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松县志

抚松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抚松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0-1985

出版时间: 1994年12月

目录

封面
抚松县志
版权页
题 词
-- 费孝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周谷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程思远 全国政协副主席
-- 溥杰 全国政协常委
-- 启功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 沈鹏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抚松县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抚松县志》编辑人员
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参加《抚松县志》审稿验收组
图 片
-- 白山日出
-- 县委办公楼
-- 县人大、政协办公楼
-- 县政府办公楼
-- 抚松大街
-- 1农业银行
-- 2参乡影院
-- 4农贸市场
-- 5百货商店
-- 县医院
-- 县一中
-- 县剧场
-- 1野生植物加工
-- 2抚松制药厂
-- 3县木钟厂
-- 4~7抚松制药厂部分获奖产品
-- 县联营胶合板厂
-- 集材
-- 圆木待运
-- 山参
-- 挖山参
-- 参园秋色
-- 一参场
-- 人参加工
-- 长白山天池
-- 北江电站
-- 长白山原始森林
-- 东北虎
-- 梅花鹿
-- 山区公路
-- 西江桥
-- 仙人桥车站
-- 县一中教研活动
-- 县实验幼儿园
-- 冰上运动
-- 老干部活动室一角
-- 县评剧团下乡演出
-- 防疫
-- 赵丁国画作品
-- 李子瑜国画作品
-- 部分出土文物
---- 骨锥
---- 骨凿
---- 骨针
---- 石斧
---- 石锛
---- 石刀
---- 陶罐
---- 瓦当
----
-- 烈士塔
地 图
-- 抚松县政区图
-- 抚松县土壤图
-- 抚松县地势图
-- 抚松县农业气候分区图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建 置
-- 第一章疆域
---- 第一节位置面积
---- 第二节疆域变迁
-- 第二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早期开发
---- 第二节 建县
---- 第三节 隶属
-- 第三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民国时期
---- 第二节 东北沦陷时期
----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四章 县城乡镇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 第五章 地名更名命名
---- 第一节 城郊乡更名松郊乡
---- 第二节行政村命名更名
---- 第三节 自然屯命名更名
第二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 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岩浆岩
---- 第三节 构造
---- 第四节地震
-- 第二章地貌
---- 第一节 山脉山峰
---- 第二节地貌类型
-- 第三章 水 文
---- 第一节地表水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四章气候
---- 第一节气候特征
---- 第二节 日照
---- 第三节 气温
---- 第四节降水
---- 第五节 霜期
---- 第六节冰雹
---- 第七节 风
---- 第八节气候区域划分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地带性土壤
---- 第二节非地带性土壤
-- 第六章植被
---- 第一节森林植物
---- 第二节经济植物
-- 第七章野生动物种群
-- 第八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森林资源
---- 第二节水资源
---- 第三节野生珍奇动物
---- 第四节草地资源
---- 第五节野生珍奇植物
---- 第六节矿藏资源
---- 第七节旅游资源
-- 第九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雹灾
---- 第三节霜冻灾害
---- 第四节旱灾
---- 第五节虫灾
---- 第六节天然火灾
第三篇 人 口
-- 第一章人口规模
---- 第一节人口数量
---- 第二节人口变动
-- 第二章 人口分布与密度
---- 第一节分布
---- 第二节 密度
--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性别构成
---- 第二节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民族构成
---- 第四节行业构成
-- 第四章婚姻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五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生育
---- 第二节 措施
---- 第三节 效果
第四篇林业
-- 第一章 林 权
---- 第一节抚松县林权
---- 第二节 省属林业局林权
-- 第二章林地管理
---- 第一节参业用林地
---- 第二节林地开荒
---- 第三节工程用林地
-- 第三章 营 林
---- 第一节母树林
---- 第二节树种采集
---- 第三节 苗圃
---- 第四节更新造林
