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乡志

太平乡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目录

封面
太平乡志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太平乡
河口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2011年4月)
河口区乡镇、街道修志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4月)
《太平乡志》编纂委员会
《太平乡志》编辑人员
题词
-- 中共东营市河口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聂建军题
-- 中共东营市河口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苟增杰题
-- 东营市河口区政协主席黄高潮题
-- 东营市河口区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王树臣题
图片
-- 太平乡2010年村落布局图
-- 太平乡在河口区的位置
-- 2004年1月10日,原东营市市长刘国信(左二)在太平乡视察工作
-- 2006年4月,东营市副市长周连华(右一)在太平乡调研
-- 河口区委书记、区人大主任聂建军(左二)一行到太平乡观摩指导。
-- 上级领导观摩太平乡特色养殖
-- 太平乡中学教学楼
-- 太平乡中心小学
-- 太平乡卫生院综合服务楼
-- 太平乡中心幼儿园
-- “三网”绿化
-- 乡村公路建设
-- 安居工程入住仪式
-- 在安居工程落成典礼上,太平乡党委书记孙学诗讲话
-- 粮食种植
-- 病虫害防治
-- 桑蚕培植
-- 平菇
-- 万亩速生杨
-- 天河湾冬枣
-- 貂皮加工
-- 养殖貉
-- 养鸭基地
-- 新农村建设
-- 珍禽训养繁育基地
-- 山鸡养殖
-- 太平香椿
-- 莲藕
-- 黑花生
-- 中国共产党太平乡第十一次党员代表
-- 老年人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 中共太平乡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 河口区太平乡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 太平乡第25个教师座谈会
-- 太平乡2006年度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活动表彰大会
-- 太平乡党政领导班子合影(摄于2010年5月)
-- 太平乡党政办公大楼
-- 中共太平乡党委书记、乡人大主席孙学诗
-- 中共太平乡党委副书记、乡政府乡长韩东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第一章 地理位置
-- 第二章 成陆过程
-- 第三章 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
---- 第三节 建国初至人民公社化
---- 第四节 改革开放
第二编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三编 自然环境与资源
--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势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物候
---- 第一节 气候类型与特征
---- 第二节 日照
---- 第三节 气温
---- 第四节 降水与蒸发
---- 第五节 气压风向和风速
---- 第六节 地温
---- 第七节 湿度
---- 第八节 霜期
---- 第九节 物候
---- 第十节 自然灾害
-- 第三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三节 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植物和动物资源
---- 第四节 海域与渔业资源
第四编 村庄详考
-- 一 东兴村
-- 二 马家村
-- 三 龙王村
-- 四 丁王村
-- 五 中义村
-- 六 中合村
-- 七 星南村
-- 八 星北村
-- 九 艾和村
-- 十 刘(瞿阝)村
-- 十一 三泉村
-- 十二 仁义村
-- 十三 两华村
-- 十四 坝上村
-- 十五 一顷六村
-- 十六 双胜村
-- 十七 三合村
-- 十八 南楼村
-- 十九 新兴村
-- 二十 北楼村
-- 二十一 双泉村
-- 二十二 赵王村
-- 二十三 肥城村
-- 二十四 胜利村
-- 二十五 兴华村
-- 二十六 建设村
-- 二十七 丁家村
-- 二十八 和平村
-- 二十九 果园村
-- 三十 太和村
-- 三十一 联合村
-- 三十二 顺河村
-- 三十三 太一村
-- 三十四 太二村
-- 三十五 太三村
-- 三十六 韩家村
-- 三十七 立新村
-- 三十八 龙泉村
-- 三十九 南李村
-- 四十 官庄村
第五编 居民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二章 人口变动
--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姓氏构成
---- 第二节 文化构成
---- 第三节 职业构成
---- 第四节 年龄构成
--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五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生育政策
---- 第三节 生育状况
---- 第四节 节育措施
---- 第五节 优生优育
---- 第六节 基础设施
第六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 第二章 农村及农业经济结构
-- 第三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种植结构
---- 第二节 农作物栽培
-- 第四章 农业技术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土壤改良
---- 第三节 施肥
---- 第四节 种子改良
----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
---- 第六节 浇水
-- 第五章 特色农业
---- 第一节 发展计划
