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乌鲁木齐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3
出版时间:
2000年06月
目录
卦面
乌鲁木齐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乌鲁木齐县行政区划图
--
1981年8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视察乌鲁木齐县东风人民公社(现甘沟乡)时看望全国劳动模范哈斯木·沙
--
1990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乌鲁木齐县。
--
1981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视察乌鲁木齐县东风人民公社时与各族社员合影。
--
1958年9月,国家副主席朱德视察乌鲁木齐县南山白杨沟。
--
1985年,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自治区主席司马义·艾买提在乌鲁木齐县乌拉泊草原站参加义务种草活
--
1997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视察乌鲁木齐县南湖企业集团。
--
1995年,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视察乌鲁木齐县时为村办企业题词。
--
1992年1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为乌鲁木齐县八家户村题词——新疆第一村。
--
2000年1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周声涛慰问乌鲁木齐县乡村老干部大尼牙孜。
--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
--
天山主峰——博格达峰
--
庙尔沟冰挂
--
白杨沟瀑布
--
一号冰川
--
照壁山
--
林海
--
雪莲
--
山中秋色
--
菊花台
--
怪石
--
马兰花
--
冰川、冰湖
--
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办公楼
--
1995年,国家民政部再次授予七道湾乡“中国乡镇之星”荣誉称号。
--
安宁渠镇滨湖村委会
--
七道湾乡政府办公楼
--
城郊农民新居
--
南湖花苑小区
--
牧民定居点
--
1.绿野山庄度假村
--
2.白杨沟彩虹桥
--
3.雪撬
--
4.外国游客在南山
--
5.毡房作客
--
6.银都度假村
--
7.凯特游泳馆
--
1永丰乡万亩喷灌
--
2青格达湖乡稻田插秧
--
3青年渠
--
4麦收
--
5板房沟渠首
--
6机关干部义务劳动铺埋喷灌管道
--
1.板房沟乡温室大棚
--
2.安宁渠镇露地蔬菜
--
3.水西沟乡哈萨克族菜农
--
4.草莓
--
5.人参果
--
6.1989年,乌鲁木齐县赴吉尔吉斯斯坦菜农,用自己的被褥覆盖菜苗,抵御暴风雪。
--
天山牧场
--
板房沟乡人工养鹿
--
奶牛
--
骆驼
--
柴窝堡乡绒山羊
--
肉鸽
--
养鸡
--
养兔
--
肉食孔雀
--
六十户乡渔场捕鱼
--
县水泥厂
--
八家户铝型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七道湾乡新疆第一石油管道配件厂
--
1法兰
--
2钢管
--
3恭喜酒(白酒系列)
--
4小麦专用化肥
--
5镀膜玻璃
--
6羊毛衫
--
1.乌鲁木齐国际机场
--
2兰新铁路复线
--
3安宁渠镇电信楼
--
4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和达坂城风力发电厂
--
乌洽会上的乌鲁木齐县展厅
--
北园春农贸批发市场
--
月明楼市场
--
机动车交易市场
--
达坂城市场
--
牛羊肉批发市场
--
瓜果批发市场
--
1.1999年,乌鲁木齐县获“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县”称号。
--
2.县级领导“三讲”教育民主评议动员会
--
3.县人大代表视察东沟水电站
--
4.《乌鲁木齐县志》评审会
--
5.县政协委员视察育肥羊专业户生产
--
6.位于板房沟乡的市干部培训中心
--
1998年,新疆军区司令员李良辉视察乌鲁木齐县民兵工作。
--
各族青年踊跃报名参军
--
达坂城民兵护路分队
--
「双拥」「双模」民族团结知识竞赛
--
慰问解放军
--
解放军为牧民送水
--
民兵抗洪抢险
--
1965年,庆祝自治区成立十周年阅兵中的乌鲁木齐县民兵骑兵方队。
--
1宗教人士在深圳考察
--
2哈萨克族牧民家庭
--
3维吾尔族农民小院
--
4穆斯林教民作礼拜
--
5板房沟乡佛教法明寺
--
6达板城镇清真寺—西大寺
--
南山天文台
--
科技咨询
--
环境保护宣传
--
达板城镇电视转播台
--
科普集市
--
县一中语音室
--
二工乡中学微机室
--
县医院门诊楼
--
板房沟乡卫生院
--
医疗下乡
--
计划生育宣传
--
少数民族学生上实验课
--
牧区小学
--
1庆祝乌鲁木齐县成立110周年
--
2哈萨克族阿肯弹唱
--
3少数民族文体大会
--
4回族花儿
--
5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
6民歌《达板城的姑娘》雕塑
--
在水西沟高山冰场举行的全国速滑赛
--
滑雪去
--
公路自行车赛
--
滑雪
--
刁羊
--
姑娘追
--
少儿体操
--
乌拉泊古城遗址
--
疙瘩城遗址
--
二亿三千万年前古鲵化石
--
高崖子牧场绿草沟岩画
--
唐代盐湖烽火台
--
细石器
--
金饰
--
双羊铜饰牌
--
双耳高足铜(钅复)
--
陶罐
--
赵国柱
--
虎(国画)行思玉
--
农家小院(油画)李辉
--
行怀廷
--
翁伯翔
--
书画家下乡服务
--
篆刻朱庆云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 区划
--
第一章 境 域
----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
