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吐鲁番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5
出版时间:
2001年04月
目录
封面
吐鲁番市志
图片
--
吐鲁番市区图
--
吐鲁番市行政区划图
--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吐鲁番
----
朱德在吐鲁番
----
邓小平在吐鲁番
----
江泽民在吐鲁番
--
独特的景观
----
火焰山
----
晚霞中的艾丁湖
----
山区牧场
----
远眺葡萄沟
----
葡萄沟一角
----
晾房
----
坎儿井
--
日新月异的吐鲁番市
----
旅游文化广场夜景
----
葡萄一条街
----
旅游文化广场
----
市政府办公楼
----
雕塑——葡萄姑娘
----
老城路一角
----
市贸易中心
--
绿洲特色农业
----
葡萄丰收
----
葡萄熟了
----
绒长、洁白的棉花
----
小麦
----
无核白葡萄
----
白加干葡萄
----
马奶子葡萄
----
紫葡萄
----
红葡萄
----
喀什哈葡萄
----
索索葡萄
----
桑椹
----
哈密瓜
--
防风治沙水利建设
----
改造沙漠、造福子孙
----
植树造林
----
沙漠植物园
----
林荫大道
----
塔尔郎大渠
--
矿产资源
----
煤炭
----
铜矿石
----
堆积如山的原盐
----
石英石矿
----
陶土
----
石膏矿
----
石灰石矿
----
原盐
----
石墨
----
冰硝
----
铁矿石
--
稳步发展的地方工业
----
石油钻探
----
化工产品
----
罐头
----
啤酒
----
地毯
----
葡萄酒
----
塑料制品
--
优越的投姿环境
----
程控电话
----
高等级公路
----
吐鲁番火车站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学习邓小平理论研讨会
----
市文明建设暨创卫生城市动员大会
----
义诊
----
第六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
----
吐鲁番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
葡萄节中的签约仪式
----
葡萄节
----
吐鲁番市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双连冠
----
中美吐鲁番学联合考察与研究
----
新闻培训班
--
科教兴市
----
科教兴市大会
----
市委、市政府表彰优秀科技拔尖人才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在试验棚搞研究
----
欢乐向上的小学生
----
吐鲁番市中、小学开展电教
--
文化体育医疗
----
摔跤
----
维吾尔族歌舞
----
沙疗
--
旅游资源
----
交河故城
----
车师王陵
----
高昌故城
----
千佛洞
----
苏公塔
--
民风民俗
----
维吾尔族姑娘
----
清真寺院
----
葡萄彩车
----
民族歌舞
----
招待外国客人
----
维吾尔族庭院
--
史志工作
----
市五套班子领导合影
----
《吐鲁番市志》编辑人员在艾丁湖南沿实地考察留影
----
《吐鲁番市志》评稿会与会人员合影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政区沿革
--
第一章 位置与沿革
----
第一节 位置面积
----
第二节 沿革述略
--
第二章 政区变迁
----
第一节 车师国疆域
----
第二节 高昌郡辖区
----
第三节 高昌王国疆域
----
第四节 西州政区
----
第五节 高昌回鹘疆域
----
第六节 叶尔羌汗国吐鲁番总督辖区
----
第七节 吐鲁番厅辖区
----
第八节 吐鲁番县辖区
----
第九节 吐鲁番市辖区
--
第三章 乡镇街道概况
----
第一节 老城路办事处
----
第二节 高昌路办事处
----
第三节 大河沿镇
----
第四节 七泉湖镇
----
第五节 亚尔乡
----
第六节 葡萄乡
----
第七节 艾丁湖乡
----
第八节 恰特卡勒乡
----
第九节 三堡乡
----
第十节 二堡乡
----
第十一节 胜金乡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地质历史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博格达山
----
第二节 火焰山和盐山
----
第三节 觉罗塔格山
----
第四节 艾丁湖
----
第五节 戈壁沙地
----
第六节 绿洲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要素
----
第二节 四季气候
----
第三节 气候分区
----
第四节 物候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
第一节 动物
----
第二节 植物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干旱
----
第二节 洪灾
----
第三节 霜冻
----
第四节 地震
第三编 绿洲水利
--
第一章 坎儿井
----
第一节 坎儿井起源
----
第二节 坎儿井建设
----
第三节 坎儿井规模
----
第四节 坎儿井灌溉效益
----
第五节 坎儿井研究
--
第二章 水利工程
----
第一节 引水工程
------
附:新疆省长兼督办新疆军务善后事宜公署训令一令吐鲁番县知事陶明樾
