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二、本志断限:上溯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个别重大史实上溯至公元1876年(清·光绪二年),下迄公元1989年,部分重要资料截止公元1990年。
目录
封面
《温州市劳动志》编集领导小组
目录
前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一、机构的建立与变更概况
----
二、温州地、市劳动部门领导人员
--
第二节 党、群团体
----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
----
二、工会组织
----
三、共青团组织
第二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建国前从业和工矿概况
----
一、印刷业
----
二、电力业
----
三、机器制造业
----
四、乳品业
----
五、化工业
----
六、棉织业
----
七、电话业
----
八、制革业
----
九、草席业
--
第二节 建国后劳动就业安置
----
一、失业人员安置
----
二、新成长劳动力安置
----
三、复退军人安置
----
四、自然减员的子女录用安置
----
五、下乡、支边知识青年回收安置
----
六、部分精减下放职工回收安置
----
七、征用土地劳动力安置
--
第三节 精减职工和安置
----
一、精减政策界限与人数
----
二、精减职工下放经济政策
----
三、落实政策、回收安置
--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一、组织机构
----
二、安置经费与使用
----
三、去向与人数
----
四、回城安置
--
第五节 就业制度改革
----
一、走“三结合”就业道路
----
二、创办劳动服务公司
----
三、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原则
----
四、开拓劳务市场
--
第六节 职工文化教育与技术培训
----
一、在职职工培训
------
1、扫盲
------
2、文、技培训
------
3、“双补”教育
------
4、岗位培训
------
5、特殊工种技术培训
----
二、技工学校
----
三、就业前培训
------
1、培训方式与对象
------
2、培训实况与就业
----
四、温州市劳动局技工学校、温州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
1、创办历程
------
2、业绩
--
第七节 国际劳务技术合作
----
一、建制
----
二、任务
----
三、成果
第三章 劳动计划管理
--
第一节 用工制度
----
一、解放前的雇佣劳动
----
二、解放后的招工办法与用工形式
------
招工办法:
--------
1、统包、统配
--------
2、公开择优招工
--------
3、补员招工
--------
4、内招工
------
用工形式:
--------
1、固定工
--------
2、劳动合同制
--------
3、计划内临时工
--------
4、计划外用工
--------
5、轮换工
--------
6、季节工
--------
7、亦工亦农工
--------
8、其他工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一、职工人数计划
----
二、工资基金管理
------
1、工资基金组成内容
------
2、计划管理办法
------
3、改革与简化工资基金计划管理
--
第三节 劳动组织整顿
----
一、定员定额
----
二、劳动纪律
----
三、清退、压缩计划外用工
----
四、劳动生产率
--
第四节 劳动力调配
----
一、余缺调剂
----
二、照顾调动
--
第五节 仲裁、调处劳资关系
----
一、建国初期劳资纠纷的调处
----
二、劳动争议调处
第四章 劳动工资
--
第一节 工资形式
----
一、计时工资
----
二、计日工资
----
三、计件工资
----
四、岗位工资
----
五、定额工资
--
第二节 “工效”挂钩上下浮动工资
--
第三节 工资改革
----
一、1952年的工资改革
----
二、1956年的工资改革
----
三、1985年的工资改革
--
第四节 工资调整
----
一、1959年的工资调整
----
二、1963年的工资调整
----
三、1971年的工资调整
----
四、1977年的工资调整
----
五、1978年的工资调整
----
六、1979年的工资调整
----
七、1981年的工资调整
----
八、1982年的工资调整
----
九、1983年的工资调整
----
十、1986年的工资调整
----
十一、1989年的工资调整
--
第五节 奖励工资
----
一、奖励工资的形式
----
二、提取奖金金额与月标准工资水平比重
----
三、实行征收奖金税
--
第六节 津贴、补贴
----
一、生活性补贴
----
二、福利性补贴
----
三、劳动消耗性津贴
----
四、保健性津贴
----
五、地区性补贴
--
第七节 其他工资
----
一、学徒工工资
----
二、见习期工资
----
三、征用土地安置劳力工资
----
四、停工、停产工资
----
五、中外合资单位工资
----
六、复退军人工资
----
七、其他新招收工人工资
----
八、船岸差工资
----
九、受刑事处分职工工资
----
十、“四类分子”摘帽后工资
--
第八节 工资水平
----
一、工资总额
----
二、平均工资
第五章 安全生产
--
第一节 劳动保护
----
一、机构、职能及其人员配备
----
二、安全与检查
----
三、安全装置和防护设施
----
四、女工劳动保护
----
五、工矿企业伤亡事故
--
第二节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
----
一、锅炉、压力容器的检查与监察
----
二、锅炉、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单位和产品的监督检验
----
三、操作检验人员培训
----
四、温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的建立与实绩
----
五、锅炉事故
----
六、典型锅炉事故纪实
----
七、锅炉事故分析
--
第三节 矿山简况和安全监察
----
一、矿山简况
----
二、安全监察
第六章 社会(劳动)保险与职工福利
--
第一节 社会保险基本内容、方法及其待遇
----
一、社会保险基本内容
----
二、社会保险主要方法
----
三、现行保险待遇标准
--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一、1951年至1953年1月——实行《劳动保险条例(草案)》有关规定
----
二、1953年2月至1958年4月——实行《劳动保险保险条例》有关规定
----
三、1958年5月至1978年5月——实行《工人、职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
四、1978年5月至1989年——分别实行《工人退休、退职暂行办法》和《安置老残干部暂行办法》
--
第三节 社会(劳动)保险的实施
----
一、建国初期至“文革”前实施情况
----
二、“文革”期间至1986年实施情况
----
三、1987年至1989年实施情况
--
第四节 我市养老保险事业持续向前迈进
----
一、扩大保险实施范围
----
二、确立新的养老金的征集原则与标准
----
三、统一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
----
四、建立社会保险机构
----
五、建立养老保险证制度
--
第五节 职工福利
----
一、职工福利主要方面
----
二、职工福利费用情况
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