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为重庆市第一代教育专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指导,遵循实事求是、详今略古的原则,突出时代精神和重庆教育特色,力求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
二、时限本志记叙时间上限为1840年,下限为1990年,重点记叙1949年11月30日重庆市解放以后的教育历史,有关内容根据需要上溯和下延。
出版时间:
2002年03月
目录
封面
重庆教育志
重庆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题词
--
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于树人中学(现重庆八中)建校十周年题词。
--
李鹏总理少年时期曾就读于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的育才中学。图为1984年国庆前夕李鹏总理为纪念陶行知先
--
聂荣臻元帅题辞
--
1988年,重厌巴蜀中学校庆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校友)给母校的题词。
--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题词。
--
原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陶端予1993年9月逝世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题词纪念。
--
1986年,胡子昂为重庆南开中学建校50周年及传鉴亭落成典礼题词。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原邮电部部长朱学范题词
--
1979年,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给重庆育才中学题词。
--
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重庆巴蜀中学老校长刘西林为重庆巴蜀中学六十周年校庆题词。
--
重庆市人大副主任、原副市长肖祖修题辞
--
重庆市副市长程贻举题辞
--
原重庆市副市长马力题辞
--
原重庆市教育局局长、重庆市副市长、武汉市副市长、湖北省政府顾问邓垦题辞
--
林琳题
--
张仲明题
--
谭昷殷题
--
马中和题
--
方延惠题
图片
--
1980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一中模范班主任严惠珍。
--
1991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渝北区,亲切接见龙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兼职教师侯远福一家人。
--
杨尚昆主席和潼南县双江镇小学教职工在一起。
--
五十年代初,贺龙同志在重庆人民小学。
--
1958年,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吴玉章到重庆大学视察。
--
1958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视察重庆大学
--
1959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毅视察重庆大学。
--
1960年3月,朱德委员长到西南师范学院视察。
--
1960年,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到重庆大学视察。
--
1960年,国务院副总理贺龙、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中共重庆市委书记任白戈到西南师范学院视察。
--
1964年7月,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到西南师范学院进行教学改革试点。
--
1965年,高教部长蒋南翔到重庆大学视察。
--
1988年5月,刘华清同志视察重庆时接见四川外语学院领导。
--
原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共中央委员黄启璪(右二)和邓颖超大姐在一起。
--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为重庆幼儿师范学校题词。
--
原重庆市教育局长兼重庆一中校长,湖北省政府顾问邓垦(前左二)到重庆一中视察。
--
1990年,中央电大党委书记、校长谢新观(右一)、四川电大党委书记、校长武令生(左一)在重庆广播电视
--
拉萨市副市长孔繁森到重庆西藏中学慰问师生并发表讲话。
--
1892年,重庆求精中学校舍建成。1893年3月4日,开校行课。美国传教士鹿依士担任首届校长。图为鹿
--
1914年,刘伯承同志任重庆求精中学军事教官。
--
1914年,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当时名叫张正权)到重庆求精中学就读。
--
清政府官绅与重庆求精中学部分师生合影。
--
重庆府中学堂(今重庆七中)监督(校长)杨沧白为同盟会重庆支部负责人,并领导了重庆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
重庆大学第一任校长刘湘
--
1940年12月6日,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马寅初被蒋介石宪兵秘密逮捕。8日,以“调赴前方考察战区经济”
--
1941年6月,宋庆龄、宋美龄、宋蔼龄联袂到位于覃家岗(现重庆三医大内)的黄埔子弟学校参观并与该校女
--
1896年~1932年,江津中学老校长、爱国诗人吴芳吉先生。
--
重庆巴蜀中学首任校长、教育家周勖成先生(左一)与该校国文教员、作家叶圣陶先生(右一)赵孟轺先生(中)
--
建校初期,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卓琳(后排左一)同教师合影。
--
钱学森视察重庆大学。
--
我国著名教育家、重庆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芩、喻传鉴。
--
钱伟长视察重庆大学
--
周光召视察重庆大学
--
