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英吉沙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3-1998
出版时间:
2003年12月
目录
封面
英吉沙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中共喀什地区委员会副书记、喀什地区政协工委党组书记孜乃提·吾买尔为《英吉沙县志》题词
--
英吉沙县行政区图
--
英吉沙尔厅图
--
200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视察英吉沙县。
--
1993年4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视察英吉沙县。
--
200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考察英吉沙县。
--
198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视察英吉沙县。
--
2000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视察英吉沙县。
--
1999年6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克尤木·巴吾东考察英吉沙县。
--
1987年,自治区副主席玉素甫·穆罕默德考察英吉沙县。
--
远眺公格尔峰
--
湖光山色
--
山中河流
--
戈壁深处
--
浩瀚沙漠
--
县城鸟瞰
--
县城夜景
--
建设县城供暖工程
--
春到田间
--
乡村林带
--
出牧
--
繁花似锦
--
果满枝头
--
农民承包的条田
--
丰收的棉花
--
小麦(已收割)与玉米间作
--
蔬菜大棚
--
棉花与早熟甜瓜间作
--
复播的地膜玉米
--
麦海扬波
--
机械播种
--
机械轧场
--
过去的“二牛抬杠”犁地
--
营造治沙防护林
--
过去的驴踏场
--
赛畜会
--
规模模化集约化养羊
--
农民养牛
--
关中驴
--
西门塔尔牛
--
黑白花奶牛
--
养鸡
--
库山河渠首
--
依格孜也尔大渠闸口
--
砼板砌筑的胜利大渠
--
康帕大渠
--
打井开发地下水
--
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英吉沙县为“中国色买提杏之乡”
--
1991年,“全国星火计划”奖
--
新疆发明与新技术成果展览会金奖
--
中国乡镇企业名牌产品奖
--
杏包仁果脯
--
全国知名的“色买提杏”
--
晾杏干
--
龙甫色买提杏基地
--
核桃
--
葡萄
--
西瓜
--
石榴
--
木瓜
--
哈密瓜
--
巴旦木花
--
生长中的巴旦木
--
巴旦木干果
--
萨罕巴旦木基地
--
县热电厂
--
大华里里水电站内景
--
乡村私营面粉厂
--
干部矿工研究采煤技术
--
县水泥厂
--
加工好待运的优质棉花
--
县水泥厂签订租赁承包合同
--
过去的水磨坊
--
水磨坊(内景)
--
县电信局微波塔
--
县电信局程控电话机房
--
乡村道路
--
吾尔也提巴扎(市场)一角
--
方便的出租车
--
农贸市场
--
英吉沙小刀获得的各种奖状、奖品
--
英吉沙小刀
--
制刀老艺人
--
切磋制刀技
--
县小刀厂制刀车间
--
市场上的小刀
--
“高空王子”——阿迪力·吾守尔
--
阿迪力·吾守尔在家乡表演达瓦孜
--
民间艺人在街头表演达瓦孜
--
青少年爱好者在学习达瓦孜
--
学校升国旗
--
县一中教学楼
--
县三中教学楼
--
英也尔乡八村“希望小学”
--
“六一”儿童节演讲比赛
--
1989年9月,联合国副秘书长、国际儿童基金会执行主席詹姆斯·格兰特夫妇等8人,来英吉沙县视察农村改
--
农村改水设施
--
中学生化学实验
--
乡卫生院x光室
--
县人民医院住院楼
--
刀郎舞
--
纪念文人纳克斯学术研讨会
--
百名少年儿童书画表演
--
社火——舞龙
--
冬季长跑比赛
--
电视差转台
--
威风锣鼓
--
有线电视机房
--
书画展
--
展览橱窗
--
代尔瓦孜清真寺
--
库尔干卡伦
--
依格孜也尔卡伦
--
古陶缸
--
古钱币
--
艾孜提伯克麻扎
--
清代哈孜银质印章
--
古城墙遗址
--
木华里清真寺石刻
--
百年古榆
--
欢乐的“麦西来甫”
--
手工编织地毯
--
木戳拓印土布
--
柯尔克孜族婚礼
--
手工绣制维吾尔族男子小花帽
--
手工艺品土陶
--
奔小康示范村
--
葡萄长廊
--
城镇职工家庭
--
文明楼院
--
新建的农民住宅
--
过去的农民住宅
--
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调研组在英吉沙县检查综合治理工作
--
英姿焕发的公安干警
--
应急分队
--
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英吉沙公路段
--
《英吉沙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英吉沙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员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 区划
--
第一章 位置 境域
----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
第二节 境域变迁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建县前的辖属
----
第二节 建县后的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代区划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区划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
第四章 乡、镇、场慨况
----
第一节 克孜勒乡
----
第二节 色提力乡
----
第三节 艾古斯乡
----
第四节 芒辛乡
----
第五节 苏盖提乡
----
第六节 城关乡
----
第七节 乔勒潘乡
----
第八节 萨罕乡
----
第九节 乌恰乡
----
第十节 英也尔乡
----
第十一节 龙甫乡
----
第十二节 托普鲁克乡
----
第十三节 依格孜也尔乡
----
第十四节 英吉沙镇
----
第十五节 良种场
----
第十六节 巴旦木林场
----
第十七节 莫尕勒林场
------
[附]驻县东风农场
--
第五章 地名
----
第一节 地名语源
----
第二节 地名成因
----
第三节 地名考释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 四季
----
第二节 日照
----
第三节 气温
----
第四节 地温
----
第五节 降水 蒸发 湿度
----
第六节 霜
----
第七节 风
------
[附]气象技术成果
----
第八节 物候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三节 水质
----
第四节 水能资源
--
第四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
第二节 成土母质
----
第三节 土壤肥力
--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和矿藏
----
第一节 野生动植物
----
第二节 矿藏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气象灾害
----
第二节 洪水
----
第三节 地震
第三编 人 口
--
第一章 数量与分布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密度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构成
----
第三节 年龄构成
------
[附]英吉沙县百岁老人长寿原因
----
第四节 文化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生育政策
----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
