
----
第一节 人事档案管理
----
第二节 文书档案
----
第三节 财务档案
----
第四节 科技档案
第四编 学位教育与在职培训
--
第二十二章 学位教育
--
第二十三章 在职教育
----
第一节 国外进修
----
第二节 所内学习与培训
第五编 条件保障
--
第二十四章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
----
第一节 腊叶标本的采集、管理与利用
----
第二节 化石标本的收集与利用
----
第三节 植物种子标本收集、保藏与利用
----
第四节 标本馆数字化建设
----
第五节 国际标本交换
--
第二十五章 植物园建设
----
第一节 1930-1948年
----
第二节 1949-1954年
----
第三节 1955-1961年
----
第四节 1962-1965年
----
第五节 1966-1971年
----
第六节 1972-1977年
----
第七节 1978-2007年
--
第二十六章 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第一节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第二节 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第三节 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第四节 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第五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第六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
----
第七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生态系统研究站
----
第八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第九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东乌珠穆沁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研究站
--
第二十七章 图书馆与文献工作
----
第一节 图书馆
----
第二节 文献整理与利用
--
第二十八章 学术期刊与其他系列出版物
----
笫一节 学术期刊
----
第二节 其他系列出版物
--
第二十九章 实验仪器及其管理
--
第三十章 植物科学绘图
--
第三十一章 局域网
第六编 综合
--
第三十二章 科学传播
----
第一节 1949年前
----
第二节 1949年后
--
第三十三章 挂靠的单位
----
第一节 中国植物学会
----
第二节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物分中心
----
第三节 北京生态学学会
--
第三十四章 兴办其他事业
----
第一节 公司与技术开发
----
第二节 西直门外141号所址开发
----
第三节 培训班和学校
----
第四节 其他机构
--
第三十五章 参加政治运动情况
--
第三十六章 名人逸事
第七编 人物
--
钱崇澍
--
秉志
--
胡先骕
--
刘慎谔
--
汤佩松
--
吴征镒
--
张肇骞
--
林镕
--
戴芳澜
--
秦仁昌
--
王伏雄
--
侯学煜
--
俞德浚
--
徐仁
--
吴素萱
--
崔徽
--
段续川
--
简焯坡
--
钱迎倩
--
路安民
--
张新时
--
洪德元
--
王文采
--
匡廷云
--
姜纪五
--
李逸三
--
徐全德
--
张瑞琪
--
赵法海
--
张强
--
陈照林
--
杨森
--
刘绠
--
张正光
--
赵蔚山
--
马忠武
--
孔令韶
--
孔昭宸
--
孔德珍
--
王人儒
--
王义凤
--
王中仁
--
王世之
--
王发珠
--
王玉英
--
王宗训
--
王绍庆
--
王金亭
--
王思玉
--
王洪新
--
王美林
--
王敬驹
--
王献溥
--
王静萍
--
冯廉彬
--
叶和春
--
左宝玉
--
母锡金
--
白克智
--
石铸
--
龙雅宜
--
关克俭
--
刘子固
--
刘存德
--
刘启光
--
匡可任
--
吉占和
--
孙世洲
--
孙安慈
--
孙敬三
--
孙湘君
--
朱至清
--
朱家柟
--
汤彦承
--
邢公侠
--
阎振茏
--
齐进
--
何关福
--
何妙光
--
余树勋
--
吴玉书
--
吴兆明
--
吴应祥
--
吴承顺
--
吴鹏程
--
宋艳茹
--
宋森田
--
应俊生
--
张洁
--
张玉龙
--
张汝炜
--
张志耘
--
张其德
--
张治明
--
张金谈
--
李钰
--
李久蒂
--
李长复
--
李世英
--
李良璧
--
李佳格
--
李国凤
--
李欣
--
李秉瑶
--
李树森
--
李森
--
杨宝珍
--
杨美容
--
杨奠安
--
汪发缵
--
汪桂芳
--
沈全光
--
邵莉楣
--
邹喻苹
--
陆文棵
--
陆玲娣
--
陈心启
--
陈艺林
--
陈伟烈
--
陈佐忠
--
陈灵芝
--
陈明洪
--
陈祖铿
--
陈家瑞
--
陈梦菁
--
陈维伦
--
周世恭
--
周佩珍
--
林世青
--
林舜华
--
罗健馨
--
郎楷永
--
郑光华
--
郑斯琨
--
郑慧莹
--
姚璧君
--
姜恕
--
娄世庆
--
施定基
--
段淑英
--
胡长征
--
胡玉熹
--
胡志昂
--
胡昌序
--
胡雨帆
--
胡舜士
--
荆玉祥
--
费砚良
--
郝廼斌
--
郝景盛
--
钟补求
--
钟泽璞
--
钮友杰
--
夏振岱
--
唐进
--
唐佩华
--
唐定台
--
崔郁英
--
唐崇钦
--
席以珍
--
徐本美
--
徐民生
--
徐克学
--
徐剑平
--
徐继
--
徐靖
--
桂耀林
--
郭仲琛
--
黄克凡
--
郭季芳
--
常怀礼
--
钱南芬
--
陶君容
--
陶国清
--
顾天清
--
顾淑荣
--
顾增辉
--
高岚
--
崔鸿宾
--
戚秋慧
--
梁峥
--
梁玉堂
--
梁松筠
--
梁寅初
--
黄巨富
--
黄银晓
--
黄德华
--
傅立国
--
储仲稀
--
温远影
--
童哲
--
谢玉如
--
简令成
--
路荣昭
--
靳晓白
--
鲍显诚
--
臧淑英
--
蔡起贵
--
谭克辉
--
樊映汉
--
潘开玉
--
潘纯
--
黎大爵
--
黎盛臣
--
戴云玲
--
戴伦凯
--
魏玉凝
纪事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