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的编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的基本观点,本着“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回首过去,放眼未来”的精神,因事而异,追溯事物的起源和发展。上限根据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记述的需要,尽力延伸。下限断至1985年。书名为《惠民县水利志》。建国前的资料约占志书的百分之二十五,依建国后的资料为主体进行编写。
目录
封面
惠民县水利志
惠民县水利局史志编纂领导小组
《惠民县水利志》编纂室
序
图片
--
惠民县水利工程现状图
--
簸箕李引黄涵闸
--
白龙湾引黄涵闸
--
大崔引黄涵闸
--
白龙湾灌区古城李渡槽
--
王家集引黄虹吸管
--
归仁引黄虹吸管
--
徒骇河樊家桥栏河闸
--
沙河幸福栏河闸
--
簸箕李引黄灌区跨徒渡槽
--
簸箕李灌区跨沙河渡槽
--
徒骇河刘成公路桥
--
徒骇河湾头孙扬水站机房
--
徒骇河湾头孙扬水站机组
--
徒骇河刘家公路桥(桥侧为引黄渡槽)
--
徒骇河杨家集排水涵洞
--
簸箕李闸后引水渠
--
沙河娘娘坟公路桥
--
沙河史马公路桥
--
徒骇河申家公路桥
--
沙河朱杨公路桥
--
沙河河南张生产桥
凡例
总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
--
第二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
第三节 水系、河流
----
一、古、今水系
----
二、河流演变
--
第四节 水文、气象
第二章 水旱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涝灾
--
第三节 洪灾
--
第四节 雹灾
--
第五节 碱害
第三章 水资源
--
第一节 水资源量
----
一、地表水
----
二、地下水
----
三、引黄河水
----
四、可利用总量
--
第二节 水质及污染
----
一、水质
----
二、水资源的污染
--
第三节 供需及余缺
第四章 防洪排涝工程
--
第一节 徒骇河治理
----
一、建国后根治前的疏治
----
二、1963年后的根治过程
--
第二节 土马、沙河治理
----
一、清末与民国间的疏治
----
二、建国后的治理
--
第三节 排水网建设
第五章 灌溉工程
--
第一节 引黄工程
----
一、白龙湾灌区
----
二、簸箕李灌区
----
三、大崔灌区
----
四、归仁灌区
----
五、王集灌区
----
六、滩区灌溉
--
第二节 引河工程
----
一、拦河蓄水工程
----
二、扬水站
--
第三节 凿井工程
----
一、土砖井
----
二、浅机井
----
三、深机井
--
第四节 蓄水坑塘
----
一、八方寺洼蓄水塘
----
二、小张蓄水塘
----
三、仇家蓄水塘
--
第五节 排灌机械
----
一、发展过程
----
二、机型的沿革
第六章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农田概貌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农田建设过程
----
一、涝洼治理
----
二、沟洫畦田工程
----
三、台、条田工程
----
四、方田配套
----
五、土壤改良
----
六、水土保持
第七章 抗旱防汛
--
第一节 抗旱
----
一、引黄灌溉
----
二、引河引沟灌溉
----
三、提取地下水
--
第二节 排涝
--
第三节 防洪
----
一、徒骇河
----
二、土马沙河
第八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施工管理
----
一、土方工程
----
二、建筑工程
--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一、河道管理
----
二、引黄灌区管理
----
三、樊家闸管理
----
四、扬水站管理
----
五、机井管理
----
六、排灌机械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一、资金管理
----
二、物资管理
----
三、粮食管理
第九章 水利科研
--
第一节 科研项目与成果
--
第二节 科研交流与培训
第十章 水利机构沿革
--
第一节 前沿
--
第二节 县级领导
--
第三节 县水利科、局
--
第四节 水利局直属单位
--
第五节 乡、镇水利机构
--
第六节 水利科研机构
第十一章 英模录及人物传
--
第一节 英模录
--
第二节 人物传略
----
李清溪
----
吴丙臣
第十二章 杂记
--
第一节 边界水事
--
第二节 城镇供、排水
----
一、城镇供水
----
二、城镇排水
--
第三节 重大事故
----
一、工程事故
----
二、人身伤亡事故
--
第四节 民间测雨习语
--
第五节 建国后水利工程总投工、投料、投资
附录:水利文献
编后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