第二节 境域变迁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代区划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
----
第四节 县境地名
--
第四章 县机关驻地和区、乡(镇)、场概况
----
第一节 县机关驻地
----
第二节 安宁渠区
----
第三节 安宁渠乡
----
第四节 青格达湖乡
----
第五节 四十户乡
----
第六节 六十户乡
----
第七节 达坂城区
----
第八节 达坂城镇
----
第九节 东沟乡
----
第十节 西沟乡
----
第十一节 阿克苏乡
----
第十二节 柴窝堡乡
----
第十三节 二工乡
------
[附]新疆 第一村——八家户村
----
第十四节 地窝堡乡
----
第十五节 七道湾乡
----
第十六节 大湾乡
----
第十七节 板房沟乡
----
第十八节 水西沟乡
----
第十九节 托里乡
----
第二十节 永丰乡
----
第二十一节 甘沟乡
----
第二十二节 萨尔达坂乡
----
第二十三节 小渠子乡
----
第二十四节 萨尔乔克牧场
----
第二十五节 高崖子牧场
------
[附一]芦草沟乡概况
------
[附二]自治区等驻乌鲁木齐县境主要单位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 质
----
第一节 构 造
----
第二节 地 层
--
第二章 地 貌
----
第一节 山 地
----
第二节 平 原
----
第三节 盆 地
----
第四节 丘 陵
----
第五节 沟 壑
--
第三章 气 候
----
第一节 四季特点
----
第二节 气 温
----
第三节 降水 蒸发 湿度
----
第四节 无霜期
----
第五节 风 云量
----
第六节 光照 日照
----
第七节 地温与冻土
----
第八节 物 候
--
第四章 水 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土 壤
----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
第二节 土壤养分
--
第六章 植 被
----
第一节 植被特征
----
第二节 植被类型及分布
--
第七章 野生动植物和矿藏
----
第一节 野生动物
----
第二节 野生植物
----
第三节 矿 藏
--
第八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低温 冻害
----
第二节 干 旱
----
第三节 洪 涝
----
第四节 雷暴 冰雹
----
第五节 大风 干热风
----
第六节 地 震
第三编 人口 人民生活
--
第一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自然变动
----
第二节 机械变动
--
第二章 人口普查
--
第三章 人口分布、密度
--
第四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构成
----
第三节 年龄构成
----
第四节 文化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五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计划生育政策
----
第四节 节育措施
----
第五节 优生 优育
--
第六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牧民生活
----
第二节 职工生活
第四编 民族 宗教
--
第一章 民 族
----
第一节 汉 族
----
第二节 回 族
----
第三节 哈萨克族
----
第四节 维吾尔族
----
第五节 其他民族
--
第二章 宗 教
----
第一节 伊斯兰教
----
第二节 佛 教
----
第三节 道 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其他宗教
----
第六节 宗教管理
第五编 农 业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 减租反霸
----
第三节 土地改革
----
第四节 互助合作
------
[附]火星集体农庄
----
第五节 人民公社
----
第六节 生产责任制
----
第七节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
第三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概况
----
第二节 农业区划
----
第三节 农业灌溉区
----
第四节 役畜 机具
----
第五节 农业投资
----
第六节 整地改土
----
第七节 “五好”建设
--
第四章 作物种类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油料作物
----
第三节 其他作物
--
第五章 作物面积、产量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油料作物
--
第六章 耕作制度和措施
----
第一节 推广条播合理密植
----
第二节 倒茬 轮作
----
第三节 复播 间作 套种
----
第四节 推广水稻育苗插秧
----
第五节 塑膜覆盖
--
第七章 作物保护
----
第一节 病害种类及防治
----
第二节 虫害种类及防治
----
第三节 草害及防治
--
第八章 蔬 菜
----
第一节 生产历史
----
第二节 基地建设
----
第三节 种植品种
----
第四节 生产水平
----
第五节 栽培技术
----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七节 蔬菜产销
------
[附]乌鲁木齐县菜农赴吉尔吉斯斯坦合作建立蔬菜生产基地
第六编 畜牧业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官办养畜场
----
第二节 私有制牧主经济
----
第三节 牧区民主改革
----
第四节 牧业合作化
----
第五节 公私合营牧场 地方国营牧场
----
第六节 农牧结合人民公社
----
第七节 生产责任制
--
第三章 草场资源及管护
----
第一节 草场类型
----
