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桂花乡建场已经有320多年了,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从460年前,明嘉靖年间,土溪河畔建立第一座土陶窑——嘉靖窑起,桂花就素有土陶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土陶产品更畅销国内外。境内更有玉儿石灰、桃李杏梨等水果,闻名县内外各乡镇。桂花物产富饶,前人又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目录
封面
前言
图片
--
桂花乡
--
图1 桂花公社驻地大门
--
图2 五百年前古银杏树梢
--
图3 五百年前古银杏树头
--
图4 桂花公社土陶厂
--
图5 桂花公社缝纫社
--
图6 桂花公社医院
--
图7 桂花公社信用社
--
图8 桂花公社企办室
--
图9 桂花供销合作社
--
图10 桂花公社影剧场
--
图11 桂花公社中心小学
--
图12 桂花公社文化站
--
图13 桂花公社铸造厂
--
图14 桂花公社农机厂
--
图15 桂花公社一砖厂
--
图16 桂花中学
--
图17 桂花大桥
--
图18 承包户给水稻喷药
--
图19 二砖厂推土
--
图20 敬老院老人合影
--
图21 桂花团结桥
--
图22 桂花公社凡荣景象
--
图23 社企百货门市部
--
图24 桂花树
--
图25 商业付食总店
--
图26 接仙大队企业油厂门市部
--
图27 农民吝望发新居落成
--
图28 桂花公社兽防站
--
图29 桂花公社邮电所
--
图30 桂花乡政府办公大楼
目录
一、概述篇
一、建置沿革篇
--
第一章 历史建置简述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建置情况
--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建置
三、自然地理篇
--
第一章 位置、地形、土壤
--
第二章 水系
--
第三章 气象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四、政治篇
--
第一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党政机构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反共救国军
----
第四节 政权政权
--
第二章 国民党黑暗统治和腐朽弊政
----
一、估拉壮丁
----
二、逗服苦役
----
三、如此选举
----
四、囤集居奇、买空卖空
----
五、物价暴涨、烂印钞票
----
六、土匪横行、祸及乡民
----
七、土匪争风、百姓遭殃
----
八、其它弊病
--
第三章 人民群众的反抗和中共地下党的斗争
----
第一节 人民群众的反抗
----
第二节 中共地下党的发展及其抗暴斗争
--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乡村政权
--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党群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妇代会
----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
--
第六章 历次政治活动
----
第一节 解放桂花乡
----
第二节 平息叛乱
----
第三节 四大运动
----
第四节 土地改革
----
第五节 抗美援朝
----
第六节 “八一”镇反
----
第七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
----
第八节 整风反右
----
第九节 大跃进
----
第十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十一节 纠正农村工作中右倾错误及其反复
----
第十二节 四清运动
----
第十四节 拨乱反正
--
第七章 民政、公安、司法 兵役、民兵
----
第一节 民政
----
第二节 治安保卫
----
第三节 司法调解
----
第四节 兵役
五、农业生产篇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农业生产概况
----
第一节 生产关系
----
第二节 生产方式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作物分布及产量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
第一节 农业政策的贯彻
----
第二节 耕地及播种面积
----
第三节 农田水利建设
----
第四节 畜力和动力机械
----
第五节 粮食和油料作物产量
----
第六节 主要作物栽培及耕作制度
----
第七节 推广良种
----
第八节 防治病虫害
----
第九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十节 科学管水用水
----
第十一节 科学用肥
----
第十二节 沼气
--
第三章 多种经营
----
第一节 林业
----
第二节 石灰
----
第三节 畜牧业
--
第四章 农机具改革
--
第五章 经营管理
--
第六章 农民生活改善
六、农村经济篇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商业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商业
--
第二章 金融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金融及币制变动物价飞涨
----
第二节 高利贷
----
第三节 桂花信用合作社
--
第三章 社队企业
----
第一节 社队企业的建立及其发展
----
第二节 经营的品种产量产值
--
第四章 交通
----
第一节 道路关隘
----
第二节 渡口
----
第三节 桥梁
----
第四节 运输工具
----
第五节 交通事故
--
第五章 邮电
七、文教科技篇
--
第一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等教育
----
第四节 业余教育
----
第五节 体育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文化概况
--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一节 文化站
----
第二节 民间艺术
----
第三节 广播站
----
第四节 通讯报导
----
第五节 电影队
----
第六节 名胜古迹
--
第五章 科技
八、卫生篇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医药卫生概况
----
第一节 中(草)药店(铺)
----
第二节 医生
----
第三节 瘟疫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卫生工作
----
第一节 公社医院
----
第二节 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卫生防疫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九、社会篇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社会
----
第一节 社会组织
----
第二节 行会、宗祠、庙宇、庙会
----
第三节 风俗习惯
--
第二章 新社会新风貌
----
第一节 艰苦奋斗
----
第二节 学雷锋
----
第三节 五讲四美
----
第四节 新事新办,晚婚晚育
----
第五节 推行火葬,移风易俗
----
第六节 新节日
----
第七节 旧日礼俗的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十、人物篇
--
一 历代名人
----
罗锦文
----
蔡时田
--
二 近代人物
----
吴兰岩
----
赵襄臣
--
三 革命烈士
----
张德才
--
四 先进人物
--
五 长寿老人
--
六 反动人物
----
万泽久
----
张开太
----
万仲良
十一、大事记
十二、杂记
编后记