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河志(下)

修河志(下)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修河流域电力资源丰富。1993年《修河流域规划》载:修河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7.2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64.95万千瓦,每平方千米的水力资源蕴藏量为44.4千瓦。可开发量超过1万千瓦的县(市)有:铜鼓、修水、武宁、永修,其中修水、武宁两县占可开发量的82.6%。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目录

封面
修河志(下)
目录
第四篇 开发建设
-- 第十七章 水电工程
---- 第一节 水电建设
------ 一、试点阶段
------ 二、发展阶段
------ 三、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阶段
---- 第二节 大、中型水电站
------ 一、柘林水电厂
------ 二、东津水电站
------ 三、抱子石水电站
---- 第三节 小型水电站
------ 一、大塅水电站
------ 二、金鸡桥水电站
------ 三、郭家滩水电站
------ 四、茶子岗水电站
------ 五、盘溪电站
------ 六、大寺里水电站
------ 七、其他水电站
-- 第十八章 水利工程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一、基本情况
------ 二、重点水库
------ 三、小型水库
------ 四、水塘
---- 第二节 农田水利
------ 一、提水工具
------ 二、机电排灌
------ 三、引水工程
------ 四、农田灌区
---- 第三节 人饮工程
------ 一、铜鼓县
------ 二、修水县
------ 三、武宁县
------ 四、永修县
---- 第四节 堤防建设
------ 一、概述
------ 二、重点圩堤
------ 三、河堤
-- 第十九章 水库移民
---- 第一节 移民人数
------ 一、“两江”移民人数
------ 二、兴建柘林、东津、大塅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
------ 三、三峡移民
---- 第二节 移民安置
---- 第三节 移民后期扶持
-- 第二十章 桥梁津渡
---- 第一节 桥梁
------ 一、古桥
------ 二、浮桥
------ 三、公路桥
------ 四、铁路桥
---- 第二节 津渡
------ 一、概况
------ 二、部分渡口简介
-- 第二十一章 水陆运输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水运
------ 一、航道
------ 二、货物运输
------ 三、旅客运输
------ 四、运量
------ 五、码头
---- 第三节 公路
------ 一、高速公路
------ 二、国道
------ 三、省道
------ 四、县级公路
------ 五、乡村公路
---- 第四节 铁路
-- 第二十二章 沿河城市和集镇建设与变迁
---- 第一节 修河流域县城建设与变迁
------ 一、永宁镇
------ 二、义宁镇
------ 三、新宁镇
------ 四、涂埠镇
---- 第二节 修河流域主要乡镇建设与变迁
------ 一、排埠镇
------ 二、温泉镇
------ 三、棋坪镇
------ 四、三都镇
------ 五、大塅镇
------ 六、渣津镇
------ 七、太阳升镇
------ 八、山口镇
------ 九、古市镇
------ 一○、杭口镇
------ 一一、港口镇
------ 一二、马坳镇
------ 一三、白岭镇
------ 一四、黄沙镇
------ 一五、船滩镇
------ 一六、澧溪镇
------ 一七、鲁溪镇
------ 一八、罗坪镇
------ 一九、石门楼镇
------ 二○、杨洲乡集镇
------ 二一、柘林镇
------ 二二、白槎镇
------ 二三、虬津镇
------ 二四、艾城镇
------ 二五、吴城镇
---- 第三节 修河流域重点村镇建设与变迁
------ 一、石桥集镇
------ 二、古桥集镇
------ 三、花山林场集镇
------ 四、凤山新村
------ 五、三都新村
------ 六、司前村镇
------ 七、洞下村镇
------ 八、汤桥村镇
------ 九、双井村集镇
------ 一○、长水新村
------ 一一、梅颜新村
------ 一二、凤凰岭新村
------ 一三、易家河新村
------ 一四、溪源新村
------ 一五、新桥新村
------ 一六、南岸新村
------ 一七、黄婆井新村
------ 一八、住房建设与变迁
第五篇 生态环境
-- 第二十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
---- 第一节 森林分布
------ 一、九岭山林区
------ 二、幕阜山林区
------ 三、柘林湖护库护岸林区
------ 四、修河平原经济防护林区
------ 五、大沩山林区
---- 第二节 林种结构
------ 一、用材林
------ 二、经济林
------ 三、防护林
------ 四、薪炭林
------ 五、特用林
---- 第三节 活立木蓄积
---- 第四节 森林覆盖率及变化情况
-- 第二十四章 植被
---- 第一节 植被特征
------ 一、木本植物种类
------ 二、地理成分
------ 三、起源古老、单型、少型科属和孑遗植物种
---- 第二节 植被的地理分布