第二节 季节草场
----
第三节 草场质量
----
第四节 草场改良
----
第五节 草场保护
--
第四章 畜禽种类及品种改良
----
第一节 牲 畜
----
第二节 家 禽
--
第五章 畜牧业生产
----
第一节 草原牧业
----
第二节 农区养殖业
----
第三节 牧用机具
----
第四节 生产效益
--
第六章 疫病防治
----
第一节 家畜传染病
----
第三节 家禽传染病
----
第三节 禽畜寄生虫病、普通病
----
第四节 疫病防治措施
第七编 林 业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林业专业机构
----
第三节 县造林、防火机构
------
[附]县境内国营林场
--
第二章 林木资源
----
第一节 林区分布
----
第二节 林地面积和木材蓄积量
----
第三节 树种资源
--
第三章 育苗 造林
----
第一节 育 苗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果林园艺
--
第四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天然林管理
----
第二节 人工林管理
--
第五章 林木保护
----
第一节 护林防火 防乱砍滥伐
----
第二节 林木病虫害及防治
第八编 农牧机具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县级农牧机械机构
----
第二节 乡农牧机械管理服务站
--
第二章 农牧机具种类
----
第一节 人畜力机具
----
第二节 机动农机具
--
第三章 农机发展和机械化水平
----
第一节 农机发展进程
----
第二节 农作机械化水平
--
第四章 经营体制 农机队伍
----
第一节 农机经营体制
----
第二节 农机队伍
--
第五章 科研和维修
----
第一节 农机研究、制造
----
第二节 农机推广、普及
----
第三节 农机维修
--
第六章 农机监理
----
第一节 重点监测 日常监理
----
第二节 监理案件查处
第九编 水利 渔业
--
第一章 水 利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引水工程
----
第四节 蓄水工程
----
第五节 提水工程
----
第六节 人畜饮水工程
----
第七节 水利管理
----
第八节 防洪抗旱
--
第二章 渔 业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渔业开发
----
第三节 基地建设
----
第四节 养殖品种
第十编 屯 垦
--
第一章 清代以前屯田
--
第二章 清代屯垦
----
第一节 军 屯
----
第二节 民 屯
----
第三节 犯 屯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屯垦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屯垦
----
第一节 沿 革
----
第二节 一○四团场
----
第三节 三坪农场
----
第四节 五一农场
----
第五节 头屯河农场
----
第六节 西山农牧场
----
第七节 养禽场
第十一编 工 业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二章 私营手工业
----
第一节 原有面貌
----
第二节 复兴发展
--
第三章 县属工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产业结构和主要厂矿
------
[附]乌鲁木齐水电机电设备总公司
----
第三节 企业管理
--
第四章 乡镇工业
--
第五章 煤炭和电力工业
----
第一节 煤炭工业
----
第二节 电力工业
------
[附一]变电所
------
[附二]驻县境自治区等单位大中型工业企业
第十二编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二章 发展概况
--
第三章 企业体制
----
第一节、乡镇办企业
------
[附]红山棉纺厂 新疆 第一石油管道配件厂 大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
第二节 村办企业
------
[附]八家户农工商总公司
----
第三节 联户办企业
------
[附]建新砖厂
----
第四节 个体、私营企业
------
[附]远达工贸实业总公司
--
第四章 产业结构
----
第一节 建筑材料业
----
第二节 煤炭采掘业
----
第三节 食品加工业
----
第四节 纺织业
----
第五节 化工制品业
----
第六节 金属制品业
----
第七节 建筑业
----
第八节 其他行业
--
第五章 经济效益与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经济效益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三节 企业整顿与技术培训
第十三编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 通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古 道
----
第三节 公 路
----
第四节 桥涵 过水路面
----
第五节 运输工具
----
第六节 驿 运
----
第七节 公路运输
------
[附]远达汽车运输公司
----
第八节 公路交通管理
----
第九节 铁 路
----
第十节 民 航
--
第二章 邮 电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邮 政
----
第三节 电 信
第十四编 商 业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二章 私营商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私营商业
--
第三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基层供销社
----
第三节 专业公司
----
第四节 体制改革
----
第五节 购销业务
--
