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内江市卫生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卫生防疫、中医、西医、医事活动、妇幼保健、农村合作医疗等。
内容时限:
1820-1983
目录
封面
图片
--
我市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市面貌不断改观,多次受到省、地的表彰,1983年荣获全省爱国卫生运动流动
--
搞好食品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是做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图为市委、市政府及市爱委会领导同志亲自
--
市卫生局机关,通过改革,完成“四科一室”的建制,制定了各项岗位责任制,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有效的促进了
--
1981年我市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全市医疗单位及时组织医疗队深入灾区,为群众防病治病。
--
我市卫生设施逐步得到装备,现已普遍采用机动车辆清运垃圾,清洒街道。
--
为搞好农村饮水卫生,近年来,农村使用提压井取水不断增多,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健康。
--
为把内江市建设成清洁美丽的城市,市级机关干部带头搞环境卫生。
--
市防站积极开展预防注射免疫工作,有效地保护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
保护环境,消除污染。市防疫站常年定期对沱江进行引水监测;为治理水质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
经常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是保证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图为我市居委干部检查家庭卫
--
内江市人民医院在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较快,现以建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图为医院一角。
--
市人民医院新建的外科大楼,外科病房。
--
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积极钻研技术,图为他们在图书室阅读资料,学习业务情况。
--
内江市中医院1982年以来多次受到省、地、市党政领导部门的表扬,是我市出席省的先进模范单位,1983
--
市人民医院医疗设备逐年更新,图为放射科。
--
市人民医院五官科用先进设备,检查病员眼底
--
市中医院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方,在小小的病房平台上,修建了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会仙桥”。
--
市中医院积极开展“医患共建文明医院”活动,不断提高医护工作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图为该院的文明病房。
--
市中医院是省、地、市第一批“文明礼貌单位”他们自己规划设计,自己动手施工,初步建成了“花园医院”,图
--
市中医院利用屋顶阳台,建成了“屋顶花园”参观者赞口不绝,已成为内江市一景。
--
市红十字会积极培训水上救护骨干,图为他们政在进行水上救护训练。
--
我市积极开展各项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图为少年儿童在宣传站观看病菌标本。
--
为保护妇女的健康,市保健院经常深入农村普查治妇女病。
--
市保健院积极搞好儿童保健工作,图为医护人员为农村儿童进行健康体检。
--
新法接生,保证了产妇和新生儿童的健康,图为市保健院手术室。
--
市卫干校积极培训我市在职卫生人员,图为口腔专科学习班上课学习的情景。
--
农村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疗备件不断改善,图为新建的东兴乡卫生院住院部一角。
--
(槔)木镇卫生院过去房屋十分破旧,现在已经修起新的楼房。
--
市中医院的医护人员,工作认真负责,曾多次受到上极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的赞扬,图为医师认真书写病历情景。
--
为了搞好卫生工作改革,我市1984年建立了口腔专科医院。图为建院成立会上,市人大领导为医院剪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大事记
第三章机构沿革
--
第一节市属机构
----
一、内江市卫生局
----
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三、市委除害灭病领导小组
----
四、中国红十字会内江市分会
----
五、卫生医疗机构
--
第二节驻市卫生医疗机构
----
一、地属单位
----
二、县属单位
----
三、其他系统
第四章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
第二节调查研究及其革新成果
--
第三节历年卫生先进的评比情况
第五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防治地方病
----
一、钩虫病的防治
----
二、血吸虫病的防治
----
三、疟疾病的防治
----
四、骨关节病((火巴)病)的防治
----
五、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
----
六、头癣病的防治
--
第二节卫生宣传教育
----
一、卫生宣传教育机构
----
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
第三节传染病的防治
----
一、疫情报告
----
二、预防接种
----
三、消毒杀虫
----
四、天花、霍乱、回归热的消灭
----
五、传染病的防治
--
第四节工业劳动卫生
----
一、开展安全大检查及对工业卫生的业务指导工作
----
二、防暑降温
----
三、职业病的调查与防治
--
第五节学校卫生
----
一、设置保健组织,培训保健教师
----
二、学校卫生设施的监督
----
三、学生生长发育健康情况的调查
--
第六节饮食服务卫生
----
一、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
----
二、从业人员训练
----
三、食物中毒
--
第七节环境卫生
----
一、饮水卫生
----
二、公共场所卫生
第六章中医
--
第一节内江县中医的历史概况
----
一、清代末期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第二节中医政策的贯彻执行
----
一、历次中医药会议
----
二、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
----
三、社会地位
--
第三节中医人员的培养
----
一、各类学习班
----
二、跟师带徒
----
三、内江市卫生人员训练班(中医班)
----
四、内江市中医学校
--
第四节中医人员
--
第五节中医医疗机构
--
第六节草医,草药
--
第七节中医学术的继承与整理
--
第八节中医学术的进展
----
一、中医基础理论
----
二、中医内科、妇科、儿科
----
三、中西医结合
----
四、正骨科
----
五、针灸、新医疗法
----
六、痔漏
----
七、中药制剂
--
第九节知名中医
----
张文修
----
梅鹤龄
----
闵建文
----
郎席珍
第七章西医
--
第一节西医的历史概况
----
一、西医药的传入
----
二、民国时期的西医概况
--
第二节医疗机构、病床
----
一、医疗机构
----
二、病床
--
第三节西医队伍
----
一、医务人员
----
二、技术队伍的发展(晋升晋级)
--
第四节医学教育
----
一、在职学习
----
二、学术讲座
----
三、学校教育
----
四、进修学习,临床带教
--
第五节诊疗技术的发展
----
一、医疗设备
----
二、医疗技术的进展
----
三、临床总结
第八章中西医结合
--
第一节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
--
第二节中西医结合的学术进展
第九章中、西医药
--
第一节经营管理机构及人员分布
--
第二节中、西药品生产
--
第三节药政管理
第十章医事活动
--
第一节医疗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巡回医疗
--
第三节改善医疗作风
----
一、改善服务作风
----
二、开设家庭病床
----
三、《文明礼貌月》活动
第十一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妇幼卫生
--
第二节建国后的妇幼保健工作
----
一、妇幼卫生宣传
----
二、开展新法接生
----
三、手术开展情况及技术培养
----
四、建立制度
----
五、妇科病的普查与治疗
----
六、儿童保健
----
七、围产保健
第十二章农村合作医疗
第十三章财务
--
第一节财政支出
--
第二节业务收支
--
第三节基本建设
--
第四节公费医疗
--
第五节病人欠费
第十四章附录
后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