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前言
話。再
雪是侶的桂圓是世界上手持夫的文明古圍之一,她最早造入封建
社舍。她有拳世[著名的度遠的農~和特湛的手工盆,有指甫骨、
失喝、造紙、防軍1 米的樹造友明,曾挂在許多領域登上通科孕的
軍峰。送些成就至今督教世界各單f 泛聽績,我1f1 自己也引以清
泉麓的響設和自華。
目录
封面
内容提要
前言
编例
目录
第一卷修身篇
--
君子自度治民而勿贪安逸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祸莫大于轻敌
--
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
--
医病与知政
--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
--
有教无类
--
过而不改是谓过
--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
--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匹夫之志不可夺
--
后生可畏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临大节而不可夺
--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其身正不令而行
--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
--
政者正也
--
舍生而取义
--
见义而勇为
--
禹闻善言则拜
--
富贵不能淫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
公生明偏生暗
--
蔽于一曲暗于大理
--
去私欲秉公道
--
祸生自纤纤也
--
相形不如择术
--
立君为民
--
使法择人使法量功
--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
--
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
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
--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
治天下必先公
--
君之所以立出乎众
--
人有三死而非命
--
孔子观欹器
--
秦穆公丧马
--
秦二世爱听谎言
--
张良圯上遇老人
--
燕相出亡无人随
--
孙叔敖埋两头蛇
--
郑相嗜鱼不受鱼
--
身教重于言教
--
弥子瑕得罪于君
--
君明则臣忠
--
君子慎择友
--
污辱难洗刷
--
人君刚则国家灭
--
老子问师
--
宁越苦读
--
晋平公七十欲学
--
学习可增长才智
--
学问可以扬名
--
明主有三惧
--
楚庄王忧无师
--
禹见罪人而泣
--
尧存心于天下
--
周成王告诫伯禽
--
尹文论治国
--
师旷论治国
--
受人赐者畏人
--
知识重于财富
--
不博览犹谓闭暗
--
学问有深浅
--
博览增见识
--
圣人需要学习
--
孔子不耻下问
--
帝王圣贤皆求师
--
学习使人聪明
--
不学不成器
--
积德可以存国
--
霍光辅攻
--
马援诫侄书
--
不擅大惠畴答众劳
--
能小复能大
--
修身养德明志致远
--
志当存高远
--
宜同荣辱
--
良将之动犹璧之不污
--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
以清白遗子孙
--
郗超不以爱憎匿善
--
不避豪强
--
曹操割发自刑
--
夏侯悖率诸将士劝种稻
--
孙权劝学
--
周瑜折节容下
--
引咎责已自贬三等
--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
临危局而自若
--
好恶在道雅量待下
--
使有志者自励
--
父子廉洁谨慎
--
田豫受赠全部交公
--
君人者以天下为公
--
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
--
日慎一日宗社永固
--
为人大须学问”
--
绝觊觎之心无危亡之患
--
唐太宗敬重师长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不以富贵而骄之
--
以公共为心人必乐而从之
--
君子责已重以周
--
业精于勤
--
隋文帝性猜忌
--
宽厚清慎犯而不校
--
人主少懈则危亡随之
--
王者视四海如一家
--
相君其有思乎
--
唐之末路是已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是大有功于名教
--
范文正公好施与
--
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
--
后当以我语告之
--
优劳可以兴国
--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
--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
所以自用者实难
--
上智亦不能悉知
--
寇准闻过则喜
--
对客谈笑挥翰不辍
--
博识安危之理深知成败之由
--
先正色拒绝而后擢用
--
人不率则不从
--
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
--
岳飞二、三事
--