---- 第五节森林抚育
-- 第四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护林防火
---- 第二节封山育林
---- 第三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 第五章木材生产
---- 第一节 采伐
---- 第二节运材
---- 第三节贮存
---- 第四节木材管理
-- 第六章管理机构
第五篇农业
-- 第一章 土地
---- 第一节 开发
---- 第二节管理
---- 第三节 利用
-- 第二章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土地改革
---- 第二节农业合作化
---- 第三节人民公社化
---- 第四节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三章 作物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油料与经济作物
---- 第三节蔬菜
-- 第四章 农技农艺
---- 第一节种植
---- 第二节施肥
---- 第三节 种子
---- 第四节植物保护
-- 第五章 农业机具
---- 第一节 传统用具
---- 第二节新式农具
---- 第三节农业机械
-- 第六章畜牧
---- 第一节大牲畜
---- 第二节猪羊兔
---- 第三节 家禽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七章 多种经营
---- 第一节种植业
---- 第二节养殖业
---- 第三节 采集
---- 第四节狩猎
-- 第八章水利
---- 第一节江河堤坝
---- 第二节 塘坝
---- 第三节 灌溉
---- 第四节 水土保持
-- 第九章管理机构
第六篇人参
-- 第一章栽培历史
-- 第二章 种 类
---- 第一节 山参
---- 第二节 秧参
---- 第三节 园参
-- 第三章园参栽培
---- 第一节参林轮作
---- 第二节 选地
---- 第三节整地与作床
---- 第四节 采种与播种
---- 第五节 移植
---- 第六节遮荫
---- 第七节施肥
---- 第八节 田间管理
-- 第四章成品参加工
---- 第一节人参加工历史
---- 第二节 红参
---- 第三节生晒参
---- 第四节糖参
---- 第五节综合利用
-- 第五章参场(公司)简介
---- 第一节 国营一参场
---- 第二节 国营二参场
---- 第三节 国营三参场
---- 第四节 国营四参场
---- 第五节参茸公司
第七篇 工 业
-- 第一章所有制
---- 第一节私营工业
---- 第二节集体工业
---- 第三节国营工业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制药化工业
---- 第二节机械电子业
---- 第三节建材业
---- 第四节造纸印刷业
---- 第五节 酿酒 饮料业
---- 第六节食品业
---- 第七节采矿冶炼业
---- 第八节木制品加工业
---- 第九节人参加工业
---- 第十节缝纫业
---- 第十一节其他工业
-- 第三章 省营林业厂家
-- 第四章企业管理
-- 第五章管理机构
第八篇电力
-- 第一章电力生产
---- 第一节 火力发电
---- 第二节水力发电
-- 第二章 供 电
---- 第一节 国电供电网
---- 第二节 农电供电网
---- 第三节 线路
-- 第三章 用 电
---- 第一节 用电量
---- 第二节 电费电价
---- 第三节 用电管理
---- 第四节 电气化试点
第九篇交通邮电
-- 第一章公路交通
---- 第一节 线路
---- 第二节 桥涵
---- 第三节 养护
---- 第四节交通工具
---- 第五节运输类别
---- 第六节安全管理
-- 第二章 铁 路
---- 第一节浑白线铁路
---- 第二节铁路专用线
---- 第三节森林铁路
-- 第三章 邮 政
---- 第一节 设备
---- 第二节网路
---- 第三节 业务
-- 第四章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 第五章管理机构
第十篇商业
-- 第一章私营商业
-- 第二章集体商业
---- 第一节供销商业
---- 第二节合作商业
-- 第三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商业企业
---- 第三节商品购销
-- 第四章粮油购销
---- 第一节 购销
---- 第二节贮运
---- 第三节盐业
---- 第四节企业
-- 第五章物资供应
---- 第一节物资管理
---- 第二节钢材等物资供应
---- 第三节废金属回收
---- 第四节石油供应
---- 第五节煤炭供应
---- 第六节公司
-- 第六章饮食服务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服务企业
-- 第七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出口商品
-- 第八章 管理机构
第十一篇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税种税率
---- 第二节税金收入
---- 第三节税收减免
---- 第四节稽征管理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货币
---- 第二节 信贷
---- 第三节基本建设投资
---- 第四节存款储蓄
---- 第五节 债券
-- 第四章保险
---- 第一节 险种
---- 第二节 理赔
-- 第五章管理机构
第十二篇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计划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长期规划
---- 第三节 中期规划
-- 第二章统计管理
-- 第三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集市贸易
---- 第二节企业监督
---- 第三节注册商标
