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

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序 经过两年多的爬梳洗剔,凝聚着众人心血与智慧的《中国新 闻传媒人物志》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此书由中国新闻史学会 与北京上德经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擘画,包括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等在内的18所高校及单位的近 70位研究人员参与编写,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教授担 任顾问。 在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中,有关新闻人物的研究始终处于薄弱 状态,改革开放以后这方面的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一度出现繁荣 局面,但比之新闻史研究的其他领域,人物研究始终是个短板, 缺乏整体布局与系统性。 有关新闻人物的研究最初出现于《中国新闻年鉴》以及方汉 奇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等书中。由于此类撰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新闻人物只是其中的 一部分,内容含量自然十分有限。之后有尹韵公研究员主编的 《中国新闻界人物》出版,该书是对《中国新闻年鉴》所列新闻 人物的拓展,每个人物均配有千字左右的小传。其间亦有一些著 名报人的传记出版,如《王韬评传》、《报人张季鸾先生传》、 《范长江传》等;也有依托纪念活动编撰的专集、回忆录出版, 如《黄远生学术讨论会专集》、《人民新闻家邓拓》、《难忘穆 青》等;还有为部分声名卓著的新闻人物作传的书籍出版,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大学乔云霞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记者传略 与名篇赏析》,该书选取了45位名记者,兼有传略及作品赏析。 2011年则有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任主编、李东东任副主编、 中国新闻史学会部分研究人员参与编写的《中国红色记者》出 版,该书是国内首部对以中共著名记者为主的进步记者进行系统 梳理与介绍的书籍,收入了陈独秀、李大钊、邹韬奋、范长江、 邓拓等54位著名的“红色记者”,每个人物均有小传及代表作评 介。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关新闻史人物的研究虽 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出现,但是由于各种原 因,它们大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是散见于各类文献、资料 中,或是以“非完全本”的形式出现,尚不足以反映中国历史长 河中新闻人物群像的整体面貌与特征。 《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丛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 陷。该书突破了观念与框架上的局限,立足于清末民初以来中国 新闻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 闻人物近百位;体例与编写方式亦有所不同,每位人物均配有一 幅照片、一则评传、代表作若干,篇幅约25000字左右,总字数计 有250万字,分十辑出版,大大拓展了内容空间。 编写思路的变化以及内容空间的拓展,不但使近百位新闻人 物的面目更为清晰,形象更加丰满,也使其职业操守和精神品格 有如一条红线贯彻始终,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同阶段和时间节 点上。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自19世纪70年代国人自办真正意义 上的报刊以来,从“弢园老民”到“饮冰室主人”,从邹韬奋的 《萍踪寄语》到范长江的《塞上行》,历史上杰出的新闻人无不 怀揣“开启民智、救亡强国”的理想,立言议政,著文报国。为 了顺应时代潮流,追求人类进步,他们“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 章”;为了坚持真理、伸张正义,他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尽可能接近事实真相,他们排除各 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世俗短见遮蔽是非功过,不做阿谀奉 迎的文章,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总之,他们以自己的努 力与坚守实现了社会大众对于职业记者的期许,同时也成为了一 个大写的人。 当今时代的社会环境虽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新闻记 者的职业精神与操守却不应当有所改变。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进一 步加快转型和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更需要新闻记者以清醒的头 脑和高度的职业敏感观察、分析问题,做负责任的报道者。正如 范长江先生所言: “这个社会需要无数有操守的记者代表人民的 利益而奋斗”。《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丛书所奉献的正是这样 的范例和样本。中国新闻史学会愿以此与广大的媒体人和新闻学 子共勉。 程曼丽 写于北大燕园 2014年5月1日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编委会

目录
时评催人醒 冷血热心肠——陈景韩
-- 走出松江留学日本
-- 初露锋芒主笔《时报》
-- 时评犀利外冷内热
-- 创作小说侠气外露
-- 申报中流趋于稳健
-- 晚年归隐不求名达
/陈景韩作品选/
-- 今年中消灭之报纸
-- 京中近状
-- 中国人之特性
-- 将来之时局
-- 中日新交涉
-- 我之论调
-- 二十年记者生涯之回顾
-- 申报二万号纪念感言
一代报人与政治家董显光
-- 赴美求学
-- 投身报界
-- 外宣干将
-- 外交使节
/董显光作品选/
-- 西南“胡系”势力的没落
-- 在上海办报
-- 我们站定了
-- 时局严重时中国警察与路警之能力
特立独行的报人章士钊
-- 章士钊小传
-- 《苏报》时期
-- “前《甲寅》”时期
-- “后《甲寅》”时期
-- 结语
/章士钊作品选/
-- 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节选)
-- 毁党造党说
-- 评新文化运动(节选)
-- 文俚平议
谋国之忠、报界宗师:张季鸾
-- 1926年前的张季鸾
-- 张季鸾与新记《大公报》
-- 张季鸾的文风与思想
/张季鸾作品选/
-- 蒋介石之人生观
-- 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
-- 最低调的和战论
副刊编辑名家严独鹤
-- 秀才四处奔波为养家
-- 主编《新闻报》副刊
-- 促成《啼笑因缘》流传
-- 编辑理念和新闻思想
-- 文学创作与杂志编辑
-- 言论思想和高尚气节
-- 晚年的生活
/严独鹤作品选/
-- 社会心理测验
-- 好天气也
-- 见怪不怪
-- 出钱活命
-- 胜利两周年
-- 应该检讨一下
-- 《新闻记者之修养与艺术》
-- 副刊的“四个要点”
为民主中国填土铺路的胡政之
-- 青少年求学
-- 就职《大共和日报》
-- 改革王郅隆时期《大公报》
-- 采访“巴黎和会”
-- 创办“国闻通信社”和《国闻周报》
-- 经营新记《大公报》
/胡政之作品选/
-- 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与中国
-- 作报与看报
新闻学者,爱国报人戈公振
-- 初涉报业,风生水起
-- 全心办报,革新业务
-- 潜心研究,提倡教育
-- 爱国报人,执笔天涯
-- 宣传抗日,我是中国人
/戈公振作品选/
-- 英京读书记
-- 从日内瓦到莫斯科
-- 我对于观察庶联的态度
-- 十五年美术展览会
-- 列宁逝世的十周年
痴心为学任白涛
-- 创办中国新闻学社,催生中国第一本应用新闻学著作
-- “涉足”新闻学公案,规范新闻学术研究
-- 体系化新闻学的探索
-- 对中国新闻伦理问题的首次独立研究
/任白涛作品选/
-- 新闻记者之地位
-- 再版的话
-- 国际宣传战与中国的处境
-- 记录和批判的价值
-- 报人威力和报纸势力
-- 坏的报纸和好的报纸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