遽躐崇资何以服众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
其志固宜与众人殊
--
察罕博学如此
--
朵尔直班知奉法而已
--
人之为己不如已之自为
--
西门豹纳玺而去
--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
--
宋濂未尝讦人过
--
今人不可不勉
--
士不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
未尝无独醒之人
--
读书为修己治人
--
王翱不为女婿迁官
--
为之则难者亦易
--
左光斗宁死不屈
--
史可法以身殉国
--
叹借书者之用心专
--
鲁亮侪不夺贤令印
--
人固不能无失
--
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
君子之学问必好问
--
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
--
为官贵公廉
--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第二卷勘政篇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
尽心于民可以一战
--
魏颗择善而从
--
逸则淫淫则忘善
--
苟无民何以有君
--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
仓廪实则知礼节
--
何谓“国无人”
--
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礼与其奢也宁俭
--
足食足兵民信之
--
治国之道富而教之
--
兵者国之大事”
--
得人心者无畏”
--
使有菽粟如水火
--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
民为贵君为轻
--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
得其心斯得其民
--
民事不司缓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
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
得百姓之力者富
--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事强暴之国难
--
强本节用而天不能贫
--
裕民以政
--
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
--
民固骄于爱听于威
--
顺民心功名成
--
尤必因人所喜与所恶
--
传言不可以不察
--
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
--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
齐使不辱君命
--
宰相主管群臣
--
汲黯卧床治东海
--
李广爱护土卒
--
汉文帝反对厚葬
--
衣食足而知荣辱
--
救济不施于懒汉
--
好战穷兵必亡
--
宓子贱治单父
--
阳昼的钓道
--
无道之国富仓府
--
令苛则民乱
--
治国在于爱民
--
贤君之治国
--
成王问政于尹逸
--
董安于治晋阳
--
卫灵公问治国
--
治国如以腐索御奔马
--
治国之道分三等
--
朝廷不可严
--
赵简子论俭朴
--
季文子相鲁
--
国君以民为天
--
民无食则不能使
--
庸君不能御大臣
--
治国在于养德养力
--
治国如同修身
--
治国在于足食
--
盛世刑罚少
--
治国者崇本抑末
--
治国应以农为本
--
汉景帝的治国令
--
鲍宣为民请命
--
论积贮疏
--
龚遂治勃海
--
阵亡吏士家属宜恤
--
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
四者不除吾以为羞
--
戢而时动
--
赡济灾民
--
论治国理政之道
--
无夺农时无尽民财
--
有文事必有武备
--
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
--
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
--
攻不可再战不可三
--
善战善胜
--
兵须有制
--
良将为政要则
--
将之趋时衣不解带
--
围城必示之活门
--
虽用败兵而战必胜
--
任天下之智力无所不可
--
信之于民国家大宝
--
广农为务俭用为资
--
为国者以民为基
--
并勤稼穑赡其衣食
--
一与一勇者得前
--
张辽指挥若定
--
仓慈恤理有方
--
郑浑安农率民清素在公
--
重民食爱民命
--
国以民为本
--
久兵民困赋税宜宽
--
侵夺民时者举正以闻
--
突袭无备速战速决
--
并官省事惟农是务
--
治国必重食兵信
--
土功力役安危之机
--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
--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
--
唐太宗论治国之道
--
忍小忿而存大信
--
不作无益害有益
--
君人者十思
--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进战则必克
--
太宗率步骑趣武牢
--
李世民子武牢破敌
--
惠奸宄者贼良人
--
蓄锐以挫其佟
--
太宗智取突厥
--
李世民遣散宫女
--
贤臣不能辅孱主
--
迅猛追击敌惧而降
--
恩信结于士心
--
为人择官者乱
--