---- 第四节经济合同
---- 第五节经济检查
-- 第四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市场价格
-- 第五章 审计
---- 第一节财务监督
---- 第二节审计法规宣传
-- 第六章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标准化
---- 第二节 计量
-- 第七章管理机构
第十三篇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城垣街道
---- 第二节镇区现状
-- 第二章公用设施
---- 第一节饮用水工程
---- 第二节排水工程
---- 第三节油渣路工程
---- 第四节 园林绿化
---- 第五节环境卫生
---- 第六节 街路照明
--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公房
---- 第二节 私房
---- 第三节 地产
---- 第四节砂石土
-- 第四章建筑行业
---- 第一节建筑设计
---- 第二节建筑队伍
-- 第五章 乡(镇)建设
---- 第一节街基道路
---- 第二节 住房
---- 第三节饮用水
-- 第六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空气污染治理
---- 第二节水源污染治理
---- 第三节 噪声污染
-- 第七章管理机构
第十四篇政党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党组织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中共抚松县委员会
---- 第三节代表会议及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基层组织
---- 第五节党员
---- 第六节纪律检查
---- 第七节党员教育
---- 第八节统一战线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抚松县执行委员会
---- 第二节县党部活动
第十五篇政权 政协
--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代表
---- 第二节 人民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
---- 第三节常务委员会
---- 第四节 常务委员会例会
---- 第五节主要活动
-- 第二章行政机关
---- 第一节 县衙
---- 第二节县公署
---- 第三节 伪县公署
---- 第四节县人民政府
---- 第五节基层政权
---- 第六节综合政务
-- 第三章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二节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工作机构工作组
---- 第四节主要活动
第十六篇群众团体
-- 第一章 抚松县各界人民建国联合会
-- 第二章工人组织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基层工会
---- 第四节职工代表大会
---- 第五节主要活动
-- 第三章农民组织
---- 第一节 农会
---- 第二节 参会
---- 第三节 农民建国联合会
----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四章青少年组织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代表大会
---- 第三节基层组织
---- 第四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
---- 第五节 主要活动
-- 第五章妇女组织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代表大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六章 抚松县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会员代表大会
-- 第七章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代表会议
-- 第八章其它组织
---- 第一节教育会
---- 第二节 医学研究会
---- 第三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
---- 第四节 中苏友好协会
第十七篇劳动人事民政
-- 第一章劳动管理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精简职工
---- 第三节 安全保护
---- 第四节知识青年安置
-- 第二章 人事管理
---- 第一节录用任免
---- 第二节干部调配
---- 第三节精简下放
---- 第四节人事监察
---- 第五节人事制度改革
---- 第六节编制
-- 第三章工资福利
---- 第一节工资管理
---- 第二节工资制度与工资调整
---- 第三节福利待遇
---- 第四节退职退休离休
-- 第四章民政
---- 第一节优抚
---- 第二节社会救济
---- 第三节扶贫致富
---- 第四节婚姻登记
---- 第五节移民安置
-- 第五章管理机构
第十八篇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公 安
---- 第一节社会治安
---- 第二节打击刑事犯罪
---- 第三节看守所拘留所
---- 第四节消防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刑事检察
---- 第二节经济和法纪检察
---- 第三节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审 判
---- 第一节刑事审判
---- 第二节 民事审判