----
第二节 蓄水工程
----
第三节 提水工程
----
第四节 防洪工程
----
第五节 排水治碱工程
----
第六节 草原水利工程
--
第三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渠道管理
----
第二节 水库管理
----
第三节 坎儿井管理
----
第四节 机电井管理
----
第五节 灌溉管理
----
第六节 农电管理
----
第七节 抗旱
----
第八节 灌溉效益
--
第四章 农区改水和水能利用
----
第一节 农区改水
----
第二节 滴灌
----
第三节 水能利用
--
第五章 水利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水利事业机构
第四编 林 业
--
第一章 林业分区
----
第一节 天山水源涵养林区
----
第二节 平原防护经济林区
----
第三节 荒地固沙护牧林区
--
第二章 天然林
----
第一节 面积和分布
----
第二节 林材蓄积量
--
第三章 人工造林
----
第一节 育苗
----
第二节 林木营造
----
第三节 义务植树
----
第四节 树种
--
第四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林木所有制
----
第二节 林木管护
----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五章 林业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第五编 防风治沙
--
第一章 大风成因与危害
----
第一节 成因与特点
----
第二节 程度与危害
----
第三节 干热风
----
第四节 沙害
----
第五节 风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二章 防风治沙措施
----
第一节 植树防风挡沙
----
第二节 种草固沙
----
第三节 耕作治沙
----
第四节 节水防风治沙
----
第五节 机械方法防风固沙
--
第三章 沙漠防治研究
----
第一节 治沙站
----
第二节 沙漠植物园
----
第三节 研究成果与推广
--
第四章 盐碱化土壤改良
----
第一节 盐渍土壤分布
----
第二节 改良措施
--
第五章 风沙防治效益
----
第一节 防风效益
----
第二节 固沙效益
----
第三节 改良气候
----
第四节 经济收益及成本核算
第六编 人 口
--
第一章 源流
--
第二章 人口数量
----
第一节 汉唐时期人口
----
第二节 明清时期人口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人口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
--
第三章 人口分布
----
第一节 城镇人口
----
第二节 农村牧区人口
----
第三节 人口密度
--
第四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职业构成
----
第四节 民族构成
--
第五章 人口素质
----
第一节 身体素质
----
第二节 文化素质
--
第六章 人口调查
----
第一节 人口普查
----
第二节 抽样调查
--
第七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口增长
----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
----
第三节 节育与晚婚
----
第四节 计划生育管理机构
第七编 民 族
--
第一章 车师土著
----
第一节 居住史
----
第二节 生活习惯
--
第二章 突厥
----
第一节 迁入史略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章 铁勒诸部
----
第一节 迁入史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四章 维吾尔族
----
第一节 迁居史略
----
第二节 风俗
--
第五章 汉族
----
第一节 迁居史略
----
第二节 风俗
----
第三节 古代姓氏
--
第六章 回族
----
第一节 迁居史略
----
第二节 风俗
--
第七章 其他民族
----
第一节 蒙古族
----
第二节 满族
--
第八章 民族关系
----
第一节 邻里关系
----
第二节 语言关系
----
第三节 互相收养子女
----
第四节 团结互助
--
第九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
第二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第三节 改善少数民族生活
----
第四节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
----
第五节 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
第六节 民族工作机构
第八编 社会生活
--
第一章 社会经济关系
----
第一节 北凉时期和高昌王国社会经济关系
----
第二节 唐西州时期社会经济关系
----
第三节 高昌回鹘王国社会经济关系
----
第四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关系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经济关系
--
第二章 城镇居民生活