第四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公司 商场
------
[附]商办工业企业
--
第五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主要市场简介
------
[附]大湾乡八户梁村境内的六大市场
第十五编 粮 油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机构
--
第二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收 购
----
第二节 销 售
----
第三节 议购议销
--
第三章 粮油储运
----
第一节 储 存
----
第二节 调 运
--
第四章 粮油加工
----
第一节 传统加工
----
第二节 机械加工
第十六编 财税 金融
--
第一章 财 政
----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
--
第二章 税 务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工商税 杂税
----
第三节 田赋 农业税
----
第四节 牧业税
--
第三章 金 融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流通货币
----
第三节 存款 储蓄
----
第四节 贷款 拨款
----
第五节 债 券
----
第六节 保 险
第十七编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县城沿革
----
第三节 集镇建设
------
[附]安宁渠集镇规划方案
----
第四节 农村建设
----
第五节 牧区建设
----
第六节 公用事业
--
第二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建筑业管理
--
第三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状况
----
第二节 环保措施
------
[附]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十八编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 划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计划体制
----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
----
第四节 经济结构
--
第二章 统 计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统计制度
----
第三节 普查和抽样调查
----
第四节 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
--
第三章 物资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物资种类
----
第三节 物资供应
--
第四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市场物价
----
第三节 物价监督
--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
第四节 产品质量监督
--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市场建设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第四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五节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登记管理
----
第六节 经济违章违法案件查处
----
第七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八节 商标注册管理
------
[附]个协 消协
--
第七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土地资源与利用
----
第二节 机 构
----
第三节 地政管理
----
第四节 房产管理
--
第八章 审 计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审计监督
第十九编 政党 群团
--
第一章 中共乌鲁木齐县委员会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历届党代会
----
第三节 干部工作
----
第四节 宣传教育
----
第五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六节 纪律检查
----
第七节 政法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迪化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迪化县党部沿革
----
第二节 党务活动
--
第三章 民主党派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乌鲁木齐县支部委员会
----
第二节 工人组织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
第四节 青年组织
----
第五节 农牧民组织
----
第六节 商业团体
----
第七节 科技、教育、文化团体
第二十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清代政权
----
第一节 建县前乌鲁木齐地区地方政权
----
第二节 清代县署
--
第二章 民国县公署、县政府
----
第一节 县公署
----
第二节 县政府
------
[附]迪化县参议会
--
第三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政府工作机构
----
第三节 基层行政机构
----
第四节 信访工作
----
第五节 行政监察