原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1962~1976)陶端予同志,在延安时期,曾于1943年奉派到条件艰苦的延安
--
198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名誉校长侯光炯在四川宜宾长宁县相岭乡西南农业大学科研基地。
--
全国著名建筑家、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唐璞(满族)在指导学生设计作品。
--
西南政法大学著名教授黎国智为我国马列主义法学思想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法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创建人。出版了
--
重庆大学原校长、著名电工学科理论专家、博士生导师江泽佳正在讲课。
--
1987年3月,原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给重庆八中题词“排球传统永存”。图为指导女排训练。
--
重庆南开中学体育特级教师李丁一在训练女子篮球队。
--
四川省劳模、特级教师、重庆育才中学化学教师丁玮正在上化学实验课。
--
著名心理学家、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兆吉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美育心理研究”。
--
1924年,重庆联中(今重庆七中)学生上街反对日本商轮“德阳丸”号屠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
--
重庆大学师生组成宣传团赴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
1938年,重庆南开中学学生宣传抗日救亡,唤醒民众
--
1949年11月,重庆人民迎接解放,图为重庆中学(今重庆七中)学生彭华林向陈赓司令员献旗。
--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重庆求精中学师生同全市人民一起欢庆解放,在求精坝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解
--
1927年,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现位于渝中区大同路小学一带)第二班毕业纪念照。
--
1951年12月,川东师范学校欢送参军同学
--
重庆求精中学抗美援朝参军同学离别母校时留影。
--
1951年,重庆求精中学参加内江“土改”同学留影。
--
1956年,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16位同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要求分配到西藏工作。
--
1988年11月,西南师范大学举行首次博士学位授予仪式。
--
四川美术学院师生正在创作泥塑《收租院》。
--
渝北区龙兴镇中心校开展学生武术表演活动。
--
1987年获捷克十三届里迪采国际儿重画展特别奖的画作《鸡妈妈孵蛋》。作者为渝北区原江一中学生陈建渝。
--
重庆市工艺美术职业高级中学部分学生作品。
--
重庆七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
重庆八中学生书画大赛现场一角。
--
重庆幼儿师范学校学生正在上化学实验课
--
重庆幼儿师范学校一贯重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图为该校与重庆市红岩纪念馆举行革命教育基地仂议书签字
--
重庆幼师学生在附属幼儿园见习
--
重庆一中校友运动健将,打破航模世界记录的赵济禾(前排中)回母校看望师长。
--
重庆市聋哑学校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手语
--
1985年重庆一中高87级学生肖可参加“全国信息学竞赛”获一等奖。
--
重庆一中校史陈列馆
--
1987年,重庆一中高87级学生严洪兴(前排右)参加全国化学竞赛获全国一等奖进入国家冬令营集训。
--
1984年,重庆市首届大学生“校园之春”在西南师范大学举行
--
1950年,重庆求精中学第一支秧歌队在欢迎会上表演了各种精彩的节目,受到了军代表及全体师生的欢迎。
--
1988年,重庆第一师范学校在全国中师录相比赛中获一等奖。
--
重庆八中学生举行歌咏比赛
--
四川外语学院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
1987年,朝阳小学庆祝建校120周年。图为二年级学生表演“校园之春”。
--
重庆八中排球运动历史悠久.图为建校初期同学们打排球的情景(摄于1941年重庆树人中学)。
--
重庆八中女子排球队代表中国中学生到日本参赛
--
1947年,重庆南开中学获重庆警备杯足球优胜纪念
--
1991年,重庆七中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希望杯”足球赛。
--
重庆七中喜获“一九九○年度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称号。
--
图为重庆市十七中男子跳伞队全体队员合影,该队在80年代中期曾连续数年在市青少年跳伞运动比赛中连创佳绩
--
1986年,重庆南开中学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篮球赛。
--
1891年11月21日,美国传教士鹿依士以98%色银1200两从张献堂弟兄四人手中购得智里五甲曾家岩
--
1931年,重庆大学建成的理学院楼
--
1938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图为学校创办初期设在合川草街子凤凰山古圣寺时校址。
--
1906年,汪津中学建校时学校大门
--
1944年,重庆广益中学校舍
--
保存完好的聚奎书院建筑,现为重庆聚奎中学行政办公院,是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1938年,树人中学(今重庆八中)创办初期学校校貌该校创始人为杨若愚。
--
重庆聚奎中学校园景点之一——九曲池
--
重庆聚奎中学图书馆大楼
--
重庆一中新貌。
--
重庆一中纪念1949年“四·二一”殉难烈士纪念碑。
--
重庆南开中学体育馆。
--
重庆大学理学院。
--
重庆南开中学游泳馆
--