---- 第三节 主要的植被类型
------ 一、针叶林
------ 二、常绿阔叶林
------ 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四、落叶阔叶林
------ 五、竹林
------ 六、山顶矮林
------ 七、灌丛和灌草丛
-- 第二十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类型
------ 一、水稻土
------ 二、潮土
------ 三、红壤
------ 四、黄壤
------ 五、黄棕壤
------ 六、草甸土
------ 七、紫色土
------ 八、石灰土
---- 第二节 土壤分布
------ 一、河谷平原土壤分布
------ 二、丘陵土壤分布
------ 三、山地土壤分布
------ 四、土壤的微域分布
-- 第二十六章 土地
----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特点
------ 一、土地资源总量
------ 二、土地资源特点
---- 第二节 土地利用
------ 一、土地利用方式
------ 二、土地利用构成
---- 第三节 土地开发整理
-- 第二十七章 耕地生态系统
---- 第一节 耕地面积动态变化
------ 一、历史上有记载的耕地数量
------ 二、小流域耕地分布状况
------ 三、耕地面积动态变化
---- 第二节 耕地开发利用现状
------ 一、耕地开发利用的历史简况
------ 二、耕地开发利用方式
---- 第三节 土壤肥力状况
------ 一、土壤肥力特征
------ 二、土壤养分含量
-- 第二十八章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 第一节 水土流失
---- 第二节 水土保持
------ 一、防治措施
------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
------ 三、城镇水土保持
------ 四、工矿交通水土保持
------ 五、矿山开采水土保持
------ 六、水土保持预防及监督
-- 第二十九章 矿产开发
---- 第一节 开发现状
------ 一、铜鼓县
------ 二、修水县
------ 三、武宁县
------ 四、永修县
---- 第二节 矿产开发主要生态问题
-- 第三十章 水环境状况
---- 第一节 水质监测
------ 一、监测布点
------ 二、监测项目、频次
------ 三、监测质量控制
------ 四、水质监测结果
---- 第二节 水质评价
------ 一、评价方法
------ 二、评价结果
-- 第三十一章 大气环境状况
---- 第一节 空气质量监测
------ 一、监测范围及点位布设
------ 二、监测项目、频率与方法
------ 三、监测结果
---- 第二节 空气质量评价
------ 一、评价参数
------ 二、评价方法
------ 三、评价结果
-- 第三十二章 工业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工业发展历程
------ 一、发展历史
------ 二、产业类型
------ 三、工业园区
------ 四、重点工业企业
---- 第二节 工业废水排放
------ 一、废水排放总量
------ 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 三、氨氮排放量
------ 四、废水治理
---- 第三节 工业废气排放
------ 一、工业废气排放量
------ 二、二氧化硫排放量
------ 三、废气治理现状
------ 四、废气治理重点工程
---- 第四节 工业固体废物
------ 一、产生量
------ 二、综合利用量
------ 三、处理处置量
------ 四、排放量及方式
------ 五、江西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
-- 第三十三章 人居生活环境
---- 第一节 医疗卫生
------ 一、发展概况
------ 二、医疗卫生机构
------ 三、医疗废水
------ 四、医疗废弃物
---- 第二节 人居生活
------ 一、生活污水、能源消费及生活垃圾
------ 二、生活污水处理状况
------ 三、生活垃圾处理
-- 第三十四章 农业生态环境
---- 第一节 农业垦殖、综合开发
----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及处理状况
------ 一、畜禽饲养
------ 二、水产养殖
------ 三、种植业
-- 第三十五章 生态环境总体状况
---- 第一节 生态环境指标状况
------ 一、环境质量指数
------ 二、生物丰度指数
------ 三、植被覆盖指数
------ 四、水网密度指数
------ 五、土地退化指数
---- 第二节 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 一、评价标准
------ 二、评价等级
------ 三、总体评价
第六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第三十六章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法律法规体系
------ 一、体系框架
------ 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三、江西省环境保护规章
------ 四、地方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系
------ 一、组织结构
------ 二、机构职能
------ 三、运行方式
---- 第三节 环境监管体系