----
第一节 职工生活
----
第二节 个体经营者生活
--
第三章 农牧民生活
----
第一节 经济收入
----
第二节 消费水平
--
第四章 家庭
----
第一节 家庭规模
----
第二节 五好家庭
----
第三节 农村奔小康
------
附一:吐鲁番农村小康乡(镇)标准(修订)
------
附二:吐鲁番农村小康户标准(修订)
--
第五章 社会风尚
----
第一节 爱国主义教育
----
第二节 学习雷锋
----
第三节 “三优一学”
----
第四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
----
第五节 军民共建文明单位
第九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城乡规划
----
第一节 城镇规划
----
第二节 农村规划
--
第二章 市区建设
----
第一节 古代城址建筑
----
第二节 新城建设
--
第三章 乡镇建设
----
第一节 镇区建设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第四章 建筑风格
----
第一节 风格类型
----
第二节 生土建筑
--
第五章 房地产
----
第一节 房产管理
----
第二节 地产管理
----
第三节 土地管理
--
第六章 环境监测与治理
----
第一节 环境监测
----
第二节 市区绿化与环境治理
--
第七章 城乡建设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城乡建设企事业机构
----
第三节 建筑业
第十编 农 业
--
第一章 历代屯垦
----
第一节 两汉屯垦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屯垦
----
第三节 唐代屯垦
----
第四节 清代屯垦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屯垦
--
第二章 农业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劳动力资源
--
第三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畜力农具
----
第二节 农用动力机具
----
第三节 农机具制造维修
----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
第五节 农机管理
--
第四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节 种植区划
----
第三节 农作物
--
第五章 蚕桑与养殖
----
第一节 蚕桑
----
第二节 养殖
--
第六章 农业技艺
----
第一节 改良土壤
----
第二节 施肥
----
第三节 轮作复种
----
第四节 地膜覆盖
----
第五节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
第七章 农业经营
----
第一节 投入产出水平
----
第二节 主要产品和产量
--
第八章 农业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三节 农场
第十一编 葡 萄
--
第一章 葡萄栽培述略
----
第一节 文献记载
----
第二节 考古实物
----
第三节 葡萄生产
--
第二章 葡萄与气候
----
第一节 葡萄与温度
----
第二节 葡萄与光照
----
第三节 葡萄与降水
----
第四节 葡萄与灾害性气候
--
第三章 葡萄品种
----
第一节 品种资源
----
第二节 栽培品种
--
第四章 葡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
----
第一节 葡萄栽培
----
第二节 葡萄病虫害防治
--
第五章 葡萄生产基地建设
----
第一节 葡萄商品生产基地
----
第二节 葡萄基地政策
--
第六章 贮藏与加工
----
第一节 贮藏保鲜
----
第二节 制干
----
第三节 酿酒与制罐
--
第七章 经营效益与价格
----
第一节 经营效益
----
第二节 葡萄价格
第十二编 畜 牧
--
第一章 生产体制
----
第一节 私营放牧和牧业合作化
----
第二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草场
----
第一节 天然草场
----
第二节 草场基本建设
----
第三节 草场协议
----
第四节 农区饲草饲料资源
--
第三章 牲畜
----
第一节 羊
----
第二节 牛
----
第三节 马
----
第四节 驴
----
第五节 其他畜禽
--
第四章 牲畜饲养
----
第一节 草场牧放
----
第二节 农区养畜
----
第三节 转场
----
第四节 繁殖
----
第五节 剪毛
----
第六节 育肥
----
第七节 奶牛饲养
----
第八节 牲畜饲养结构
----
第九节 牧业灾害及抗灾保畜
--
第五章 畜病防治
----
第一节 畜病
----
第二节 农药中毒
----
第三节 预防
--
第六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饲养量
----
第二节 经营效益
----
第三节 畜牧机构
第十三编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
----
第二节 村办企业
----
第三节 联办企业
----
第四节 个体企业
--
第二章 经营行业
----
第一节 加工业
----
第二节 化学工业
----
第三节 开采业
----
第四节 水电工业