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重庆南开中学科学馆。
--
重庆育才中学创办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铜像。
--
西南工业管理学校为“省部级重点中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图为该校大门的夜景。
--
重庆大学校内的马寅初先生雕像
--
重庆西藏中学校门
--
重市求精中学图书大楼。
--
1985年,重庆树人小学与日本广岛市立安西小学建立校际友好关系。图为1988年安西小学校长神安正之访
--
1985年,重庆市市中区第一实验小学与美国西雅图下科伊小学结为姐妹学校。图为科伊小学校长卡尔·莱特曼
--
1987年5月,加拿大教育考察团在重庆市中区第一实验小学考察。图为该团成员与学校手风琴班师生合影。
--
重庆南开中学许小玲老师在美国教学
--
1988年,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张传斌访问美国华盛顿州普亚勒普中学。
--
1988年,重庆南开中学与美国华盛顿州普亚拉蒲高级中学结为姐妹学校。图为1991年普亚拉蒲校长琳达·
--
外籍教师在重庆八中讲学
--
世界英语协会会员到重庆七中讲学。
--
法国芳丹足球队员与重庆七中足球队员商榷球艺。
--
美国学生与重庆七中学生进行友谊赛。
--
联合国儿重基金会官员在重庆幼儿师范学校检查工作。
--
美国、加拿大教育专家到重庆幼儿师范学校考察交流。
--
1958年,前苏联专家与重庆大学校领导及研究生在一起,
--
重庆大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东京大学。
--
美国圣地亚哥州互大学校长史蒂芬·韦伯到重庆大学访问并签署合作协议。
--
1956年6月,南斯拉夫青年代表团访问西南师范学院。
--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到重庆大学访问。
--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到重庆大学访问。
--
在重庆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与师生联欢
--
荷兰皇家邮电总公司顾问组织培训中心主任马蒂尔教授到重庆邮电学院访问
--
胡文立院长一行五人组成重庆邮电学院教育代表团访问日本。
--
1981年3月,日本神奈川县教育长阿布治夫到四川外语学院访问。
--
1986年6月9日,美国华盛顿惠特曼学院代表访问四川外语学院。
--
法国代表团给四川外语学院赠图书资料
--
德国留学生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做实验
--
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在四川美术学院讲授广告设计。
--
1991年7月,重庆市北碚区被评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县。
--
1985年9月1O日,重庆市市中区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
--
重庆市梁平县石安小学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科研活动。1987~1989年,石安小学三次荣获全国小星火杯
--
原重庆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原重庆市副市长林琳
--
原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原市文办副主任张仲明
--
原永川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委文教办主任、原市顾问委员会委员况兴华
--
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原市文办副主任、重庆市高等教育办公室主任谭显殷
--
原重庆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原重庆市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马中和
--
原永川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原重庆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谦益
--
原重庆市教育局局长原重庆市教委党组书记、主任原重庆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延惠
--
《重庆教育志》编撰人员合影
凡例
序
总述
目录
第一章 古代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官学
----
重庆府(州、县、厅)官学一览表
----
重庆府学署教授表
----
重庆府学署训导表
--
第三节 科举制度
----
一、沿革
----
二、科考程序
----
三、科考内容
----
四、科考官员
----
五、应试资格
----
六、取士名额
------
重庆府进士题名一览表
------
重庆府武进士题名一览表
------
重庆府举人题名统计表
------
重庆府武举人题名统计表
------
重庆府五贡题名统计表
--
第四节 书院
----
一、书院的建立与发展
----
二、校舍
----
三、建制与管理
----
四、教学
----
五、考课
------
重庆府书院一览表
------
重庆府书院选介
--
第五节 义学(乡学)
----
一、义学的建立与发展
----
二、经费
----
三、教学
------
清朝义学统计表
------
义学(乡学)一览表
----
附:私塾
第二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一、晚清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二节 领导管理
----
一、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三节 保育教育
----
一、幼儿园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
二、幼儿园的教养活动和教养原则
----
