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坚持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对建国后史事的记述,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针。
内容时限:
1840-1989
出版时间:
1992年12月
目录
封面
济宁市卫生志
济宁市卫生志编纂委员会
题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同志题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张自宽同志题词
--
山东省卫生厅厅长张青林同志题词
--
原济宁专署副专员王力生同志题词
图片
--
济宁市卫生机构图
--
济宁市城区卫生机构图
--
1、1973年在邹县野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针
--
2、1976年在兖州县下因出土的大汶口时代生活用石磨
--
3、1973年在兖州县兴隆庄出土的汉代薰炉
--
4、1980年在兖州县付楼村出土的汉代“连茅圈”式厕所模型
--
5、1982年在兖州县龙王庙村出土的龙山时代骨锥
--
6、1974年在邹县郭里独山村刘宝墓出土的西晋铜薰香炉
--
7、1963年在邹县出土的邾国故城排水管道
--
8、曲阜县出土的鲁国故城排水管道
--
9、1964年在邹县看庄郭山村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陶圈(连茅圈)
--
10、1964年在邹县看庄郭山村出土的东汉时期两用锅灶
--
11、1958年在邹县峄山沈家庄出土的东汉时陶井
--
19、1974年在邹县郭李独山村刘宝墓出土的西晋时期陶灶
--
13、孔宅故井
--
14、东汉太医令衡方墓碑(存汶上县次邱乡)
--
15、民国19年襄阳县志记载王叔和生平
--
16、王叔和墓碑(第三次立)
--
17、王叔和著《脉经》、《脉经校释》
--
18、1951年济宁市新药业药物讲习班学员合影
--
19、1951年中国红十字会济宁市分会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人员合影
--
20、1962年6月济宁市中医拜师人会
--
21、丝虫病晚期患者阴囊象皮肿
--
22、1950年华东卫生部黑热病防治总所第一所第一大队地方医师训练班治疗室实习情况
--
23、防疫大队为儿童接种疫苗
--
24、克汀病患者
--
25、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考察邹县丝虫病防治上作
--
26、济宁巴可门医院门诊病房楼
--
27、兖州圣若瑟癞病院病房
--
28、1979年卫生部长钱信忠视察济宁地区人民医院
--
29、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和孔伯华先生谈话
--
30、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视察曲阜市爱国卫生工作,并题词
--
31、1984年卫生部长崔月犁省卫生厅长张植萍视察济宁市卫生防疫站
--
32、济宁市卫生防疫站检验培训楼
--
33、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断趾再植手术
--
34、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7800平方米病房搂
--
35、曲阜市人民医院门诊偻
--
36、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引进美国CE9000Ⅰ型全身CT
--
37、济宁市中医院病房楼
--
38、济宁市市中区人民医院高压氧舱
--
39、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现场
--
40、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应用脑立体定向仪为患者施行脑立体定向术
--
41、1987年济宁市路步炎副市长和食品卫通过生监督员一起依法检查食品卫生质量
--
42、济宁市药品检验所引进紫外线分光光度计
--
43、妇幼保健人员为儿童健康查体
--
44、济宁市中医院健身房
--
45、济宁市卫生局现任领导同志
--
46、济宁市卫生局历任部分领导同志
--
47、济宁市卫生局现任、历任部分领导同志讨论《济宁市卫生志》稿
--
48、济宁市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合影
--
49、济宁市卫生志办公室人员合影
王序
张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卫生行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市卫生局
----
第二节 县(市)区卫生局
--
第二章 医政管理
----
第一节 医院管理
----
第二节 村卫生室管理
----
第三节 个体行医管理
----
第四节 医疗事故处理
--
第三章 卫生防疫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卫生防疫机构管理
----
第三节“三病”防治管理
----
第四节 重大灾害中的卫生防疫管理
--
第四章 药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药品生产经营管理
----
第三节 医院药剂管理
----
第四节 特殊药品管理
----
第五节 监督管理
--
第五章 人事劳资管理
----
第一节 干部管理
----
第二节 劳动工资管理
----
第三节 技术职称晋升
--
第六章 计划财务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财务管理
----
第三节 基本建设管理
----
第四节 卫生统计
--
第七章 医疗保健管理
----
第一节 干部保健
----
第二节 公费医疗
----
第三节 劳保医疗
----
第四节 合作医疗
--
第八章 初级卫生保健
第二篇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九章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第十章 反细菌战
--
第十一章 除“四害”,讲卫生
--
第十二章 农村“两管”“五改”
--
第十三章 城镇卫生
--
第十四章 规章制度与检查评比