----
第五节 建材业
----
第六节 建筑业
----
第七节 交通运输业
----
第八节 其他工业
----
第九节 商业
----
第十节 饮食业
----
第十一节 旅游服务业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产业结构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
第四节 管理机构
第十四编 工 业
--
第一章 矿产资源
----
第一节 煤炭石油矿
----
第二节 化工原料矿
----
第三节 有色金属矿
----
第四节 非金属矿
--
第二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官办手工业
----
第二节 民营工业
----
第三节 集体工业
----
第四节 国有工业
--
第三章 工业行业
----
第一节 能源工业
----
第二节 采矿业
----
第三节 盐化工业
----
第四节 酿造业
----
第五节 食品工业
----
第六节 加工修造
----
第七节 棉纺服装和特需用品工业
----
第八节 其他轻工业
----
第九节 建材陶瓷工业
--
第四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工业结构
----
第二节 经营效益
----
第三节 机构队伍
第十五编 交 通
--
第一章 古道
----
第一节 两汉时期古道
----
第二节 隋唐时期古道
----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古道
--
第二章 公路
----
第一节 312国道
----
第二节 省道
----
第三节 市乡公路
----
第四节 垦区公路
----
第五节 矿区公路
----
第六节 旅游公路
----
第七节 牧区公路
----
第八节 乡间公路
----
第九节 吐—乌—大高等级公路
--
第三章 桥梁
----
第一节 大型桥梁
----
第二节 中型桥梁
----
第三节 小型桥梁
--
第四章 公路运输
----
第一节 畜力运输
----
第二节 汽车客运
----
第三节 汽车货运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五章 铁路运输
----
第一节 兰新铁路吐鲁番段
----
第二节 南疆铁路吐鲁番段
--
第六章 航空运输
----
第一节 导航站
----
第二节 导航业务
第十六编 邮 电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烽燧
----
第二节 馆驿
----
第三节 军台驿站
----
第四节 裁驿设邮
----
第五节 局所和邮路
----
第六节 邮政业务
----
第七节 邮政通信质量
--
第二章 电信
----
第一节 筹办电信
----
第二节 电信设备和网络
----
第三节 电信业务
----
第四节 电信质量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第二节 业务收支
--
第四章 机构与职工队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职工队伍
第十七编 商 贸
--
第一章 商业体制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国有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二章 商贸网点
----
第一节 批发站
----
第二节 零售网点
----
第三节 农贸集市
--
第三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贡赐贸易
----
第二节 帛练、牲畜交易
----
第三节 百货购销
----
第四节 五金交电购销
----
第五节 石油购销
----
第六节 烟、酒、糖、糕点购销
----
第七节 茶畜购销
----
第八节 日用杂品购销
----
第九节 农牧业生产资料
----
第十节 葡萄、瓜果购销
----
第十一节 棉花、烟叶购销
----
第十二节 蔬菜、副食品购销
----
第十三节 物资购销
----
第十四节 废品回收利用
--
第四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五章 外贸
----
第一节 商品收购
----
第二节 调拨与出口
--
第六章 商品储运
----
第一节 储存
----
第二节 运输
第十八编 粮食
--
第一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粮食收购
----
第二节 油料收购
----
第三节 粮油议购
----
第四节 粮油销售
----
第五节 粮油票证管理
--
第二章 粮油储运
----
第一节 粮仓建设
----
第二节 粮食保管
----
第三节 粮食调运
--
第三章 粮油加工
----
第一节 粮食加工
----
第二节 油品加工
----
第三节 饲料加工
--
第四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粮食市场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第四节 经营效益
第十九编 旅游
--
第一章 旅游资源
----
第一节 自然景观
----
第二节 人文景观
--
第二章 旅游景区与旅游线路
----
第一节 旅游景区
----
第二节 旅游线路
--
第三章 旅游服务
----
第一节 交通服务
----
第二节 住宿服务
----
第三节 饮食服务
----
第四节 游览服务
----
第五节 购物服务