三、幼儿卫生保证
----
四、教育教学
----
附:重庆市幼儿园选介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一、晚清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
----
一、办学体制
----
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
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
--
第三节 小学教学工作
----
一、学制
----
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
----
三、教育教学改革
--
第四节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
二、少年儿童组织的变迁及其教育活动
--
第五节 小学体育卫生和保健工作
----
一、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
二、卫生教育和保健工作
--
第六节 课外活动、校外教育
----
一、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附:小学选介
第四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校管理
----
一、学校管理体制
----
二、学校的组织系统
----
三、学籍管理和成绩考查
--
第三节 德育工作
----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思想教育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思想教育
--
第四节 教学工作
----
一、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
二、教学和教学改革
--
第五节 体育与卫生
----
一、体育工作
----
二、卫生工作
----
附:中学选介
第五章 特殊教育和工读教育
--
第一节 特殊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教育教学
--
第二节 工读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工读学校的性质、任务、指导思想
----
三、招生、毕业生
----
四、教育与管理
----
五、教学
第六章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
二、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
--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
----
一、宗旨、学制
----
二、课程与教材
----
三、实习
--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
第四节 设置与管理
----
一、办学形式
----
二、管理体制
----
三、学校内部管理机构
----
四、入学资格
----
五、毕业与就业
----
附:职业学校选介
第七章 中等师范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领导体制与学校管理
----
一、领导体制
----
二、学校管理
--
第三节 学校设置
----
一、清末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四节 教学
----
一、学制
----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
三、教育实习
--
第五节 德育
--
第六节 体育、卫生
----
一、体育
----
二、卫生
----
附:中等师范学校选介
第八章 普通高等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
----
一、高等学校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
二、高等学校课程与专业设置
----
三、高等学校的招生与管理
----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教师、学生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
----
一、高等学校的迁置
----
二、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
----
四、高等学校的课外教育与社会活动
----
五、高等学校的招生与管理
----
六、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
----
一、高等学校的复员与建设
----
二、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
----
四、高等学校的招生与管理
----
五、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
----
一、高等学校的改造与发展
----
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
----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四、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五、高等学校的招生、分配与领导体制
----
六、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第九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成人识字教育
----
一、清末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二节 成人初、中等教育
----
一、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
----
一、职工大学
----
二、广播电视大学
----
三、教育学院
----
四、管理干部学院
----
五、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
