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淮阴市水利事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包括防汛防旱、河道治理、机电排灌、工程管理、科技教育等。
内容时限:
0000-1999
出版时间:
2004年07月
目录
封面
淮阴市水利志
淮阴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
题词
--
湖泊河道
----
洪泽湖
----
骆马湖
----
苏北灌溉总渠
----
新沂河
----
京杭运河淮阴段
----
淮河入江水道
----
淮河入海水道
----
怀洪新河双沟段
--
治水人物
----
东汉治水名臣陈登。任广陵太守时筑高家堰.修破釜塘.开邗沟西道灌数百里农田
----
北宋治水名臣乔维岳。雍熙中任淮南转运使,权知楚州。主持开沙河.自楚州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又创建二斗门于
----
明代治水名臣陈瑄。永乐年间驻节淮安,总理漕运,疏清江浦河,引水由淮安城西管家湖至鸭陈口达淮.递建清江
----
明代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自嘉靖末到万历间四任总理河道,“蓄清刷黄”说的首倡和实施者
----
潘季驯所撰治河专著
----
靳辅所撰治河专著
----
清代治河名臣靳辅。康熙十六年出任河道总督.继承与发展潘季驯“束水攻沙”之策,创修高家堰坦坡,兴挑中运
----
康熙大帝码头巡河图。公元—一九四年黄河全流夺淮后,淮阴遂为黄、淮、运交汇之地。康熙大帝六次南巡,每次
----
清嘉庆年间河督黎世序。任上复行蓄清刷黄之策.治水业绩显著。主编《续行水金鉴》一书,著有《东南河渠提要
----
清代著名治水专家郭大昌.洪泽县高良涧人。尤擅堵塞决口.对治河方案有精辟见解
--
文物古迹
----
洪泽湖镇水铁牛。康熙四十年(1701年)铸
----
洪泽湖大堤直立式石工墙
----
洪泽湖大堤“仁”字减水坝。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
----
明祖陵。1680年,黄淮并涨,明祖陵沉入水底,新中国成立后才重见天日
----
镇淮楼.取其镇慑淮水之意。该楼始建于宋代
----
清江大闸。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平江伯陈瑄建.万历十七年(1589)年.又在大闸西北建一越闸,为
----
河帅府。系清代河督总署官衙
----
清晏园水利碑廊。廊内存有清代有关水利的碑刻计17通
--
水利工程
----
洪泽湖大堤
----
淮安水利枢纽
----
淮河入海水道二河枢纽
----
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
----
泗阳水利枢纽
----
泗阳二站
----
盱眙龙王山水库
----
三河闸
----
二河闸
----
嶂山闸
----
淮阴闸
----
淮阴抽水站
----
淮阴二站
----
淮安运东水电站
----
淮安抽水站
----
茭陵抽水一站
----
茭陵抽水二站
----
盐东控制工程龙沟河闸
----
盐东控制工程武障河闸
----
高良涧水电站
----
山丘区水土保持工程
----
亚畴沃野
----
樱花园水土保持工程
--
农田水利
----
高标准节水农田
----
防渗 渠道
----
微喷灌溉
--
承建典型工程
----
洪泽湖高良涧复线船闸。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
京杭运河刘老涧复线船闸。被交通部评为部优工程
----
京杭运河淮阴一号桥
--
国外工程
----
贝宁共和国水坝溢洪道
----
毛里塔尼亚580工程抽水站蓄水池
----
索马里费诺力干渠
----
大坝施工现场
--
城市水利
----
古黄河风光带
----
城市防洪工程
----
里运河绿化风光带
----
城市水环境整治工程——中洲公园
--
防汛防旱
----
附图
----
水调中心
----
卫星接收天线
----
计算机中心
----
淮阴市洪水调度中心(水利大厦)
--
淮阴地区水系旧貌图
--
淮阴市水利工程图1995年
--
淮阴市水利工程图1996年
--
淮阴市水利图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地理环境
--
第一节位置面积
--
第二节建置沿革
--
第三节地质地貌
--
第四节土壤植被
--
第五节气候物候
第二章水系
--
第一节淮河水系
--
第二节废黄河水系
--
第三节沂沭泗水系
第三章湖泊
--
第一节洪泽湖
--
第二节骆马湖
--
第三节白马湖 宝应湖
--
第四节高邮湖
--
第五节射阳湖
--
第六节淤废湖泊
第四章水资源
--
第一节水资源总量
--
第二节水资源利用
--
第三节水质评价
第五章防汛防旱
--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水旱灾害
--
第二节防汛防旱
--
第三节抗灾要录
第六章河道治理
--
第一节沂沭泗河道治理
--
第二节淮河治理
--
第三节京杭运河整治
--
第四节废黄河治理
第七章灌溉
--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灌溉述略
--
第二节河湖灌区
--
第三节山丘区灌溉
--
第四节灌区改造
--
第五节江淮水北调
--
第六节井灌 喷灌
第八章除涝
--
第一节排涝系统调整
--
第二节梯级河网化
--
第三节改制除涝
--
第四节分片治理
第九章机电排灌
--
第一节提水工具
--
第二节泵站建设
--
第三节机动排灌
--
第四节节能改造
第十章农田水利
--
第一节分段发展
--
第二节平原坡地区治理
--
第三节低洼圩区治理
--
第四节低山丘陵区治理
--
第五节中低产田改造
--
第六节综合开发
--
第七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制
第十一章工程管理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河道堤防管理
--
第三节涵闸泵站管理
--
第四节灌区管理
--
第五节水库管理
--
第六节水利工程水费征收
第十二章勘测 规划 设计 施工
--
第一节水文基础工作
--
第二节水利勘测
--
第三节规划设计
--
第四节工程施工
第十三章边际水利
--
第一节省际水利
--
第二节市际水利
--
第三节县际水利
第十四章科技教育
--
第一节科技队伍
--
第二节水利科研
--
第三节专业教育
--
第四节水利学会
第十五章财务物资
--
第一节财务管理
--
第二节物资供应
第十六章综合经营
--
第一节发展历程
--
第二节承包工程
--
第三节资源开发
--
第四节开发工程监理业务
第十七章水政 人文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政策 法规
--
第三节人物
----
张禹
----
陈登
----
邓艾
----
荀羡
----
乔维岳
----
沈括
----
嵇安
----
陈瑄 陈锐
----
潘季驯
----
靳辅
----
陈潢
----
爱新觉罗·玄烨
----
张鹏翮
----
袁枚
----
黎世序
----
殷自芳
----
郭大昌
----
万叶封
----
王大锹
----
尤庆兰
----
高秀英
----
张一清
----
徐铁波
----
周同揆
----
韦嗣贤
----
陶硕夫
----
周文忠
----
叶恒足
----
徐士传
----
刘书高
----
徐品高
----
徐光遹
----
宋廷刚
----
李长源
----
李泽銮
----
李维达 李维芳
----
李国清
--
第四节先进集体选介
--
第五节金石 文物 诗文
附录
《淮阴市水利志》评审委员会名单
《淮阴市水利志》评审会特邀嘉宾名单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