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区实验小学校志(1913-2000)

牟平区实验小学校志(1913-2000)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编纂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地记述牟平区实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方方面面的发展状况。 二、断限上限1913年,下限断于2000年。 三、编排方法横排竖写,分章节目;子目以下层次标明一、二、三……(一)(二)(三)……1、2、3……。

内容时限: 1913-2000

目录

封面
牟平区实验小学校志
牟平区实验小学校志编纂委员会
校风
校训
教风
学风
题词
-- 2006年5月10日,区教育体育局局长李健为校志题词
图片
-- 照片附图
-- 编委会成员
-- 校园一角
-- 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 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 2000年9月29日,我校为在烟台召开的全国小语会提供参观现场,图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200余
-- 区委副书记聂德修(前左二),区教委主任杨忠明(前左一)陪同小语会的代表在听取我校的经验介绍。
-- 林运杰校长(前左二)陪同小语会的代表参观。
-- 2000年春,市教育局刘连基局长(前排右一)、杜卫国副局长(左一)在丛风滋副区长(左二)的陪同下,来
-- 1994年10月全省电教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上图为来宾在听取我校的经验介绍。
-- 荣誉附图
-- 1996年2月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北京举行祖国在我心中“布吉杯”电视大赛。
-- 一流的语音教学设施
--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
-- 无纸化办公
-- 左:中央电教馆副馆长富友仁题词
-- 中:中央电教馆馆长佟力题词
-- 右:省电教馆馆长周逢新题词
--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远离网吧,建设平安牟平签名活动。
-- 左图:每周星期一学校按《国旗法》要求隆重举行升旗仪式。每月第一周星期一早晨,联谊单位——巡警大队指战
-- 从九二年开始的“家长学校”别具特色。右图:九五年下半年孙雪芹老师为学生及家长上课,让家长从中学到辅导
-- 学生经常走向社会进行宣传
-- 每年的“六·一”、新年学校都举行大型的文艺会演,图为新年会演场景。
-- 舞蹈《千年新禧》剧照
-- 学校文艺队为“99广场文化年”增辉
-- 教师节演出剪影
-- 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在作画
-- 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场会入场式
-- 左图为1995年5月被拆除的原学校门口西的红瓦房。红瓦房的西半部分建于1974年,东半部分建于197
-- 上图为南排与中排房之间西的工厂磨刀车间,建于1940年。
-- 上图和右图为1999年6月1日操场改建前的南排房北立面,中排房东立面,北排房南立面。
-- 上图为紧邻政府大街的南排房的南立面,建于1940年,占地259.94㎡,建筑面积237.97㎡。
-- 上图为北排房的北立面,建于1964年,占地465.75㎡,建筑面积465.75㎡。
-- 上图和右图为中排房的南北立面,建于1918年,占地429.94㎡,建筑面积395.08㎡。
-- 上图为南排房西的平房,建于1991年,共2间,占地59.99㎡,建筑面积54.5㎡,出租给中医院作门
-- 上图为学校第二排房中间走廊东的红瓦房,建于1981年春,于1989年9月拆除。
-- 上图为中排与北排房之间西的厨房和宿舍,建于1981年,右边的车库建于1993年。
-- 1983年的校园
-- 准提庙(小关)
-- 这是南排平房(南立面)占地104.72㎡,建筑面积93.5㎡。
-- 上图为北排房西半部分的南立面,占地159.47㎡,建筑面积145.25㎡。
-- 上图为北排平房东半部分的南立面,占地104.72㎡,建筑面积93.5㎡。
-- 纪念碑
-- 一九三八年八月以后的日伪时期,学校更名为『牟平县立第二完全小学』。简称『县立第二完小』。
-- 一九四五年八月,牟平县城解放,学校改称『牟平县城厢区东关完全小学』,简称『东关完小』。
-- 一九五六年八月,学校改称『牟平师范附属小学』。简称『牟师附小』。
-- 一九六七年六月,『文革』初期,学校改称『牟平县城关公社红卫兵小学』,简称『红卫兵小学』。
-- 1968年8月,学校增设初中部,后又设高中班,故学校改称“牟平县城关公社东关联中”简称“东关联中”
-- 1981年8月,学校被定为县直属重点小学,称“牟平县东关小学”简称“东关小学”。
-- 1993年11月10日,学校更名为“牟平县实验小学”,简称“实小”。
-- 1995年1月,牟平撤县设区,学校更名“烟台市牟平区实验小学”,简称“实小”。
学园乐园花园—牟平区实验小学校歌

