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秉笔直书,力求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
料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一代言史。
二、本志由概述、大事记、分志、人物、附录和编后记组成,共14章63节
128目共26万余字。
三、本志编纂体例,采取“横排类目、纵写史实”的方法,分别用志、照
片、图、表和记事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之。为便于查阅,照片集中于文字之前,
图表分散于各有关章、节、目之中。
四、本志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立足于现实,广泛收集凯里市卫生事
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文献,档案、口碑、书信、专题调查等资料进行综合
整理,并以档案资料为主,其他为辅。本志上限为明弘治7年(1494)起,下限
为2000年底。本志着重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凯里市(县)卫生事业发
展的历史,对非卫生单位仅在概述中反映,1950年以前的卫生状况在各有关章、
节内作简略的叙述。
五、本志一律采用国家统一公制计量单位。
六、本志与其他专志有互相联系的,只记本志所涉及部分,如计划生育中
只记述节制生育手术。
七、凯里市在1949年11月一1952年9月为炉山县;1952年10月为炉山苗
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4月为炉山苗族自治县;1958年为炉山县;1959年一
1983年为凯里县;1984年1月更名为凯里市。本志按年限阶段实名称著。
八、人物传,根据“生不立传”的原则,只记载已故较知名的医药卫生人
员。
内容时限:
1494年-2000年底
目录
封面
编纂领导小组
主要撰稿人
志稿审定会议审定人员名录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组织行政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党团组织
--
第三节 社会团体
--
第四节 卫生协会与卫生学会
第二章 医疗卫生事业机构
--
第一节 全民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节 街道、乡镇卫生院
--
第三节 诊所
第三章 疟疾防治
--
第一节 流行情况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第三节 措施与效果
--
第四节 考核鉴定
第四章 急性传染病防治
--
第一节 免疫接种
--
第二节 传染病管理
--
第三节 防治
第五章 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
--
第一节 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
--
第二节 慢性病
--
第三节 其它
第六章 卫生监督监测
--
第一节 工业卫生
--
第二节 食品卫生
--
第三节 学校卫生
--
第四节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与自来水监测
第七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组织领导
--
第二节 卫生宣传
--
第三节 清洁卫生队伍
--
第四节 除四害
--
第五节 环境卫生
--
第六节 饮水卫生
第八章 医疗卫生事业
--
第一节 医疗卫生队伍
--
第二节 医疗卫生设备
--
第三节 医疗业务
--
第四节 卫生经费
--
第五节 医疗制度
第九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三节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
第四节 婚前保健
--
第五节 婴儿、孕产妇死亡回顾性调查
第十章 医政管理
--
第一节 医疗制度
--
第二节 医疗事故处理
--
第三节 个体医管理
--
第四节 行政执法
--
第五节 定职、晋升管理
第十一章 药品监督管理
--
第一节 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
--
第二节 药品供应
--
第三节 特殊药品管理
--
第四节 药品质量管理
--
第五节 药品检验
第十二章 医学教育与科研
--
第一节 培训基层卫生人员
--
第二节 卫生教育
--
第三节 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进修、进校学习
--
第四节 科技成果及论文
第十三章 卫生改革
--
一、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改革
--
二、街道、乡(镇)卫生工作的改革
第十四章 人物
--
第一节 获荣誉证书人物
--
第二节 获得州以上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录
--
第三节 主任、副主任医师名录
--
第四节 主治(主管)医师名录
--
第五节 离、退休人员名录
--
第六节 凯里市卫生系统已故人员名录
--
第七节 医林人物
附录
--
1、凯里县人民政府关于颁发《凯里县灭疟后期管理条例》的通知
--
2、凯里市人民政府《食品卫生管理暂行条例》
--
3、凯里市人民政府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暂行条例
--
4、编后记
版权页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