----
第六节 娱乐服务
--
第四章 游客
----
第一节 港澳台及国际游客
----
第二节 国内游客
----
第三节 游客季节性变化
--
第五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旅游服务机构
第二十编 金 融
--
第一章 货币种类
----
第一节 清代以前货币
----
第二节 清代货币
----
第三节 民国时期货币
----
第四节 人民币发行
--
第二章 货币管理
----
第一节 货币投放和回笼
----
第二节 现金管理
----
第三节 工资基金管理
--
第三章 存储
----
第一节 存款
----
第二节 储蓄
--
第四章 信贷与拨款
----
第一节 民间借贷
----
第二节 典当
----
第三节 银行信贷
----
第四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
--
第五章 联行结算
----
第一节 结算
----
第二节 同城票据交换
--
第六章 证券与债券
----
第一节 国家证券与国库券
----
第二节 企业股票与债券
--
第七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种类
----
第二节 理赔
--
第八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新疆商业银行吐鲁番分行
----
第二节 中国人民银行吐鲁番市(县)支行
----
第三节 中国工商银行吐鲁番市(县)支行
----
第四节 中国农业银行吐鲁番市(县)支行
----
第五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吐鲁番市支行
----
第六节 中国银行吐鲁番支行
----
第七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吐鲁番市(县)支公司
----
第八节 吐鲁番市(县)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九节 吐鲁番市城市信用合作社
第二十一编 财政 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种
----
第二节 税款征收
----
第三节 税款减免
--
第三章 机构队伍
----
第一节 财政机构
----
第二节 税务机构
第二十二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编制
----
第二节 计划实施
--
第二章 统计
----
第一节 统计报表
----
第二节 统计调查
----
第三节 统计管理与成果
--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
----
第三节 个体工商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四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物价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物价
----
第三节 农产品成本调查
----
第四节 商品比价
----
第五节 物价检查监督
--
第五章 计量管理
----
第一节 计量沿革
----
第二节 面积计算
----
第三节 重量计算
----
第四节 长度计算
----
第五节 计量管理监督
--
第六章 审计
----
第一节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
----
第二节 行政事业审计
----
第三节 自筹基建资金审计
----
第四节 待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
----
第五节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审计
----
第六节 社会审计
--
第七章 经济管理机构
----
第一节 市计划委员会
----
第二节 市统计局
----
第三节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
第四节 市物价局
----
第五节 市标准计量局
----
第六节 市审计局
第二十三编 政党 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吐鲁番市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县级党(工)委
----
第二节 组织工作
----
第三节 宣传工作
----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五节 纪律检查工作
----
第六节 党的代表大会
----
第七节 重大政事纪略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吐鲁番县党部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重要活动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六节 其他团体
第二十四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吐鲁番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市(县)人大常委会
--
第二章 地方政府
----
第一节 车师王国
----
第二节 戊己校尉
----
第三节 高昌郡