六、普通高等学校办夜大、函大
----
七、外地高校在渝设函授教育辅导站
----
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九、《专业证书》班
第十章 教育行政
--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
----
一、清代末年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附:1950年—1983年永川地区教育行政概况
--
第二节 教育党委(组)机构
--
第三节 教育督导
----
一、清代末年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十一章 教师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教师的任用和管理
----
一、教师的资格认定
----
二、教师的考核、检定、登记
----
三、教师的任用、人员设置
--
第三节 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
一、教师工资
----
二、教师福利待遇
----
三、教师的住房
--
第四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
----
一、表彰奖励
----
二、教师节
----
三、参政、议政
--
第五节 教师职称
----
一、沿革
----
二、教师评职条件、职责及其他
--
第六节 教师进修
----
一、沿革
----
二、实施教师进修活动
----
三、教师进修机构
----
四、高师、中师函授教育
--
第七节 民办教师
----
一、教师队伍
----
二、福利待遇
第十二章 教育经费及教学设备
--
第二节 教育经费的支出
----
一、清末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三节 助学金
----
一、清末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四节 校舍建设
----
一、清末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五节 教学仪器
----
一、清末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六节 勤工俭学
----
一、清末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十三章 教育科研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建国后17年的教育研究活动
----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第十四章 教育社团、报刊、电化教育
--
第一节 教育社团
----
一、清末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二节 教育报刊
----
一、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三节 电化教育
----
一、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十五章 国际交流
--
第一节 晚清时期
----
一、外国教会学校的兴办
----
二、留日热潮在重庆兴起
----
三、学习外国经验,办好重庆新学
--
第二节 民国前期
----
一、外国教会学校增加
----
二、民国前期重庆的留学教育
----
三、留法勤工俭学
--
第三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
一、留学教育
----
二、国际交流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一、50年代教育的对外交流
----
二、60、70年代教育的对外交流
----
三、80年代教育的对外开放
教育人物
--
徐昌绪
--
廖春瀛
--
黎庶昌
--
黄秉湘
--
钟耘舫
--
龚秉枢
--
杜成章
--
邓鹤翔
--
杨公托
--
周家桢
--
沈懋德
--
鹿依士
--
文伯鲁
--
向宗鲁
--
曾吉芝
--
杜芬
--
林美衍
--
陶行知
--
太虚
--
滕兰馨
--
田斗寅
--
张伯苓
--
练廷梁
--
杨若愚
--
杨芳龄
--
余国材
--
何体明
--
董秉奇
--
李海文
--
张佐周
--
汪云松
--
魏元光
--
杨德辉
--
吕凤子
--
陈豹隐
--
黄泽渊
--
林少勤
--
高显鉴
--
孙铭勋
--
刘才广
--
罗怀清
--
甘绩镛
--
柯璜
--
吕子方
--
黄炎培
--
赖以庄
--
喻传(钅监)
--
王世闻
--
辜其一
--
郑思群
--
石美森
--
何文俊
--
胡庶华
--
温少鹤
--
周勖成
--
段调元
--
肖华清
--
赵廷鉴
--
陈世(騠)
--
郑兰华
--
万丛木
--
周子高
--
何鲁
--
刘兰畦
--
颜实甫
--
米景贤
--
王风
--
胡光慈
--
张可治
--
笪远纶
--
叶麐
--
吴宓
--
夏代淮
--
陈朝玉
--
谭远模
--
马寅初
--
税西恒
--
李有行
--
傅任敢
--
沈勃然
--
张博和
--
张佳敏
--
夏仲祺
--
黄忠恕
--
陈礼江
--
邓子琴
--
蒋导江
--
黄子林
--
阎松父
--
杜贵文
--
刘博禹
--
靳施民
--
陈兆畦
--
聂荣藻
--
施白南
--
徐国棨
--
蒋杰
--
王经才
--
李嘉芸
--
孙培良
--
宋殿宾
--
苏运中
--
梁漱溟
--
孙述万
--
胡光
--
钱存普
--
王雅芳
--
陈让卿
--
冯建吴
--
杨竞飞
--
李孝传
--
胡世荣
--
朱敬民
--
陈仁溥
--
晏阳初
--
周泽昭
--
盛叙功
--
苏葆桢
--
陈世儒
--
金永华
--
林兆偀
--
祁开仁
--
唐以荣
--
张毓松
--
黎见明
--
张洪沅
--
陈孟汀
--
陶端予
教育大事记
附录
--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的教育
--
民主革命时期重庆的学生运动
--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教育实验区
--
陶行知在重庆的教育实践活动
--
统计表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