---- 第二节 特色种植
---- 第三节 观光农业
-- 第六章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
-- 第八章 农业机械化
---- 第一节 传统农具
---- 第二节 农用动力机械
---- 第三节 配套农机具
-- 第九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树种与分布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第四节 农田林网
---- 第五节 经济林果
---- 第六节 林果病虫害防治
---- 第七节 林业管理
-- 第十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三节 草场资源
---- 第四节 畜禽养殖
---- 第五节 饲养管理
---- 第六节 疫病防治
---- 第七节 畜牧产品加工、贮藏与销售
---- 第八节 畜牧小区建设
---- 第九节 畜牧产业化
第七编 水利
-- 第一章 水系
---- 第一节 排涝水系
---- 第二节 灌溉水系
---- 第三节 库区水系
-- 第二章 重点工程
---- 第一节 蓄水工程
---- 第二节 人畜吃水工程
---- 第三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 第三章 水土保持
---- 第一节 水土流失现状
----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
-- 第四章 节水灌溉
-- 第五章 防汛 抗旱 防潮
---- 第一节 防汛
---- 第二节 抗旱
---- 第三节 防潮
-- 第六章 水利经济
-- 第七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管理职能
第八编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发展概览
-- 第二章 乡属企业
-- 第三章 村办企业
-- 第四章 招商引资
-- 第五章 企业简介
第九编 政党 群团
-- 第一章 中共党组织建设与发展
-- 第二章 党组织机构沿革
---- 第一节 中共沾化县第七区委员会
---- 第二节 中共沾化县第三区委员会
---- 第三节 中共沾化县太平区委员会
---- 第四节 中共沾化县第七区委员会
---- 第五节 中共沾化县太平乡委员会
---- 第六节 中共沾化县太平人民公社(跃进十二社)委员会
---- 第七节 中共垦利县太平人民公社委员会
---- 第八节 中共沾化县太平人民公社委员会
---- 第九节 中共沾化县太平区委员会
---- 第十节 中共沾化县太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
---- 第十一节 中共沾化县太平人民公社第二届委员会
---- 第十二节 中共沾化县太平人民公社第三届委员会
---- 第十三节 中共沾化县太平人民公社第四届委员会
---- 第十四节 中共河口区太平人民公社委员会
---- 第十五节 中共河口区太平乡委员会
---- 第十六节 中共河口区太平乡第五届委员会
---- 第十七节 中共河口区太平乡第六届委员会
---- 第十八节 中共河口区太平乡第七届委员会
---- 第十九节 中共河口区太平乡第八届委员会
---- 第二十节 中共河口区太平乡第九届委员会
---- 第二十一节 中共河口区太平乡第十届委员会
---- 第二十二节 中共河口区太平乡第十一届委员会
-- 第三章 党的建设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思想建设
---- 第三节 作风建设
-- 第四章 老干部工作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日常工作
-- 第五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农民团体
---- 第二节 青年团体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第十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 政权机构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
---- 第三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
-- 第三章 机构设置
-- 第四章 执政方式
---- 第一节 政府职权
---- 第二节 领导职责
---- 第三节 工作制度
-- 第五章 施政要述
-- 第六章 政协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第十一编 地方军事
-- 第一章 组织沿革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
---- 第二节 志愿兵
---- 第三节 义务兵
---- 第四节 预备役
---- 第五节 民兵
第十二编 政法
-- 第一章 治安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锄奸 反特 镇反
---- 第三节 枪支及危爆物品管理
---- 第四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五节 群防群治
---- 第六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七节 110报警服务
---- 第八节 户籍管理
-- 第二章 法庭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职能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三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 第二节 普法工作
---- 第三节 民事调解
---- 第四节 法律服务
第十三编 经济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一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职能
----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农田保护
---- 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五节 地籍管理
---- 第六节 土地开发整理