第三篇 卫生防疫
--
第十五章 机构
----
第一节 卫生防疫机构
----
第二节 专科防治机构
--
第十六章 公共卫生
----
第一节 环境卫生
----
第二节 食品与营养卫生
----
第三节 劳动卫生
----
第四节 放射卫生
----
第五节 学校卫生
--
第十七章 传染病管理
----
第一节 疫情管理
----
第二节 计划免疫
----
第三节 疾病监测
--
第十八章 传染病防治
----
第一节 急性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 慢性传染病防治
--
第十九章 卫生检验
--
第二十章 健康教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方式与成效
第四篇 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治
--
第二十一章 机构
--
第二十二章 地方病防治
----
第一节 克山病
----
第二节 地方性甲状腺肿
----
第三节 地方性氟中毒
--
第二十三章 寄生虫病防治
----
第一节 黑热病
----
第二节 丝虫病
----
第三节 疟疾
----
第四节 肝吸虫病
----
第五节 其他寄生虫病
第五篇 妇幼保健
--
第二十四章 机构
----
第一节 妇幼保健机构
----
第二节 妇产科与儿科
--
第二十五章 妇女保健
----
第一节 接生
----
第二节 围产期保健
----
第三节 妇女病防治
----
第四节 妇女劳动保护
--
第二十六章 儿童保健
----
第一节 健康查体与调查
----
第二节 疾病防治
--
第二十七章 计划生育技术工作
----
第一节 技术管理
----
第二节 节育措施
第六篇 中医
--
第二十八章 机构
----
第一节 堂铺
----
第二节 诊所
----
第三节 中医科
----
第四节 医院
--
第二十九章 医术与论著
----
第一节 脉诊与舌诊
----
第二节 温病与伤寒
----
第三节 疮疡
----
第四节 骨伤
----
第五节 喉症
----
第六节 妇科杂症
----
第七节 痘疹
----
第八节 针灸及熨疗
----
第九节 方药著书
--
第三十章 授业与继承
----
第一节 传统授业
----
第二节 培训与办学
----
第三节 学术继承
第七篇 西医
--
第三十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教会医院(诊所)
----
第二节 团体医院
----
第三节 私立医院(诊所)
----
第四节 公立医院(门诊部、诊所)
--
第三十二章 医疗技术
----
第一节 临床科室
----
第二节 医技科室
--
第三十三章 医疗队
----
第一节 市内医疗队
----
第二节 援外省(区)医疗队
----
第三节 出国医疗队
--
第三十四章 社会医事
----
第一节 地段预防保健
----
第二节 家庭病床
----
第三节 医疗协作
----
第四节 征兵体格检查
--
第三十五章 医疗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员培养
----
第三节 业务发展
第八篇 中西医结合
--
第三十六章 培训与学习
----
第一节 培训
----
第二节 在职学习
--
第三十七章 中西医结合基地
--
第三十八章 治疗与研究
----
第一节 常见病治疗
----
第二节 疑难病研治
----
第三节 新医疗法
--
第三十九章 麻醉
--
第四十章 药物研制
第九篇 护理
--
第四十一章 人员
--
第四十二章 管理
----
第一节 制度
----
第二节 人员培养
--
第四十三章 护理技术
----
第一节 一般护理
----
第二节 专科护理
第十篇 药械药检
--
第四十四章 中药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药材生产
----
第三节 制剂生产
----
第四节 经营
--
第四十五章 西药及医疗器械
----
第一节 西药生产
----
第二节 医疗器械生产与维修
----
第三节 经营
--
第四十六章 药品监督检验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监督检验
第十一篇 教育与科研
--
第四十七章 医学教育
----
第一节 高等医学教育
----
第二节 中等医学教育
----
第三节 县办医学教育
----
第四节 在职培训
--
第四十八章 医学科学研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成果
第十二篇 社会团体
--
第四十九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行会
----
第二节 红十字会
----
第三节 医师公会
----
第四节 国医砥柱社
----
第五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
--
第五十章 学术团体
第十三篇 人物
--
第五十一章 传略
----
衡方
----
王叔和
----
徐之范
----
赵钧
----
陈颖初
----
张西山
----
欧阳长年
----
刘金佩
----
阎传钦
----
朱成麟
----
孙茂兰
----
王世祯
----
刘纯智
----
孔伯华
----
韩爱梅
----
徐大元
----
高书敬
----
颛孙镜朗
----
赵华庭
----
刘映灿
----
孙隆九
----
刘怀远
----
曲业盛
----
李正钧
----
陈泽舜
----
蔡俊山
--
第五十二章 简介
----
王正甫
----
李绍南
----
刘福龄
----
房念东
----
刘培棠
----
刘宝玖
----
陈一鸥
----
邱淑筠
----
孔昭立
----
李灿珍
----
郭树兰
----
万酉葵
----
孙菊
----
刘国进
----
孙澈
----
朱静舒
----
陈微
----
陆林
----
徐圣亭
----
张金玺
----
王东志
----
黄学易
----
庞维新
----
段友俊
----
姚希贤
----
左继统
--
第五十三章 名录
----
第一节 地方名医
----
第二节 副主任医(护、药、技)师
----
第三节 先进人物
附录
--
一、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
--
二、创建药王庙碑记
--
三、王叔和《图注脉诀规正》自序
--
四、欧阳长年《医理浅说》自序
--
五、朱成麟《温病集腋》自序
--
六、孔伯华医籍序
--
七、编志有关人员名录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