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林业志

灌县林业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灌县林业志》(以下简称本志)各篇章均以事件为主体,按时间顺序写,个别地方也有倒叙。时间:下限断至一九八四年底,上限以辛亥革命止。根据资料情况,个别篇章不受此限。 二、本志通篇采用白话文,记叙体。使用《新华字典》刊载的标点符号。

目录

封面
灌县林业志
序言
凡例
《灌县林业志》编纂领导小组
《灌县林业志》编辑组
审定
图片
-- 灌县林业资源分布图
目录
第一篇 自然概况
第二篇 植被分布
第三篇 森林资源
-- 第一章 用材林
---- 第一节 建国前概况
---- 第二节 建国后资源变化
---- 第三节 森林资源调查
------ 一、全县范围的森林资源调查
-------- 1.一九五零年林业概况调查
-------- 2.一九七五年森林资源清查
-------- 3.一九八一年林业区划中的资源调查
-------- 4.三次资源调查的比较
-------- 5.森林覆盖率
------ 二、零星调查
-------- 1.向峨、虹口两乡山林概况调查
-------- 2.林业概况调查
-------- 3.五乡林业资源调查
------ 三、国有林区的资源调查
-------- 1.虹口后山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调查
-------- 2.一九八零年国营灌县林场的资源调查
-------- 3.总体设计中的资源调查
------ 附录:各区域林业生产条件,资源现状及发展方向
-------- 一、高山水源涵养林区
-------- 二、中山速生丰产用材林区
-------- 三、丘陵经济林区
-------- 四、平坝农田防护林区
-- 第二章 经济林
---- 第一节 木本药材
---- 第二节 木本粮油
---- 第三节 其它经济林木
-- 第三章 风景林木
---- 第一节 风景林
---- 第二节 珍稀树木
-- 第四章 竹类
---- 第一节 慈竹
---- 第二节 白夹竹
---- 第三节 箭竹、拐棍竹
---- 第四节 其它竹类
-- 第五章 野生动物
---- 第一节 野生动物的变迁
---- 第二节 现存野生动物
---- 第三节 野生动物名录
第四篇 林业生产
-- 第一章 育苗
---- 第一节 林木种子
------ 一、采收
------ 二、调剂
---- 第二节 育苗
------ 一、建国前育苗概况
------ 二、建国后的育苗工作
-- 第二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植树节、全民义务植树
------ 一、民国时期的植树节 和植树活动
------ 二、建国后的植树节、义务植树
---- 第二节 成片造林
------ 一、概况
------ 二、造林方法
-------- 1.播种造林
-------- 2.植苗造林
-------- 3.分殖造林
------ 三、造林季节
---- 第三节 四旁绿化
------ 一、宅院绿化
------ 二、道路绿化
-------- 1.历史时期
-------- 2.建国后的道路绿化
-------- 3.行道树管理
------ 三、河渠绿化
-------- 1.河滩造林
-------- 2.渠首绿化
-------- 3.渠系绿化
------ 四、城关绿化
-------- 1.城区绿化
-------- 2.玉垒诸山绿化
---- 第四节 林木的抚育管理
------ 一、四旁林木的抚育管理
------ 二、成片林木的抚育管理
-- 第三章 用材林基地建设
---- 第一节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 一、杉木林基地时期
------ 二、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 三、水土保持林
---- 第二节 社队林场
---- 第三节 “三定”
-- 第四章 林业科技
---- 第一节 引种
---- 第二节 嫁接
---- 第三节 苗木扦插
---- 第四节 光皮桦培育试验
-- 第五章 育林基金
---- 第一节 征收工作
---- 第二节 征收范围、标准
---- 第三节 育林基金的免征
---- 第四节 育林基金的使用,管理及解交程序
---- 附录:灌县主要造林树种
------ 用材类
------ 经济林木类
第五篇 林木采伐、经营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林木采伐经营
---- 第一节 采伐方式
------ 一、扫土砍
------ 二、砍挑林
------ 三、零星砍伐
---- 第二节 采伐技术
---- 第三节 采伐季节
---- 第四节 制材方式
------ 一、砍杉条
------ 二、砍檄子
------ 三、砍棺材料
---- 第五节 木材经营
------ 一、概况
------ 二、经营方式
------ 三、木材、竹子价值
-- 第二章 建国后的林木采伐
---- 第一节 社队林木的采伐
------ 一、建国初