----
第四节 高昌王国
----
第五节 唐代西州
----
第六节 高昌回鹘王国
----
第七节 元代火州行政机构
----
第八节 明代哈刺火州地方政权
----
第九节 吐鲁番旗
----
第十节 吐鲁番抚民同知
----
第十一节 吐鲁番善后局
----
第十二节 吐鲁番直隶厅
----
第十三节 吐鲁番县署
----
第十四节 市(县)人民政府
----
第十五节 乡镇政权
----
第十六节 重大政务活动
--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协吐鲁番市委员会
----
第一节 市(县)政协机构
----
第二节 政协市(县)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 政协主要工作
第二十五编 政 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治安管理
------
附:军统、中统在吐鲁番县的主要活动
----
第二节 户籍管理
----
第三节 交通管理
----
第四节 外事管理
----
第五节 刑事侦察
----
第六节 消防
----
第七节 监所管理
----
第八节 公安机构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监所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机构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刑事审判
----
第二节 民事审判
----
第三节 经济审判
----
第四节 行政审判
----
第五节 法院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律师
----
第二节 公证
----
第三节 人民调解
----
第四节 法律宣传
----
第五节 市(县)司法局
第二十六编 民 政
--
第一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公益事业
----
第二节 五保户、困难户救济
----
第三节 残联工作
--
第二章 救灾与扶贫
----
第一节 发放救济粮款
----
第二节 扶贫
--
第三章 优待抚恤
----
第一节 优待
----
第二节 抚恤
--
第四章 见义勇为基金会
----
第一节 基金会组织
----
第二节 资金筹措与发放
--
第五章 安置
----
第一节 复转军人安置
----
第二节 支边青壮年安置
--
第六章 流动人员管理
----
第一节 收容
----
第二节 安置与遣返
--
第七章 婚姻管理
----
第一节 《婚姻法》宣传
----
第二节 婚姻登记
--
第八章 其他工作
----
第一节 公墓管理
----
第二节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
----
第三节 地名管理
--
第九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民政福利企业
第二十七编 劳动 人事
--
第一章 劳动
----
第一节 职工队伍
----
第二节 劳动就业
----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四节 职工培训
----
第五节 劳动安全保护
--
第二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队伍
----
第二节 干部调配
----
第三节 干部考核与奖惩
----
第四节 干部任免
----
第五节 职称评定
----
第六节 干部教育
--
第三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探亲工休
----
第三节 医疗制度
----
第四节 离退休待遇
----
第五节 社会养老保险统筹
--
第四章 编制
----
第一节 行政编制
----
第二节 事业编制
--
第五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第二十八编 侨务 外事
--
第一章 华侨和外籍华人
----
第一节 华侨
----
第二节 侨眷
----
第三节 外籍华人
--
第二章 华侨事务
----
第一节 落实侨务政策
----
第二节 归侨、侨眷安置接待
----
第三节 归侨、侨眷的救济和扶贫
----
第四节 侨汇和侨资企业
----
第五节 侨胞探亲旅游
--
第三章 外侨事务
----
第一节 外侨
----
第二节 外侨管理
--
第四章 外事往来
----
第一节 俄驻吐领事馆
----
第二节 入境外宾
----
第三节 出国管理
第二十九编 军 事
--
第一章 驻军
----
第一节 古代驻军
----
第二节 民国驻军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
--
第二章 民众武装
----
第一节 民团、自卫团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唐代府兵制
----
第二节 民国募兵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役
--
第四章 人防战备
----
第一节 民国时期防空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人防战备
--
第五章 军政、军民关系
----
第一节 参加地方建党建政
----
第二节 抢险救灾
----
第三节 支援地方建设
----
第四节 军民共建
--
第六章 重大兵事
----
第一节 汉朝与匈奴五争车师