法不可违
--
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
--
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
--
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
--
不立异以为高
--
吏辄缘法为奸
--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
--
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
事不可臆断
--
入主失人心则亡
--
天下有可畏者
--
祖宗条约当与天下共之
--
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
教道之结人心如此
--
所为如是不亡何待
--
家国之方守谷帛而已
--
保邦之道有八审焉
--
窦伊反对酷刑
--
贪吏之于民其损甚大
--
诸州冗员似此非
--
以伐谋为主用法为先
--
三费不节国不可治
--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
宋祁自撰《治戒》以授其子
--
农为国家急务
--
凡为此者皆戚畹肺肝之亲
--
辍土木无益之役济暴露之民
--
中原陆沉痛悔何及
--
频年将迎所费不可胜计
--
张纶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
--
弭德超诬陷忠良贯得无餍
--
朕子宫室惟恐过度
--
虽欲有为而莫之能矣
--
苟务华饰必不坚固
--
箠楚之下何求不得
--
崇节俭以答天意
--
练士卒以振兵威
--
其执法平允类如此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拜降为民平冤
--
皆当取前代善恶为勉
--
是我不德累杭人也
--
答里麻以情断狱
--
吾为令义不忍视
--
人君患践言之难
--
使之失望不平然后怨怒生焉
--
赵璧除暴
--
由是按察司不罢
--
天下当何以治之
--
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
--
楚人有生而不识江姜者
--
朱濂以《大学衍义》对
--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
为学应当有济于天下
--
天下事以躁急自败
--
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
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无告者
--
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
凡事做才会
--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
--
不毛之土不可开
--
惟艰难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
能和在战能战在
--
百姓大害莫甚于贪官蠹吏
--
沈文奎谏清太宗勤学
第三卷任贤篇
--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
人臣莫难于无炻而进贤
--
千里马以伯乐为知己
--
燕昭王求贤复国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举直措诸枉则民服
--
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
--
不用贤则亡
--
为天下得人难
--
诚必用贤
--
用态臣者亡
--
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
--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宰相必起子州部猛将必发卒伍
--
奸臣皆欲顺入主之心以取亲幸
--
大信其子其妻之弊
--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
--
入主左右不可不慎也
--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
--
摆脱困境靠贤人
--
得贤与失贤
--
解狐荐仇人
--
魏无知推荐陈平
--
文帝劳军细柳营
--
萧何亲自追韩信
--
相士失之贫
--
萧何病中荐曹参
--
汉高祖善用人才
--
武力不能治天下
--
实践能辨别贤愚
--
嫉贤者无能
--
国君不可侮其臣
--
卫人逐其君
--
樊姬论宰相
--
观其臣则知其君
--
船夫的妙喻
--
齐桓公五往求士
--
齐桓公任用宁戚
--
魏文候选相
--
管仲能知人
--
国家之宝足贤臣
--
管仲答齐桓公问
--
何为具臣
--
何为谀臣
--
何为奸臣
--
何为谗臣
--
何为贼臣
--
何为亡国之臣
--
魏文侯任用宰相
--
进贤者为贤
--
楚庄王好猎
--
治国在于得贤
--
姜太公论用真贤
--
举贤之道
--
王者何以选贤
--
贤者难避祸患
--
顺阿之臣非贤
--
贤者难识别
--
宾客多者并非贤
--
伯夷非贤者
--
善辩者未必贤
--
文章华丽未必贤
--
洁身者未必贤
--
老好人无德
--
知贤才能辨佞
--
佞人害人人不怨
--
大佞人与小佞人
--
善任才能效力
--
文官之能在熟
--
儒生与文吏
--
文官不如书生
--
贤者需要伯乐
--
取士凭文章
--
观书可以知人
--
贤者多遭诽谤
--
