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遵循存真求实的原则,客观记载东莞市南城区自然、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突出地方特色,反映时代
精神,达到存史、咨政、育人的目的。
二、本志统合古今,略古详今。上限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断
至2011年;个别图片突破下限。
三、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综合体裁。首冠
总述,综叙地情,统览全貌;大事记以时间为顺序,以编年体为
主,辅以纪事本末体,记叙大事、要事;主体为专志,采用语体
文、记述体,辅以图、表,只记事实,不作评述,寓观点于记事之
中;末设附录。
四、中华民国及以前年份,用年号纪年,加注公元纪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以后,一律用公元纪年。“改革开放前”“改革开
放后”的时间表述,是指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前、后。
五、本志行文所涉及的机构、单位名称或专用词语,均使用当
时称谓。名称较长的,第一次用全称并括注简称,其后一般使用简
称。“中共”为中国共产党的简称; “××省(市、县、区)委”
是指中共××省(市、县、区)委员会。地名、建筑物名称和历史
称谓,均使用当时名称并括注今名。
六、本志人物篇分为传略、名录、简介三类。入志的以南城籍
人士为主,客籍人士在南城有较大影响力的个别选入。立传的为对
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已故人物,对奸宄人物也选择记载;名录主
要收录历代举人、乡贡、进士名录,各级将佐和武举人、武进士名
录和革命烈士英名录;简介主要录入南城籍的副处级、副团级以上
的官员和军官,高级技术职称人士,在某领域做出贡献、有较大影
响的人物,以及华侨、香港同胞知名人士。
七、爆竹在东莞俗称“炮竹”。本志涉及爆竹、烟花爆竹
业、爆竹厂(站)等,均使用“炮竹” “烟花炮竹业” “炮竹厂
(站)”等表述。
八、计量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一些
历史上使用过的计量单位名称照实记载。
九、本志资料主要采自馆藏档案、旧志、专著、族谱、文物考
古、报刊、口碑及各部门提供的资料,经校核鉴别后载入;统计数
字以统计部门正式对外公布的为准,统计部门未公布或没有的,采
用工作部门提供的数据。
内容时限:
-2011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图片
《东莞市南城区志》编委会
序言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编 政区
--
第一章 位置境域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境域
--
第二章 建置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第三章 社区概况
----
第一节 胜和社区
----
第二节 篁村社区
----
第三节 元美社区
----
第四节 亨美社区
----
第五节 三元里社区
----
第六节 新基社区
----
第七节 周溪社区
----
第八节 袁屋边社区
----
第九节 白马社区
----
第十节 石鼓社区
----
第十一节 西平社区
----
第十二节 蛤地社区
----
第十三节 水濂社区
----
第十四节 雅园社区
----
第十五节 宏远社区
----
第十六节 鸿福社区
----
第十七节 新城社区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外露岩石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山岭
----
第二节 河流 溪涧
--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 气温
----
第二节 日照
----
第三节 雨量
----
第四节 风
----
第五节 物候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动物资源
----
第四节 植物资源
----
第五节 矿物资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雷击
----
第五节 虫害 鼠患
第三编 居民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总量与分布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户籍人口的姓氏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政策措施
----
第四节 技术服务
----
第五节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
第六节 人口出生情况
第四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规划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规划编 制
----
第三节 规划管理
--
第二章 路桥建设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城市干道
----
第三节 社区主要街道
----
第四节 桥梁
--
第三章 市政管理与设施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综合执法
----
第三节 市政设施
----
第四节 环境卫生
--
第四章 公共建筑与新区建设
----
第一节 公共建筑
----
第二节 新区建设
--
第五章 居住建筑
----
第一节 私人住宅
----
第二节 集体宿舍
----
第三节 居民公寓
----
第四节 商品房
--
第六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排污费征收
----
第三节 污染治理
第五编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节 工商业经营体制变革
--
第二章 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第一产业
----
第二节 第二产业
----
第三节 第三产业
----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
第三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消费
第六编 农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单位
--
第二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动力
----
第三节 农机具
--
第三章 生产技术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土壤改良
----
第三节 田间管理
--
第四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五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林业
----
第二节 果业
--
第六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禽畜饲养
----
第二节 疫病防治
--
第七章 渔业
----
第一节 捕捞
----
第二节 养殖
--
第八章 农业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财物与资产管理
----
第三节 开支审批
----
第四节 收益分配
第七编 水利 电力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水利设施
----
第三节 防风 防旱 防汛
--
第二章 电力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电力设施
----
第三节 供电与用电
第八编 工业
--
第一章 概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业发展
--
第二章 集体工业
----
第一节 社办工业
----
第二节 乡镇工业
--
第三章 民营工业
--
第四章 外资工业
----
第二节 “三资”工业
--
第五章 工业园区选介
--
第六章 工业企业选介
第九编 商业
--
第一章 概况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商业所有制
--
第二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粮食统购统销
----
第二节 食油统购统销
--
第三章 农副产品购销
----
第一节 生猪禽蛋购销
----
第二节 蔗糖购销
--
第四章 工业品供应
----
第一节 棉布和棉织品定量供应
----
第二节 烟酒定量供应
----
第三节 副食品和日用品定量供应
--
第五章 商业网点
----
第一节 商场
----
第二节 综合市场
----
第三节 商业街 商圈
--
第六章 旅游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 旅游
----
第二节 餐饮
----
第三节 娱乐 游艺
第十编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交通工具
----
第三节 水路运输
----
第四节 陆路运输
----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第十一编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收入和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四节 财政投资审核
----
第五节 政府采购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种