-- 第二章 油区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落地原油管理与回收
---- 第三节 油区秩序综合治理
---- 第四节 油地共建
--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一节 农业基础工程
---- 第二节 社会基础设施
---- 第三节 文化、教育、卫生设施
--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
---- 第一节 村落结构
---- 第二节 规划
---- 第三节 乡域村镇体系布局
---- 第四节 市级小康文明村
第十四编 财政 税务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管理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种税率
---- 第三节 税收收入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金融业务
---- 第三节 货币
第十五编 教育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园所管理
---- 第三节 幼教队伍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 第三节 小学选介
-- 第四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校址更迭
---- 第三节 师资队伍
---- 第四节 中学介绍
-- 第五章 业余(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培训场地
-- 第六章 教师
---- 第二节 师资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第十六编 文化体育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文化活动
---- 第三节 文化场地
---- 第四节 文化形式
---- 第五节 民间艺术
---- 第六节 新乡村文化
---- 第七节 宣传报道
-- 第二章 乡土文化沉迹
-- 第三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第十七编 卫生
-- 第一章 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诊所 卫生室
---- 第二节 卫生院
---- 第三节 乡村医疗队伍
-- 第三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医疗制度
---- 第四节 医药管理
-- 第四章 卫生防疫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防疫队伍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五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卫生创建
---- 第二节 农村卫生
第十八编 商业贸易
-- 第一章 集体商业
-- 第二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四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五节 百货和日用杂品经营
---- 第六节 棉花经营
---- 第七节 粮油购销
-- 第三章 集市贸易
-- 第四章 民营商业
---- 第一节 日用百货
---- 第二节 小五金与家电
---- 第三节 纺织品
---- 第四节 食品蔬菜
第十九编 民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优抚安置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群众优待
---- 第三节 国家抚恤
---- 第四节 退伍伤残军人安置
-- 第三章 救灾 救济 扶贫
---- 第一节 救灾
---- 第二节 救济
---- 第三节 扶贫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五保”老人供养
---- 第二节 老年人优待
---- 第三节 残疾人保障
-- 第五章 婚丧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管理
---- 第二节 殡葬改革
第二十编 居民习俗
-- 第一章 生产习俗
---- 第一节 男女分工
---- 第二节 耕作习俗
-- 第二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家庭组合
---- 第二节 衣
---- 第三节 食
---- 第四节 住
---- 第五节 行
---- 第六节 嗜好
-- 第三章 节日习俗
-- 第四章 礼仪习俗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庆贺
-- 第五章 信仰习俗
---- 第一节 占卜
---- 第二节 求神
---- 第三节 祭祀
---- 第四节 禁忌
-- 第六章 方言土语
---- 第一节 天文 地理 方位
---- 第二节 时令时间
---- 第三节 农事
---- 第四节 植物
---- 第五节 动物
---- 第六节 房屋器具
---- 第七节 人间称谓
---- 第八节 身体 病痛
---- 第九节 生活婚丧
---- 第十节 动作行为
-- 第七章 熟语
---- 第一节 谚语
---- 第二节 俗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第二十一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刘凤鳌
---- 杨子青
---- 王子贞
---- 吴华山
-- 第二章 革命烈士
第二十二编 精神义明建设
-- 第一章 创建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
---- 第一节 评选标准
---- 第二节 评选办法
---- 第三节 组织领导
-- 第二章 评选条件
-- 第三章 理论学习
-- 第四章 创建成果
第二十三编 荣誉
-- 第一章 集体荣誉
-- 第二章 个人荣誉
附录
-- 文献辑存
-- 新闻选辑
后记
《太平乡志》提供资料人员名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