--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
第四节 普 选
--
第五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政协乌鲁木齐县委员会
----
第二节 政协工作机构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第二十一编 重大政事
--
第一章 清代和民国时期重大政事
----
第一节 乌鲁木齐回民起义
----
第二节 迪化辛亥起义
----
第三节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在迪化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重大政事
----
第一节 建立民主政权
----
第二节 抗美援朝
----
第三节 “三反”、“五反”运动
----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五节 肃反运动
----
第六节 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
第七节 “大跃进”
----
第八节 “反右倾”
----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十一节 揭、批、查
----
第十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十三节 农业学大寨
----
第十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十五节 体制改革
第二十二编 军 事
--
第一章 军事机关
----
第一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县境军事机关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县军事机关
--
第二章 驻军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清代、民国部队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部队
----
第三节 民众武装
--
第三章 兵 役
----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兵役
----
第二节 新中国兵役
--
第四章 民 兵
----
第一节 领导体制
----
第二节 组织建设
----
第三节 军政训练
----
第四节 主要活动
--
第五章 重大兵事
----
第一节 军民联合驱逐外敌阿古柏
----
第二节 马仲英部窜扰迪化
----
第三节 迪化南山剿匪
第二十三编 民 政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二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拥 军
----
第二节 优 待
----
第三节 抚 恤
--
第三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困难救济
----
第三节 农村“五保”
----
第四节 兴办收养孤老、孤儿机构
--
第四章 扶 贫
--
第五章 安 置
----
第一节 复转军人安置
----
第二节 移民安置和哈萨克族牧民安置
----
第三节 支边青壮年安置
----
第四节 残疾人安置
----
第五节 “三类人员”安置
--
第六章 婚姻、殡葬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七章 残疾人工作
--
第八章 老龄工作
第二十四编 劳动 人事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二章 干部管理
----
第一节 人员编制
----
第二节 干部状况
----
第三节 干部来源
----
第四节 干部任用 干部培训
----
第五节 干部管理 干部调配
----
第六节 行政职务确定和职称改革
--
第三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招工 调配
----
第二节 培训 考核
----
第三节 安全监察
----
第四节 劳务市场
----
第五节 劳动争议仲裁
----
第六节 人才交流
----
第七节 劳动就业
--
第四章 劳动工资
----
第一节 工资制度
----
第二节 工资调整
----
第三节 津贴 补贴 奖金
--
第五章 福利 保险
----
第一节 福 利
----
第二节 保 险
--
第六章 离休 退休 退职
----
第一节 离 休
----
第二节 退 休
----
第三节 退 职
----
第四节 老干部工作
第二十五编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公 安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四节 出入境管理
----
第五节 刑事侦察
----
第六节 交通管理
----
第七节 消 防
------
[附]火灾
----
第八节 看守所管理
--
第二章 检 察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七节 民事审判、行政审判检察
--
第三章 审 判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刑事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经济审判
----
第六节 行政审判和告诉申诉审判
----
第七节 执行工作
----
第八节 复查、平反工作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
----
第三节 人民调解
----
第四节 律师业务
----
第五节 公证业务
第二十六编 教 育
--