----
第三节 税收
--
第三章 银行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存款 信贷
--
第四章 担保 保险 证券
----
第一节 担保公司
----
第二节 保险公司
----
第三节 证券公司
第十二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第四节 广告管理
----
第五节 商标管理
--
第二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及管理
--
第三章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统计调查
--
第四章 安全生产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安全教育与安全监管
--
第五章 资产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资产总量与管理
--
第六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计业务
第十三编 党派社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党的早期活动
----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中共南城地方组织沿革
----
第四节 中共南城区委中心工作概要
----
第五节 党的基层组织
----
第六节 党员素质与教育
----
第七节 纪律检查
----
第八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共青团
----
第二节 工会
----
第三节 农民团体
----
第四节 商会
----
第五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六节 残疾人联合会
第十四编 政权政务
--
第一章 权力机构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市(县)人大代表选举
--
第二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区(公社)级机构
----
第二节 社区(村)级机构
--
第三章 政务
----
第一节 人力资源
----
第二节 民政
----
第三节 侨务
----
第四节 新莞人管理
----
第五节 社会保障
----
第六节 信访
----
第七节 档案
第十五编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三节 刑事犯罪侦查
----
第四节 户政管理
----
第五节 消防
--
第二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事审判与商事审判
--
第三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民调解
----
第三节 法律服务
----
第四节 法制宣传
----
第五节 安置帮教
----
第六节 社区矫正
----
第七节 法律援助
第十六编 军事
--
第一章 武装组织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二节 征兵制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活动
--
第四章 战事
----
第一节 古代战事
----
第二节 武装抗匪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战事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战事
第十七编 文化
--
第一章 机构、团体与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团体
----
第三节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二章 文化设施
----
第一节 图书馆
----
第二节 艺术馆 艺展中心
----
第三节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
----
第四节 水濂山园中园
--
第三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民间艺术
----
第二节 客家山歌
----
第三节 文艺活动
--
第四章 文学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民间文学
--
第五章 戏剧 曲艺
----
第一节 戏剧
----
第二节 曲艺
--
第六章 音乐 舞蹈
----
第一节 音乐
----
第二节 舞蹈
--
第七章 美术 书法 摄影
----
第一节 美术
----
第二节 书法 篆刻
----
第三节 摄影
--
第八章 广播电视 电影
----
第一节 广播电视
----
第二节 电影
--
第九章 报刊 图书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图书
--
第十章 文物胜迹
----
第一节 古代遗址
----
第二节 古墓葬
----
第三节 古建筑遗址
----
第四节 祠堂
----
第五节 庙宇
----
第六节 牌坊
----
第七节 革命烈士纪念碑
----
第八节 名胜
----
第九节 古树名木
第十八编 教育
--
第一章 管理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教师
--
第二章 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五节 民办教育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盲与文化补习
----
第二节 技术培训
--
第四章 经费和设施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校舍
----
第三节 设备与设施
--
第五章 学校选介
----
第一节 小学选介
----
第二节 中学选介
----
第三节 民办学校选介
第十九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机构与团体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团体
--
第二章 农业科技
----
第一节 繁育和推广良种
----
第二节 种子标准化
----
第三节 土化肥试验
----
第四节 稻瘿蚊防治
----
第五节 适时播插
----
第六节 合理密植
--
第三章 “科技南城”工程
----
第一节 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
第二节 科技载体建设
----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第四章 科学普及
----
第一节 科普宣传活动
----
第二节 科技交流与培训
----
第三节 科普阵地
第二十编 医疗卫生
--
第一章 医疗机构
----
第一节 南城医院
----
第二节 基层医疗机构
----
第三节 个体诊所与联合诊所
--
第二章 医疗制度
----
第一节 公费医疗
----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
----
第三节 基本医疗保险
--
第三章 疾病防治与保健
----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 慢性病防治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第二十一编 体育
--
第一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体育课
----
第二节 体育锻炼
----
第三节 竞赛成绩与人才输送
--
第二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武术
----
第二节 龙舟
----
第三节 象棋
----
第四节 保龄球
----
第五节 健身操
--
第三章 竞技体育
----
第一节 篮球
----
第二节 足球
----
第三节 乒乓球
----
第四节 羽毛球
--
第四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
----
第二节 区运动会 体育节
----
第三节 企业运动会及邀请赛
----
第四节 社区篮球赛
--
第五章 机构、设施与经费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
第三节 体育经费
--
第六章 职业体育俱乐部
----
第一节 广东宏远足球俱乐部
----
第二节 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
----
第三节 东莞南城地产足球俱乐部
第二十二编 民俗 方言 宗教
--
第一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节 令习俗
----
第四节 民间信仰习俗
----
第五节 仪礼习俗
----
第六节 陋习
--
第二章 方言
----
第一节 方言特点
----
第二节 称谓
----
第三节 词汇
----
第四节 谚语
----
第五节 歇后语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第二十三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一节 历史人物传略
----
第二节 现代人物传略
--
第二章 人物名录
----
第一节 历代举人、乡贡、进士名录
----
第二节 历代各级将佐和武举人、武进士名录
----
第三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三章 人物简介
附录
--
一、中央、省、市驻南城单位(2011年)
--
二、企业驻南城总部选介
--
三、历代碑文选录
--
四、有关南城人和事的诗选录
图表索引
编纂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