将亡之国不思贤
--
知贤在于考功
--
群臣蔽贤
--
汉高祖求贤令
--
汉武帝求人才
--
举贤勿拘品行
--
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型
--
取±勿废偏短
--
唯才是举而用之
--
亲贤臣远小人
--
知人之道
--
人君选举必求隐处
--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
贤者待用而后兴理
--
美乎聪明贵乎知人
--
八观以知人辨才
--
以愚为贤者亡之诊也
--
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
--
招贤用才人主之要务
--
毛玢任人唯贤
--
吕范自荐
--
李恢自荐为都督
--
七纵七擒
--
李世民于仇虏之中拔魏徵
--
此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
细碎务皆付左右丞
--
不借才子异代
--
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
隋炀帝女石杀薛道衡
--
太宗致樱桃子崮5公
--
伯乐相马
--
李世民用人不疑
--
拔人物不私于党
--
自今召客亦须择人
--
不得独私故人
--
选举之法宜得实才
--
为官择人不可造次
--
太后信重狄仁杰
--
宋瑕不礼张易之
--
夫国以一人兴
--
使其心无所顾忌
--
不用媚道以害国事
--
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
--
岳飞以马喻才
--
博采众益以为医工
--
能用其所知不能用其所不知
--
止取实才用之
--
止限资级安能得人
--
人才之显晦有系于世道之污隆
--
沦荐举之法虚文无实
--
将者民之司命
--
婚姻而论财殆若商贾矣
--
月赤察儿发奸举贤
--
十倍此以待天下士犹恐不至
--
其大要在用人立法二者而已
--
以知人为贵用人为急
--
论任贤之难
--
奸邪之人用心险用术巧
--
今之臣有如魏征者乎
--
范文正公所举多得人
--
太祖筑礼贤馆以处刘基
--
刘基论杨宪诸人不宜为相
--
用人者取人之长
--
以得人为先务
第四卷纳谏篇
--
子产不毁乡校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里革论君之过
--
大鱼失水则蝼蚁得意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治国需先察国情
--
君臣相“和”与相“同”
--
亡人好独
--
圣人救危国以忠拂耳
--
李克答魏文侯
--
汉文帝允许诽谤
--
汉高祖纳谏迁都
--
毒药苦口利于病
--
陈胜信谗斩敌人
--
刘邦求教郦食其
--
汲黯斥酷吏张汤
--
樊哙直言谏高祖
--
优旃讽谏秦始皇
--
优孟讽谏楚庄王
--
淳于髡讽谏齐威王
--
齐威王一鸣惊人
--
昏君怕闻治言
--
赵筒子思周舍
--
师旷论墨墨
--
翟黄指责魏文侯
--
吴起讽谏魏武侯
--
叶公好龙
--
宋昭公亡而复兴
--
亡国而不悟
--
国家之大患
--
常思困隘则不骄
--
齐桓公不背要盟
--
梁君打猎得善言
--
楚人献鱼谕楚王
--
虞卿论合纵
--
齐宣王为大室
--
赵襄子饮酒
--
卫灵公论宛春
--
泄冶谏陈灵公
--
贤士受五阻
--
忠臣不死君难
--
晋平公罢台役
--
孟筒子相梁
--
公卢讽谏赵筒子
--
忠言逆耳利于行
--
知足可以治国
--
君子慎所从
--
魏文侯认罚酒
--
田差讽谏晋平公
--
宋君问仲尼
--
杨朱见梁王
--
士人难遇其主
--
兼听则贤能
--
路温舒论诽谤
--
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
--
常以月旦各言其失
--
人君拒谏为国之害
--
为政之道务于多闻
--
诫宜开张圣听
--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
--
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
奏书粘之屋壁出入观省
--
须相匡谏善始克终
--
安危所系不可骄纵
--
木得绳则直君受谏则圣
--
一言乖于道理千载有累圣德
--
善既必书过亦无隐
--
虽欲匡救何由知之
--
宰相之耳待天下而后聪
--
唐太宗犯颜正谏不可移都
--
不可以天下之广独断于一人之虑
--
天下之务其能遍知
--
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
贞观可得而复
--
赵普以天下为己任
--
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
--
寇准谏刑有所不平
--
治乱之机不可不速救
--
范纯仁谏朋党难辨
--
贤路当广言路当开
--
大开言路以通壅蔽
--
听言之道宜以事观
--
卿等毋以此为心
--
专任独见以取败乱
--
任台谏以广耳目
--
畏而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
--
操利术以惑时君
--
河东守臣献嘉禾
--
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虑所及
--
民财亦有尽
--
君子不以言废人
--
都俞吁睇古之所尚
--
眩世骇俗君子不取
--
武帝时有杀上林鹿者
--
不能容趋势陷富之人
第五卷通变篇
--
以道佐主不以兵逞强
--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