------ 二、大跃进运动中
---- 第二节 国有林木的采伐
------ 一、伐木一厂、二厂
------ 二、地方国营灌县伐木厂
------ 三、伐木队
-- 第三章 建国后的木材经营
---- 第一节 私商经营
---- 第二节 国营经营机构及业务
------ 一、灌县木材厂
------ 二、灌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经营
------ 三、川西伐木公司经营
------ 四、灌县木材公司经营
---- 第三节 木材价值
第六篇 森林保护
-- 第一章 历史上森林的保护
-- 第二章 建国后的护林组织
---- 第一节 护林指挥部
---- 第二节 乡、村护林组织
---- 第三节 护林、木材检查站
-- 第三章 建国后的护林防火
---- 第一节 建国初灌县的护林防火
---- 第二节 一九五八年后的护林防火
---- 第三节 一九七六年后的护林防火
-- 第四章 林权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山林占有情况
---- 第二节 土地改革时期山林的处理
------ 一、大森林收归国有调查工作
------ 二、森林和林地的没收、征收
------ 三、山林的分配
---- 第三节 林权关系的变迁
------ 一、林木的折价入社
------ 二、山林树木的公有化
------ 三、林权的几经变化
---- 第四节 落实林业所有制和责任制
------ 一、第一期
------ 二、第二期
-- 第五章 风景林木保护
-- 第六章 封山育林
---- 第一节 封山育林工作
---- 第二节 封山育林成果
------ 一、泰安乡的封山育林
------ 二、大观乡的封山育林
------ 三、青景村一组的封山育林
------ 四、旗松村一、七、八组的封山育林
-- 第七章 野生动物保护
---- 第一节 野生动物保护概况
---- 第二节 大熊猫保护
-- 第八章 病虫害防治
---- 第一节 病虫害防治概况
---- 第二节 病虫害普查
------ 一、林木病虫害及天敌
------ 二、苗圃病虫害
------ 灌县森林病虫害普查情况统计表(见附一)
------ 灌县林木主要病虫害、天敌名录(见附二,124页)
第七篇 记事
-- 第一章 灾害
---- 第一节 自然灾害
------ 一、风雹灾害
------ 二、水灾
------ 三、霜、雪、低温灾害
------ 四、虫害
---- 第二节 山林火灾
-- 第二章 大事记
第八篇 艺文选
-- 第一章 诗抄
---- 第一节 四言古诗
---- 第二节 五言古诗
---- 第三节 七言古诗
---- 第四节 新诗、词
-- 第二章 林谚
---- 第一节 森林生态效益方面
---- 第二节 经济效益方面
---- 第三节 植树技术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三章 文选
---- 一、察院禁碑
---- 二、种树碑记
---- 三、四川布政使李、按察使曹保护灵岩出示碑
---- 四、护树碑
---- 五、灌县革命委员会关于保护森林,加强林木管理的布告
---- 六、灌县革命委员会关于严加保护青城山风景区林木的布告
---- 七、灌县革命委员会木材运输管理办法(试行)
---- 八、灌县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全面封山肖棒的通告
---- 九、封山育林碑
第九篇 林业管理机构
-- 第一章 林业机构沿革
---- 第一节 建国前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建国后机构设置
---- 第三节 隶属关系及职能
-- 第二章 林业局机关
---- 第一节 局址建筑物及其它设备
---- 第二节 局机构设置
---- 第三节 职工队伍
-- 第三章 党团及其它组织
---- 第一节 党组织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林学会
---- 附:林业局干部职工发展变化表(一)、(二)、(三)
-- 第四章 直属单位
---- 第一节 林产品服务公司
------ 一、机构设置及隶属
------ 二、购销业务
---- 第二节 国营灌县林场
---- 第三节 国营中兴苗圃
---- 第四节 林产品综合贸易公司
-- 第五章 公社林业员
---- 第一节 林业员设置
---- 第二节 职责及隶属关系
---- 第三节 林业员的待遇
---- 附:一九八二年在职林(蚕)业员一览表
第十篇 灌县境内的林业机构
-- 第一章 教学科研机构
---- 第一节 四川大学农学院灵岩山林场
---- 第二节 四川省林业学校
---- 第三节 杉木林抚育站
-- 第二章 林业管理机构
---- 第一节 灌县森林事务所、紫坪铺森林管理站
---- 第二节 岷江林管区、林业改良场
---- 第三节 林业工作站、灌县林场
---- 第四节 灌县木材检查站
-- 第三章 林业企业
---- 第一节 阿坝州林业运输公司
---- 第二节 岷江林业机械厂
---- 第三节 灌县水运处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