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记载仪征行政区域内自然环境、水系河流、水资源、水利设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各方面的发展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88-2006
出版时间:
2011年02月
目录
封面
仪征市水利志
仪征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仪征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仪征市水利志编纂办公室
图片
--
仪征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2010年8月调整)成员合影
--
编纂人员合影
--
仪征市行政区域图
--
仪征市水利设施图
--
仪征在扬州市率先实现水务一体化。图为2002年6月18日仪征市水务局成立大会会场
--
仪征市水务大楼
--
1998年11月21日至22日,全国水利系统堤防工程规范化会议在仪征召开。图为与会人员参观江堤达标建
--
仪征套闸长期病患缠身,曾两度停航,2000年除险加固后面貌一新
--
胥浦河节制闸——2002年底拆除红旗漫水闸,在原址新建,具有挡潮、排洪、引水、能航功能
--
2003年重建后的泗源沟节制闸
--
依托江堤建设的滨江公园,1999年5月建成,被誉为“生命线、交通线、风景线”
--
照片附图
--
十二圩翻水站建成于1974年,1999年全面除险加固
--
图为更新后的机房和设备
--
土桥翻水站于2001年重建。图为新建的机房
--
通江引排河道
--
原旧机房
--
1999年8月5日,副省长姜永荣在仪征坍江现场检查指导抛石护岸工程
--
1998至2003年,全市进行江堤达标建设,完成概算投资1.67亿元。图为护坡、挡浪墙工程
--
红旗灌区于2004年重建图为马集镇街道段输水渠道
--
全市农村水利持续开展,1988至2006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1.16万亩,扩浚大塘2942口。机械
--
开挖冲心河
--
泥浆泵清淤
--
推土机筑大塘
--
人工挖沟渠
--
人工做田埂
--
真州污水处理厂鸟瞰示意图
--
真州污水处理厂于2005年建成。图为2003年7月18日,仪征市政府与香港荣氏集团荣信国际投资有限公
--
2008年12月23日,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小马率省政府督查组在仪征听取饮水安全工作汇报
--
刘集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图为管道施工现场
--
用上清洁卫生的安全水,元井村农妇笑得真开心
--
重建的溢洪闸
--
2008年底月塘水库除险加固被纳入国家扩大内需工程。图为大坝维修加固一新
--
2009年1月15日,全省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扩大内需)工程开工仪式在月塘水库举行
--
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出席并讲话
--
2008年3月出土的南宋真州城东水门遗址
--
2008年10月21日,南京、镇江、扬州开展“秋围行动”,集中清理长江非法采砂。图为水行政执法队伍在
--
《仪征市水利志(1988-2006)》于2010年1月12日通过终审。图为评审会会场
--
仪征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负责人汇报修志工作情况
--
扬州市方志办、水利局和仪征市方志办专家进行评审
--
仪征水文化作品
--
2003年5月26日,市水利局(水务局)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授牌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地貌
----
一、地质
----
二、地貌
--
第二节 气候水文
----
一、气候特征
----
二、气象要素
----
三、降雨
----
四、台风
----
五、水位、流量
--
第三节 水系
----
一、长江流域
----
二、淮河流域
--
第四节 水资源
----
一、水源和水量
----
二、水质
--
第五节 土地矿藏资源
----
一、土地资源
----
二、土壤
----
三、矿藏资源
第二章 长江岸线和堤防
--
第一节 岸线
----
一、岸线治理
----
二、序线保护
----
三、岸线开发利用
--
第二节 江堤
----
一、培修加固
----
二、江堤达标建设
----
三、江堤工程状况
--
第三节 通江港堤
第三章 河道
--
第一节 干河
----
一、仪扬河
----
二、龙河
----
三、胥浦河
----
四、仪城河
----
五、沿山河
----
六、香沟河
----
七、杨寿河
----
八、朱桥河
--
第二节 支河
----
一、矿区小河
----
二、潘家河
----
三、烟灯河
----
四、沙河·盐河
----
五、大寨河
----
六、仪邗界河(友谊河·乌塔沟)
----
七、大樟沟
----
八、小龙涧
----
九、梅家沟
----
十、石桥河
第四章 水源工程
--
第一节 水库
----
一、中型水库(月塘水库)
----
二、小型水库
--
第二节 坝
----
一、大玉坝建设工程
----
二、铜山坝拆除重建工程
--
第三节 当家塘
第五章 涵闸桥
--
第一节 中型闸
----
一、泗源沟节制闸
----
二、仪征套闸(原仪征船闸)
----
三、胥浦河节制闸
----
四、月塘水库溢洪闸
--
第二节 小型涵闸
----
一、通江涵闸
----
二、内河涵闸
--
第三节 水利桥梁
第六章 机电排灌
--
第一节 翻水站
----
一、十二圩翻水站
----
二、土桥翻水站
--