------ 一、规划标准
------ 二、评价考核
------ 三、总量许可
------ 四、环境监测
------ 五、环境监察
---- 第四节 信息服务体系
------ 一、网络信息平台
------ 二、环境数据库
------ 三、专家库
------ 四、服务网络建设
---- 第五节 公众参与体系
---- 第六节 市场运作体系
---- 第七节 生态补偿体系
-- 第三十七章 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 第一节 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
------ 一、水资源保护
------ 二、水资源优化配置
---- 第二节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
------ 一、土地资源总体规划
------ 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的保障措施
---- 第三节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一、森林资源的培育与发展
------ 二、加强森林保护
------ 三、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 第四节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 一、积极调整开发方向
------ 二、合理规划开发布局
------ 三、严格划分开采区域
------ 四、整顿规范开发秩序
------ 五、调整优化生产结构
----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一、总体规划
------ 二、开发保护
------ 三、加强监管
---- 第六节 水产品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
-- 第三十八章 生态工程建设
---- 第一节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 一、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
------ 二、世行贷款造林工程建设
------ 三、“5311”果业工程建设
------ 四、“三竹”工程建设
------ 五、国债长防林工程建设
------ 六、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 七、薪炭林工程建设
------ 八、国家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
------ 九、血防林工程建设
------ 一○、“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 一一、油茶产业工程建设
------ 一二、南皋山生态封育区建设
---- 第二节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与建设
---- 第三节 生态移民工程建设
---- 第四节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 一、循环经济
------ 二、清洁生产
---- 第五节 生态工业园
---- 第六节 血防工程建设
------ 一、灭螺
------ 二、以机代牛
------ 三、封洲禁牧
------ 四、改水改厕建沼气池
------ 五、综合防治
------ 六、农业防治
-- 第三十九章 生态县与保护区建设
---- 第一节 生态县
----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
------ 一、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二、云居山江西省级自然保护区
------ 三、天柱峰自然保护区(铜鼓县级)
------ 四、修河源五梅山自然保护区(修水县级)
------ 五、武宁县伊山自然保护区
------ 六、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鼓站
------ 七、荷溪湿地自然保护区(永修县级)
------ 八、花山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
---- 第三节 生态功能保护区
---- 第四节 水源保护区
------ 一、铜鼓县水源保护区
------ 二、修水县水源保护区
------ 三、武宁县水源保护区
------ 四、永修县水源保护区
---- 第五节 风景名胜区
------ 一、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
------ 二、南崖—清水崖风景名胜区
---- 第六节 地质公园
------ 一、江西柘林湖省级地质公园
------ 二、江西铜鼓省级地质公园
---- 第七节 森林公园
------ 一、江西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
------ 二、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
------ 三、南方红豆杉省级森林公园
------ 四、柘林湖国家森林公园
---- 第八节 湿地公园
附录
-- 一、大事记
-- 二、修河流域古树名录
-- 三、修河流域水库概况一览
-- 四、主要参考资料
-- 五、《修河志》编纂记事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