--
第四章 家庭 婚姻
----
第一节 家庭结构
----
第二节 婚姻
--
第五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生活
----
第二节 职工生活
第四编 民族 宗教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
----
第二节 县伊斯兰教协会
--
第二章 民族
----
第一节 各民族迁入和分布
----
第二节 民族习俗
----
第三节 民族工作
----
第四节 民族关系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伊斯兰教
----
第二节 其他宗教
----
第三节 宗教管理
第五编 政党 群团
--
第一章 中共英吉沙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届党代会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县委各项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英吉沙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群众组织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群众组织
第六编 人大 政府 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
----
第四节 选举
------
[附]民国时期英吉沙县参议会
--
第二章 清朝地方政府
----
第一节 军府 伯克
----
第二节 直隶厅衙门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县公署、县政府
----
第一节 县公署
----
第二节 县政府
--
第四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主要政绩
----
第三节 基层政权机构
--
第五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县政协机构
----
第二节 历届县政协委员会议
----
第三节 县政协主要工作
第七编 重大政事纪略
--
第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第一节 建立人民政权和党组织
----
第二节 抗美援朝运动
----
第三节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五节 “三反”运动
----
第六节 1951年和1952年的两次整党
----
第七节 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第八节 “肃反”运动
----
第九节 审查干部
----
第十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
第十一节 “大跃进”
----
第十二节 反右倾斗争
----
第十三节 1962年甄别工作
----
第十四节 农业学大寨
----
第十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三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第一节 揭批查打斗争
----
第二节 落实政策
----
第三节 1985年整党
----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
第五节 六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
第六节 开展集中整治工作
----
第七节 体制改革
第八编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监督改造四类分子
----
第三节 治安管理
----
第四节 刑事侦察
----
第五节 政治侦察
----
第六节 户籍管理
----
第七节 枪支弹药管理
----
第八节 危险物品管理
----
第九节 交通管理
----
第十节 监所管理
----
第十一节 消防管理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查
----
第三节 侦查监督 审判监督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法纪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监督
----
第七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申诉 复查
----
第六节 信访接待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事调解
----
第三节 公证
----
第四节 律师
----
第五节 普法教育
第九编 民 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二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拥军
----
第二节 优属
----
第三节 抚恤
--
第三章 安置
----
第一节 复转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节 其他人员安置
--
第四章 救济 救灾
----
第一节 社会救济
----
第二节 灾害救济
--
第五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福利企业
----
第二节 敬老院
--
第六章 婚姻管理、殡葬管理及其他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管理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三节 其他管理
第十编 劳动 人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劳动人事局
----
第二节 编制委员会
----
第三节 劳动就业保险管理局
--
第二章 机构设置人员编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员编制
--
第三章 干部
----
第一节 干部队伍
----
第二节 干部来源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章 工人管理
--
第五章 劳动工资
----
第一节 工资制度
----
第二节 工资调整
----
第三节 津贴补贴奖金
--
第六章 劳保 福利
----
第一节 劳动保护
----
第二节 伤残病死待遇
----
第三节 离休、退休、退职待遇
----
第四节 职工福利
--
第七章 劳动就业 劳动保险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劳动保险
第十一编 军 事
--
第一章 驻军
----
第一节 唐代和清代驻军、卡伦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
第二章 军事机关
----
第一节 兵役局
----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三章 民众武装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民团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兵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兵役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
第五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专业队伍
----
第三节 教育 演习
----
第四节 人防工程
--
第六章 重要战事
----
第一节 清代以前战事
----
第二节 清代战事
----
第三节 民国战事