第二节 多级提水灌区
----
一、国营灌区
----
二、乡镇集体灌区
--
第三节 乡村排灌站
----
一、排涝站
----
二、灌溉站
--
第四节 井灌
--
第五节 抗旱排涝机动队
第七章 农村水利
--
第一节 水土保持
----
一、生态功能区划分和保护
----
二、小流域治理
--
第二节 中低产田改造
--
第三节 国家示范工程
----
一、蔡湖冲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工程
----
二、刘集双竹片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
第四节 农村改水
----
一、消除空白村
----
二、实行区域供水
--
第五节 清洁水源工程
----
一、碧水工程
----
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
第八章 防汛防旱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一、防汛防旱指挥部
----
二、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
----
三、乡镇防汛防旱领导小组
--
第二节 责任制度
----
一、部门职责
----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职责
--
第三节 应急预案
----
一、防汛防旱预案
----
二、水旱灾害应急预案
--
第四节 水旱灾害
--
第五节 抗大灾纪实
----
一、抗洪涝纪实
----
二、1994年抗旱纪实
第九章 建设和工程管理
--
第一节 建设管理
----
一、水利建设规划和计划
----
二、建设管理四项制度
--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一、管理体制
----
二、管理考核
----
三、管理养护
----
四、综合经营
第十章 城市水务
--
第一节 防洪规划
--
第二节 供水
--
第三节 污水处理
--
第四节 排水
--
第五节 水环境整治
第十一章 水资源管理
--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
----
一、开发利用
----
二、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分析和水功能区划
--
第二节 取水许可管理
--
第三节 用水管理
----
一、计划用水
----
二、计量用水
----
三、用水审验
--
第四节 地下水监测
--
第五节 水源地保护
--
第六节 节水
第十二章 水利政策、法规和规费
--
第一节 劳资投入政策
----
一、投工政策
----
二、投资政策
----
三、物资政策
----
四、土地和拆迁补偿
--
第二节 规费征收
----
一、水利工程水费
----
二、水资源费
----
三、防洪保安资金
----
四、水利建设基金
----
五、河道堤防工程占用补偿费
----
六、污水处理费
----
七、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
----
八、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
九、船舶过闸费
--
第三节 水政监察
----
一、《水法》宣传
----
二、地方法规
----
三、水政监察组织
----
四、水行政执法
----
专记 打击长江非法采砂
第十三章 水利科技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科技单位
----
一、大鲍水利试验推广站
----
二、水利学会
--
第三节 成果与应用
--
第四节 “948”科技引进项目
第十四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党委
----
一、组织状况
----
二、历次党员大会
----
三、主要活动
--
第二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三节 水行政主管部门
--
第四节 市属水利单位
----
一、直属单位
----
二、水政监察站
----
三、国营电灌站和水库管理所
----
四、水务站
--
第五节 政事纪要
----
一、水务体制改革
----
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
三、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
四、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第十五章 水文化
--
第一节 水文化活动
--
第二节 水利景点
----
一、滨江公园
----
二、登月湖
--
第三节 诗文著作
----
一、碑记、笔谈
----
二、诗赋
--
第四节 遗迹探源
----
一、扬子津
----
二、平津堰
----
三、遇明河
--
第五节 传闻轶事
----
一、河道传奇
----
二、水塘的传说
----
三、井泉趣闻
----
四、神秘的黑泥坝和泉眼坝
第十六章 水利人物
--
第一节 历史人物
----
一、陈登
----
二、乔维岳
----
三、陶鉴、张顾
----
四、胡宿
----
五、郭异
----
六、曹寅
--
第二节 先进名录
----
一、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
二、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附录
--
一、水利建设投入和成绩
--
二、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
三、历史文献
索引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