--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
--
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天子巡狩的奖与罚
--
物不同价亦不同
--
孔子灵活处世
--
以日治者王以宿治者削
--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
--
法者国之权衡也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
上一则下一上二则下二
--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
刑不过罪
--
破格提拔贤才反对世唧世禄
--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急者不得缓者非所务
--
治强亦为谋弱乱难办计
--
先王舍己能而因法数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奉法者强则国强
--
不明察不能烛私不劲直不能矫奸
--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
--
以益所见知所不见
--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
法先王之法有似于此
--
忧民之利除民之害
--
智之贵贵知化
--
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
--
类围不必岂可推知
--
司城子罕相宋
--
周公能三变
--
君与父孰重
--
为官的三利三害
--
靠人不如靠已
--
赵高指鹿为马
--
赵高控制秦二世
--
刘邦先封仇人安人心
--
汉高祖论功行赏
--
将相和而国家安
--
汲黯假传圣旨救灾
--
张廷尉依法办事
--
张释之守法不阿
--
汉文帝废除肉刑
--
汉文帝废除连坐法
--
汉文帝以农为本
--
郅都执法不阿
--
陈平为刘邦献策
--
法能止寇禁奸
--
治国不可无刑罚
--
刑罚为民除害
--
谋及下者无失策
--
法严才能止奸
--
汉武帝瓜分诸候
--
宋玉对楚王问
--
魏文侯出游
--
郐杀良臣而亡国
--
楚庄王欲伐陈
--
吴将亡国
--
周公戒子
--
祸福不虚至
--
赏罚要公正
--
周武王克殷之后
--
势失则权倾
--
楚文王临终论臣
--
国君要能独断
--
楚庄王欲伐晋
--
谨防言过其实
--
百姓善于揣测
--
舆论不可定是非
--
商鞅三说秦孝公
--
得志者未必贤
--
路温舒论逼供
--
乱世长而化世短
--
遇主骄奢则亡国
--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
败军抵罪失利免官
--
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戚
--
涉罚藏否不宜异同
--
将有五善四欲
--
军队败乱征兆八端”
--
迁善黜恶
--
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
--
先定其谋后施其事
--
用兵之势
--
纵生击死避寥击虚
--
奇计为谋绝智为主
--
隆中对策
--
综合对比知胜负
--
满宠严格执法不畏宗室
--
军事尚权期于台宜
--
刘备敛众拒险而胜
--
计财力之所任审趋舍之举动
--
审量彼我万全而动
--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
--
赏罚不可轻行
--
亡隋鄙俗不可复行
--
措刑由于用刑
--
法不一则奸伪起
--
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
--
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
--
勿以已之爱憎喜怒而移之
--
不恒其德忧劳实多
--
法令不可数变
--
守成之难方当慎之
--
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
人习于苟且非
--
能以形固则力有余
--
天下有二患
--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
--
赏罚必须分明
--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
--
制国之用必量入为出
--
常使人有孜孜不已之意
--
臣之所忧在乎天下之所不能
--
今之所患患在戎卒骄惰
--
陈尧叟谏种麻苎
--
贾昌朝谏削方镇用恩悻之弊
--
如何识别前后左右之人
--
一私蟠塞赏罚无章
--
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
--
着行删正有何不可
--
为今之计守和为上
--
有可以力并有可以术图
--
子贞仿前代观察采访之制
--
子贞上书陈便宜十事
--
灭鼠不可毁庐
--
力之用一智之用百
--
狙公卒馁而死
--
工之侨为琴
--
司马季主论I
--
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
信陵君可为人臣植党之戒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
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
--
佞陷——丧乱之所以生
--
治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