第十二编 农 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
第二节 减租反霸与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第四节 农业合作化
----
第五节 人民公社
----
第六节 生产责任制
--
第三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灌溉用水
----
第三节 农业气候
----
第四节 劳力 机具
--
第四章 农业分区与种植业结构
----
第一节 农业分区
----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
第五章 耕作栽培
----
第一节 作物品种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附一]英吉沙县实施“一年三熟”项目情况报告(摘要)
------
[附二]英吉沙县粮食“一年三熟”亩产1250~1500公斤栽培技术规程
------
[附三]英吉沙县实施“一年三熟”项目机械配套研究
----
第三节 栽培技术
----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
第六章 土壤改良
----
第一节 土壤养分
----
第二节 盐碱地改良
----
第三节 肥料
------
[附一]1988年荚吉沙县土壤养分普查及配方施肥报告
------
[附二]英吉沙县各乡棉花施肥配方
------
[附三]英吉沙县各乡玉米施肥配方(小麦地土壤测试值)
--
第七章 农田规划与建没
----
第一节 农田规划
----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八章 农业效益
----
第一节 农作物产量
----
第二节 经济效益
第十三编 畜牧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私有制
----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
----
第三节 牧业生产责任制
--
第三章 草场 饲草
----
第一节 草场
----
第二节 草场保护 草场建设
----
第三节 农区饲料资源
----
第四节 载畜量
--
第四章 畜禽种类、品种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禽类
--
第五章 畜牧业分区
----
第一节 自然分区
----
第二节 规划分区
--
第六章 饲养方法和牧业技术推广
----
第一节 饲养方法
----
第二节 品种改良
----
第三节 饲草料加工和育肥技术推广
--
第七章 疫病种类与防治
----
第一节 疫病种类
----
第二节 疫病防治
--
第八章 畜牧业效益
----
第一节 生产实绩
----
第二节 产值 出栏率 商品率畜产品
第十四编 林 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
第二章 林业资源
----
第一节 树种资源
----
第二节 林木资源
--
第三章 林业区划与发展规划
----
第一节 林业区划
----
第二节 林业发展规划
--
第四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采种 引种 育苗
----
第二节 造林
--
第五章 森林保护与管理
----
第一节 护林 防火
----
第二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
--
第六章 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
第一节 巴旦木选育研究
----
第二节 苗木培育技术试验研究
----
第三节 林业实用技术推广普及
--
第七章 经营管理与效益
----
第一节 经营管理
----
第二节 林业效益
第十五编 瓜果 蔬菜 蚕桑
--
第一章 瓜果
----
第一节 品种
----
第二节 瓜果生产区划
----
第三节 瓜果种植面积
----
第四节 瓜果栽培与管理
----
第五节 效益
----
第六节 色买提杏
----
第七节 巴旦木
--
第二章 蔬菜
----
第一节 种植概况
----
第二节 蔬菜品种
----
第三节 栽培技术
----
第四节 病虫害及防治
----
第五节 贮藏
--
第三章 蚕桑
----
第一节 植桑
----
第二节 养蚕
第十六编 水 利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
第二章 灌区
----
第一节 河灌区
----
第二节 库灌区
----
第三节 水量分配
--
第三章 渠系
----
第一节 引水干渠
----
第二节 引水支渠
----
第三节 斗渠 农渠
--
第四章 水利工程
----
第一节 引水工程
----
第二节 蓄水工程
----
第三节 排水工程
----
第四节 提水工程
--
第五章 水能利用
----
第一节 水磨
----
第二节 水电站
--
第六章 防洪
----
第一节 洪水成因
----
第二节 防洪措施
--
第七章 渔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鱼苗生产
----
第三节 放养与捕捞
----
第四节 渔业效益
--
第八章 水政管理
----
第一节 用水管理
----
第二节 灌溉管理
第十七编 农牧机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
第二章 农机具发展
----
第一节 传统农具
----
第二节 农机具种类
----
第三节 农机作业项目
----
第四节 农机作业水平
--
第三章 农机队伍与经营管理
----
第一节 农机队伍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四章 农机修造
----
第一节 农机具修理
----
第二节 农机具制造
----
第三节 农机具技术革新
--
第五章 农机监理
第十八编 工业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手工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发展概况
----
第三节 企业
----
第四节 主要产品
----
第五节 英吉沙小刀
--
第二章 县属工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体制 效益
----
第三节 工业门类
--
第三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主要企业
----
第三节 企业管理
----
第四节 库山河果品厂
第十九编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道路
----
第三节 桥涵
----
第四节 公路养护
----
第五节 公路运输
----
第六节 公路交通运输管理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电机构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
第四节 管理与效益
第二十编 商业 粮食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私营商业
----
第三节 国营商业
----
第四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五节 集市贸易
--
第二章 粮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粮油征购
----
第三节 粮油供销
----
第四节 粮油储运
第二十一编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县城建设
----
第三节 农村建设
----
第四节 城建管理
--
第二章 建筑 建材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建材生产企业
--
第三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状况
----
第二节 环保措施