---- 第三节经济审判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调解
---- 第二节 公证
---- 第三节 律师
---- 第四节法制宣传
-- 第五章管理机构
第十九篇军事
-- 第一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民国时期
---- 第二节 东北沦陷时期
----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清末时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东北沦陷时期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三章 兵 役
---- 第一节募兵制
---- 第二节抽丁制
---- 第三节征兵制
---- 第四节 自愿兵役制
---- 第五节 义务兵役制
---- 第六节 预备兵役制
-- 第四章民兵
---- 第一节组建
---- 第二节 支前
---- 第三节参战
---- 第四节军事训练
---- 第五节政治工作
-- 第五章 战 事
---- 第一节 义勇军抗日斗争
---- 第二节 东北抗日联军抗日斗争
---- 第三节通化支队解放抚松
---- 第四节剿匪
-- 第六章人民防空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宣传教育
---- 第三节人防措施
---- 第四节 人防工程
第二十篇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私塾教育
---- 第二节学前教育
---- 第三节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六节成人教育
---- 第七节教师队伍
---- 第八节勤工俭学
---- 第九节教育经费
-- 第二章科学技术
---- 第一节科学研究
---- 第二节科普活动
---- 第三节科技队伍
---- 第四节 气象测报
-- 第三章管理机构
第二十一篇文化
-- 第一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群众文化
---- 第二节 戏曲
---- 第三节 美术 摄影
---- 第四节 电影
---- 第五节 图书馆
---- 第六节 文化馆
-- 第二章文物古迹
---- 第一节古遗址
---- 第二节古墓葬
---- 第三节 历史文物
-- 第三章 广播电视报纸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三节 报纸
-- 第四章 管理机构
第二十二篇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卫生医疗单位
---- 第一节 县直属卫生医疗机构
----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
---- 第三节 企事业单位卫生所
---- 第四节村屯卫生所
---- 第五节个体诊所
---- 第六节 省市属企业医疗单位
-- 第二章卫生队伍
-- 第三章 医疗技术 医疗设备
---- 第一节 医疗技术
---- 第二节医疗设备
---- 第三节 经费
-- 第四章 医疗制度
---- 第一节公费医疗
---- 第二节劳保医疗
---- 第三节合作医疗
-- 第五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多发病防治
---- 第四节饮食卫生
-- 第六章地方病防治
---- 第一节克山病
---- 第二节大骨节病
---- 第三节 甲状腺肿病
-- 第七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妇女病普查普治
---- 第二节新法接生
---- 第三节围产期保健
---- 第四节儿童健康检查与疾病矫治
-- 第八章体育
---- 第一节场地设施
---- 第二节群众体育
---- 第三节学校体育
---- 第四节体育竞赛
---- 第五节人才培训
-- 第九章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篇社会
-- 第一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 职工生活
-- 第二章 风俗
---- 第一节婚嫁习俗
---- 第二节丧祭习惯
---- 第三节时令节日
---- 第四节 传统节日
---- 第五节 恶俗陋习
-- 第三章 宗 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四章衣食住行
---- 第一节衣着习惯
---- 第二节饮食习惯
---- 第三节住宅演变
---- 第四节 生活用具演变
-- 第五章道门与行帮
---- 第一节一贯道
---- 第二节大同佛教会
---- 第三节九宫门
---- 第四节家理
---- 第五节清理
---- 第六节 慈善会
---- 第七节道德分会
-- 第六章方言谚语
---- 第一节方言
---- 第二节谚语
---- 第三节 民谣
---- 第四节儿歌
第二十四篇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略
---- 苏剑飞
---- 李学忠
---- 宋昌善
---- 金山浩
---- 王永诚
---- 张蔚华
---- 王松山
---- 史春泰
---- 姚福通
---- 扬春仁
---- 唐振东
---- 魏永海
---- 张元俊
---- 高文璐
---- 李春华
---- 于勤邦
---- 马青山
---- 徐占奎
---- 李南洲
---- 刘在全
--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三章先进人物表
大事记(1910~1985)
编纂始末
抚松县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名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