第一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义塾 书院 学堂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二章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职业技术学校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牧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四章 机构和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教师队伍
--
第五章 教育经费和勤工俭学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勤工俭学
第二十七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服务机构
------
[附]新中国成立前迪化县境农牧科技机构
----
第三节 科技团体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科技人员结构
----
第二节 农业科技网络
--
第三章 科技工作 科普活动
----
第一节 科技工作
----
第二节 科学普及活动
--
第四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农业区划
----
第二节 实施科技计划
----
第三节 实施“星火计划”
----
第四节 实施“丰收计划”
----
第五节 其他科技成果
第二十八编 文 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业余文艺演出和歌咏活动
------
[附]抗日战争时期迪化城乡的革命文艺活动
----
第三节 哈萨克族阿肯弹唱和舞蹈
------
[附]阿肯弹唱歌谣选
----
第四节 维吾尔族舞蹈和麦西来甫
----
第五节 回族花儿
------
[附]回族花儿唱词选
----
第六节 摄影 书法 绘画
----
第七节 戏 剧
----
第八节 文艺创作
----
第九节 社火 杂技
----
第十节 电影放映
----
第十一节 民歌 谚语
------
[附一]维吾尔族民歌选
------
[附二]回族民歌选
------
[附三]维吾尔族谚语选
------
[附四]哈萨克族谚语选
------
[附五]回族谚语选
----
第十二节 传说 故事 轶闻
--
第二章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机 构
----
第二节 广 播
----
第三节 电 视
--
第三章 档案 史志 图书
----
第一节 档 案
----
第二节 编史修志
----
第三节 图 书
第二十九编 文物古迹 风景名胜
--
第一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古遗址
----
第二节 古墓葬
----
第三节 古建筑
----
第四节 历史文物
--
第二章 风景名胜
----
第一节 已开发旅游景点
----
第二节 待开发旅游景点
----
第三节 旅游设施建设与旅游服务
第三十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卫 生
----
第一节 机 构
------
[附]驻县医疗单位
----
第二节 医疗队伍
----
第三节 医疗设备
----
第四节 医疗水平
----
第五节 医疗制度
----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七节 公共卫生
----
第八节 地方病防治
------
[附]恶性肿瘤
----
第九节 卫生防疫
------
[附]鼠疫预防
----
第十节 妇幼保健
--
第二章 体 育
----
第一节 机构 设施
----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
第三节 职工体育
----
第四节 农牧民体育
----
第五节 学校体育
----
第六节 人才培养
第三十一编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章 机 构
--
第二章 民族团结
----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
----
第二节 民族团结好人好事
--
第三章 军民团结
----
第一节 军爱民 民拥军
----
第二节 创建“双模”“双拥”县
----
第三节 军民共建
--
第四章 文明礼貌活动
----
第一节 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
----
第二节 创建文明单位
----
第三节 评选“十星级文明户”
--
第五章 学雷锋 树新风
----
第一节 开展学雷锋活动
----
第二节 学雷锋做好人好事
第三十二编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徐学功
----
妥明
----
卢殿魁
----
陶明樾
----
昂达玛斯·都拜
----
依尔赛依提
----
王金才
----
杨富林
----
克来巴依·召吾肯
----
韩景德
----
刘振芳
----
哈斯木·叶木力巴依
----
陈宝山
----
郭震
----
刘凤岐
----
吴金平
----
张万才
----
毛忠义
----
魏增锁
----
杨志新
----
马成基
----
王应虎
----
卡玛力·阿巴斯
----
赵诚
----
张应科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吐尔逊·阿力甫
----
哈斯木·沙尔山巴依
----
阿不都·肉孜
----
阿德力拜克
----
宋亨忠
----
孙光耀
----
刘生才
----
司马义·吾守尔
----
顾祖基
----
郭永新
----
郑发起
----
张思静
----
何占山
----
徐杰
----
冶占林
----
朱荣
--
第三章 人物表
附录
--
一、1994~1998年乌鲁木齐县大事记
--
二、1994~1998年乌鲁木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
三、1994~1999年乌鲁木齐县县级领导班子成员
--
四、诗词、楹联选
编后记
《乌鲁木齐县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