第二十二编 财政 税收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体制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财政自给率
----
第六节 财政监督
----
第七节 农业发展基金管理
----
第八节 国有资产管理
--
第二章 税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制
----
第三节 税种税率
----
第四节 征收管理
----
第五节 税务监察
第二十三编 金融 保险
--
第一章 金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流通货币
----
第三节 存款 储蓄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债券发行
--
第二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机构
----
第二节 收入效益
----
第三节 理赔
第二十四编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编制
----
第三节 计划执行
--
第二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统计范围
----
第三节 统计手段与服务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价格管理
----
第三节 物价监督
--
第四章 审计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计监督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
----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六节 商标管理 广告管理
----
第七节 经济监督检查
--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规范度量衡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
第四节 计量管理
--
第七章 国土资源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土地管理
----
第三节 土地开发
----
第四节 土地监察
----
第五节 矿产资源管理
第二十五编 教 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级教育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乡镇教育管理机构
--
第二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私塾教育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三章 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教育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职工业余教育
----
第二节 扫盲教育
--
第五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培训
--
第六章 经费设施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教学设备
----
第三节 勤工俭学
第二十六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事业机构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
----
第二节 农民技术员
--
第三章 科学技术普及
----
第一节 科普教育
----
第二节 科学技术推广
----
第三节 科技信息传播
--
第四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获奖科技成果
----
第二节 科技成果简介
--
第五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经费管理
----
第二节 科技人员职称评聘
----
第三节 科技人员管理
第二十七编 文 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群众文化
----
第三节 文艺创作
----
第四节 民间音乐、舞蹈
----
第五节 木卡姆
----
第六节 麦西来甫
----
第七节 专业文艺演出
----
第八节 杂技
----
第九节 民歌 谚语 故事
--
第二章 广播 电视 电影新闻报道
----
第一节 广播 电视
----
第二节 电影放映
----
第三节 新闻报道
--
第三章 图书 档案 史志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档案
----
第三节 史志工作
--
第四章 文物 古迹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遗迹 遗址
----
第三节 墓葬
----
第四节 文物管理
第二十八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卫生医疗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医疗队伍
----
第三节 医疗设备
----
第四节 医疗制度
----
第五节 医疗水平
----
第六节 卫生防疫
----
第七节 妇幼保健
----
第八节 农村改水
----
第九节 药品管理 卫生管理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竞技体育
----
第五节 人才培养
----
第六节 体育设施、经费
----
第七节 “达瓦孜”
第二十九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级领导机构
----
第二节 乡镇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
--
第二章 思想道德教育
----
第一节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
第三节 民族团结教育
--
第三章 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
第一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
第四章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
第一节 民族团结
----
第二节 是非分明
----
第三节 助人为乐
第三十编 人 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色买提阿洪
----
坤都思
----
沙吾拉洪·海里派提
----
吐尔迪·阿洪
----
司马义·买买提
----
玉苏音·艾山
----
徐殿维
----
阿不都热衣木·司马义
----
甘文湛
----
买买提明·卡日阿吉
----
托乎提·丈沙
----
张长江
----
艾沙·玉苏甫
----
沙地克·托乎提
----
艾力·艾买提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李春芳
----
艾力更·依明巴海
----
卡米尔·阿不都拉
----
孜乃提·吾买尔
----
塔里甫·达吾提
----
阿迪力·吾守尔
----
艾依提·沙比提
----
吐尔逊·伊明
----
肉孜·沙比尔
----
艾买提·买买提
----
张培莲
----
亚森·阿瓦孜
----
阿不都瓦依提·吾买尔
--
第三章 人物表
附录
--
一、1999~2001年英吉沙县大事记
--
二、1999~2001年英吉沙县概况
--
三、地方文献辑存
----
(一)地情资料
----
(二)乡土志 游记
----
(三)划界决定
编后记
《英吉沙县志》编审机构和编纂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