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自然地理志

绵阳市自然地理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方面记述了绵阳市自然地理情况。

出版时间: 1997年09月

目录

封面
绵阳市自然地理志
《绵阳市自然地理志》编辑部
图片
-- 绵阳市政区图
-- 北川县治城附近发育在茂县群浅变质岩的拖拉褶皱。
-- 平武县夺补河溪口滩附近发育在茂县群的泥石流堆积地貌。
-- 平武县两河堡公路侧发育在志留系茂县群的小褶皱构造。
-- 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竹根岔西坡的山地滑坡。
-- 江油市窦圌山地貌特征--由砾岩构成的柱状山峰。
-- 三台县城西方山丘陵地貌。
-- 绵阳市市中区龙门坝涪江右岸之二级阶地剖面。
-- 第三纪末七曲山期(剑门期)梓潼县七曲山东面之夷平面带。
-- 通口河袭夺湔江的袭湾--北川县银屏口。
-- 人类改造自然--烟波浩渺的三台县鲁班水库。
-- 三百里翠云廊梓潼县七曲山段。
-- 森林中繁茂的杜鹃灌丛。
-- 成、过熟林及其上的寄生植物。
-- 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树沿沟谷向上分布。
-- 茂盛的针叶林。
-- 大规模绿化中的盐亭县低山丘陵。
-- 盐亭县绿化成果——桤柏混交林。
-- 生长在河谷中茂密的次生林。
-- 三台县油橄榄林。
-- 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变化景观。
-- 云雾缭绕层峦叠翠的北川县小寨沟自然保护区。
-- 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竹根岔河谷沼泽--野外考察组成员合影。
-- 出没在王朗、小寨子沟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国宝--大熊猫。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地质与矿产
-- 第一节 地层
---- 一、地层的发育与分布
---- 二、岩浆岩
-- 第二节 地质构造
---- 一、大地构造轮廓
---- 二、构造旋回
---- 三、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 四、主要构造类型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一、矿产资源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 二、主要矿产资源
-- 第四节 灾害性地质作用
---- 一、地震
---- 二、其他灾害性地质作用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特征
---- 一、地貌发育简史
---- 二、地貌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地貌类型和地貌区划
---- 一、地貌类型
---- 二、地貌区划
-- 第三节 主要山脉
---- 一、岷山山系
---- 二、摩天岭山系
---- 三、龙门山山系
-- 第四节 著名山丘
---- 一、西北部山地著名山岭
---- 二、东南部丘陵、低山著名山丘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类型、特征和气候区划
---- 一、气候类型
---- 二、气候主要特征
----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 四、气候区划
-- 第二节 气温
---- 一、气温的地域分布
---- 二、气温年、季、月变化
---- 三、气温和无霜期
---- 四、山地气温的垂直变化
-- 第三节 降水
---- 一、年降水量及其地理分布
---- 二、降水量的年、季、月分配
---- 三、降水日数、秋雨和夜雨
---- 四、降水强度
---- 五、降雪与积雪
---- 六、降水量的垂直分布
-- 第四节 其他气候要素
---- 一、湿度
---- 二、云量
---- 三、雾日
---- 四、日照
---- 五、风
-- 第五节 农业气候资源
---- 一、热量资源
---- 二、水分资源
---- 三、光能资源
-- 第六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
---- 一、干旱
---- 二、洪涝
---- 三、低温冷害与霜冻
---- 四、秋绵雨
---- 五、冰雹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水系
---- 一、水系的组成
---- 二、迳流形成和补给
-- 第二节 水文特征
---- 一、迳流变化
---- 二、河流泥沙
---- 三、河流水质
---- 四、水灾
-- 第三节 主要河流
---- 一、涪江干流
---- 二、涪江上游主要支流
---- 三、平通河和通口河水系
---- 四、芙蓉溪和安昌河水系
---- 五、凯江水系
---- 六、梓江水系
---- 七、白龙江水系青江
-- 第四节 地下水
---- 一、地下水成因
---- 二、地下水类型
---- 三、地下水资源的估算
-- 第五节 水资源及其利用
---- 一、水资源总量
---- 二、地表水利用
---- 三、地下水利用
---- 四、水能资源及其利用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及分布
---- 一、成土因素
---- 二、土壤形成特点及分布规律
--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 一、富铝土——黄壤
---- 二、淋溶土——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 三、半淋溶土——褐土
---- 四、岩成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土、新积土
---- 五、半水成土——潮土
---- 六、水成土——沼泽土
---- 七、高山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
---- 八、人工土——水稻土
-- 第三节 土壤区划
---- 一、冲积平坝潮土区
---- 二、中南部低、中丘紫色土、黄壤、水稻土区
---- 三、东南部高丘、低山紫色土区
---- 四、西北部低、中山黄壤、黄棕壤区
---- 五、西北边缘中、高山暗棕壤、草甸土区
-- 第四节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 一、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利用特点
---- 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六章 植被
-- 第一节 植被区系和地理分布
---- 一、植被形成历史
---- 二、植物区系特点
---- 三、植被地理分布的发育演替
---- 四、自然植被分布规律
-- 第二节 植被主要类型
---- 一、阔叶林
---- 二、针叶林
---- 三、竹林
---- 四、灌丛
---- 五、山地草丛
---- 六、草甸
---- 七、流石滩植被
-- 第三节 植被分区
---- 一、东南丘陵、低山植被小区
---- 二、龙门山以东平坝、丘陵植被小区
---- 三、龙门山低、中山植被小区
---- 四、西北边缘中、高山植被小区
-- 第四节 植物资源及其利用
---- 一、森林资源
---- 二、草地资源
---- 三、古树名木及珍稀树种
第七章 动物
-- 第一节 野生脊椎动物的分布
---- 一、野生动物的分布特点
---- 二、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 第二节 野生脊椎动物类型
---- 一、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 二、药用动物
---- 三、毛皮、革、羽用动物
---- 四、对农林有益和有害的动物
-- 第三节 水生生物
---- 一、水域条件
---- 二、水生生物资源
-- 第四节 农林害虫与其天敌
---- 一、主要害虫
---- 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 三、害虫的昆虫天敌
-- 第五节 动物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
---- 一、野生脊椎动物地理区划
---- 二、自然保护区
第八章 综合自然区别
-- 第一节 区划依据
---- 一、区划原则
---- 二、各级区划的依据和指标
---- 三、区划等级系统
-- 第二节 西北山地区
---- 一、自然地理基本特征
---- 二、小区自然概貌
-- 第三节 东南平坝、丘陵、低山区
---- 一、自然地理基本特征
---- 二、小区自然概貌
主要参考文献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