----
第二节 东汉交河之战
----
第三节 班勇平定车师前后部
----
第四节 沮渠氏袭据高昌和交河
----
第五节 高车、柔然与(口厌)哒在车师之战
----
第六节 侯君集征伐麴氏高昌国
----
第七节 笃哇大军围喀拉和卓
----
第八节 吐鲁番与明王朝争夺哈密之战
----
第九节 吐鲁番与准噶尔之战
----
第十节 肃清莽噶里克叛乱之战
----
第十一节 阿古柏攻战吐鲁番城
----
第十二节 清军收复吐鲁番
----
第十三节 马仲英占据吐鲁番
----
第十四节 吐鄯托农民两次暴动
----
第十五节 少数起义部队官兵叛乱抢劫事件
----
第十六节 解放军进驻吐鲁番
----
第十七节 剿匪
第三十编 教 育
--
第一章 学前教育
--
第二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义学和私塾
----
第二节 小学
--
第三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教材教法
----
第二节 学制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
第四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艺徒农技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教育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成人大中专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文化补习与岗位培训
----
第三节 农牧民教育
--
第六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教育设施和经费
----
第三节 勤工俭学管理
----
第四节 教学督导和教研
第三十一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普活动
----
第一节 宣传与培训
----
第二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
----
第三节 基层科普组织
--
第二章 科技经费
--
第三章 科研成果与推广
----
第一节 科技项目
----
第二节 科技成果
----
第三节 科技推广
--
第四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研机构
----
第三节 科技队伍
第三十二编 文化
--
第一章 群众文艺
----
第一节 民间歌舞
----
第二节 业余文艺表演
----
第三节 民间工艺美术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乐舞创作
----
第二节 戏剧(傀儡戏)
----
第三节 书画 摄影
----
第四节 诗歌小说创作
----
第五节 壁画
--
第三章 档案
----
第一节 档案馆、库与队伍
----
第二节 档案收集与整理
----
第三节 档案管理与利用
----
第四节 档案编研
--
第四章 报刊 图书
----
第一节 报纸期刊
----
第二节 图书发行
----
第三节 图书阅览
--
第五章 史志工作
----
第一节 党史资料征集
----
第二节 地方志编撰
--
第六章 文化机构
----
第一节 文化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文化单位
第三十三编 广播 电影 电视
--
第一章 广播
----
第一节 广播网
----
第二节 广播宣传
----
第三节 播音技术
--
第二章 电影
----
第一节 电影放映场所
----
第二节 影片发行放映
----
第三节 农牧区电影放映队
--
第三章 电视
----
第一节 无线电视
----
第二节 有线电视
----
第三节 乡镇设备
--
第四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第三十四编 医疗卫生
--
第一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 结核病防治
----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
第四节 公共卫生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维吾尔医
----
第四节 沙疗
----
第五节 医疗设施与医疗水平
--
第三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三节 初级卫生保健
--
第四章 医疗制度与管理
----
第一节 医疗保健制度
----
第二节 医药经营
----
第三节 医政、药政管理
--
第五章 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三节 队伍与培训
第三十五编 体育
--
第一章 体育设施
----
第一节 体育场所
----
第二节 体育器材
--
第二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体育课
----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
----
第三节 体校训练
--
第三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传统体育
----
第二节 农牧民体育
----
第三节 职工体育
----
第四节 老年体育
----
第五节 其他体育活动
--