学校简介
凡例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领导机构及党群组织
-- 第一节 行政机构的沿革
-- 第二节 党群组织
-- 第三节 学生组织
第三章 体制
-- 第一节 办学体制
--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教学业务管理体制
第四章 学制与课程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学制与课程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学制与课程
-- 第三节 教材
第五章 招生
-- 第一节 招生时间与对象
-- 第二节 在校学生数量统计
-- 第三节 三率
-- 第四节 毕业生
第六章 学校面积与设施
-- 第一节 学校面积
-- 第二节 校舍间数
-- 第三节 教学器材
-- 第四节 校园网
第七章 学校管理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学校管理
-- 第二节 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学校管理
-- 第三节 文革中的学校管理
--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学校管理
第八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地位
-- 第二节 教师来源
-- 第三节 教师结构
-- 第四节 教师教育
-- 第五节 教师管理
-- 第六节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 第七节 教师的工资福利
-- 第八节 教师职称评审
第九章 德育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德育
-- 第二节 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德育
-- 第三节 文革期间的德育
--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德育
第十章 智育
-- 第一节 教学过程
-- 第二节 教学原则和方法
-- 第三节 教学管理
第十一章 体育卫生
-- 第一节 体育
-- 第二节 卫生保健
第十二章 美育
-- 第一节 建国前的美育
-- 第二节 建国后至文革前的美育
--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美育
--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美育
-- 第五节 美育成果
第十三章 劳动教育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劳动教育
-- 第二节 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劳动教育
--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劳动教育
--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劳动教育
第十四章 教学改革与实验
-- 第一节 学科教改实验
-- 第二节 素质教育改革实验
-- 第三节 活动课
-- 第四节 成效
第十五章 经费与勤工俭学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勤工俭学与校办工厂
-- 第三节 杂费
第十六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三节 招生、编班与收费
-- 第四节 卫生保健
-- 第五节 教师
-- 第六节 园舍与设施
-- 第七节 幼儿教育
-- 第八节 教育教学实验
第十七章 著述与经验
第十八章 人物简介
-- 林秀兰
-- 陈敏先
-- 李延年
-- 都建基
-- 刘世茂
-- 杨德明
-- 方元惠
-- 都基萍
-- 徐光华
-- 孙明选
-- 顾智体
-- 刘建娜
-- 孙淑轩
-- 杨绍芸
-- 谭博奕
-- 杜守芹
-- 常秀娥
-- 林运杰
-- 李海波
-- 李明珠
-- 迟法文
-- 孙爱选
-- 谭爱娜
-- 初常红
-- 孙春红
-- 于延华
-- 刘殿君
-- 贾斌磊
-- 殷芳华
-- 曲永青
-- 杨明华
-- 张述敏
-- 唐述莲
-- 王桂美
-- 曲传江
-- 邹立强
-- 王德芝
-- 蔡德敏
-- 孙锡秋
-- 牟绪娴
-- 吴汉林
-- 孙翠姣
-- 姜宗卿
-- 曲淑卿
-- 宋洪美
-- 曲丽
-- 贺业花
-- 姜爱华
-- 孙雪芹
-- 刘蓬勃
-- 于基娟
-- 于桂兰
-- 高绪芝
-- 杨世琴
-- 杨世超
-- 唐淑莲
-- 于海宁
-- 张育秋
-- 于翠英
-- 孙书玲
-- 孙美荣
-- 王传玲
-- 赵淑华
-- 张传凤
-- 郑素昀
-- 唐爱敏
-- 汤书美
-- 宫爱春
-- 车克香
-- 贺爱菊
-- 于志刚
-- 杨金环
-- 于晓丽
-- 杜善芹
-- 贺传乐
-- 王丽卿
-- 曲恒兰
-- 徐振亮
-- 郝俊清
-- 贺丽芝
-- 初奎叶
-- 李玉爱
-- 周玉卿
-- 张瑞珍
-- 林茹娜
-- 孙丽华
-- 于红
-- 刘海燕
-- 张志英
-- 赵长奎
-- 于晓东
-- 王荣荣
-- 郝美声
-- 金萍
-- 曲涛
-- 宫润阔
-- 林翠凤
-- 李海霞
-- 马丽秋
-- 王黎
-- 阿云嘎
-- 曹玉珠
-- 于建英
-- 于萍
-- 王少萍
-- 于建华
第十九章 荣誉集锦
-- 一、学校荣誉
-- 二、幼儿园荣誉
大事记
-- 一、学校
-- 二、幼儿园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