第四章 竞技体育
----
第一节 单位体育比赛
----
第二节 市(县)级体育比赛
----
第三节 参加吐鲁番地区体育比赛
----
第四节 参加自治区、全国体育比赛
--
第五章 机构与队伍
第三十六编 文物古迹
--
第一章 石器时代遗址
----
第一节 雅尔湖旧石器时代遗址
----
第二节 阿斯塔那细石器时代遗址
--
第二章 故城遗址
----
第一节 交河故城
----
第二节 高昌故城
----
第三节 安乐故城
--
第三章 古代墓葬
----
第一节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
第二节 雅尔湖古墓群
----
第三节 其他墓葬
--
第四章 石窟寺
----
第一节 雅尔湖千佛洞
----
第二节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第三节 其他石窟
--
第五章 古建筑
----
第一节 台藏塔
----
第二节 苏公塔
--
第六章 烽燧
----
第一节 胜金乡烽燧
----
第二节 其他烽燧
--
第七章 碑刻 石人
----
第一节 碑刻
----
第二节 石人
--
第八章 出土文物
----
第一节 墓志(表)
----
第二节 文书
----
第三节 棉麻丝织物
----
第四节 陶木器
----
第五节 泥俑
----
第六节 铜铁金属器
----
第七节 古尸
----
第八节 农作物及食品等
----
第九节 钱币
--
第九章 文物工作与吐鲁番学
----
第一节 文物工作
----
第二节 吐鲁番学
第三十七编 宗 教
--
第一章 佛教
----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
----
第二节 教派
----
第三节 佛经翻译与传抄
----
第四节 名僧
----
第五节 兴衰
--
第二章 摩尼教
----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
----
第二节 兴衰
----
第三节 经籍文书
----
第四节 遗存
--
第三章 祆教
----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
----
第二节 兴衰
--
第四章 道教
----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
----
第二节 道教文书的出土
----
第三节 道观与汉族习俗祠庙
--
第五章 景教与萨满教
----
第一节 景教
----
第二节 萨满教
--
第六章 伊斯兰教
----
第一节 传入与传播
----
第二节 教派与教义
----
第三节 寺院财产
----
第四节 清真寺与麻扎
----
第五节 朝觐
--
第七章 宗教事务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第三十八编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郑吉
----
班勇
----
释智林
----
麴嘉
----
麴伯雅
----
张雄
----
麴文泰
----
高耀
----
仆固俊
----
巴而术阿儿忒的斤
----
火赤哈儿的斤
----
唐仁祖
----
纽林的斤
----
鲁明善
----
舍蓝蓝
----
马祖常
----
岳帖穆尔
----
仳理伽普华
----
撒吉思
----
合刺普华
----
答里麻
----
博罗特木尔
----
全普庵撒里
----
道童
----
哈勒
----
阿喇纳
----
茂萨
----
额敏和卓
----
苏赉满
----
霍集斯
----
伊斯堪达尔
----
祖赫尔丁
----
阿克拉依都
----
屋荫松
----
铁木耳
----
阿不都哈力克·维吾尔
----
纳斯尔·拜克力
----
买力苏提·穆义提
----
曾问吾
----
曹宝珊
----
李鸿运
----
阿不都热一木江
----
马成义
----
吐尔地
----
张永和
----
加帕尔
----
依代土拉阿吉
----
阿不都热合满·穆义提
----
苏来满·乃买提
----
乃买提·海力拜提
----
王有镇
----
阿不杜瓦依提
----
武德禄
----
肉孜·吐尔迪
----
侯廷栋
----
卡吾力·达吾提
----
贾国钧
----
刘丙青
----
阿不都热合曼·艾木都拉
----
艾山·克里木
----
刘炳松
----
杜北高
----
克依木·肉孜
----
李嘉玉
----
朱卫中
----
彭建斌
--
第二章 优秀科技教育人才事略
----
吴明珠
----
柯生荣
----
宋诠
----
卢元真
----
卢霞
----
赵建新
----
柳洪亮
----
伊明·哈斯力
----
潘伯荣
----
陈洪轩
----
吴福进
----
海力其汗·玉素甫
----
宿泽民
----
袁光辉
----
买合木提·莫合苏提
----
艾力尼牙孜·阿力玛斯
----
姚玉洁
----
张建国
----
艾西丁·托乎提
----
武时家
----
贾允鲁
----
魏玉加
----
常海民
----
克然木·尕哈甫
----
房应征
----
阿不来提·买买提明
----
阿不都热衣木·艾山
----
买买提·铁木尔
----
买买提·艾比布力
--
第三章 人物表
附录
--
一、1996~2001年吐鲁番市大事记
--
二、1996~2001年吐鲁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
三、吐鲁番市1996~2001年吐鲁番市主要领导名录
--
四、文选
--
五、诗选
--
六、吐鲁番研究论著目录选辑
编后记
《吐鲁番市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